山阁晚秋,山阁晚秋李世民,山阁晚秋的意思,山阁晚秋赏析
“没有我你怎么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山阁晚秋,山阁晚秋李世民,山阁晚秋的意思,山阁晚秋赏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山阁晚秋,山阁晚秋李世民,山阁晚秋的意思,山阁晚秋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山阁晚秋,山阁晚秋李世民,山阁晚秋的意思,山阁晚秋赏析
山阁晚秋,山阁晚秋李世民,山阁晚秋的意思,山阁晚秋赏析 -诗词大全
山阁晚秋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历览情无极,咫尺轮光暮。
篇2:山阁晚秋的阅读答案
李世民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
蔬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
历览情无极,咫尺轮光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明了观察的角度,诗人站在依山而建的山亭欣赏晚秋景色。
B.“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两句表现出晚秋时节的衰败、萧瑟的特点。
C.颔联中“染”“承”两字突出了晚秋时节烟霭之重,霜露之浓的特点。
D.尾联写诗人欣赏晚秋之景,不觉日沉西山,表达出因秋而生悲的伤感。
E.整首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怀,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帝王诗人的别样情怀。
15.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两句的妙处。(6分)
14.B.D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B项“表现出晚秋时节的.衰败、萧瑟的特点”分析错误,从“尚”犹”二字来看,诗人笔下的晚秋是极具生气的,有“残菊犹有做霜枝”之势;D项“因秋而生悲的伤感”分析错误,诗歌所表达的应是诗人的蓄达和对万事充满希望的情怀)
15.古石穿上了用新苔做成的衣服,古树上有鸟儿新筑的果穴。(1分)“衣”字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古石”“新苔”“新巢”“古树”运用对比手法,给人生机勃勃之感,毫无秋天的萧瑟,(3分)传达出诗人对晚秋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
篇3:漫山阁
漫山阁又名弥勒阁。北汉时已有弥勒大阁,明正德初年(公元15)又建高阁,以护石佛,现存大阁为1986年重建。漫山阁为1985年至1987年由国家投资100余万元在明代原有基础上重建,现已成为天龙山的标志。阁倚壁而立,三层四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壮观。阁内造像分上下两层。上层坐佛一尊,高八米,足踏莲花,头顶苍天,比例和谐,衣纹流畅,容貌端庄。下层中间立十一面观音、文殊、普贤各骑青狮、白象分其左右,造型精美,技巧娴熟,为唐代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目录简介历史景观石窟收缩展开简介漫山阁为1985年至1987年由国家投资100余万元在明代原有基础上重建,现已成为天龙山的标志。1986年,天龙山漫山阁复建工程开工,早在一千多年前,东魏丞相高欢在天龙山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兴建了天龙寺,并开凿了石窟,以后,隋、唐等都曾陆续开凿过,逐渐形成了绵延一公里有余的石窟群。上世纪代初,石窟遭到帝国主义的严重破坏,其中的大部分精品被盗运到国外,散失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天龙山旅游专线道路竣工。修葺后的寺院建筑掩隐在蓊郁的山林之中,颇为壮观。复建后的漫山阁高大宏伟。
历史清人陆以谦有《高欢避暑宫》七言长诗曰:“晋阳西山何茏葱,蜿蜒磅礴真天龙。白道之南贺六浑,赤光紫气生英雄。”诗中的“贺六浑”不是别人,正是公元6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实际奠定者高欢。 北魏末年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虽然都以“大魏”为国号,但实际上都已是傀儡政权,东魏由高欢摄政,公元550年其子高洋称帝,改魏为齐,史称“北齐”。太原古称晋阳,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时为高氏的别都,高欢曾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使这里的佛教迅速兴盛起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石窟寺营造工程。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 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龛的形制,东魏尊像组合皆三尊像,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西魏改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交脚坐的弥勒菩萨。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仍是“秀骨清像”的`风格。北齐像更减少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造,雕塑语言臻于完美。同时,还可以看到龛形和窟形上对于建筑结构的关注,相当精确地再现当时木构建筑的原貌。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科研价值。 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公元560年),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佛,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 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3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上世纪30年代,冯玉祥将军与阎锡山联合倒蒋逐鹿中原后,曾一度隐居于此面对天龙山石窟的破败毁损,出资修建了晋祠通往天龙山的道路,也致函阎锡山保护天龙山文物和在山上广植树。距天龙八景之一的“龙潭灵泽”不远处的崖壁间留有将军“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在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唯此二志。冯玉祥十九年十一月”的石刻墨迹。
景观第九窟
天龙山最大的石窟为西峰大佛山的第九窟,窟上建有宏伟的木构阁楼以保护石刻造像,称为“漫山阁”。漫山阁为四重檐歇山顶,高与山齐,气魄雄伟,风铃叮当,近看十分壮观,远眺犹如镶嵌在绝壁的琼楼。内分三层,北侧有木梯,可供游人上下登临近距离观摩。漫山阁为1985年至1987年由国家投资100余万元在明代原有基础上重建,现已成为天龙山的标志。石窟开凿于晚唐至五代时期(公元890―979年),分上、下两层,上层释迦牟尼佛坐像高8米,容貌端庄凝重,衣纹流畅,脚蹬莲花。下层为11面观音立像和文殊、普贤骑兽像。观音像高约8.8米,其华丽的服饰,丰满的体态,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精美的佳作。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的雕像位于观音像两侧,座下雄狮大象气势威武,神气活现,富有灵性,座上菩萨祥和恬静,面部含笑,怡然自得,表现出高超的写实技巧,也是唐代雕塑精品。后壁凿刻有无数盘腿端坐于莲座上的浮雕小像,以繁衬简,立意绝妙。
圣寿寺
圣寿寺坐落在天龙山半山腰,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四周山峦起伏,环境幽雅。寺内殿宇高大、石碑矗立。钟楼位于寺院的东部,1986年重建,内有明代大钟,重万余斤。钟声雄宏沉郁,悠扬数十里。千佛楼内有铁佛千尊,碑廊内有历代碑碣8幢,均可游览观赏。
蟠龙松
蟠龙松是天龙山历史见证。古松苍劲曲虬,植于天龙山圣寿寺门前,树径60厘米,树冠呈辐射平直生长,状如巨伞,犹似凉棚,树下蔽荫面积约达200平方米。枝条按逆时针方向水平生长,似龙臂龙爪盘旋延伸穿插,犹如虬龙蟠空,盘旋狂舞,欲腾空而去,因此誉名为蟠龙松。
森林公园
天龙山、石千峰、大沙荒三个林区组成为一个引人青睐的森林公园,面积2.1万公顷。区内山崖险峻,沟壑纵横,松柏苍劲,郁郁葱葱,山回路转,泉水潺潺,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宜人,风景秀丽幽静,是一处新兴起的旅游度假避暑的胜地。天龙山七松坪上,有七棵粗大挺拔的钻天松引人注目,树周建有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天龙山庄,供游人食宿。千佛洞内宽敞,壁上石佛甚多,可容纳数百人观摩。相传春秋时率奴隶起义的领袖柳下跖当年的遗物“插旗石”,矗立在圣寿寺南的南山峰上,高大醒目。著名的冯玉祥将军曾游览天龙山并题字刻石。
石窟石窟分布在漫山阁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形体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而普贤雕像,面带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张冕《天龙寺》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即指此景。天龙山上,还有遍山松柏,尤以盘龙古松龙游神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上又一奇观。
篇4:游阁皂山记作文
游阁皂山记作文
寒假里去游玩的次数很多,有登上南京的中华门;有给老外婆拜九十大寿;有一大家人在酒店聚餐;还有去游乐场开心玩一场等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和一大家人一起去爬道教圣地阁皂山。平时和姐姐妹妹在不同的城市,很少见面,这次终于可以和她们一起去爬山了,我真开心呀!
早上吃完饭后就出发了,经过了一片泥巴路终于来到了山脚下。我们先看到了一个道观名叫大万寿崇真宫。妈妈说别看这山不高,但在宋代曾经被称为三大名山,是灵宝道派始祖葛玄悟道修真之处。我们接看去了一个幽静的院子叫紫阳书完,曾是朱熹讲学的地方。院中有几株桂花树,要两三个人才可以合抱过来,我看了一下树上的标牌,才知道这两棵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还有一棵更神奇,是一棵银杏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接着就开始爬山了,我们几个小的使出吃奶的力气去爬,大家你追我赶。觉得累了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把吃的东西拿出来,姐姐大喝一声:“开吃!”大家都笑了,一边吃一边聊,还不忘欣赏风景,走走停停就爬过了这座山了,然后我们就回家了。
我爬过很多次山,这次却是印象最深刻的,因为这次是和我的姐姐妹妹还有团圆的家人一起去的,所以特别开心!
篇5:阁皂山,阁皂山徐铉,阁皂山的意思,阁皂山赏析
阁皂山,阁皂山徐铉,阁皂山的意思,阁皂山赏析 -诗词大全
阁皂山作者:徐铉 朝代:唐 殿影高低云掩映,松阴缭绕步徘徊。
从今莫厌簪裾累,不是乘轺不得来。
篇6:宿紫阁山北村原文及赏析
[唐代]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译文
清晨去游览紫阁峰,傍晚投宿在山下正村。
村老见了我,十分欣喜,为我设宴,打开了酒樽。
刚端起酒杯,还未沾唇,一群横暴的士兵冲进大门。
为首的身穿紫衣,带着刀斧,乱嘈嘈地约有十几个人。
他们夺去我席上的好酒,又抢走我盘中的美飧。
当主人的反而退后站立,恭敬地拱着手,好像来宾。
院子里长着一株珍奇的树,种下它已有三十个秋春。
主人虽然爱惜它,也救它不得,看着他们拿斧头砍断树根。
他们口称是为皇上伐木营造的人,隶属皇上的神策军。
主人啊,你千万沉住气,不要开口,神策军中尉正受到皇上恩宠信任。
注释
紫阁峰:终南山的着名山峰,在今陕西西安南百余里。《陕西通志》卷九引《雍胜略》曰:“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峰上耸,若楼阁然。”故名“紫阁”。
暮宿:傍晚投宿。
余:我。
开一尊:设酒款待的意思。“尊”同“樽”。
暴卒:横暴的士兵。
紫衣:指穿三品以上紫色官服的神策军头目。挟:用胳膊夹着。
草草:杂乱粗野的样子。
掣(chè):抽取。
飧(sū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敛手:双手交叉,拱于胸前,表示恭敬。
奇树:珍奇的树。此句语本《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
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
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承恩:得到皇帝的宠信。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对宿紫山北村的缘由作了说明,原来他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村”的。诗人之所以要“晨游”,是为了欣赏山峰上的美景。早晨欣赏了紫阁的美景,悠闲自得往回走,直到日暮才到山下村投宿,碰上的又是“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的美好场面,作者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但是,“举杯未及饮”,不愉快的事发生了。
开头四句,点明了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了诗人与村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为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中间的十二句,先用“暴卒”“草草”“紫衣挟刀斧”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砍树。
写抢酒食的四句诗,表现出暴卒、作者和主人的三种不同表现。“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他自己毕竟是个官吏,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就不仅揭露了暴卒的暴,而且暗示了暴卒敢这样“暴”的原因,为结尾的点睛之笔留下了伏线。
写两个抢劫场面,各有特点。抢酒食之时,主人退立敛手;砍树之时,却改变了态度,这表明主人对树有特殊感情。诗人为了揭示其心理根据,先用两句诗写树:一则指明那树长在中庭,二则称赞那是棵“奇树”,三则强调那树是主人亲手种的,已长了三十来年。这说明它在主人心中的地位,远非酒食所能比拟。暴卒要砍它,主人当然会“惜”,“惜不得”,是“惜”而“不得”的意思。于是,发自内心的“惜”就表现为语言、行动上的“护”,虽然迫于暴力,没有达到目的,但由此却引出了暴卒的“自称”和作者的悄声劝告。
结尾的四句诗,在当时很好懂;时过一千多年,就需要作些注解,才能了解其深刻的含义。所谓“神策军”,在唐代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本来是西部的地方军;后因“扈驾有功”,变成了皇帝的禁卫军。唐德宗时,开始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他们以皇帝的家奴身份掌握禁卫军,势焰熏天,把持朝政,打击正直的官吏,纵容部下酷虐百姓,什么坏事都干。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皇帝宠信宦官吐突承璀,让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各路军统帅),白居易曾上书谏阻。这首诗中的“中尉”,就包括了吐突承璀。所谓“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唐宪宗的时候,经常调用神策军修筑宫殿;吐突承璀又于唐元和四年(8)领功德使,修建安国寺,为宪宗树立功德碑。因此,就出现了“身属神策军”而兼充“采造家”的“暴卒”。做一个以吐突承璀为头子的神策军人,已经炙手可热了;又兼充“采造家”,执行为皇帝修建宫殿和树立功德碑的“任务”,自然就更加为所欲为,不可一世。
篇7: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赏析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 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 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 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 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 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 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 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 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 身属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 中尉正承恩!
赏析:
白居易的诗在我国叙事诗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首《宿紫阁山北村》,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画面,叙述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极其深刻地反映出生活中某些本质的东西,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
此诗首二句写诗人因为游览紫阁峰,夜里就近住宿在山下老农家里。此处距离京城长安不远,可以说是在天子脚下,当地百姓的人身、财物安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白居易住宿的这家农户也似乎较为富裕,见到客人很高兴,准备开樽饮酒相贺。“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既表现出这位老农的质朴、可爱,又透露出诗人与平民百姓和谐融洽的关系。展现出一幅纯朴的村老敬宾图。
然而,宾主二人举杯尚未畅饮,竟有暴卒一群,挟刀持斧,蛮横无理地闯了进来,欢快的气氛一扫而尽。诗人明点暴卒,而不说是土匪盗贼,说明来者非同一般。因为天子脚下,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家劫舍者并不多见。果然,来者不善,“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这伙人反客为主,主人反而敛手表示恭敬,退避三舍,把自己的财物拱手相让。而暴卒们夺酒掣飧之后,将斧头对准中庭生长三十多年的大树。“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所谓“惜不得”,其实是指“不得惜”,珍惜也没有用。不难想象,生长三十余年的大树,既可美化环境,遮荫蔽日,又是绝好的栋梁之材,无端被掠,主人心中是何等滋味。凡此种种,作者仅用“惜不得”三字道出,而主人的无可奈何则尽皆展现。“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这两句道出了这伙人的'庐山真面目,原来竟是吃皇粮的天子卫兵。至此,这伙人何以如此霸道无理也就不言而喻了。神策军设置于天宝年间,德宗贞元以后,逐渐被宦官所掌握,他们依仗皇帝的宠幸,虎假虎威,气焰嚣张,欺压百姓,甚至干预朝政。面对他们的走卒,诗人劝主人慎勿多言,以免惹祸,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此诗纯用白描手法,如实地叙述他所亲自经历的一件小事,情景逼真,用语尖锐,冷嘲热讽,毫不掩饰,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德宗时期神策军扰民劫物的罪恶。
赏析二: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大约写于元和四年(809)。
当时,诗人正在长安做左拾遗,为什么会宿紫山北村呢?开头两句,作了说明,原来他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村”的。紫阁,在长安西南百余里,是终南山的一个著名山峰。“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峰上耸,若楼阁然。”诗人之所以要“晨游”,大概就是为了欣赏那“烂然而紫”的美景吧!早晨欣赏了紫阁的美景,悠闲自得往回走,直到日暮才到山下村投宿,碰上的又是“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的美好场面,其心情不用说是很愉快的。但是,“举杯未及饮”,不愉快的事发生了。
开头四句,点明了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了诗人与村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为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
中间的十二句,先用“暴卒”、“草草”、“紫衣挟刀斧”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砍树。
写抢酒食的四句诗,表现出暴卒、我和主人的三种不同表现。“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不应随便读过。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我”毕竟是个官,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就不仅揭露了暴卒的暴,而且要人们想一想暴卒凭什么这样“暴”,为结尾的点睛之笔留下了伏线。
写两个抢劫场面,各有特点。抢酒食之时,主人退立敛手;砍树之时,却改变了态度,这是为什么?诗人为了揭示其心理根据,先用两句诗写树:一则指明那树长在中庭,二则称赞那是棵“奇树”,三则强调那树是主人亲手种的,已长了三十来年。这说明它在主人心中的地位,远非酒食所能比拟。暴卒要砍它,怎能不“惜”!“惜不得”,是“惜”而“不得”的意思。于是,发自内心的“惜”就表现为语言、行动上的“护”,虽然迫于暴力,没有达到目的,但由此却引出了暴卒的“自称”和“我”的悄声劝告。
结尾的四句诗,在当时很好懂;时过一千一百多年,就需要作些注解,才能了解其深刻的含义。所谓“神策军”,在天宝时期,本来是西部的地方军;后因“扈驾有功”,变成了皇帝的禁卫军。德宗时,开始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他们以皇帝的家奴掌握禁卫军,势焰熏天,把持朝政,打击正直的官吏,纵容部下酷虐百姓,什么坏事都干。元和初年,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让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各路军统帅),白居易曾上书谏阻。这首诗中的“中尉”,就包括了吐突承璀。所谓“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采造家”,就是这个官府派出的人员。元和时期,经常调用神策军修筑宫殿;吐突承璀又于元和四年领功德使,修建安国寺,为宪宗树立功德碑。因此,就出现了“身属神策军”而兼充“采造家”的“暴卒”。做一个以吐突承璀为头子的神策军人,已经炙手可热了;又兼充“采造家”,执行为皇帝修建宫殿和树立功德碑的“任务”,自然就更加为所欲为,不可一世。
诗是采取画龙点睛的写法。先写暴卒肆意抢劫,目中无人,连身为左拾遗的官儿都不放在眼里,使人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家伙凭什么这样‘暴’?”但究竟凭什么,没有说。直写到主人因中庭的那棵心爱的奇树被砍而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让暴卒自己亮出他们的黑旗,“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一听见暴卒的自称,就把“我”吓坏了,连忙悄声劝告村老:“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讽刺的矛头透过暴卒,刺向暴卒的后台“中尉”;又透过中尉,刺向中尉的后台皇帝!
前面的那条“龙”,已经画得很逼真,再一“点睛”,全“龙”飞腾,把全诗的思想意义提到了惊人的高度。
篇8:《宿紫阁山北村》白居易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
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
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
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
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
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
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
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
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
身属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
中尉正承恩!”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的诗在我国叙事诗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首《宿紫阁山北村》,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画面,叙述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极其深刻地反映出生活中某些本质的东西,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
此诗首二句写诗人因为游览紫阁峰,夜里就近住宿在山下老农家里。此处距离京城长安不远,可以说是在天子脚下,当地百姓的'人身、财物安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白居易住宿的这家农户也似乎较为富裕,见到客人很高兴,准备开樽饮酒相贺。“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既表现出这位老农的质朴、可爱,又透露出诗人与平民百姓和谐融洽的关系。展现出一幅纯朴的村老敬宾图。
然而,宾主二人举杯尚未畅饮,竟有暴卒一群,挟刀持斧,蛮横无理地闯了进来,欢快的气氛一扫而尽。诗人明点暴卒,而不说是土匪盗贼,说明来者非同一般。因为天子脚下,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家劫舍者并不多见。果然,来者不善,“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这伙人反客为主,主人反而敛手表示恭敬,退避三舍,把自己的财物拱手相让。而暴卒们夺酒掣飧之后,将斧头对准中庭生长三十多年的大树。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所谓“惜不得”,其实是指“不得惜”,珍惜也没有用。不难想象,生长三十余年的大树,既可美化环境,遮荫蔽日,又是绝好的栋梁之材,无端被掠,主人心中是何等滋味。凡此种种,作者仅用“惜不得”三字道出,而主人的无可奈何则尽皆展现。“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这两句道出了这伙人的庐山真面目,原来竟是吃皇粮的天子卫兵。至此,这伙人何以如此霸道无理也就不言而喻了。神策军设置于天宝年间,德宗贞元以后,逐渐被宦官所掌握,他们依仗皇帝的宠幸,虎假虎威,气焰嚣张,欺压百姓,甚至干预朝政。面对他们的走卒,诗人劝主人慎勿多言,以免惹祸,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此诗纯用白描手法,如实地叙述他所亲自经历的一件小事,情景逼真,用语尖锐,冷嘲热讽,毫不掩饰,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德宗时期神策军扰民劫物的罪恶。
篇9:高榜山·挂榜阁作文550字
阳台上,远远眺望,在一堆城市森林和层层晨雾背后,隐约可见惠州有名的高榜山。高榜山上,除了直插云霄的电视转播塔,便是挂榜阁了。
老爸说,周日有时间,一定要带我去爬高榜山,看那山上的挂榜阁。
周日说到就到,我们打了车,向高榜山前进。看起来不远,打车也不远,20分钟车程就到了。
作为国家级城市森林公园的高榜山,名不虚传。保护良好的.植被,参天的大树,空气那叫一个清新。路旁的小木屋,卖着各种零食饮料,一瓶小小的农夫山泉就卖4元,长见识了。
二百来米高的山,我们爬呀爬,身上不停冒汗。当我爬到挂榜阁,欢呼一声:“到了!”速度还可以,花了二十多分钟。肚子有些饿了,看到身边小店有鱼蛋买,小小一碗鱼蛋共8枚,10元,有些小贵。无所谓了!我饿!我馋!
手里捧着热乎乎的鱼蛋,身上晒着热辣辣的太阳,我又冒汗了,连忙躲到阴凉处。老爸呢,叫他尝尝鱼蛋他不要,像个记者这里走走,那里看看。
进入挂榜阁,二楼迎面就是浑身金黄的孔子像,据说是从山东请来还开过光的木雕。往右,是按比例缩小的山东曲阜孔庙,很精致,如果上了色,感觉下一秒就会有小人开门从里头走出来一样。往左,是刻满了《论语》的文字木雕和《论语》故事的人物木雕。看落款,好像是同一个人捐赠的,应该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老板。
高榜山,挂榜阁,都和科举考试有关吧。
我蹭蹭蹭一直爬上顶层,真是观景的好地方,远远近近,有山,有湖,有城,脚下有游人。
篇10:夜宿紫阁山北村翻译
当时,诗人正在长安做左拾遗,为什么会宿紫山北村呢?开头两句,作了说明,原来他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村”的。紫阁,在长安西南百余里,是终南山的一个著名山峰。“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峰上耸,若楼阁然。”诗人之所以要“晨游”,大概就是为了欣赏那“烂然而紫”的美景吧!早晨欣赏了紫阁的美景,悠闲自得往回走,直到日暮才到山下村投宿,碰上的又是“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的美好场面,其心情不用说是很愉快的。但是,“举杯未及饮”,不愉快的事发生了。
开头四句,点明了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了诗人与村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为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
中间的十二句,先用“暴卒”、“草草”、“紫衣挟刀斧”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砍树。
写抢酒食的四句诗,表现出暴卒、我和主人的三种不同表现。“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不应随便读过。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我”毕竟是个官,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就不仅揭露了暴卒的暴,而且要人们想一想暴卒凭什么这样“暴”,为结尾的点睛之笔留下了伏线。
写两个抢劫场面,各有特点。抢酒食之时,主人退立敛手;砍树之时,却改变了态度,这是为什么?诗人为了揭示其心理根据,先用两句诗写树:一则指明那树长在中庭,二则称赞那是棵“奇树”,三则强调那树是主人亲手种的,已长了三十来年。这说明它在主人心中的地位,远非酒食所能比拟。暴卒要砍它,怎能不“惜”!“惜不得”,是“惜”而“不得”的意思。于是,发自内心的“惜”就表现为语言、行动上的“护”,虽然迫于暴力,没有达到目的,但由此却引出了暴卒的“自称”和“我”的悄声劝告。
结尾的四句诗,在当时很好懂;时过一千一百多年,就需要作些注解,才能了解其深刻的含义。所谓“神策军”,在天宝时期,本来是西部的地方军;后因“扈驾有功”,变成了皇帝的禁卫军。德宗时,开始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他们以皇帝的家奴掌握禁卫军,势焰熏天,把持朝政,打击正直的'官吏,纵容部下酷虐百姓,什么坏事都干。元和初年,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让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各路军统帅),白居易曾上书谏阻。这首诗中的“中尉”,就包括了吐突承璀。所谓“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采造家”,就是这个官府派出的人员。元和时期,经常调用神策军修筑宫殿;吐突承璀又于元和四年领功德使,修建安国寺,为宪宗树立功德碑。因此,就出现了“身属神策军”而兼充“采造家”的“暴卒”。做一个以吐突承璀为头子的神策军人,已经炙手可热了;又兼充“采造家”,执行为皇帝修建宫殿和树立功德碑的“任务”,自然就更加为所欲为,不可一世。
诗是采取画龙点睛的写法。先写暴卒肆意抢劫,目中无人,连身为左拾遗的官儿都不放在眼里,使人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家伙凭什么这样‘暴’?”但究竟凭什么,没有说。直写到主人因中庭的那棵心爱的奇树被砍而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让暴卒自己亮出他们的黑旗,“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一听见暴卒的自称,就把“我”吓坏了,连忙悄声劝告村老:“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讽刺的矛头透过暴卒,刺向暴卒的后台“中尉”;又透过中尉,刺向中尉的后台皇帝!
前面的那条“龙”,已经画得很逼真,再一“点睛”,全“龙”飞腾,把全诗的思想意义提到了惊人的高度。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山阁晚秋,山阁晚秋李世民,山阁晚秋的意思,山阁晚秋赏析】相关文章:
2.晚秋经典台词
3.晚秋影评
4.晚秋电影观后感
5.电影晚秋影评
8.晚秋优美组诗欣赏
9.关于晚秋的古诗词
10.晚秋经典优秀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