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023-04-29 08:36: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四大爷四大皆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1: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旧说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庄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在这里即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颜成子游: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颜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样子。

(18)枅(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謞(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譹(háo):嚎哭声。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说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说“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

篇2: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篇3:庄子秋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庄子秋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秋水出自于庄子一书里面,相信大家也比较的陌生的吧。庄子秋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我们来看看。

庄子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篇4:《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安徽凤阳。

2.鯈[tiao]鱼:古同“鲦”。白鲦鱼。

3.从容:悠闲自得。

4.是:这。

5.固不知子矣:固,固然。

6.子固非鱼也:固,本来。

7.全:完全,确定是。

8.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犹寻。其,话题。本:最初。

9.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

10.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1.之:助词无实意

12.梁:桥

13.既:既然

14.已:已经

15.安:怎么(前一个)哪里(后一个)

作品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作品鉴赏

该文节选自《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儵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庄周是宋国的公室后代。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又名《华南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篇5:《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作品注释

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

10、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11、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

12、抟(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

13、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14、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

15、以:凭借。息:风。

16、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17、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8、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19、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20、相:互相。

21、吹:吹拂。

22、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23、极:尽。

24、下:向下。

25、亦:也。

26、是:这样。已:罢了。

作品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作品知识

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词类活用:

1.怒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2.鲲之大

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3.《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古今异义词:

1.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

一词多义:

⑴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列前茅。(名次)

⑵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⑶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⑷而: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

⑸则: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时则不至。(或者)

⑹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⑺其:

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

内容探究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作品鉴赏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淘宝鱼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广告淘宝超值鱼,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商品齐全,淘你满意!上淘宝,惊喜随处可淘!查看详情 >找鱼,上阿里巴巴,海量爆品等你抢批!广告鱼阿里巴巴提供原料,生产,加工一系列服务,源头厂家利润高,优选采购批发平台查看详情 >?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

“北冥”,指北海。“冥”同“溟”。北面的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从文字训诂讲,“鲲”在古代指鱼卵,可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却把它借作为大鱼。它的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而且鲲会变化,变成一只鸟,叫做“鹏”。鹏也相当大,它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应当说,这样的大鹏在现实中是没有的,也是人不曾见过的,但浪漫主义的庄子却似乎偏要使你深信不疑,还对它进行了一番形象描写:这只大鹏岂止是大,而且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游,由北海直飞到南海天边。这只其大无比的鹏鸟腾空而起时,“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而飞”,是说积满力气,怒张毛羽,一跃而起。“怒而飞”三字,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地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突飞迅猛的样子,非常传神。到凌空后,“其翼若垂天之云”。“垂天之云”,旧注解释为“若云垂天旁”,像一块云彩垂挂天边,现在的注释亦多沿袭旧说“像悬挂在天边的一大块云”。这并未表达出庄子的原意。笔者认为这一句是说巨鹏凌空,就好像云行中天一样,垂阴布影其下。天空是非常辽阔的,在漫漫无际的天幕上,可以说任何东西都不会显得大,只有垂下的云影,会给人一种遮天盖地的感觉。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常以虚构形象、描写幻想为特征,但虚构、幻想并不能完全脱离人们的实际经验,否则就会变成荒诞无稽,让人不可理解。因此,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往往在整个作品的构思上、形象的塑造上是虚构的、夸张的、幻想的,但却不排斥细节描写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想象,造成虽然不是事实但又不失一种真实的气氛。下面,庄子假借所谓“齐谐”的话,并加以发挥,对于鹏飞刺天的这种情景又做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十分生动的形容(“齐谐”是一本记载各种怪异事物的书)。

说大鹏往南冥(天池)迁徙的时候,“水击三千里”,首先拍击水面斜着往上滑行有三千里地之遥。然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的意思。“扶摇”,指一种自下而上的狂风,即旋风。说经过三千里的滑行,然后盘旋而上,一直高到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飞去以后,半年才一止息。它飞起来不容易,飞的时间也长久。“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指天空中浮游的大气奔腾如野马。“尘埃”,细小的尘土。这句说,细小的尘埃微粒在空中游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说,生物的气息把它们吹动,使它们不断的浮游,不断的奔腾。这几句都是形容大鹏飞在空中时大气层的景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意思是,天发出苍苍的颜色,深蓝深蓝的,“其正色邪”?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不是因为太高远了,看不到它的尽头,而才把它看成这样的颜色的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是因为天太高了,人们看不到天的真正的本色,可是大鹏在高空往下看时,也是这样,也看不到大地真正的本色,也会有这样的情况。这里对大鹏起飞南徙、凌摩霄汉的描写,真所谓是绘声绘色之极了。先写大鹏起飞,不能很快的飞起来,而是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之远,然后再盘旋宛转,接着风气相扶,直冲高天之上,以至有九万里之远。而既已飞起来以后,要历时半年才能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先用高空中只见游气奔驰,尘埃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们仰视苍穹的一种经验加以比况,说鹏在碧远的高空俯视下界的时候,犹如下界的人仰视高空一样,只见茫茫苍苍,不辨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比况、形容,无形中联系了人的经验(因为古代人没有从高空往下看的经验,但从大地往天空看的经验每人都有),就调动了人的想象力,把似乎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也变得比较容易想象和理解了。读到这里,不能不为庄子文笔的巧妙所惊服。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篇6:《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本文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巨鲲变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其中瑰丽雄奇的浪漫想象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影响巨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讲述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的一场有趣的小辩论,风格轻松而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逍遥游》《秋水》《惠子相梁》

作品原文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释

北冥有鱼

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一说人名。

10、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11、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

12、抟(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

13、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14、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

15、以:凭借。息:风。

16、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17、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8、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19、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20、相:互相。

21、吹:吹拂。

22、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23、极:尽。

24、下:向下。

25、亦:也。

26、是:这样。已: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2.鲦[tiáo]鱼:古同“鲦”。白鲦鱼。

3.从容:悠闲自得。

4.是:这。

5.固不知子矣:固,固然。

6.子固非鱼也:固,本来。

7.全:完全,完备(是这样)。

8.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其,话题。本:本源。

9.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

10.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1.之:助词无实意。

12.梁:桥。

13.既:已经。

14.已:已经。

15.安:怎么(前一个)哪里(后一个)。

作品译文

北冥有鱼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的人数大量增加。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鉴赏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是该篇的开头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北冥”就是北海,古代有学者认为,之所以称之为“北冥”,是因为它“溟漠无涯”,或者居于北极,距离日月极远。“鲲”本指鱼苗,而庄子却把它写成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的鱼。这就是庄子文笔的奇幻之处。鱼既然如此巨大,那么北海的浩渺无涯就可想而知了。至于鲲化为鹏鸟一说,不必从科学上去计较其合理性,也不必从哲学上搜求其中玄奥的道理,重点还是要欣赏庄子文笔的奇幻。单看那鹏鸟是多么巨大:其背之大就不知有几千里,振翅而飞,那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以上是对鲲鹏外形的描述。

接下来写鹏鸟的活动。“海运”就是海动,古人有“六月海动”的说法,说其时大风呼啸,海水腾涌,声闻数里,惊天骇地。就在这时,这巨大的鹏鸟要从北方的大海飞向南方的大海,这是何等的气象!接下来引用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一书(也有人认为“齐谐”是人名),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大鹏从北海迁往南海的时候,海水被击打起三千里的波浪,大鹏乘着自下而上升腾的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迁往南海,就是凭借六月的大风。野马般奔腾的雾气,空气中飘浮的尘埃,都很细微,但都是有生物用气息吹动的。这是在解释大鹏为什么要借助大风的力量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并飞向南海。就连若有若无的雾气,漂浮着的极微小的尘埃,尚且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而背部就有几千里之大的鹏鸟,又怎么能够不借助风力呢?

那么,大鹏飞上九万里高空以后再向下看,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庄子的答案显然是后者。而大鹏在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是这样的一番景象罢了。也就是说,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往下看人世,跟人往上看无限遥远的天空,正是同一种景象,人世间全都融进了一片湛蓝之中。这种奇妙的想象真令人叹为观止。

《逍遥游》一文旨在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是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由于这里仅仅截取的是开头的一小段,不涉及后面的哲理,因此讲授时也不必涉及,重点在于体会大鹏形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事实上,《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其思想固然影响深远,但对中国文化影响更广泛的则是《逍遥游》开头部分的这个大鹏形象。比如深受《庄子》影响的李白就曾作《大鹏赋》,还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名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抒发自己非凡的抱负时,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呼喊;明清的通俗小说也受其影响,如《西游记》中狮驼国的大鹏金翅雕给唐僧师徒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说岳全传》则称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是大鹏转世;毛泽东同志年轻时曾发出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言壮语,1965年作《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也都源自《庄子》中的大鹏形象。除此之外,“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成语也都活跃在我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篇7:《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作品注释

(1)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

(8)盖:同“盍”;亦即“何”。

(9)进:超过。

(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1)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12)批:击,劈开。郤:同“隙”。

(13)导:顺着。窾(kuǎn款):骨节空穴处。

(14)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5)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庆):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8)族:众,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发:出。硎(xíng刑):磨刀石。

(21)节:骨节。间:间隙。

(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4)怵(chù处)然:警惧的样子。

(25)謋(huò或):象声词。謋然:形容牛体骨肉分离。

(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通“缮”,擦拭。

(28)养生:指养生之道。

作品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

【成语解释】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字词解释】庖:厨师。丁是他的名。解:剖开、分割。

成语典故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现实意义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寓意: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作者简介

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汉族,享年84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篇8:《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字词注释

1、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三:虚指,多次。

8、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宰相

9、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10、止:栖息。

11、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2、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13、于是:在这时。

14、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5、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6、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17、往:前往。

18、发于南海:于,从。

19、飞于北海:于,到。

20、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担任宰相名词作动词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作品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作品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作品启示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作品出处

与《孟子》相比,《庄子》更似经过精心结撰,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庄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文采雄伟瑰丽,想象丰富奇特,结构纵横变化,语言纯熟晓畅,叙事抒情无不穷形尽相、委屈周全。著名的《逍遥游》、《秋水篇》,奇思妙想,络绎奔放,重言寓言争相涌现。

作者及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灭亡。《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惠子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即惠子,战国时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宰相,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篇9:庄子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鹓鵮,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鲦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

篇10:庄子原文及翻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篇11:庄子原文及翻译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巨大无比,不知有几千里。鲲变成叫鹏的鸟,它的背不知有几千里。此鸟奋起而飞,翅膀就像垂在天边的云彩。当海动风起的时候,这只鸟将乘风迁往南海,那里是天然形成的大池。

《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齐谐》上说:“大鹏飞往南海时,激荡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借着盘旋的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一直飞了六个月才止息。野马奔腾般的游气,飞扬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着而在空中游荡。天空蓝蓝的,这是它真正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果真是无穷无尽吗?大鹏往下看,其景象就是这个样子罢了。

水积的不深,就无力承载大船。在房子前的低洼地上倒一杯水,小草就可以当船;放进一个杯子就粘住不动,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风的强度不大,就无力铡载巨大的翅膀。鹏之所以能够高飞九百里,因为风在它的翅膀下面,可以凭借风力翱翔长空;背负青天而不受阻地飞翔,然后才能飞往南海。

篇12:庄子原文及翻译

庄子两则原文及翻译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雏(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yuān chú)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

译文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yuān chú)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yuān chú),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庄子列御寇原文及翻译

2.庄子妻死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南辕北辙原文及翻译

4.文言文《外科医生》原文及翻译

5.文言文狼原文及翻译

6.精卫填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7.邯郸学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8.擒贼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9.文言文《画蛇添足》原文及翻译

10.《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庄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