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
“zikao16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
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 ):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附加题:
1. (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
2.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关注点:相舍(放过对 手)、并(全都)、句子大意。
3.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1分)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分)
(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篇2:赵且伐燕阅读参考答案
赵且伐燕阅读参考答案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参考答案:
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篇3:赵且伐燕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赵且伐燕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小题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小题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答案
【小题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小题2】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
【小题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小题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篇4:赵且伐燕文言文的道理
赵且伐燕文言文的道理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
赵 解释: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且 解释:将要。
伐 解释:讨伐。
燕 解释: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 解释:人名,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纵横家。
惠王 解释: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方 解释:正。
曝 解释:音pù,晒的意思。
鹬 解释: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箝 解释:音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 解释:音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雨 解释:yu 四声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渔者 解释:以及后面的“渔父fū”,以捕鱼为业的人。
禽 解释:音qín,擒获,捕捉的意思。
支 解释: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敝 解释:通“蔽”,使动用法,这里是使、致使、使得......
相知 解释:相持。对峙的`意思。
熟 解释:仔细
乃 解释:于是。
道理
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今天我们的话语相对于古人,显得贫乏和苍白,只有不断地在语言的形象、生动、直白上多下点工夫,才能不愧为是他们的后代。
篇5: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将谋救燕 谋:谋划
B.傒我后,后来其苏 苏:新生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哀悼
D.系累其子弟 系:囚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A.
谋于燕众 如之何其可也?
寡人之于国也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
C.
置群而后去之 奚为后我
吞二周而亡诸侯 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译文:
(2)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文:
将下列《师说》中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慰问)
9、C(承接连词,然后A、介词,相当于,与,同、跟;介,表对象,对于,B,副词,表疑问,怎么;副词,表大概,D、介词为了,为;介词,表被动)
10、A(B、燕王虐待百姓,大王(齐宣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大王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才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是孟子回答齐宣王的话。C齐国虽疆土扩大,但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候要出兵攻打齐国。而不是不用担心诸候的反映。D、天下人由于信任商汤,商汤军队每到一地一切秩序正常,杀暴君,慰问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11、(1)有很多诸候将要谋划攻打我,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给分点:何以,待)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给分点:状后置,食壶浆,以)
(3)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给孩子们(或他们)文字(或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其中(或那些)的文句(或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给分点:是不是,或不是,之<第二个>,所谓)
文言文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企盼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篇6:《齐人伐燕,取之》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齐人伐燕,取之》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将谋救燕 谋:谋划
B.傒我后,后来其苏 苏:新生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哀悼
D.系累其子弟 系:囚禁
答案
C(慰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谋于燕众 如之何其可也?
A. 寡人之于国也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置群而后去之 奚为后我
C 鸟倦飞而知还 D 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
C(承接连词,然后A、介词,相当于,与,同、跟;介,表对象,对于,B,副词,表疑问,怎么;副词,表大概,D、介词为了,为;介词,表被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答案:
A(B、燕王虐待百姓,大王(齐宣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大王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才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是孟子回答齐宣王的话。C齐国虽疆土扩大,但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候要出兵攻打齐国。而不是不用担心诸候的'反映。D、天下人由于信任商汤,商汤军队每到一地一切秩序正常,杀暴君,慰问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译文:
(2)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译文:
答案:
(1)有很多诸候将要谋划攻打我,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给分点:何以,待)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给分点:状后置,食壶浆,以)
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企盼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篇7:《齐人伐燕,胜之》阅读答案
《齐人伐燕,胜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3.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外,还有 (1分)
24.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战争观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23.水深火热
评分标准:共1分。
24.(1)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2)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或“仁政”)思想;(3)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
评分标准:共4分。(1)能从“反对”与“支持”两方面回答2分,只答出一方面1分;若回答“燕民悦,则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1分。(2 )写出“民本”或“仁政”1分。(3)写出“辩证”或“变通”等意思1分。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吞并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吞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吞并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吞并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那水深火热的环境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篇8:赵普阅读理解答案
赵普阅读理解答案
普少[年青时]习[熟悉]吏事,寡[缺少]学术[学问,道术],及[等到]为相,太祖常劝以[介词,用]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参考答案: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C)
A.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B.普性深沉有岸谷
C.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D.臣窃以为不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普)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答:(赵普)虽然多忌妒而刻薄,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②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答:过了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3、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面两段文字中,描写赵普,主要运用了细节或动作描写的方法;描写王珪,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作为忠臣 忠直刚毅,不怕得罪皇帝,敢于犯颜直谏的共同特征。
4、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
5、刻画人物善用细节。写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一个阖字,指闭门谢客,排除一切干扰。写太祖之怒,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碎裂足以表明怒的程度,再加一个掷字,怒不可遏的`样子可想而知。写沉着镇定,描写了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的细节。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然而,赵普岂止拾之,他居然在日后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补缀旧纸这一细节生动感人,那被撕碎的奏牍,要恢复原样,需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
篇9:燕使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燕使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①之。使者曰:“秦赵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切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注释]①:扣留;②矛盾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2)秦王以为然而遣之。( )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秦赵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燕使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说服对方的方式,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拒”,抗拒(2)释放,使离去
2.秦赵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
3.译文: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我带千金来祝贺。(意对即可)
4.关键词:燕使从对方角度舍身处地的进行劝说。
篇10:楚庄王欲伐陈阅读理解及答案
楚庄王欲伐陈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①解释下列句中的“之”字。
A.佣耕者闻之__________________
B.之陈__________________
C.欲缚之__________________
D.陈王闻之__________________
E.涉之为王__________________
F.陈王斩之__________________
②辨别下列一词多义。
A.陈胜王凡六月__________________
陈王斩之__________________
B.捕蛇者说__________________
或说陈王__________________
C.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
轻威__________________
D.已为王__________________
士卒多为用者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合课文解释加粗部分。
A.由是无亲陈王者__________________
B.乃置__________________
C.皆自引去__________________
D.自辩数__________________
E.或说陈王__________________
F.诸陈王故人__________________
④仔细读文,可以看出陈胜故人相信陈胜“________,________”的诺言,真心实意(如“________”,“________”)找他,入宫后忘形失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佣耕者朴实率直的特点。陈王违诺的主要原因是故人“________”。
⑤请你先回忆《陈涉世家》,再读此文,你会感慨良多。请就其一点写一段200字短文,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A.听说陈胜做王这个事
B.到,动词
C.代词,指佣耕者
D.代词,指佣耕者的叫喊声
E.无义,舒缓语气
F.佣耕者中的某人
②A.称王,动词;帝王,名词
B.文体;劝谏
C.看轻,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威信)减弱,使动用法
D.做;被,介词
③A.因此
B.放下
C.离开,同义偏取
D.列举
E.有的人
F.其余的
④苟富贵,无相忘;直扣宫门,遮道呼涉;夥颐,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轻威
⑤“略”。
【赵且伐燕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2.赵普阅读理解答案
3.赵南星阅读答案
5.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9.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10.灯笼阅读理解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