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青城,赋得青城钱起,赋得青城的意思,赋得青城赏析
“石门白二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赋得青城,赋得青城钱起,赋得青城的意思,赋得青城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赋得青城,赋得青城钱起,赋得青城的意思,赋得青城赏析,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赋得青城,赋得青城钱起,赋得青城的意思,赋得青城赏析
赋得青城,赋得青城钱起,赋得青城的意思,赋得青城赏析 -诗词大全
赋得青城作者:钱起 朝代:唐 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青城翎倚空碧,
远压峨嵋吞剑壁。锦屏云起易成霞,玉洞花明不知夕。
星台二妙逐王师,阮r军书王粲诗。日落猿声连玉笛,
晴来山翠傍旌旗。绿萝春月营门近,知君对酒遥相思。
篇2:赋得无题
深居高阳帚北辰,行途渐远渐撩心。
雄心一发负隅勇,枯肠三寸带影身。
天若道能平沟壑,人敢笑尽看寒温。
如何不问云尚在,充耳绊却停回音。
篇3:赋得鸡
唐代 李商隐
稻粱犹足活诸雏,妒敌专场好自娱。
可要五更惊晓梦,不辞风雪为阳乌。
译文
稻粱已足够养活你那些小鸡,你还在斗鸡场妒敌自鸣得意。
可要五更司晨唱晓叫人早起,不辞风雪为召唤朝阳而喔啼。
注释
⑴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鸡:指斗鸡。此喻唐时藩镇割据势力相互争斗。
⑵稻粱:指鸡饲料。雏(chú):小鸡。
⑶妒敌专场:指斗鸡彼此敌视,都想斗倒对方,独占全场。
⑷可要:岂要,岂愿。晓梦:指清晨时的美梦。
⑸辞:避开。阳乌:传说太阳中有三足鸟,比喻君王。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八月,唐朝廷下令诸道进讨刘稹。在讨叛诸军中,有些人本身就是割据者或半割据者。他们之间矛盾重重,相互猜忌,对朝廷的命令消极应付,行动迟缓。如魏博镇何弘敬曾为刘稹辩解奏雪,且久不出师。此篇即是作者目睹如此种种针对上述现象而发。
赏析
《战国策·秦策》说:“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不能俱止于栖亦明矣。”用缚在一起的鸡喻互相牵制不能一致的诸侯割据势力。此篇取这一比喻加以生发,借以揭露当时的藩镇。诗的头两句说:鸡的稻梁食料已足以养活其幼雏,但它们却互不相容,以独霸全场为乐。比喻藩镇虽割据世袭,或已高宫厚禄,荫及子孙,但仍为各自私利而彼此敌视,相互火并。“可要五更惊稳梦,不辞风雪为旧乌?”这两句是说:鸡的本心岂愿在五更时惊扰自己的酣梦,不辞风雪报晓,以迎接太阳的升起呢?比喻藩镇虽有时在表面上秉承朝命,但本心并不愿意为朝廷效力。
这首诗借鸡为喻,揭露藩镇跋扈利己、贪婪好斗的本质。结合唐武宗会昌年问讨伐刘稹时的`情况看,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诗中抓住鸡的特性,联系藩镇的种种表现,或直接讽刺,或进行反挑,虽不免有比附的痕迹,但由于诗人对讽刺对象的本质发掘较深,却能以犀利辛辣取胜。这首诗充分表示出对藩镇割据势力的愤懑,体现了诗人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迫切要求。
篇4:赋得荷诗
,这首小诗一共四句,每句五言,是早起的五言古体诗,作者为南北朝诗人庾信,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大家可以来欣赏一下!
和咏舞诗
从驾观讲武诗
赋得荷诗原文:
秋衣行欲制。
风盖渐应欹。
若有千年蔡。
须巢但见随。
翻译:
无
赏析:
无
作者资料: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注本十六卷。
赋得荷诗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5:赋得蝉原文及赏析
赋得蝉原文及赏析
原文:
赋得蝉
[南北朝]褚沄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均有象征的意思,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系统。隐喻的基础即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诗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幻想我是树,是蝉,是鸟,是云等等,企图通过忘我、脱我、化我而与世界合一。隐喻建立在双重或多重存在之上,诗人喻自己为蝉,就是把另一种经历或活动,即把蝉的生存过程与特性加在真实的生活领域中,意味着真实中的虚幻,虚幻中的真实。像蝉一般象征廉洁、清高、悲哀。古人以为蝉栖高树,声高远,以晨露为食,蝉也就成了“清高”、“廉洁”的代名词。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天寒,蝉声哀嘶,逐渐死去,故而总被用来表达悲秋情绪。
刘勰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隐喻虽多种多样,但要以贴切吻合为最高标准。“切至”就是形神兼备,形犹不似,遑论神似?在《赋得蝉》中,诗人将自然之物——蝉人格化,以此审视自身的人格价值和生存环境。对于这首诗,一般理解过程大致是,前两句直接描写蝉为了躲避黄雀的伤害(隐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或藏身在高高的树枝上,或避匿在空空的宫殿内。这里实写了蝉艰难的生存状况。颔联和颈联写蝉在寒秋日暮之时,哀嘶悲鸣,声音短促,间或有单调的余韵绕耳,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最后两句借蝉之口直接抒写:蝉餐风饮露,无所厚求,并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容易知道满足,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意思。
然而,这只是构成了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因为“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中已经蕴含了知足常乐的意思。解读一首诗,肯定要注重其语境,什么是语境呢?用燕卜荪的话说,即“语境就是与我们诠释某个词语有关的一切事情。”文本中字或词意义的确定都要依赖于词句之间的关系,所以,一首诗句中意义的确定必然受到其它字词句的语境限制,即一首诗中每一个词、语句的意义都要彼此相互确定,这种相互确定的过程就使得文本的语义之间呈现网状化的现象,使文本的意义缠绕含混,蕴藉多义,仅凭读者从头到尾一次阅读,是不可能意识到其错综复杂的意义丛的。
认真阅读,全诗处处写蝉,实际是处处写自己,让人有一种悲哀之感。那么,我们又是怎样获得这样的深层意义和感受的呢?只要回到首联去感知,就会发现“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很难解释,也就是说,很难和知足常乐联系起来。而知足常乐也很难和中间两联的“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等联系起来。所以,后三联对蝉原本的意义和声音的描述,在首联大背景暗示下,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言外之意,变成了诗人对自己生存境况的深深的忧虑。中间两联写蝉声,不仅仅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而且还寄寓了对生命流逝的伤感以及对自己处境艰难的悲哀之情。尾联诗人以蝉自喻,蝉栖高树,饮晨露,不是为了故意显示自己的清雅高洁;自己为官清廉,也非故意显示与众不同,而是自己知道知足常乐;但“知足”这个词语来自于《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由于有了首联实写的提示,可见诗人在“知足”背后潜藏着一种悲哀,在悲哀中还杂糅着一种畏祸的心态,隐含的意思是知足为避祸全身。这首诗的意义就是这样相互生成的。
篇6:赋得浦口望,赋得浦口望钱起,赋得浦口望的意思,赋得浦口望赏析
赋得浦口望,赋得浦口望钱起,赋得浦口望的意思,赋得浦口望赏析 -诗词大全
赋得浦口望作者:钱起 朝代:唐 起见西楼月,依依向浦斜。动摇生浅浪,明灭照寒沙。
水渚犹疑雪,梅林不辨花。送君无可赠,持此代瑶华。
篇7:咏物诗——《赋得临池柳》
《赋得临池柳》原文
岸曲丝阴聚,
波移带影疏。
还将眉里翠,
来就镜中舒。
《赋得临池柳》译文
岸边柳丝相聚成阴,疏影随波移动。
还似美人画眉时候,来将翠色镜中相映。
《赋得临池柳》作者简介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篇8:赋得秋日悬清光
作者:王维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篇9:赋得秋日悬清光
①此诗仅载于赵殿成注本外编及《全唐诗》,赵殿成曰:“《诗隽类函》、《唐诗类苑》俱作王维诗,《唐诗品汇》作无名氏诗。”秋日悬清光:江淹《望荆山诗》:“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②圆光:指日光。
③闲:静。
④江甸:犹江湖。甸,通淀。
⑤阴:指阴气。殊:绝,离。
⑥危楼:高楼。
⑦“宋玉”句:《楚辞》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凄凉)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坎廪(坎坷)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孤独)兮羁旅而无友生(知心朋友)。”
⑧“张衡”句:《文选》张衡《四愁诗》序曰:“(衡)出为河间相……旧寸天下浙,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句。
⑨馀辉:喻天子的恩泽。
⑩云路:喻仕宦显达。悠悠:形容遥远。
篇10:离亭赋得折
这两首诗与杜牧《赠别》主题相同,即和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离别之作,但写法各别。离亭指分别时所在之地,亭即驿站。赋得某某,是古人诗题中的习惯用语,即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诗人在即将分别的驿站之中,写诗来咏叹折柳送别这一由来已久但仍然吸引人的风俗,以表达惜别之情。
第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既然事已至此,不能挽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所希望于你的,就是好好保重身体。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这句先作一反跌,使得情绪放松一下,正是为了下半首把它更紧张起来。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这一句的`“惜”字,与第二句的“损”字互相呼照。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乃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比喻。莫损也有莫折之意在内。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后世评价:
何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折字前正此反,阿那曲折。”
张采田:“真千古之名篇。”
沈祖保骸暗谝皇紫仁怯冒涤鞯姆绞浇倘四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说得斩钉截铁,充满悲观情调。但第二首又再来一个转折,认为要折也只能折一半,把话说得含蓄缠绵,富有乐观气息。于文为针锋相对,于情为绝处逢生。情之曲折深刻,文之腾挪变化,真使人惊叹。”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G)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篇11:离亭赋得折
作者: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l,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翻译:
其一
暂且借着这杯酒遣散无聊,不要损坏了你的愁眉与细腰。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着。
其二
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为了告诉行人不要为情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
离亭赋得折字词解释:
⑴离亭:离别的释亭,即释站,是离别处。赋得折杨柳:赋诗来咏折柳送别。《折杨柳》是曲子名。
⑵送:遣散。无l(liáo):即无聊,无所依赖,指愁苦。
⑶愁眉与细腰:柳叶比眉,柳枝的柔软比腰,有双关意。
⑷争拟:怎拟,即不拟,即为了惜别,不想爱惜柳条。
⑸含烟惹雾: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依依:状恋恋不舍。
篇12:《赋得蝉》阅读答案
禇云①(南朝•梁)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注】①褚云,河南阳擢人。好学,解音律。曾为乌程令、中书侍郎、御史中丞等职,居官清慎。
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突出了蝉声的.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诗言志,简要分析尾联“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是怎样“言志”的。(6分)
试题答案:
1.(5分)
突出了寒秋日暮之时的蝉声,幽咽短促,哀嘶悲鸣,间或有单调的余韵绕耳。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寄寓了对生命流逝的伤感以及对自己处境艰难的悲哀之情。
答出特点的,给2分;答出作用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2.(6分)
诗人以蝉自喻。蝉栖高树,饮晨露,不是为了故意显示自己的清雅高洁;自己为官清廉谨慎,也非故意显示与众不同,而是自己知道满足。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均有象征的意思,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系统。隐喻的基础即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诗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幻想我是树,是蝉,是鸟,是云等等,企图通过忘我、脱我、化我而与世界合一。隐喻建立在双重或多重存在之上,诗人喻自己为蝉,就是把另一种经历或活动,即把蝉的生存过程与特性加在真实的生活领域中,意味着真实中的虚幻,虚幻中的真实。像蝉一般象征廉洁、清高、悲哀。古人以为蝉栖高树,声高远,以晨露为食,蝉也就成了“清高”、“廉洁”的代名词。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天寒,蝉声哀嘶,逐渐死去,故而总被用来表达悲秋情绪。
【赋得青城,赋得青城钱起,赋得青城的意思,赋得青城赏析】相关文章:
1.赋得丛兰曙后,赋得丛兰曙后钱起,赋得丛兰曙后的意思,赋得丛兰曙后赏析
3.赋得江边草,赋得江边草李中,赋得江边草的意思,赋得江边草赏析
7.赋得白云抱幽石,赋得白云抱幽石骆宾王,赋得白云抱幽石的意思,赋得白云抱幽
10.美丽的青城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