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3-06-23 07:56: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文言文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①(j))取舍于其羊。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ji6)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②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③,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④;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注] ①遽:仓促。②夺于公论:由公认的见解来定夺。夺,裁定,裁决。③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④节目:木头节子。

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译文:________。

(2)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译文:________。

答案

(1)大概读书都首先必须熟读文章,让文章所说的话都如同从自己的口里说出来的一样。

(2)如同解开结在一起的绳子,对有些不理解的地方就暂且放下然后慢慢地去梳理它。

记叙文阅读考点剖析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3.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4.明确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弄清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明确文中的过渡与照应。

7.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8.根据要求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

9.辨析文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0.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体会、赏析文章的形象和优美语言。

11.能对文中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换位等进行比较、辨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12.结合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作出评价。

阅读理解常见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篇2:王羲之学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王羲之学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王羲之学书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选自张怀瓘《书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参考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父亲枕头中有《笔说》,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龄小,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拜说: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王策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阅读训练】

1.解释

(1)善:擅长 (2)秘:秘藏的论书法的书 (3)秘:严守秘密

(4)蔽:阻碍 (5)盈:满 (6)语:告诉

2.翻译

(1)待尔成人,吾授也。

等到你长大成人了,我再教你吧。

(2)此子必蔽吾名。

这孩子(将来)一定会超过(掩盖)我的名声的。

3.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好写字,好学上进,又天资聪颖,得名家教导,才成为书圣的。

篇3:为人大须学问文言文阅读答案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朕向为群凶未定 ②不暇读书 ③比来四海安静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躬亲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

篇4:为人大须学问文言文阅读答案

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

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

3.莅事惟烦。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怎样提高语文成绩

1基础题不能丢分

中考语文非常考察学生的积累,但是不管初三学生之前语文成绩如何,一定要保证不该丢分的基础题得满分,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前面基础题的分值地,要知道即使一分之差,中考也会落下很多学生。

初三学生应该利用空闲时间把背诵的重点课文、古诗、文言文、常用成语背诵熟练,并且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书写要正确。不要因为写错字而将自己能背诵下来的知识写错而丢分。另外建议初三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积累基础知识的小本,把常考的基础知识点整理下来,没事的时候多翻翻复习一下。

2善于总结解题技巧

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非常重要,这是提高成绩非常快速的技巧,在初三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迫,而语文成绩的提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初三学生完全可以在平常做题中总结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这可以帮助你最快的提高成绩。

中考语文的很多题型都有其一定的解题套路,初三学生可以总结出各种题型的万能公式,比如在语文的阅读理解方面,学生可以先确定一下阅读考察的是什么题型,如果是细节题,那么就要着重查看原文对应部分;如果是考察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可以在之前总结的一句话在文中都可能有什么作用中找出答案。

3积累作文素材很有必要

大家都知道,中考语文作文是一个分值很大的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的总体成绩。特别是一些写作水平不好的初三学生,一定要注意一些写作技巧和素材的积累,让自己的作文水平最快的提升上去。

大家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积累作文素材的小本子,可以将平常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摘抄到本子上,另外如果学生遇到典型的名人事例,也可以及时的整理到本子上背诵下来。

篇5:文言文阅读《魏观》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魏观》练习题及答案

魏观,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未几,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三年,转太常卿,考订诸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寻迁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五年,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前守陈宁苛刻,人呼陈烙铁。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建黉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颍之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订经史;耆民周寿谊、杨茂、林文友行乡饮酒礼。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初,张士诚以苏州旧治为宫,迁府治于都水行司。观以其地湫隘,还治旧基。又浚锦帆泾,兴水利。或谮观兴既灭之基。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

摘自《明史·一百四十卷》

20.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入为起居注 入:与出相对,外官进朝廷

B.称旨,改侍读学士 称:适合

C.课绩为天下最 课:劝勉

D.或谮观兴既灭之基 谮:诬陷

21.下列选项全都直接表现魏观的`才干的一项是

①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 ②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

③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 ④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⑤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 ⑥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观是湖北蒲圻人,当初隐居山中,是朱元璋南下武昌时聘请他出来做官的。

B.魏观博学多才,深受太祖恩宠,先后受命寻访遗贤,教授诸王,考订祀典。

C.魏观在苏州知府任上,明教化,正风俗,深受百姓爱戴,最终朝廷命其留任。

D.在任苏州知府期间,魏观还迁苏州府,并治理了旧址,又浚通水道,兴修水利。

2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老子》)

20.C

21.A

22.D

23.(1) 偕、介宾后置、句意各1分

(2)坐、谪、旋、句意各1分

(3)廉、遂、寻各1分

24.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共10处,答对9处以上给3分,答对7处以上给2分,答对4处以上给1分)

篇6:先主入益州文言文阅读答案

先主入益州文言文阅读答案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①,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②.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初,飞雄壮威猛,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③,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

【注释】①斫头:砍头。②宾客:幕僚。③卿刑杀既过差:你刑杀过于频繁。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 溯:___
②我州但有断头将军但:___
③令左右牵去斫头左右:___
④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咸:___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

A. 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看雪》)

B. ①飞壮而释之②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 ①引为宾客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 ①与先主会于成都②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

②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

(5)选文表现出张飞哪些特点?

答案

(1)(2分)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2)(4分)(1)逆流而上 (2)只 (3)手下,随从 (4)全,都(每小题1分)

(3)(3分)C

(4)(4分)①(我们的)大军攻打过来了,(你们)凭什么不投降却胆敢抵抗迎战?(译出“降”“拒”“而”给1分,译出“何以”倒装句式和疑问句式给1分)

②砍头就砍头,你为什么发怒啊!(译出“何为”的倒装句式给2分)

(5)(2分)知人善用(或:有勇有谋)、雄壮威猛(或:武艺高强)、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写出两点即可)

标点符号作用

1、——(破折号)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②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话语的中断;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省略号)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引号)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④特定称谓

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1结合所给问题去阅读

阅读全文之后就要开始进入做题阶段了,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应该学会带着试卷上所给的问题去阅读,一边思考一般阅读,能够迅速的找到想要的答案。

还有一个小技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倒读法”,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并且,倒读可以直接的去理解题目和文章中叙事的人物、或者地点,可以一目了然。

2找出“题眼”

通读完全文中之后文章中大致的叙述基本上就会全都懂了,然后带着文章中的问题去找题眼,这个时候需要中考生做的就是仔细的读题干找出问题的主旨。

然奇答题的时候如果文章中涉及到的段落一定要仔细的揣摩和研究,因为一般的问题就在答案中。看清楚文章中的问题之后按照试题的要求去重点看原文,直到找出答案。

3语文阅读答题套路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4精读全文,找原话

所谓的找原话就是找到文章作者说的关键字、词、或者句子,答题时可以利用文章的原话来提取答题的重要信息,更有甚者有些试题完全就可用原话来回答,或者引用部分文章的原话来回答,保证答题的准确率,碰到采分点。

篇7:徐光启字子先文言文阅读答案

徐光启字子先文言文阅读答案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①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③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注]①杨镐:明末将领,时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辽东,在与建州女真战斗中大败。②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家,制定《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历法,在我国沿用了三百余年。③经济:经世济国,指治国之才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疏请练兵自效效:效劳

B.时帝以日食失验验:察看

C.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本:按照

D.请优恤以愧贪墨者愧:使……羞愧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

② 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③ 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

A.① 因②则③其 B.① 乃②且③于

C.① 因②则③于 D.① 乃②且③其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B.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C.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D.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光启曾经跟从西方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屯田、水利等,他完全掌握了这些学问的方法。

B.明熹宗时,徐光启抱负得不到伸展,请求辞去官职,没有获得批准,随后他便以生病为由回家。

C.崇祯四年冬天十月初一发生日食,徐光启献上测候四说,其中辨别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应皇帝要求进献遗著《农政全书》六十卷,朝廷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发布此书。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 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3分)

② 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4分)

(2)徐光启很有治国才干,并多次得到皇帝嘉许,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1.B(验:效果。失验在文中指预测效果不够灵验。)

2.D(①乃:才,表条件关系;②且:尚且,表让步关系;③其:他的)

3.C(根据上下文语意,第一处断在“方议用光启”不恰当,因为上文有“辽阳破,召起之。还朝”,说明此时徐光启已经在朝中任官。根据划线处前一句“帝善其言”可知“方议用”的是“其言”而非其人,后一句“与……议不合”也可见出朝廷议用的是他的建议。)

(标点)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翻译)正考虑采纳他的建议,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弹劾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

4.A (文中说“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没有说“屯田”“水利”是师从利玛窦,也没有说屯田、水利的技术他完全掌握了。)

2.(1)① 当时正值辽东战事紧急,皇上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3分。“方”1分,补出主语“皇上”或“朝廷”1分,“如”1分,译成“同意”“答应”“按照……去做”“依照……去做”都给分。】

② 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他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建议或陈述主张。

【4分。“柄用”1分,译成“被信任而掌权”“掌权”“被任用”“被重用”都给分,“值”1分,“白”1分,译成“陈述主张”“陈述”都给分,大意1分。】

(2)① 杨镐战败后,徐光启多次上书要求练兵以报国。神宗皇帝嘉许他,越级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杨镐四路丧师,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② 辽阳被攻下后他回朝做官,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助守城。熹宗同意他的看法。【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

③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他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

④ 徐光启认为屯政的关键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

(任选其中两点回答,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引用原文不完整或自己概括不准确酌情扣分。)

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篇8:书何易于文言文阅读答案

书何易于文言文阅读答案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①舟。易于即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③,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④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节选自孙樵的《书何易于》

[注]①挽(wǎn),拉,牵引。②笏(hù),朝笏、笏板。③重榷(què)管,严格执行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④矧(shěn),况且、何况。⑤刬(chǎn),铲掉、剔除。

【小题1】选出与“以易于挺身为民”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何易于亲自为刺史当纤夫的故事,赞扬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何易于的聪明才智。

B.何易于是一心为民着想,造福一方的清官;和崔朴扰民害民的不同品行 他们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何易于为了反对朝廷对百姓征收重税,纵火自焚,以示决心。

D.观察使最终没有弹劾何易于,说明他是一个明白事理的官员。

【小题3】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易于即腰笏 腰: ②会盐铁官奏重榷管 会:

③吏止死 止: ④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厚:

【小题4】翻译文中的句子(4分)

(1)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2分)

(2)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2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腰:腰佩,腰间插着。(2)会:适逢,恰巧碰上(3)止:同“只”(4)厚:使……厚,增加,加重。

【小题4】(1)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2)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

说明文阅读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的说明顺序对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语文阅读怎么做能得高分

语文阅读要读懂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因为从小我们就说中文,接触汉语语言环境,所以要想读明白一篇文章大概讲了什么东西并不困难,难的是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思,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含义,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目的,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考试常考的题目。

无论是初中语文还是高中阅读,其实答题并不需要我们自创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在阅读原文中稍加整理即可,甚至有些题目我们言之成理就会给分,所以语文题目很简单就看你是否用心。

找答案要讲究技巧,看分值写采分点,并且按题目顺序去原文中找答案,按先后顺序去找,不要颠倒了,否则找到的有可能就是错误的答案了,这就是考察我们筛选答案的能力。有些答案并不是以一句话的形式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我们只能从中挑选出一两个关键性词语,这就足够了,其他的可以自己组织语言。

篇9:初中语文文言文《王羲之学书》阅读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羲之学书》阅读答案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释】

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用笔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

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解释加点的词。

⑴ 恐不能秘之

⑵ 待儿成人,吾授也()

⑶ 不盈期月()

⑷ 父喜,遂与之()

3.下列句子与“不期盈月,书便大进”中“书”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书诗四句。

B.我读《与朱元思书》。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他向名家学书。

4.“七岁善书”中加点的“善”应选的义项是( )

A.好,好的,善良的。B.友好,亲善。

C.善于,擅长。 D.爱惜。

E.应答之词。F.副词,好好地。

5.与“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其夫呓语。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6.翻译下列句子。

⑴ 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此子必蔽吾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⑴严守秘密 ⑵传授,教授⑶满,到⑷给

3.D4.C5.C

6.⑴(王羲之)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头中发现前辈论书法的书,就偷偷地拿来读。

⑵这个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7.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认识: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篇10:板桥诵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板桥诵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蓟匕箸:调勺和筷子。

1.用“|”给下面句子标出一处停顿。

书有弗记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字。

(1)由迩达远 迩____________

(2)或当食忘匕箸 或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选文中得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书|有弗记者乎

2.近,有时

3.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

4.(1)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读书。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中考课外文言文《观月》阅读答案

2.《报燕王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3.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

4.邓稼先阅读答案

5.观舞 阅读答案

6.咏雪文言文阅读答案

7.三人成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8.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

9.大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0.文言文蝴蝶泉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文言文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