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3-06-25 09:09: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哦咩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1: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山西是全国生态破坏最严重、环境质量最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省份之一.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山西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山西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出发,分析生态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提出遏制山西生态环境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作 者:李素清 张金屯 LI Su-qing ZHANG Jin-tun  作者单位:李素清,LI Su-qing(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030012)

张金屯,ZHANG Jin-tun(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9(2)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生态环境破坏   可持续发展   影响   对策  

篇2:山西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山西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作者:包钢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002

期:003

分类号:F061.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山西;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

建国以来,山西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问题严重影响着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得力措施,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积极提高人口质量,以确保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3: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论是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造成生态破坏。公路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破坏也必将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关键词:公路立交;景观设计;线形;桥跨结构。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公路建设与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明显。所以,只有科学评价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公路交通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公路交通与区域环境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1、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施工、运营与养护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土中,污染地下水,导致饮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下降;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遭到污染,可能使农作物减产,使用消冰雪的盐对水、土壤和农作物都有不良影响;汽车尾气和盐类有害物质影响公路沿线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压死;公路选线不当,会破坏地貌、休息场所、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和自然保护区等。公路建设与营运过程中,对沿线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常,山区公路建设难度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远比平原地区大。而平原地区公路建设对人工生态系统影响明显。选线不当及施工中引起局部自然生态失调,会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公路建成营运后,沿线经济带开发引起人类活动的增加,也将成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失调的新的诱发因素。

1.1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占用耕地,拆迁房屋和其它附属设施,影响沿线生物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高速公路延伸长达数十到数百公里,穿越不同的省、市、县,路线对现有的行政区划、城镇布局、农业用地及其排灌系统、林场及水产养殖区等,会造成分割从而影响路线两侧的生物交往及人际交往、信息传递、原料及成品的交流等社会活动。还有的会给一些文物、古迹地的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会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和种群向偏僻地方或其他地区迁移。另外,使动物的活动区域缩小,领地被重新划分,导致种群变小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

2)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破坏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路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通常情况下,公路路其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基较高,土方量较大,施工期间路堑的开挖、路基的填方对地表的扰动较大,路线两侧局部范围已有的植被易遭到破坏,土壤疏松,这种微地貌的改变,对降雨集中季节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另外,路基的取土、弃土,施工前临时占地,使路线所经过地区耕地及植被面积减少,路线两侧20~30m范围天然植被破坏,对农业生产发展有不利影响。施工期临时用地由于施工机械的碾压、人员的踩踏,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耕地复耕后一定时期内肥沃度难以恢复,影响作物生长,非耕地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2)桥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桥梁的修建,使河床过水断面受到压缩形成桥前局部壅水,水流速度减缓,泥沙下沉。桥下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局部冲刷。此外,施工期间基坑开挖、筑岛钻孔、打桩,使河床受到扰动,泥沙上浮以及泥浆废碴排放,致使下游局部河段水质变差。隧道的修建虽对洞身所处地段扰动不大,但隧道进出口两端,仰坡面的开挖使天然的植被破坏,对局部山体的稳定不利,另外,隧道废碴若处置不当,碴土可能随汛期暴雨流失,淤塞沟渠、河道,破坏良田等。

4)环境污染

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及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必将污染大气、土壤、水体及周围环境。特别是一些穿越居民稠密区和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的路段,施工中由于大型施工机械的作业,每日产生的噪声、振动、废气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扬尘和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所产生的扬尘,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所散发出来的气味等,尤其是碎石加工厂石料的破碎过程,粉尘很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同时,沥青混合料拌和场的拌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粉尘也较大,近年来采用除尘设备,达到一定效果,但仍然不能根本解决。

施工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机械如打桩机、钻孔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稳定土拌和机、路面材料拌和机、压路机及各种运输车辆等所产生。这些机械的噪声源强,一般为80~100dB(A)。对施工人员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直接操作人员,另外对500m以内的区域有一定的影响。

1.2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公路改善的目的,一般是通过较低的运输费,能较方便地到达市场、工作地点、购物处及诸如健康和教育设施而给周围社会带来效益。在一些主干公路和高速公路项目中,利益者往往主要是长途运输,而当地的效益可能极小。然后,公路建设与公路改建项目总会改变一些公路周围社区或社会环境、影响生活方式、行程方式、社会和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

当公路或其它基础设施截断已有的公路时,就产生了社区隔离现象。在新建的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设计车速较快,又进行了出入口控制和隔离措施,当地出行的路线加长,直接影响企业业务、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连接线的修建可解决公路与社区之间的冲突,减少交通对社区的影响,有时也会给当地商业业务带来繁荣,同时社区也会担心由于交通分流而损失业务,有时社区活动就会朝连接线迁移,潜在地改变了现有土地的使用方式。公路建设项目也可能引起地方公路网络上车流量的变化,如果地方交通增加会产生公害。

当农田被一条新建公路而分割时,农业活动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干扰现有的耕种方式以及田块之间的连接。同时旅游业也会因公路建设受到影响,公路交通改善,交通方便与快速会对旅游业有利;而如果管理不当,旅游点商业活动增加,会影响旅游的吸引力。

当比较孤立的社区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联系日益增加时,会产生“文化振荡”,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路建设,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开放程度加大,当地让其它人来开发与居住,从而扰乱了人类与土地之间的脆弱的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人口迁移与当地人口的减少。对于大部分当地居民来说,土地是其本身、其生活方式和其生计中一个珍贵和不可摆脱的部分;确实植物与动物都基本上被认为是受尊重的生命,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公路建设太容易破坏这种平衡了;新建公路使得当地与外界联系加强,外界人员有的会占有土地种田,有的开发诸如矿藏、森林或野生生物等其它资源;对现有资源的日益增加的竞争,尤其是当居住者引进一种生态上不合适而又未被证实的生产系统时,将可使当地人口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新居民以及公路施工人员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健康与社会问题,包括疾病、生活习性、就业压力等,这些将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易使其受到伤害;当地公路交通改善而提高了其土地价值,将赶走一些低收的租户和住户,公路建设会损害当地一些人的利益。

公路建设必然造成住宅、地产、企业及其它生产资源的被征用,必将引起社会干扰及使受影响的居民遭受损失。征地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而且还是社会和心理方面的;经济影响包括房屋或一个企业的损失、业务收入的暂时或永久性损失,这些都是可以估计和作价的,但是,对这些损失的具体计价却往往是一个相当困难和持久的过程;社会和心理费用更加复杂,有时更加具有破坏性,社区或村庄被分割和破坏,居民之间的交往也因公路的分割而减少,甚至失去联系,商业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这类问题往往在居民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上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中表现出来。

公路建设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主体工程占用和分隔土地,移民拆迁;路堑的`开挖,路堤的填筑对地形、地貌的植被的破坏,以及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和水系的影响等。

2、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所称的生态环境是指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等。

公路应绕避生态环境中所列的保护对象。公路对生态环境中的保护对象产生干扰时,应结合受保护对象的特性提出保护方案,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有条件时,宜进行环境补偿。

2.1生物及其栖境的保护

公路中心线距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边缘宜不小于100m。当公路必须进入自然保护区时,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路通过林地时,应严格控制林木的砍伐数量,严禁砍伐公路用地范围之外不影响视线的林木。公路用地范围内,应按绿化设计要求进行栽植。有条件时,填方边坡的植被覆盖率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应达到70以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应达到50以上。公路经过草原时,应注意保护草原植被。取、弃土场地应选择在牧草生长差的地方。公路进入法定保护的湿地时,工程方案应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施工废料应弃于湿地之外。在有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出没路段,应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并为动物横向过路设置兽道。

2.2水资源、自然水流形态的保护

应调查和搜集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地表水资源分布、容量以及水体的主要功能。路面径流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不得占用居民集中地区的饮用水体;当路基边缘距饮用水体小于100m、距养殖水体小于20m时,应采取绿化带或者其它隔离防护措施。公路在湖泊、水库等地表径流汇水区通过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公路对地表径流的阻隔。公路经过瀑布上游、温泉区等特殊水体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确定避让距离。在作饮用水的地下水水源保护区设置的排、渗水构造物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时,应采取措施隔离地表污水。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形态,做到不淤、不堵、不留工程隐患。跨越溪、河、沟的桥涵的过水断面,应保证泄洪能力。公路跨越山谷时,应根据山谷宽、深及汇水面积等选择通过方式,有条件时宜优先采用桥梁跨越。工程废方弃置应作出设计,避免阻塞河道水流或造成水土流失。

2.3水土保持

应充分调查沿线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及覆盖率、水土流失现状等,综合采用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山区公路地质病害地段,当采取生物防护措施进行水土保持时,应考虑当地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山区、丘陵区公路应尽可能与原有地形、地貌相配合,减少开挖面、开挖量,注意填挖平衡。弃土场应做好排水防护设计,以避免成为新的水土流失源。取土点宜选择荒山、荒地。暴雨强度较大、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的石质挖方边坡或松散碎(砾)石土填挖方边坡地段,宜采用植物与工程综合防护措施。做好公路综合排水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将路界范围内地表径流引入自然沟中。各种排水沟渠的水流不应直接排放到水源、农田、园林等地。应注重高速公路绿化设计,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花草、灌木、乔木等植物,对路堤边坡、弃土等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3、公路交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外,还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体讲,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般有三种方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

3.1公路交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公路建设和营运对地区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是永久性的。路基、路面、采石取土区、工程施工区以及永久性建筑等,可能在不同路段对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公路建设和营运还会干扰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有可能对某些珍稀濒危动植物产生一定的伤害。另外,不合理的公路布局,有可能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公路建设和营运必须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消除和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公路建设和营运,必须遵守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规。

1)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野生动物保护法》指出,“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明确保护措施,并经主管部门审批。

2)保护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条例》还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合理选线

公路选线,通常应避开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集中分布区、重要自然遗迹分布区、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地区。

4)采取保护措施

如果公路必须通过上述特殊区域时,应建有效的保护设施,如保护网栏、兽类通道及桥涵等。严格管理措施,如限制车辆运行速度,限制噪声,减少尾气污染等。必要时,可以对某些受直接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

4、结语

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论是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造成生态破坏。生物资源破坏将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生物,从而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污染将通过降低生物的生存环境质量而使生态系统遭受冲击。公路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破坏也必将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篇4:森林破坏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破坏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文章通过吉林市森林覆盖、流域植被等因素的改变,分析了森林植被的破坏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吉林市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作 者:曲鹏禄 韩丽芹 郑念发 韩良跃  作者单位: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吉林分局,吉林,吉林市,13 刊 名:东北水利水电 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OF NORTHEAST CHINA 年,卷(期): 27(10) 分类号:X37 关键词:森林植被   水资源   生态环境   吉林市  

篇5:论文对廊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论文对廊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等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城镇化的日益加快,农业污染、树木滥砍滥罚愈来愈严重,可供人类活动的区域越来越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在一些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为了解决间题,政府一方面组织了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理论研究,重点探究引起污染的污染源是哪些,从而在理论观念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各方的共识,但是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政府、专家、企业和个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了求的生存和发展,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的各种不良结果。 生态文化:它是从最初的人类统治自然的文化中,慢慢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实现了人类由自我中心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价值取向。它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观察现实社会,处理实际间题,进而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方式。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笔者认为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直观感受和见识,即是人类统治自然界,还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二是关于人类生活实践的文化,可以称为行为文化,即我们如何在实际的生态环境中,采用何种方式,来达到实际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二是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这种良好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有(1)突出发展的核心,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文化、社会、科技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而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连续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般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否则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和后代人享有平等的享受自然资源的权利,即两代人享有同样的利用自然界的权利,当代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后代人的权利和利益; (4)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人类应该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标准,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一是公平原则,它是指当代人之间公平进行资源的利用,它是一种机会均等的发展,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同一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代价;二是同一地区内部的均衡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它的核心理念是人类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对这一空间的自然资源拥有同等的享用权和生存权。二是持续原则。它是指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保持连续性,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满足需要和有限制因素是必然存在的;在发展中包含着制约因素,在制约因素中包含着发展。因此,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技术水平、环境和资源。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发展要和资源、环境相互匹配,从而真正实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三是共同原则。不同国家、种族、民族的人们,虽然在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模式方面存在区别,但是都处于同一个地球上,全人类都要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这个理念是全球性的,是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间题。公平、连续、共同原则是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消除狭隘的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廊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间题

(1)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主要是空气中的粉尘、颗粒、有害物质等在空气中漂浮,并在一定条件下凝结,给人们的健康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在最近,雾霾现象尤为突出,空气中的颗粒阻挡了人们视线,不利于出行。底,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并且持续了两个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廊坊也是其中之一,深受空气污染的危害。

(2)水资源污染。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等有害物质随意倒入河流中,造成了河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廊坊有70%的河流受到污染,其中城市尤为严重,甚至有些地区的地下水源有部分被污染。

(3)城市污染,它主要是指由于工业发展所造成的废弃物,以及城市生活的垃圾等所造成的污染。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生活垃圾,由于垃圾处理技术有限或者处理力度不够,造成部分废弃物堆积在城市的角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四、完善廊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宣传,培养廊坊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等,因此,大力宣传,使之成为老自姓都熟悉的法规,并按照规定执行,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由于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所以保护环境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改善和保护社会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保护人们身体和精神健康;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要加以保护,减少有害物质对人们的侵袭,权利保障人们健康。与此同时,随着3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逐渐宣传,廊坊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引起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环保教育要从小抓起,要教育孩了环保知识,培养其良好的环境保护思维。因此,廊坊要加快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全市宣传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廊坊人们的基础的法律常识,必要的时候可以纳入普法考试范围。

(二)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环保管理,创造生态环境工程

工程建设作为人们活动的重要一环,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摄取数量较大,因此,工程建设环保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环保管理,对于那些重大的工程,例如:公路、铁路、吃机场、大型港口、重点大型项目等要进行如下管理过程:在前期进行工程环保程度研究,对于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进行评价,并给出评价报告;中期环保监督,要按照环保要求,结合国家出台的环保政策,对项目实施过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进行监督;工程完工后,要按照环保要求,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环保检查,不漏任何一点疏漏之处,防止由于这些重大工程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和破坏,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尤其是在工程规划阶段,企业管理层一定要加大对环保要求的验证,聘请专业环保机构或人员,对工程进行环保可行性论证,并出具专业的可行性报告,根据可行性报告决定工程是否实施。

(三)加强环保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环保技术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提高工业企业产品的环保技术含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产品的环保水平,实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廊坊目前规模较大,但是大都是传统行业。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要大力利用科学技术,尤其是环保科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要通过合理的谋划,计划工业企业规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提高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从原来的被动应付环保标准向主动采取环保措施适应环保标准,大力推行清洁技术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工艺技术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适应绿色环保潮流,实现廊坊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6:嘉荫县近年生态环境破坏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嘉荫县近年生态环境破坏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嘉荫县近来生态环境状况及气象要素(气温、降水、地温、风速等)的分析,得出了生态环境破坏对气象要素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 者:陈永山 丁志青  作者单位:陈永山(黑龙江省塔河县气象局,165200)

丁志青(黑龙江省嘉荫县气象局,153200)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7) 分类号: 关键词:生态环境   破坏   气象要素   影响  

篇7: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农药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使用量和使用年数的增加,农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分析了农药污染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今后合理施药及土壤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肖军 赵景波  作者单位:肖军(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赵景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3(12) 分类号:X592 关键词:农药污染   生态环境   防治对策  

篇8: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需求的增大,畜牧养殖目前已经从传统的分散养殖变成规模化养殖。本文主要针对规模化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防治进行分析,希望找出原因,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进而促进我国的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崛起,以及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和目前市场大量需求,养殖产业和以前相比获得较大程度的前进。和以往分散的养殖方式相比,目前市场上兴起的规模化养殖既保证人民群众对肉类物品的需要,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较多负面影响。现如今社会的发展正在朝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模式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所以我们要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这两面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希望一方面发展畜牧业,另一方面也能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因此在进行规模化养殖的同时,进行生态变化的管制至关重要。

1主要原因

1.1发展和养殖模式的实质性变化

以往的传统模式通常使用散养的模式来发展畜牧业。这种方式采用家庭式喂养,规模较小,因此牲口所排放的排泄物和其他物品能够得到方便的处理,而且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其对肉类产品的需求数量也慢慢变大。传统模式现已远远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的供需平衡下,养殖产业实现了大规模产业链的生产模式。产业规模化的同时又加上了高科技的元素,使得一些人力行为被较多机械化操作所替代。所饲养动物排放的粪便从之前的'的垫圈或者半固体形式变为液态,较多的粪便排放导致附近水源被污染,进而腐蚀了周边土壤,通过生态循环系统形成公害[1]。

1.2化学肥料对生态破坏

现如今人们通常喜欢较为新鲜的食品,对于肉类、乳类和蛋类等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为了能够让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方便,我们要改变物流的配送模式,以最短时间送到市场。同时,一些养殖基地逐渐向大城市周边靠拢,导致城市附近的树木和植被被破坏。另外,现在的养殖业一般都会在动物的饲料中加入化学药品,以此来缩短动物的成长周期。对于土壤,使用一些化学原料更能节省成本,所以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选择化学肥料而不是有机肥。

1.3家禽对自然的破坏

家禽是一种非常容易携带病原体的动物,一般通过空气来传播疾病。它在现在的畜牧产业养殖链条下占有极大的比例。规模化养殖使得家禽数量明显变多,同时增加了更多的排泄物。如果这些排泄物不能快速得到处理或者使用方法错误,都会对环境和土质造成污染。另外,被污染的环境会反过来伤害家禽的生存状况,体内的病原体会不断的繁殖和衍生出更具抗体的病毒传播物。

1.4规模化养殖对土壤、空气以及水资源的压力

大量的食物垃圾以及粪便给自然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用清水冲刷污染物,所以就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也使水质被污染。家禽类动物排放的一些气体和环境中的空气相结合,既影响了环境,也给本地住户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所以规模化养殖给土壤、空气和水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1.浅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足球人口对我国男子足球水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建构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

4.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

5.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6.三峡枢纽调峰对港口设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报告

8.气候变暖对福建沿海的影响及对策

9.气候变化对濮阳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10.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下载word文档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