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著名纪念馆导游词
“方一诺方个咚咚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精选的著名纪念馆导游词,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精选的著名纪念馆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精选的著名纪念馆导游词
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XX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XX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鲁迅祖居导游词 ·宁波市导游词 ·杭州市导游词 ·大慈岩导游词 ·岳庙导游词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雷锋纪念馆导游词三)
雷锋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难忘的伤痕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去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都被有钱人家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雷锋有一天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那地主婆竟举起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边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立志参军
一九四九年八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雷锋的家乡。雷锋看见宿营的队伍一住下来便向老乡问寒问暖,还帮助老乡挑水,扫地.买柴买菜按价付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就从心底萌生了要参军的愿望。雷锋找到部队的连长,坚决要当兵,当连长得知他苦难的身世后告诉他还小,等长大了才能当兵,并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鼓励他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保卫和和建设中国。
参加儿童团
一九五零年,乡里成立了农民协会,进行了土地改革,雷锋积极投入了这场运动,当了儿童团长,站岗,放哨.巡逻,防止敌人破坏,他还学会了说快板,搞宣传。
学生时代
一九五零年夏天,乡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免费读书。一九五六年夏天,从荷叶坝小学毕业,几年里,雷锋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受到师生的的一致好评。他帮助落后的同学,爱护集体的粮食,并与坏份子做斗争,受到学校老师、同学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在毕业典礼上,他上台发言,毅然要求留在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走上工作岗位
一九五六年九月,雷锋在乡政府做通信员,十一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一九五七年,雷锋光荣地年经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
一九五八年春天,雷锋来到困山湖农场当了一个拖拉机手。
一九五八年九月,雷锋来到鞍钢做了一名C-80推土机手。
一九五九年八月,雷锋来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第二年夏季的一天,他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辽阳日报>>报道了雷锋抢救水泥的事,赞扬他舍己为人的事迹.
雷锋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了一年零二个月,曾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标兵,十八次被评为红旗手,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参加人民解放军
参军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新一年的征兵工作已经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但鉴于焦化厂的征兵名额有限,且雷锋在工地的表现十分突出,领导也舍不得放他走,就不同意他报名.这可急坏了雷锋,他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人民武装部向余讲起自己的经历,表明他参军的志愿和决心.
武装部的余和工程兵派来的接兵的领导专门研究了雷锋的入伍问题,认为他是苦孩子出身,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政治素质好,入伍动机明确,虽然身高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身体条件差些,但他在农场开过拖拉机,在工厂开过推土机,多次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相信他入伍会成长得更快.最后决定批准雷锋入伍.
一九六零年一月八日,雷锋领到了入伍通知书,随新兵一同由辽阳来到驻地营口市.他做为新兵代表在欢迎战友入伍大会上讲话.
雷锋所在团是有着光荣战争历史的部队,他决心以实际行动发扬优良传统,开饭时,他主动给大伙读报,宣传党的政策:休息时,他教大家唱歌,雷锋在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无此的温暖,由于他身小臂力弱,开始练投手榴弹时不合格,他天不亮就消消地出去练习,十几天后,他终于和其他同志一样,在实弹学习中得到了优秀
后来居上
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被分到运输连当汽车兵,“服从革命需要,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这是雷锋向组织上表明的态度.
雷锋性格开朗,平时很活跃,教唱歌,办墙报,说快板样样都行,上级领导安排他参加战士演出队,他就起早贪黑地背台词,后来考虑到雷锋的湖南口音与大家的普通话不协调,影响演出效果,他就主动提出换下自己,而集中精力为演出做好后勤工作,大家虽没有看到雷锋的表演,但台上的每一个节目都包含着雷锋的辛勤劳动,和他那处处关心集体,一切服从工作需要的精神.
雷锋回到运输连后,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驾驶技术之中去,针对缺少教练车的现状,他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汽车驾驶台.雷锋废寝忘食地学习技术,被大家一致推举为技术学习小组长.五月份,雷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驾驶员,被分到二排四班,交给一台13号车上了建设工地.
钉子精神
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善于挤和钻
一次义务劳动
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雷锋情不自禁地推起一辆小车,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直到中午休息,雷锋被一群工人围住了,面对大家他说:”我们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吧!"这天下午,打听到雷锋名字及部队驻地的市二建公司组织工人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大家才知道病中的雷锋做了一件好事,过了个特殊的星期天.
篇2:精选的著名纪念馆导游词参考
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后,即住在张公馆的东楼,在中楼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和二人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谈判。止园是杨虎城公馆所在地,位于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北侧。建于1933年,主楼为传统宫殿式建筑。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这里密商发动兵谏,周恩来也曾亲临止园商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学良、杨虎城:如不加紧“剿共”,即将张学良、杨虎城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学良、杨虎城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
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学良、杨虎城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蒋表示以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
25日下午,张学良 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但蒋介石后来背信弃义,使张 学 良遭长期监禁,杨虎城惨遭杀害。
篇3:精选的著名纪念馆导游词参考
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在绵延千里的红旗渠流域之中,林州市(原林县)石板岩供销社从20世纪40年代创办,靠一根扁担创家业,坚守信念,传承发展,为山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群众亲切地赞誉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农村商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1946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太行山区创办起一家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60多年来,他们肩挑货担绕山转,永不言苦;跌倒站起再前行,永不言败;与时俱进求发展,永不言止。用扁担架起一座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联结起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凝聚了一种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
扁担精神既是供销人理想、信念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他们经过修建红旗渠工程的淬火,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忠实践行使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砥砺前行。始终坚持精神立社,传统教育不间断;坚持富民兴社,造福山区志不移;坚持发展强社,60多年不亏损,年年都有新发展,年年都有新贡献,成为全国供销系统学习的典范。
扁担精神的核心是为民,关键是创新。扁担精神与红旗渠精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在石板岩和林州,红旗渠精神与扁担精神的相互辉映,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合作社文化的大繁荣,供销事业的大发展。二次创业成果日益显现,形象地位明显提升,促进了林州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林州模式再次得到全国总社和各级党政的肯定。
扁担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全社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科学发展、永攀高峰的动力源泉。
第一部分:一根扁担创家业
石板岩地处林虑山大峡谷之中,境内群山起伏,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解放前,石板岩一带方圆几十里,连一个小货铺都没有,人们出山赶集仅有两条路,一条是上70个弯,下百个弯的鲁班壑一条是上5里,下7里的刘家梯,往返一趟,近的几十里,远的近百里,因而人们常常是起早上路,日落才能归山。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自发办起了合作社,白手起家,靠一根扁担进行艰苦创业。
第一块:苦难岁月
解放前,山区群众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买生产生活用品难,卖山货土特产更难,而且还受着奸商的盘剥。解放后,党组织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靠一颗红心,一根扁担,一副铁肩,一双脚板,创办起合作社,决心让山里群众买卖不出山,生意做到家门口,交易公平又公道,家家过上好日子。
第二块:风雨历程
石板岩供销社从1946年创办,走过了60多年风雨历程。由当时的五间石板房、四种商品发展到现在村村设有经营网点,并建起了自己的大型超市、宾馆等服务设施,经营品种 5600 种,资产总额达到1620万元。
第二部分:一分一厘细打算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供销社办起来了,如何扩大本钱,增加品种,扩大服务,满足需要,把合作社办的红红火火。干部职工做到了勤俭办社,点滴节约。从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杜绝跑冒滴漏。该花的钱,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该花的钱,决不浪费一分一厘。正是靠干部职工的省、挤、抠,才使得石板岩供销社建社60多年来无亏损,年年有盈余,年年有贡献。
第一块:勤劳兴社
供销社是山里老百姓的共同家当。如何使这份家当增加积累发展壮大,供销社干部职工不计个人得失,不分白天黑夜,不畏风霜雨雪,一年四季肩挑货担,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为殷实供销社家业默默地奉献。
第二块:节俭持社
勤俭办社,励行节约,是供销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经营上,始终坚持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在生活上,干部职工克勤克俭、点滴节约;在工作上,实行民主管理、开门办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部分:一心为着山里人
供销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是供销社的天职。60多年来,供销社干部职工时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凭着自己的一颗红心,一副铁肩,一双铁脚板,不畏艰难困苦,不怕出力流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山串村,服务群众,用心血和汗水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用真诚和热情与山区群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的鱼水关系。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支援山区经济建设的庄严承诺,被山区群众亲切地赞誉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
第一块:扁担送真情 温暖千万家
从办社第一天起,一代又一代供销人就挑起了为千家万户服务的重担,多少年来,一根扁担从不离肩,为百姓,历尽艰险不言苦;为百姓,甘将青春献山区;为百姓,危急关头送真情;为百姓,饥渴冷暖常挂心。用真诚的服务赢得了山里人的爱戴。
第二块:扁担架金桥 造福山里人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供销社经营的总方针,一心为着山区经济发展,一心为着山里群众脱贫致富,是石板岩供销社的经营特色和精神核心。供销社与农民群众不单是一种销售与消费者的供需关系,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供销人与农民之间合作共存的关系。
第三块:扁担传真情 历练供销人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石板岩供销社一以贯之的服务方向。几十年来,石板岩供销社党支部带领干部职工始终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树立大局意识,坚持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当好先行官、后勤部,为山区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供销社也赢得了党委、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篇4:王安石纪念馆导游词
关于王安石纪念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导游。今天,由我带你们去参观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纪念馆座落在赣东大道上,面积有1590平方米,于1986年建成开放。
到了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朱红色的大门,非常气派。我问问大家,王安石是什么人?对了,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丁年间,曾两度拜相,推行新法。他的政治主张,改革精神,文学成就,彪炳史册;他高洁的人文品格,感召时人、后人。
走过石子铺成的小路,闻着花的芳香,我们来到了熙丰楼。熙丰楼前矗立着王安石塑像,为当代名家所创作,构成了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熙丰楼是一个仿宋代式的两层建筑。也是一个展厅,展厅里陈列着“王安石生平介绍”,精美的图画,图片、塑像等,装修得精致典雅,展示了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政治胆魄和文学风采。看好了吗?好的,我们去草坪休息一会儿吧,在这绿木葱葱、翠竹掩映、鸟语花香的地方,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文人雅士更是抒怀题咏,镌于匾联、楹对、碑刻风雅不俗,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人书卷气,婉约清秀的江南园林景致另人赏心悦目。
休息好了吗?我们去下一个景点——踯躅园。那里是王安石晚饭后散步的地方。水榭、碑廊、亭台、荷池等景致把这儿装点得相得益彰,浑成天然。
王安石纪念馆之旅到此结束,希望我的讲解令你满意,也欢迎您可以再来这儿。
篇5:张骞纪念馆导游词
张骞纪念馆是依托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之墓而建的陵园式人文景观。早在1956年8月。张骞墓就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5月,城周县人民政府成立“张骞墓文物管理所”.作为张骞墓的专门保护机构.并正式开始运营.1990年更名为“张骞纪念馆”。,“张骞纪念馆”被陕西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级景区.5月.张骞纪念馆的主体文物“张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及中亚五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被确定为而成功进去《世界遗产名录》。
张骞纪念馆的建筑布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由接待、展览、陵园三部分组成,其建筑为三进四院、左右对称的仿汉古建群。西区以展示西域诸国的地貌、建筑,风情、文化等内容,为园林休闲区。
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进入正门是宽约12米的甬道。
东西两侧各有长约20的文化长廊,布置有介绍城固当地人文风俗的精美照片。
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以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泛搓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一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
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
“张骞生平伟绩展”是该馆的主要陈列展览此展览主要运用图片、文字、沙盘、拓片等手段来展示张骞伟大的一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张骞出使西域在中西文化经济交流中的深远意义。
篇6: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10月5日我们和表弟他们相约去绍兴鲁迅故居游玩,我们早早地出发了,车子开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那里车水马龙,连车位也找不到,后来在收费员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把车停进了一个车位。
我们走到了领票的地方,领了五张票,。从入口进去,我们先去了鲁迅祖居,里面是鲁迅的祖父住的地方,那里既宽敞又美观,每个房间都有每个房间的用处,比如有书房、卧房、琴房、藏书房等,每个房间都古色古香。
出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了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里展示的都是关于鲁迅生前的资料,其中有些是他读书时写的文章,文章上面还有他老师为他批改的文字。我看了一下,原来鲁迅读书时也会写错别字,也有语句不通顺的。我们还去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里面放着几张桌子和椅子,鲁迅的座位在最角落里,因为鲁迅上课经常迟到,所以老师才罚他坐在角落里,在鲁迅的桌子还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
最后我们去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有一口井用木头堵住了,可能是鲁迅太调皮,大人怕他掉下去才封住的吧。
我们还去品尝了绍兴的特色—臭豆腐,味道实在是太好吃了。我想以后在别处肯定吃不到这么美味的臭豆腐。
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下午四点,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地方。
绍兴,我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来玩。
【精选的著名纪念馆导游词】相关文章:
3.海南著名导游词
10.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导游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