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北宋范仲淹的故事

北宋范仲淹的故事

2023-08-22 08:30: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林果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北宋范仲淹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宋范仲淹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北宋范仲淹的故事

篇1: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诗词

1、《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2、《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尩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4、《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5、《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6、《游庐山》

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

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扩展阅读:范仲淹的词作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国至宋仁宗,生活享乐渐成风尚,以艳情为主要创作话题的歌词亦趋向繁荣。范仲淹于仁宗年间登上词坛,其词作内容和风格丰富多样,有直接写艳情者,也有跳出艳情之外者,正是过渡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刻痕迹。

《渔家傲·秋思》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描写边塞生活,唐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因而,范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不仅如此,这首词的内容和风格还直接影响到宋代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和《定**·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两词,读史、咏风景,题材宽泛,与艳情无关,与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风格合拍,表现了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坛衰变的一个过程。

范仲淹的艳情之作(《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总是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小圆香径”、“庭院深深”的狭深环境迥然不同。而沉挚真切、婉丽动人的风格,也极大地改变了宋人的创作观念,引导着词坛创作风气的转移,对后世词坛产生着深刻影响。

篇2: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诗词

1、《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轮同降将无穷耻。

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2、《酬和黄太博》

古籍东南美,蔚蔚幕中议。

懿行希圣贤,高文粲游赐。

伊余发已秃,偶继立朝士。

何以宣王政,甘为时所弃。

酌以广州泉,不易伯夷志。

直哉心如弦,安虑道边死。

窃尝力于古,秉笔庶几至。

孰为未闻达,聊以道幽秘。

夫君锵以名,忧为世之器。

赠我百馀言,升堂出而示。

土木朽且陋,黼黻谬增贲。

毋临烦刻画,返朴吾所愧。

华勋爱士心,蓬壶延才地。

何人荐于子,当彼得言位。

吐以胸中奇,落落金玉继。

九虚高可游。凌厉垂天翅。

吾将退而隐,尚得荣其视。

3、《和僧长吉湖居五题其五·渚莲》

武陵谁家子,波面双双渡。

空积心中丝,未成机上素。

似共织女期,秋宵苦霜露。

4、《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

先王制礼经,祠为国大事。

孟春祭风师,刺史敢有二。

斋戒升于坛,拜手首至地。

所祈动以时,生物得咸遂。

勿鼓江海涛,害我舟楫利。

旱天六七月,会有雷雨至。

慎无吹散去,坐使百谷悴。

高秋三五夕,明月生天际。

乃可驱云烟,以喜万人意。

愿君入薰弦,上副吾皇志。

阜财复解愠,即为天下赐。

八使重古礼,作诗歌祭义。

诚欲通神明,非徒奖州吏。

贤哉推此心,良以警有位。

5、《鵰鹗在秋天》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篇3:读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

读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

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奇葩,是以“记”为题的抒怀达志之作,是为表述其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散文名篇。其作品不仅记叙写景生动感人,议论说理更给人以启迪和借鉴,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

一、忧国忧民 为官正气

两位作者写作时处境有相同之处,两篇文章的写作年代一致。范仲淹一生为国为民,他文武双全,曾带兵戍守西北,抵御西夏,连敌人都说他“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他戎马生涯时的真实写照。他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提出十条治国建议,重在整顿吏治,因此触怒了权贵,受到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到河南邓州做知州。欧阳修为范仲淹辩诬上书朝廷,夸赞范仲淹是“天下至公之贤”,也遭到奸佞诬陷,被贬到安徽滁州作太守。因支持范仲淹被贬的还有滕子京等人。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出知邓州后的第二年(即庆历六年),岳阳楼重修工程完工,被贬到岳州做知府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作记,说:“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范仲淹遂写成此文。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也恰恰是这一年,此时他也已被贬到滁州作太守,与琅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很要好,智仙和尚专门为他在上山的路旁盖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为人旷达,自称“醉翁”,便将所建之亭命名为“醉翁亭”。且与民同游,“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于是其笔下便出现了回肠荡气的《醉翁亭记》。因楼而记,因亭为文。楼亭有幸,斯楼斯亭因记因文而名闻天下。

虽然遭到贬谪,面临逆境,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所以文中他们都是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地方的百姓谋福利,政绩卓著。不到一年时间,滕子京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在邓州开仓赈灾、兴修水利;欧阳修在滁州施行“宽简之政”和仁政爱民之策,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二、文思精巧 各尽其妙

两篇文章文不甚长,但思想深邃,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文风也很相似,都写得平实而有气势,清新流畅,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一扫晚唐五代文坛浮华轻靡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

范仲淹写洞庭湖,只用了“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就尽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这一“衔”一“吞”,将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魄描写得极其生动。“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没有对岳阳楼的修建进行具体阐述,也没有泛泛铺陈岳阳楼周围的湖光山色,而是另辟蹊径,抓住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引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全文跌宕而又自然,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景物描写看似洋洋洒洒,却并非文章要旨,而是借其抒发自己之心胸和抱负。

《醉翁亭记》则以“乐”字,金线串珠般提挈全篇。写朝暮之景,抒山水之乐;写滁人游山,发游人之乐;写山肴野味,表宴酣之乐;写鸟啼婉转,示禽鸟之乐,更流露出太守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自我陶醉的同游之乐。行文走笔,因“乐”展开,“醉”是现象,“乐”为本质,“乐”是“醉”中之乐,“醉”则因“乐”而醉。“醉”、“乐”一隐一现,前伏后应,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相传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他读给一位樵夫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时,樵夫说:“您文章的字好象多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顿时,欧阳修明白了,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只这一句便总括了滁州胜状,也总领了全文气势。

三、文笔清新 骈散结合

两篇文章语言句式有相通之处,都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参差错落,婉转有力且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岳阳楼记》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未见洞庭湖,已感其万顷波涛,千里浩月。“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有阴风,有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虎啸猿啼”,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由此发出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叹息;写“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色皎洁,是一片欢乐明快的景象,又表达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语句中,字字有千钧之力。吟之,不得不感叹文章句丽辞畅、音韵铿锵。

《醉翁亭记》大量运用了骈偶句,长短搭配,加强了韵律美。写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的特点,用“日出而林霏开”写早晨,用“云归而岩穴暝”写傍晚,写出了一天中景色的变化;用“野芳发而幽香”写春天,用“佳木秀而繁阴”写夏天,用“风霜高洁”写秋天,用“水落石出”写冬天,无不抓住了景物的季节特征,也发出了“乐亦无穷也”的感慨。

《醉翁亭记》除运用骈句,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二十一个“也”字,用了二十五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得文意层次分明,语感节奏起伏,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里的“也”给人一种恍然彻悟,意韵悠远的滋味。

四、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两篇文章的写作主旨相一致。虽都因楼因亭而记,都不是写重大事件,但其实都是围绕“先忧后乐”、“与民同乐”这一人生和文学的`主旋律来写的,而他们的心境完全是一脉相承和息息相通的。两位作者的思想同源于 “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儒家传统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之志”的誓言,并一生都坚守这一信念。相传他童年时曾遇到一位相士,问道:“您看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相士就笑他:“年纪轻轻不要过份自负!”范仲淹又说:“那您看我能否做医生?”相士惊讶地说:“怎么相差那么大?”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相与良医可以救人。”相士赞叹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正如欧阳修给范仲淹写的墓碑文中所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怀宏志,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以古仁人为榜样,把人们从物质环境的优劣和个人的得失中超脱出来,挣脱名利缰锁,进入无私的精神境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和欧阳修共同的胸襟和心怀。欧阳修为官四十多年,官声清廉,爱民如子。虽因直言上谏屡遭贬谪,仍坚持为民请命。他在文学观点上提出“文者以明道”,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提倡简练,平易自然的文风,对宋代和后代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北宋文坛的领袖。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其朴实、醇厚和热情抒发了寄意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即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以能使人们快乐而快乐啊。“乐其乐”、“同其乐”,给世人展现出一幅人间祥和的画图。他在滁州写的另一篇《丰乐亭记》中也写道:“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篇4:《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自小胸怀大志,苦学不辍。26岁(10)时举进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龙图阁学士”的官职出任陕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后,和其挚友欧阳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赋、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内容的“庆历变法”,遭到皇亲国戚等为首的反对而被罢去相位,他请求自贬为邓州知州。

1044年到任邓州后,仍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大兴教育之风。在城东南隅相继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风堂”、“览秀亭”等建筑。并应好友滕宗谅(南阳籍,见注解)之邀,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不朽名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南阳人民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阳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就在于佛法之中。现将《禅林珠玑居士篇》中介绍范仲淹修学佛法与高僧相处的情况,提供给大家,目的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篇5:《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继,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常常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⑴孤 :幼年丧父

⑵适 : 古时指女子出嫁

⑶世家: 家世

⑷去 : 离开,离去

⑹饘粥:饘(zhān);稠粥

⑸南都: 今河南商丘

⑺昃:昃(zè);日偏西

⑻寝 : 睡觉

⑼或 : 有时

⑽怠 : 疲惫困倦

⑾辄 : 就,于是

⑿六经: 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⒀旨 : 要领

篇6:范仲淹故事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写诗助贫解困的故事也随之传开。

篇7:范仲淹故事

北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他被贬到延安任总兵。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处,两国连年交战。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大行囊的菜种、豆种、笔墨纸砚和书籍。

范仲淹到了延安,发动士兵开荒种地,将他带去的种子播种在黄土里。他一面率领将士苦练杀敌本领,一面将分散在山沟里的农民聚拢在一起。如今的安塞、太平寨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这一年,正是牛羊肥壮谷子黄的时候,西夏国主给范仲淹送来一封书信,提出要到延安看看新修好的宝塔,信上特别提出,到时自带干粮,决不打扰百姓。对于西夏国主前来拜访,范仲淹求之不得,正好借此机会与西夏修好,便回信表示欢迎。客人进了城,果然连茶水也不喝一口。范仲淹到城外番营回访,看见帐篷内正在做菜,除了羊肉、牛肉外,还有一种深绿色的青菜,他询问后才知道,那是西夏人最爱吃的雪里蕻。

范仲淹与西夏国主闲谈时,讲起自己最爱吃蚕豆,说蚕豆出在江南,眼下延安也可以种植了,青蚕豆鲜嫩味美,老蚕豆可以炒熟吃,作菜作粮都可以。西夏国主听了要求看一看蚕豆是个什么样子。范仲淹当即叫手下人拿来一斗蚕豆瓣,笑着说:“大王爱吃雪里蕻,本帅爱吃蚕豆,为了将你的爱好和我的爱好合为一好,何不将两样东西合做一道菜看看味道如何?”西夏国主大喜:“蒙范大人不弃,敬请一试!”

范仲淹叫手下人用蚕豆瓣烧雪里蕻,香味四溢。吃的时候,西夏国主大加称赞:“妙极妙极,简直可以称作天下第一菜了!”范仲淹说:“如此好菜,乃汉番两家合二为一所得,故而味道鲜美绝伦!”西夏国主听了高兴地说:“这便是两好合一好,汉家番家只有和睦相处,才会有快活的日子呀!”如今江浙沪一带农村,广种蚕豆与雪里蕻,人们吃着雪里蕻豆瓣汤的时候,就会想起范仲淹。

【北宋范仲淹的故事】相关文章:

1.《范仲淹》的故事

2.讲范仲淹的故事

3.范仲淹苦读故事感悟

4.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5.《一剪梅》 北宋 李清照

6.范仲淹故事两则范文正公轻财

7.范仲淹古诗

8.范仲淹 《岳阳楼记》

9.范仲淹词

10.范仲淹《渔家傲》

下载word文档
《北宋范仲淹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