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情人节
“苏艾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苗族情人节,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苗族情人节,欢迎大家分享。
篇1:苗族情人节
相传在三千年前,天宫有九个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在一个叫大塘的地方,被苗家小伙和姑娘的优美情歌对唱所吸引,在苗族老阿妈的翻译和传授下,苗歌对唱让他们深深陶醉。当他们对老阿妈说出自己的身世后,老阿妈被吓晕了,老阿妈的突然晕倒让刚从天宫下来的他们感到十分无助。这时,一个英俊帅气的苗家后生走进了他们的视野。在目睹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真诚、真情帮助的过程中,仙女们被苗族老阿妈和苗族后生的行为所感动,当天宫降下天书对他们私下人间进行警告后,年轻美貌的仙女们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留在人间照顾因他们而遭遇不测的苗族老阿妈。在照顾老阿妈的过程中,仙女们通过情歌对唱的方式与苗家后生们相互产生了爱情。在他们彼此为各自的爱情到来高歌欢呼时,因触犯天庭纪律,私自下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及时返回,突然被天宫里的玉皇大帝贬为九头白龙,而与其对歌的人间九个小伙则被贬成九头样模丑陋的犀牛。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因歌而爱的忠贞爱情,便把大塘改为九龙,把九个苗族小伙生活的村子改为九牛塘,并于每年“六月六” 这天举办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当天,七里八乡群众都会不约而同聚集在这里,他们把家里的上好土特产、纯银手饰、人世间一切好吃的东西都拿到这里进行交易,而身着苗族盛装的苗家小伙和姑娘们则三五成群,结伴对歌,互诉衷肠,表达彼此心中的爱慕,成年人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则自由地在物品交易场地为孩子和老人购买喜欢的东西或用各自的物品进行交换。
宋哲宗元符四年在六月六日这天,朝廷一支军队路过此地,看到这里人山人海,人们玩转着八人秋天,相互唱着情歌,表演着上刀山下火海的绝技绝活,挥舞着苗家拳棍,一派热闹繁荣景象。后来,这支军队一个叫福安的首领把这事悄悄上奏朝廷,说苗疆非法聚集,操练武功,心怀不轨,密谋造反。朝廷听后高度重视,派出以皇舅为调查组的一帮人员前去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此事是苗族为纪念苗家后生和天宫仙女因歌生爱而被玉皇大帝贬为犀牛的苗家后生和触犯天规变身为龙的仙女。调查组回到宫里,把这事向皇帝报告,皇帝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被苗家后生和仙女的爱情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就下了一道圣旨,告之天下,苗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可以举办纪念活动,苗家男女老少可以在活动当天开场摆市自由交易。有了这道圣旨为护身符,苗家“六月六”才得以世代继续沿袭,“六月六”也因此成为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慕的良辰吉日,“六月六”这天,苗家儿女着节日盛装,自发组织的开场摆市或物物交换也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赶边边场;“六月六”苗族情人节也就自然天成,中国苗族情人节发源地为长兴九龙也就无可厚非。
篇2:苗族作文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此,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的服饰和节庆。
湘西苗族的服饰有着五彩斑斓的颜色,上身穿花衣,下着花色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色花帕,脚着船型花鞋……男子的服饰要简单多了: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细,裤筒短而肥大,喜包青色裹脚……都是亲手织布缝制。
苗族不单服装有特色,首饰也与众不同,造型精美,种类繁多。制作的材料有金、银、铝、玉,银饰最为普遍。佩戴的部分有银簪,凤冠,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生活中会用到银盘,银碗,银杯,银筷子,银壶,银勺子。他们认为银可以除湿,排毒,强身健体,连喝的水都要用银盆子放置几小时后才饮用。
服饰跟节庆有很大的联系,民族服饰价格昂贵,代价不菲,他们那的人一生可能只拥有一套完整的苗族服饰,所以只会在重大的节日里穿戴起来,其他时间都会珍藏在家里。
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附近几个山寨都会参加,其中我要说的节日是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身着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人潮如流,异常热闹,从天空中附视,成千上万的“小蚂蚁”忙碌的走来走去。三五成群闲话家长里短;年轻的姑娘们碰到心仪的小伙子会玩游戏对山歌……
真是吸引人呀!有机会一定去感受一下!
篇3: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篇4:苗族风俗作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和风格。下面,让我来为大家讲一下苗族的风俗和习惯吧!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说起苗族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让表达能力差的人来说就算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祖先起先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和长江中下游;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经常迁移, 一会儿到湖南,一会儿到贵州、过几天又到云南。除此之外,我查阅资料,而资料上还显示说苗族有只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语言。资料上说是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还是个音乐和舞蹈圣地,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除了这些,苗族还有很多的工艺美术,如: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
苗族的简称也有许多,如:他们曾自称“牡”、“蒙”、“摸”、“毛”、“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
这就是苗族。
篇5:苗族风俗作文
苗族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那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亦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在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
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
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
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
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苗族情人节】相关文章:
1.民风民俗作文苗族
8.情人节语录
9.情人节花菜
10.情人节朋友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