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百衲衣阅读答案

百衲衣阅读答案

2023-10-22 08:49: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尚影feel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百衲衣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百衲衣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衲衣阅读答案

篇1:百衲衣阅读答案

百衲衣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概括本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

正面描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渲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2.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送百衲衣给我 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3.表现了母亲浓浓的慈爱。

4.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5.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示例:“莫以善小而不为”或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

中考满分作文:又是一个新起点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不要因为一件事的终止而感到悲伤,因为终点就是起点,它将为你开拓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今天,我们告别了小学的快乐生活,在南开,踏上了新的追梦旅途……

每一个新的起点,都会是一次新的体验。在小学里,我们拥有了人生中第依次接触社会的体验:第一次捉迷藏、第一次被老师罚站、第一次忘带作业……在中学里,我们会拥有更多的体验,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做化学实验、第一次做生物标本……这些第一次给我们带来的或喜或忧,或酸或甜,但都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增添情趣……生命因第一次而精彩!

每一个新的起点上,都会有新的挑战,升小学里,我们面临的挑战仅限于学习方面,随着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也越多:成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交、为人处事方面……你可别为难,正是这些挑战,使得我们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成功或失败,但这些经验使得我们能更快地成长,更快地走向成熟!

每一个新的起点上,都有新的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都是青春的滋味,值得我们回味终生。

“人生永没有终点。”只有等到你瞑目的那一刻,才能说你走完了人生路,在此之前,新的第一次始终有,新的挑战依然在,新的感悟不断涌现……所有的一切,都要你自己去创造,你总在新的旅程中奔走。人生就像一杯浓浓的茶,需要你细细去品味,一个新字概括了它的全部,不同的时候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唯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背好茶,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篇2:《百衲衣》阅读答案

《百衲衣》阅读答案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 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用“‖”把文章分成四段,并概括段意。(6分)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2、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5分)

正面描写有:

侧面渲染有:

3、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2分)

4、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故乡风俗:生病的孩子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第二段(3、4自然段):叙述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并将百衲衣送给我。

第三段(5自然段):叙述请教民俗学家,知道穿百衲衣的真正含义。

第四段(6、7自然段):赞美穿百衲衣体现了中国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2、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送百衲衣给我;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3、表现了母亲浓浓的慈爱。

4、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5、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6、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示例:“莫以善小而不为”或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

篇3:《百衲衣》语文阅读和答案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0.用“‖”把文章分成四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11.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

正面描写有:____________。

侧面渲染有:____________。

12.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

13.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

14.概括本文的中心。

1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篇4:《百衲衣》语文阅读和答案

参考答案:

10.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故乡风俗:生病的孩子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第二段(3、4自然段):叙述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并将百衲衣送给我。

第三段(5自然段):叙述请教民俗学家,知道穿百衲衣的真正含义。

第四段(6、7自然段):赞美穿百衲衣体现了中国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11.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送百衲衣给我

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12.表现了母亲浓浓的慈爱。

13.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4.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15.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示例:“莫以善小而不为”或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

篇5:叶大春《百衲衣》的阅读答案

叶大春《百衲衣》的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百衲衣》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概括本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

正面描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渲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2.冲进火中抢百衲衣,珍藏百衲衣,送百衲衣给我 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3.表现了母亲浓浓的慈爱。

4.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5.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示例:“莫以善小而不为”或者“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

篇6:《材料》阅读答案

①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高分子化合物。我们吃的米、面、水果、蔬菜、鱼、肉;穿的棉、麻、丝、毛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而用的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则都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②高分子的特点是个头大,每个分子由几万、几十万个原子组成,分子量可达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而一般的低分子化合物,如水、盐、酒精等,分子量却不过几十、几百。怪不得人们称高分子化合物是微观世界的“巨人”呢!

③相比于低分子,高分子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它们由许许多多结构相同的所谓“单体”构成。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

④人造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面对太阳的一面温度很高,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很低,怎样才能保证不因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而影响卫星内部仪器的工作呢?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即依靠一种特种高分子来帮忙,用它做成“温控涂料”涂在卫星表面。

⑤当卫星面向太阳时,高分子涂料可以助其散发热量,背对太阳时还能起到绝热保温作用,这样就能保证卫星仪器的正常工作,使其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收集和提供情报。

⑥此外,导弹、飞船重返大气层时也碰到了难题: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20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要知道 普通钢温度达1000多度会溶化成液体,合金钢最多只能耐℃的温度,用什么材料来做它们的保护层和隔热罩呢?

⑦科学家找到了一种高分子烧蚀材料,将它涂在导弹、飞船的表面,但它燃烧汽化成小分子时会带走大量的热,尽管外面烈火熊熊,里面却安然无恙,这就起到了保护层和隔热罩的作用。

⑧电子工业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几乎没有一样现代科学和工业技术少得了它。但是,当我们津津乐道电子工业的赫赫战果时,却不能忘掉高分子在此领域立下的汗马功劳。

⑨作为绝缘材料,高分子的独到之处是具有良好的高频和超高频绝缘性能,陶瓷、云母之类都远远赶不上它。现代电子技术中的遥控、遥测、雷达、卫星通讯等都要用到频率极高的微波,所以也就少不了优质的高频、超高频绝缘材料。可以说,没有高分子材料就没有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篇7:《材料》阅读答案

高分子体态苗条,彼此纠缠在一起,吸引力大,不易分开,即使加热也不会一下子变成液体,所以具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

但是,化学家们还不满足,他们甚至干涉高分子的“内政”:或改变链的结构形式,或在链上加几个特殊的“基团”,结果新的高分子就具备了耐高温、抗低温、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18.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是两个材料主要说明内容的一项。( )(2分)

A.高分子材料具有个头大,结构复杂,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的特点。

B.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功能特殊。

C.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广泛。

D.高分子材料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19.选出涂在卫星表面的“温控材料”是利用了特种高分子的什么功能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耐高温、抗低温

B.耐高温、耐腐蚀

C.弹性、塑性和强度

D.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20.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4分)

22..如果要将两则材料组合成一篇文章,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材料二放在材料一的哪个位置合适?请选择 。(2分)

A.第②段之后 B.第③段之后

C.第④段之后 D.第⑨段之后

问题二:请你在材料二后写一句话,使组合后的文章思路清晰,衔接自然。(2分)

(三)18.C 19.A 20.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的说明了高分子个头大的特点。21.(1)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如“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中将“单体”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象的说成是“手拉手”,从而说明了高分子的结构复杂的特点。(2) 准确严密。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如“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20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通过列数字准确说明了高分子具有耐高温的功能。22.问题一C,问题二 这类高分子已被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各项尖端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篇8:阅读答案参考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 (2)杂然而前陈者( ) (3)猛浪若奔(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至于负者歌于途”中“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贤于材人远矣

C.胡不见我于王   D.皆朝于齐

小题4:甲乙文的内容,完成下表。(2分)

选段

主要内容

语言特色

思想感情

甲文

(1)

骈散相间,语言优美

热爱自然、鄙弃利禄

乙文

游人之乐

多用骈偶,多用虚词

(2)

篇9:阅读答案参考

小题1:①.通”返” ②.陈设,摆放 ③.飞奔的.马

小题2:(2分)脸色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的太守。

小题3:(2分A

小题4:(3分)(1)山水之美 (2)与民同乐

小题1:试题分析:“反”,通假字,通“返”;“陈”,一词多义,陈设;“奔”,古今异义词,飞奔的马。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颜”(脸色)、“颓然”(醉醺醺的样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至于负者歌于途”中“于”字是介词,在的意思。A.在;B.比;C.给;D.面对。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4:试题分析:甲文主要写的是富春江山水的美丽,“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乙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

【百衲衣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绿》阅读答案

2.海燕阅读答案

3.《想念》阅读答案

4.乡愁阅读答案

5.海啸阅读答案

6.大鼠阅读答案

7.《洗脚》阅读答案

8.《过秦论》阅读答案

9.榜样阅读答案

10.家书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百衲衣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