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伯言先生诛辞阅读练习及答案
“bearab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梅伯言先生诛辞阅读练习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梅伯言先生诛辞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梅伯言先生诛辞阅读练习及答案
梅伯言先生诛辞阅读练习及答案
为古义词之学于今日,或日当有所授受,盖近代数明昆山归太仆,,我朝桐城方侍郎 ② ,于诸家为得文体之正。侍郎之后,有刘教谕 ⑧ 、姚郎中 ④ ,各传侍郎之学,皆桐城人.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
而上元梅郎中伯言伪,又称得法于姚氏。余囊在京师.见时学治古文者,必趋梅先生,以求归、方之所传。而余颇亦好事,顾心窃隘薄时贤,以为文必古于词,则自我求之古人而已,奚近时宗派之云?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而余闲从梅先生语,独有以发余意。又读其文数十篇,知先生于文自得于古人,而寻声相逐者,或未之识也。余自是益求之古书。
自道光甲辰.又九年咸丰壬子,余复入都,则梅先生已去官归金陵,而粤寇之乱大作。明年金陵陷,闻先生得出。丁巴,余寓长沙,孙侍读子余 ⑤ 告余日:“梅先生以前二岁卒矣。”余于先生才数面,而与先生游京师者,称先生语未尝不及余。余穷老于世,今且避徙无所,而先生亦可谓不得志以死者。其才俊伟明达,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以进士不欲为县令,更求为赞郎,及补官,老矣。而归又逢世之乱,可伤也。
乃为之诛日:才问以兮不施名何为兮大驰独为文章之人兮世安赖而有斯呜呼哀哉伯言父 ⑦ 其文之好耶其志之墩耶,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于颠倒者耶!
【 注 】 ① 归太仆:归有光。明代散文“唐宋派”的代表,对后来桐城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 方侍郎:方苞,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派桐城派的创始者之一。 ③ 刘教谕:桐城派重要作家刘大概。 ④ 姚郎中:桐城派重要作家姚熏。 ⑤ 梅郎中伯言:梅伯言,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 ⑥ 孙侍读子余:孙子余,官至侍读。 ⑦ 父:男子的美称。
5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 目:重视
B .见时学治古文者 治:治理
C .必趋梅先生 趋:快走
D .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 趣:志向
6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为古义词之学于今日 余于先生才数面
B ,于诸家为得文体之正 以进士不欲为县令
C .以求归、方之所传 梅先生以前二岁卒矣
D .各传侍郎之学 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探讨古文词的事情,由此引出归有光、方苞,由方苞引出桐城派,目的是引出梅伯言,为下文的议论和叙事作铺垫。
B .文章第二段写梅伯言在古文词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重表现作者和梅伯言对古文词授受关系的理解,指出层层相袭的弊端。
C .作者认为梅先生是当时桐城派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就是从老师那儿得到的,是学习老师的特点而被世人认可的,这是对梅先生的肯定。
D . “金陵陷.闻先生得出”一句中“出”字写出了作者听到这个消息的欣喜,与下文听到梅先生的来耗的悲伤对比,表现对梅先生的悼念。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 )又读其文数十篇,知先生于文自得于古人,而寻声相逐者,或未之识也二( 4 分)
译文:
( 2 )余穷老于世,今且避徙无所,而先生亦可谓不得志以死者。招分)
译文:
( 3 )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于颠倒者耶! ( 3 分)
译文:
9 .用“/ ”给文中幽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 分)
才问以兮不施名何为兮大驰独为文章之人兮世安赖而有斯呜呼哀哉伯言父其文之好耶其志之激耶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土 3 分)
答案
5 . D ( A .目:名目; B .治:写作; C .趋:紧跟。)
6 . D ( A .介词,在/介词,和,跟; B .动词,是/动词,做: C .连词,用来/介词.在; D .助词,的。)
7 . C (作者认为梅伯言的古文词成就是从古籍中得到的,而不是从老师姚鼎那里学习得到的。)
8 . ( 1 )又读了几十篇他的文章,知道先生在古文上得益于古人,但那些随声附和没有见地的人,有的是不知道这些的。(采分点:于、得、逐、或未之识也)
( 2 )我在世上困顿老迈,如今逃避、迁徙.居无定所,而先生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得志而死的人。(采分点:穷老、避徙、司谓)
( 3 )他又因为遭到老天的忌恨,最终在混乱的世界中死亡。(采分点:以、忌、颠倒者)
9 .才问以兮不施/名何为兮大驰/独为文章之人兮/世安赖而有斯/呜呼哀哉伯言父/其文之好耶/其志之瞰耶
篇2:文言文《梅伯言先生诛辞》
文言文《梅伯言先生诛辞》
为古义词之学于今日,或日当有所授受,盖近代数明昆山归太仆,,我朝桐城方侍郎 ② ,于诸家为得文体之正。侍郎之后,有刘教谕 ⑧ 、姚郎中 ④ ,各传侍郎之学,皆桐城人.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
而上元梅郎中伯言伪,又称得法于姚氏。余囊在京师.见时学治古文者,必趋梅先生,以求归、方之所传。而余颇亦好事,顾心窃隘薄时贤,以为文必古于词,则自我求之古人而已,奚近时宗派之云?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而余闲从梅先生语,独有以发余意。又读其文数十篇,知先生于文自得于古人,而寻声相逐者,或未之识也。余自是益求之古书。
自道光甲辰.又九年咸丰壬子,余复入都,则梅先生已去官归金陵,而粤寇之乱大作。明年金陵陷,闻先生得出。丁巴,余寓长沙,孙侍读子余 ⑤ 告余日:“梅先生以前二岁卒矣。”余于先生才数面,而与先生游京师者,称先生语未尝不及余。余穷老于世,今且避徙无所,而先生亦可谓不得志以死者。其才俊伟明达,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以进士不欲为县令,更求为赞郎,及补官,老矣。而归又逢世之乱,可伤也。
乃为之诛日:才问以兮不施名何为兮大驰独为文章之人兮世安赖而有斯呜呼哀哉伯言父 ⑦ 其文之好耶其志之墩耶,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于颠倒者耶!
【 注 】 ① 归太仆:归有光。明代散文“唐宋派”的代表,对后来桐城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 方侍郎:方苞,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派桐城派的创始者之一。 ③ 刘教谕:桐城派重要作家刘大概。 ④ 姚郎中:桐城派重要作家姚熏。 ⑤ 梅郎中伯言:梅伯言,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 ⑥ 孙侍读子余:孙子余,官至侍读。 ⑦ 父:男子的美称。
参考泽文
在今天做古文词学问,有的人说应当是传授和学习,大概近代要数明朝昆山人归有光、我朝桐城人方苞.在诸家之中得到了文体的正传。方苞以后,有刘大概、姚柔各自传授侍郎的古文词,他们都是桐城人,所以世人谈论古文时便有了桐城派的名目。
上元人梅伯言,又说自己从姚系那学习了古文的方法。我曾经生活在京师,看到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必定向梅伯言学习,以求得归有光、方苞的真传。我也很喜好古文,只是内心私下认为当时的贤达狭隘、浅薄,以为写文章一定效法古文,于是就靠自己学习古人罢了,哪里有亲近现代宗派的说法?如果真是这样,是写文章的最大厄运。我空闲的时候与梅先生讨论,独有先生能启发我的心胸。又读了几十篇他的文章,知道先生在古文上得益于古人,但那些随声附和没有见地的人,有的是不知道这些的。
我从此更注重向古书学习。我从道光二十四年在京都,又过九年到咸丰壬子年(l859)再到京都时,梅先生已经辞官回到金陵,当时太平天国己经叛乱。第二年金陵陷落,听说梅先生得以逃出。咸丰七年,我窝居长沙,孙侍读子余告诉我说:“梅先生前年已经过世。”我才与先生见过几面,但是与梅先生游历京师的人.说先生说话每次都提到我。我在世上困顿老迈.如今逃避、迁徒,居无定所,、币先生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得志而死的人。他才能高伟明达,本来不是一般的文人,加上兴趣、寄托高远,中了进士不想做县令,又缴纳资财捐官为户部郎中,等到填补官位空缺时,已经年纪大了。回到家乡又赶上乱世,很令人伤感。就为他写诛辞:
才能、学问啊不能实施,名气为何传世?只是因为是写文章的人啊.世上哪有依赖这个出名的呢?悲伤啊梅伯言。他的文章写得好啊,他的志向高洁;他又因为遭到老天的忌恨.最终在混乱的世界中死亡!
5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 目:重视
B .见时学治古文者 治:治理
C .必趋梅先生 趋:快走
D .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 趣:志向
6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为古义词之学于今日 余于先生才数面
B ,于诸家为得文体之正 以进士不欲为县令
C .以求归、方之所传 梅先生以前二岁卒矣
D .各传侍郎之学 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探讨古文词的事情,由此引出归有光、方苞,由方苞引出桐城派,目的是引出梅伯言,为下文的议论和叙事作铺垫。
B .文章第二段写梅伯言在古文词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重表现作者和梅伯言对古文词授受关系的理解,指出层层相袭的弊端。
C .作者认为梅先生是当时桐城派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就是从老师那儿得到的,是学习老师的特点而被世人认可的,这是对梅先生的肯定。
D . “金陵陷.闻先生得出”一句中“出”字写出了作者听到这个消息的欣喜,与下文听到梅先生的来耗的悲伤对比,表现对梅先生的悼念。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读其文数十篇,知先生于文自得于古人,而寻声相逐者,或未之识也二( 4 分)
(2)余穷老于世,今且避徙无所,而先生亦可谓不得志以死者。招分)
(3)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于颠倒者耶! ( 3 分)
梅伯言先生诛辞吴敏树阅读答案翻译
5 . D ( A .目:名目; B .治:写作; C .趋:紧跟。)
6 . D ( A .介词,在/介词,和,跟; B .动词,是/动词,做: C .连词,用来/介词.在; D .助词,的。)
7 . C (作者认为梅伯言的古文词成就是从古籍中得到的,而不是从老师姚鼎那里学习得到的。)
8 . ( 1 )又读了几十篇他的文章,知道先生在古文上得益于古人,但那些随声附和没有见地的人,有的是不知道这些的。(采分点:于、得、逐、或未之识也)
( 2 )我在世上困顿老迈,如今逃避、迁徙.居无定所,而先生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得志而死的人。(采分点:穷老、避徙、司谓)
( 3 )他又因为遭到老天的忌恨,最终在混乱的世界中死亡。(采分点:以、忌、颠倒者)
篇3:《周伯仁直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伯仁直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本州辟,不就。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彰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咸服焉。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躬亲侍养
躬:亲自B.含课励家人
课:督促C.豫讨苏峻功
豫:预先D.为恶彰露
彰:明显,显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颜含雅重行实,抑绝浮伪的一组是
(1)本州辟,不就
(2)隐伏之奸,非圣不诛
(3)简而有恩,明而能断
(4)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
(5)惟与邓攸深交
(6)遗命素棺薄敛
A.(1)(2)(3)
B.(4)(5)(6)
C.(1)(3)(5)
D.(2)(4)(6)
3.下列对文中有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母亲和妻子服侍的有些厌倦,颜含却放弃一切家务,辛勤服侍,十几年如一日,江南豪右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美味以表敬意。
B.颜含曾被任命为吴郡太守,宰相王导问他上任后先干什么,他回答说:先把游民从有钱人家征召出来,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去,不要几年,就会户给人足,礼乐教化得以恢复。
C.颜含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有人想巴结王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附和;强权人物桓温请求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因为桓温的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
D.颜含儒雅质朴,品行敦厚,因此深受晋成帝的器重;为他办丧事期间邻居家失火,移动棺材时绳索又断了,火即将烧到棺材时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德行感动了神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
(2)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
[参考答案]
1.C(豫:同与,参与)
2.B
3.B(礼乐教化得以恢复错,原文意思是至于礼乐教化,只能等待开明的太守来做了)
4.(1)全家照看他,顿时荒废了生产,即使是母亲妻子,也不免有些厌倦了。(阖、营市、生业、倦每处1分,语意通顺1分,共5分)
(2)当时论事得人认为王导是皇帝的师傅,名高位重,百官应对他行跪拜礼。(以、帝之师傅、名为隆重、宜为降礼每处1分,语意通顺1分,共5分)
篇4:《陶渊明传》与《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陶渊明传》与《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一)《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①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②,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择去家万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春然有归欤③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娇厉④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⑤,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以巳岁十一月也。
(二)陶渊明传(节选)
萧统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遇弦歌⑥,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⑦,曰:“吾常德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⑧,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语
①求之靡途 ②心惮远役 ③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④送一力给其子 ⑤ 会郡遣督邮至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诸侯以惠爱为德 ② 家叔以余贫苦 ③不以家累自随
④ 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⑤送一力给其子
(3)翻译下列各句
①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②聊遇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③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4)关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一)文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二)文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当初为什么要做官?试综合两段文字,写出三点原因,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无门路 ②害怕 ③代指隐士所居 ④力夫,长工 ⑤适逢
(2)①用 ② 因 ③把 ④代官职 ⑤他的
(3)①年幼女子满屋,瓮中没有存粮,维持生计必不可少的'衣食,没有办法可以取得。②姑且去做几天官,把它作为将来隐居所需的凭借,可以吗? ③曾经做官,都是为糊口饱腹而役使自己。
(4)(一)文:“质性自然”,不愿“口腹自役”:“程氏妹丧,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二)文:不愿束带见督邮,“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5)当初做官的原因:①求得“生生所资”,解决生活问题;②“公田之利,足以为酒”;③“以为三径(归隐)之资”。陶渊明做官,为的是解决“稻粱”问题及他日隐居多所需,既无可奈何,又表明人毕竟超脱不了现实,傲视旷达还需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行。陶氏也不能完全脱俗。
品中国文人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都写于他四十岁以后。此前他的人生要务,还是养家糊口。
从容的生活,永远是快乐的前提。匆匆忙忙的日子,只有浅表性的、快餐式的开心。
一切皆平实,农事、人事、酒事、文事,浑然一体,乃是生活的常态。渊明自在“浑然”的状态中,并无揭示这一状态的主观意志。而意志一旦成形,可能就要走样。苏轼学他,喊出口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苏轼够可爱了,不过他的境界,源头却在渊明。所以朱光潜有句名言:“苏东坡之于陶渊明,有如小巫见大巫”。
诗人是什么人?是真性情的守护者。任何时代,若是诗意退场了,必定不是完美时代,差得远呢。渊明的时代政治黑暗,但民风是淳朴的,尤其在穷乡僻壤,权力染指非常有限,千百年的风俗,破坏它谈何容易。
杂心人在城里,素心人在乡下。
中国文化选择陶渊明,方为不羁的人格、行云流水般的自由精神树起一道丰碑。
和谐社会能持久的,应该说,农耕时代的自然村落,和谐是最佳值,生活朝着这个方向,如同水往东流。
渊明写农村,柳永写市井,文气是贯通的。诗用俚语村语寻常语,渊明是无可争议的大宗师。当然他也有继承,比如《诗经·国风》及两汉乐府民歌。
群体有群体的力量,个体有个体的尊严。
陶渊明与荷尔德林,同在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充满劳绩,诗意栖居。所不同的,是渊明扎根中国的土地,留连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也许他缺了哲学意味,缺了神性维度,却弥漫着自然的气息,世俗的温情。
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他说过:落地为兄弟……
什么是拿语言做排场呢?我们现在能看清楚了:这不过是权力的一种运行模式;或者说,是权力的伴生物。不是有个流行词叫话语权吗?赖有西学东渐,至今百余年了,我们凭着鲁迅讲的拿来主义,看事物的能力有所增强。我们看到——历代知识分子,必须对权力作出回应,哪怕他转过身去,悠悠然闲庭信步,或拔腿就跑逃之夭夭,都一样的。
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
现代政治,终于有个名言:政治就是不断妥协的过程。要学会容忍,包括容忍异端。法国作家萨特,以介入政治和社会生活著称,他写下名剧《肮脏的手》,揭示介入政治难免打脏手的道理。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介入欧盟宪法的起草工作……中国古代读书人将陶渊明符号化,邦无道就逃跑,酿成巨大的缺失:未能揭示权力的本质。
篇5:吾乡吕徽之先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吾乡吕徽之先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答案】D。【解析】刺,划,撑。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D。【解析】A.表转折,却/表修饰;B.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哪里/什么;D.用。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答案】B【解析】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
1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3分)
【答案】我一个农民,哪里知道吕处士是怎样一个人?(安知为何如人各1分)
⑵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3分)
【答案】主人高兴地说道:吕先生原本也是我平常想要一见的人啊。(是固所愿见各1分)
【参考译文】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家在仙居万山之中,博学多才,能诗能文,问他问题没有他不知道的,但他却总是隐匿姓名,耕地打渔来养活自己。有一天,他拿着钱到一个富人家里买谷种,正赶上天降大雪,他站在人家门口,人没有理睬他的。他慢慢地走到院子里,听到东阁里有人分韵做咏雪诗,一个人分到了滕字,苦苦吟咏没有完成。吕徽之不由得笑出了声。阁子里的那些有钱人的子弟听到外面有笑声,就派遣左右的人来诘问他。先生最初不说话,这些公子哥们更加疑惑,亲自出来见他,只见先生光着头穿着粗布衣服,布袜草鞋,就侮辱他,责问他笑的原因。先生不得已就说:我的意思是就选滕王蛱蝶的事罢了。众人才叹服,邀请先生入座。先生说:我如此形象,如何能置身于你们这些公子之间?众人坚持着邀请,先生于是进入房中。众人用藤滕二字请先生补足诗作。先生提笔写道: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又请他粘昙字押韵作诗,先生又随笔写完,就出去了。众人挽留他,留不住。问他姓名,也不回答。众人都惊讶地说:曾听说过吕处士的名字,想见他一面却不能,先生难道就是这个人吗?先生回答说:我一个农民,怎么能知道吕处士是怎样一个人。众人优惠地送给他谷种,先生愤怒地说:我怎么能收取不义之财!一定要用钱来买它!撑着船离开了,众人派人远远地跟随在他的`后面,道理偏僻遥远,派去的人记住了他的住所就返了回来。雪停了,前往拜访他,只看见一间茅草屋,家徒四壁。忽然发现装米的桶里有人,原来是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因此坐在里面。众人试探着问吕徽之先生在什么地方,他的妻子回答说:在溪上捕鱼呢。众人才知道他真的就是吕徽之先生。到了那里,果然见到了他,把特地来问候答谢的事告诉给了他。先生隔着溪水对他们说:诸位公子先到家里,我捕到鱼后,一定换来钱买酒请你们喝。不多时,先生带着鱼和酒回来了,众人尽情欢饮后才散去。走到半道,天已黑了,不方便赶路,就暂时在一个露天的棚子里休憩,正赶上主人从外面回来,竟然曾见过面,问他们从哪里回来,他们就把缘故告诉给了他。主人高兴地说道:吕先生原本也是我平常想要一见的人啊。那人就让他们留下住宿,第二天早上,客人们道别。主人根据客人的踪迹来到吕先生的住处,可是先生已经搬走了。又一天,先生跟治中陈建中在路上相遇,治中赶着跛驴,当时还是一个布衣,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拔,就问道: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回答说:是的。您不是陈建中吗?回答说:是的。两个人握着手,就像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欣,一起谈起驴的故事,吕先生问一件事,治中就回答一事,互相答问四十几件事,治中才中止。先生说:我还记得某人写了某书,某人写了某传。又说了三十几件事,治中非常敬重他。
【梅伯言先生诛辞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0.《欢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