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
“芙先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三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三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三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
在一天快要过去的时候,牛蛙们开了一次会。
“简直无法忍受了,”一只牛蛙说道,“白天苍鹭猎食我们,晚上浣熊又想把我们作为它们的盘中餐。”
“确实如此。”另一只说,“它们单独来我们还受得了,但两个都来,可扰得我们鸡犬不宁。”
“我们应该让苍鹭远离池塘,赶走它们!” 一只牛蛙提议道。
“对!”牛蛙们异口同声地说道,“赶走苍鹭!赶走苍鹭!”它们的大声喧哗惊扰了一只正在附近捕鱼的苍鹭。“怎么回事?”它慢慢靠近,“你们要赶走谁啊?”
牛蛙们瞟了瞟它的喙,天啊,那就像一把利剑一样,能轻易刺穿牛蛙们肥硕的身躯。牛蛙赶紧改口,大叫:“赶走浣熊!”
“我想你们也是这么说的。” 苍鹭说道,继续捕鱼去了。
“浣熊!”牛蛙们的意见出奇一致,“驱逐浣熊!”
这个决定一做出,问题也随之而来,由谁去警告浣熊:它们已被驱逐。大家都不敢去,最后,一只牛蛙被委以重任。“当然了!它长得最壮!就是它了!”大伙一齐向它施加着压力。
“我不太明白,”这只在这场大讨论中一直沉默不语的牛蛙说,“我是很壮,但不可与浣熊同日而语。我孤身一人,但它们却‘熊’多势众。”
“那好吧,”另一只牛蛙自告奋勇道,“我们跟着你一块行动!”
“好,我们跟着你!”牛蛙们都附和道,“我们跟定你!”
“不管发生什么,你们都会和我站在一起?”这只牛蛙问。
“我们将如影随形地跟着你!”所有牛蛙都附和道,“如影随形!”
但这只牛蛙还是不太愿意,它的伙伴们整个下午都信誓旦旦地表示它们的决心。终于,在它们说了无数次的如影随形之后,这只牛蛙同意了。
太阳慢慢落山了,苍鹭飞回了位于池塘上空的巢中。在一片昏暗之中,那只壮牛蛙说:“浣熊们快要来了,但你们得和我待在一起,就像我的影子一样,好吗?”
“如影随形!如影随形!”牛蛙们齐声高叫道。
天空中没有月亮,只有星星在闪烁着,一片漆黑。浣熊出动了,共有五只,一只母浣熊,还有它的四只正在发育中的孩子。
那只牛蛙一下子跳到了岸上。“恶棍!”它大声呵斥道,“快滚!浣熊从即日起已被禁止进入池塘!你们滚吧!不准进入!”
“真的吗?”母浣熊问道,它的孩子们也对这只大胆的牛蛙不屑一顾。这只牛蛙吓得瑟瑟发抖,但仍静立不动。
“是谁胆敢驱逐我们?”母浣熊目露凶光。
“我们所有牛蛙!”这只牛蛙说道。它期待着伙伴们能异口同声地支持它,但四周死一般沉寂。它正往四周张望,母浣熊一口就吞掉了它,因为它是唯一一只立于岸上的牛蛙。它的信誓旦旦的影子们竟然都在水中张望!
任何结盟关系的牢固性都是值得质疑的,即便是你的影子也会在黑暗之中弃你而去。
篇2:简短寓言故事道理
小寓言大智慧: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应该取笑那些勤奋好学的老年人,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精神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
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国君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恐怕将会加重!”
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身边的近臣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国君现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恐怕会更加严重。”
桓侯还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大王,您的病现在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到时候后果可是不堪设想。请国君三思!”
桓侯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朝见桓侯,当他到了大殿上看到桓侯的脸色以后,什么话也没说,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桓侯不久就驾崩了。
篇3:简短寓言故事道理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样子八字朝外,摇摆蹒跚,十分难看。
当地有一个年轻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在他小的时候还不觉得,后来等他长大了就觉得这里的人走路的姿势实在是太难看了,所以就想学习一下走路。后来,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相当优美,于是就跋山涉水前去学习,年轻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赵国首都邯郸。
来到邯郸,只见繁华大街上,果然,这里每个人走路的姿式都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不紧不慢,神态大方,一抬手一举足,都显示着高贵的风度。
年轻人自惭形秽,连忙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年轻人心想:一定是因为自己的恶习太深了,不彻底抛弃自己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姿式。
于是,这位小伙子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一摆手、一扭腰都要认真计算尺寸。
他学习得很刻苦,每天都废寝忘食。来到邯郸三个多月,每天都在不停地练习,虽然如此,却始终没能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样子也忘了个精光。当他要回燕国的时候,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小寓言大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一味模仿,不仅学不到别人的本领,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篇4:简短寓言故事道理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年发生了大灾荒,百姓没有粮食吃,背井离乡,到处逃亡,有饿死在他乡的,有饿死在路上的。全国一片饿殍景象,情形十分凄惨。
齐宣王想尽一切办法救济灾民,但还是无济于事,宣王只能干着急没办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民逃荒到别的国家去。
有个名叫黔敖的富人家,派出去很多的奴役大发慈悲在路边摆些饭食,等待着饥饿的百姓来吃。
有一个几天也没有吃饭的饥民,用衣袖遮着脸,用绳子绑着鞋子,饿得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走上前来。
黔敖看见了他,就左手端着饭碗,右手提着水壶,高声吆喝他说:“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吧。”
黔敖认为在这么严重的荒年里,粮米比黄金还值钱,自己能施舍些食物给饥民,已经是了不起的义举了,所以说话的声音大些,语言也不客气。
那个人一听,觉得黔敖很不礼貌,挫伤了自己的自尊心,就扬起眉毛,瞪起眼睛,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受这种侮辱,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这种程度!”
黔敖也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不对,向他道歉,但是他坚决不吃,不愿意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怜悯和施舍。
最后,这个人终于饿死了。
小寓言大智慧:一个人的气节往往比生命还重要,我们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更要尊重别人的人格。
篇5:简短寓言故事道理
小寓言大智慧:一个人身上如果有了小的缺点错误不及时改正,那就会酿成不可救药的大错。
西周时期,有个叫造父的人,他很想学习驾车,当时驾车技术很高明有个叫泰豆的人,他是国内驾车技术最好的人,于是造父就拜泰豆为老师,向他学习驾车技术。
但是三年过去了,泰豆也没告诉他如何驾车。造父用更加谦虚谨慎的弟子礼节侍奉老师,泰豆这才告诉他:“古诗中说:‘要做个好弓匠,必须先学会编簸箕;要做个好铁匠,必须先学会做皮袄。’你先观看我快步走,你必须走得像我一样快,然后才可以手握六匹马的缰绳,六匹马便可以驾驭了。”
造父说:“谨遵先生的教导。”
泰豆把造父带到院子里,然后就把木桩子埋在院子里的地上,每根大桩的横截面,仅仅能容下一只脚,每隔一步的距离设置下一根木桩,一根根木桩排成一条路。泰豆在木桩路上快步行走,反复走了好几次,一次都没从木桩上跌下来。
泰豆让徒弟也学习在木桩上走,造父跟随着泰豆学在木桩上行走,三天时间,就把泰豆的行走技巧全部学会了。
泰豆感到很惊讶,他说:“你真是很聪明!学习得多么快啊!”
造父说:“学走木桩,与学驾车有什么关系呢?”
泰豆说:“刚才你走木桩,得力于脚,脚又顺应心的指挥。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车上来,使马缰绳和马嚼子协调一致,让车子走得平稳,通过对马嚼子的控制使马车的快慢速度适中。
正确的法则在心中,控制马拉车的.节奏由手来掌握。这样,内心懂得驾车的法则,对外又能适应马的脾气,因此就能做到进退如同木匠的墨线一样笔直,转弯就能合乎圆规矩尺的要求;上道跑远路,力气也用不完。这样,你就能掌握驾车技术!”
造父问:“这就能成为最好的驾车手了吗?”
泰豆解释说:“你要牢牢记住,马嚼子、马缰绳、手和心之间的关系是:让马嚼子、马缰绳的控制和手的操纵协调一致,手的操纵又顺应着心的指挥,这样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鞭子赶,心里悠闲自得,身体端正不歪,六匹马的缰绳有条不紊,二十四只马蹄踏在路上不出差错。
做到这样,车轮和马蹄不论到达什么样的地方,崎崛的山路,和平坦的原野,都是一样的,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危险了。这就是我全部的驾车技术!”
后来,造父果然成了周穆王的最优秀驾车手。
小寓言大智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只要基本功扎实,做事情便能得心应手,学习知识更是如此。
篇6:寓言故事道理
春日融融,春光明媚,春蚕沙沙沙地咀嚼着嫩绿色的桑叶。这时候,一只红蜻蜓轻轻盈盈地从窗口飞过,有一条最壮实的蚕宝宝眼前一亮,她惊羡得几乎发了呆。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红蜻蜓那样在天空自由飞翔啊!可惜她没长翅膀,天生不是飞翔的料。她终于失望了,只得低下头来,重新与大伙儿一起沙沙沙咀嚼嫩叶……
过了一些日子,蚕宝宝渐渐长大了,她脱下旧衫,换上新装。这时候,刚好有一只小蜜蜂嗡嗡嗡地唱着小曲儿从她头上转了一圈飞走了。蚕宝宝再次勾起了夙愿,摆动身子呼喊起来:“我要飞翔!我也要飞翔!”
喊叫声惊醒了一只大蜘蛛,他慢慢地爬过来,劝告蚕宝宝不要异想天开,蜻蜓和蜜蜂之类的小昆虫都有翅膀,飞翔是他们的专利。你们和我们一样,只能爬行。不过我们能够制造蛛丝,编织蛛网捕捉飞虫,我们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你们成熟后也会吐出蚕丝回报人间,换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美誉,这就是你们的归宿,用不着好高骛远再奢望飞翔了!
蜘蛛的话无疑像是当头浇下的冷水,蚕宝宝失望极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蚕宝宝接连更换了几次外套,便完全成熟了:她不吃不喝,通体透亮,快要“上山”了。在“上山”作茧之前,她依然念念不忘飞翔。小蝴蝶知道后,飞到蚕宝宝身边鼓励她:“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我们蝴蝶本来也是只会爬行的小毛虫,可是经过脱胎换骨的蜕变后,我们就成了舞姿翩翩的蝴蝶。你们蚕宝宝要想飞翔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嘛!”
蝴蝶姐姐的话重新点燃了蚕宝宝飞翔的希望。她忙着吐丝作茧,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她不再理睬蜘蛛的“忠告”,蜘蛛很生气,笑她这是作茧自缚,笑她是不可理喻的疯子!
日子一天天逝去。蚕宝宝在自我封闭的小天地里苦练内功。渐渐地,蚕宝宝变成了红棕色的蚕蛹。终于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蚕蛹开裂了,一只蚕蛾破茧而出!蚕蛾从头到脚把自己精心梳理了一番,然后拍拍新生的翅膀开始起飞了。
迎着灿烂的朝霞,她轻快地从蜘蛛眼前飞过。蜘蛛做梦也没有想到,蚕宝宝已圆了飞翔的梦。因为他只知道墨守成规,不懂得事在人为啊!
篇7:经典寓言故事道理
这是发生在美国西进时候的一个故事。听说西部发现了黄金,许多梦想发财的人纷纷去那里淘金。威廉也在其中,随着挖宝的队伍来到荒凉的西部。
淘金是一个美丽的梦幻,也是一个绝好的发财机会,所以大家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然而西部气候干燥,水源奇缺,生活非常艰难,就连喝水也变成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威廉想:淘金虽然十分诱人,但希望太渺茫,还不如现实一点,在这里卖水呢!
于是,威廉毅然放弃了淘金,花了很大的功夫打了一眼井,并把井水经过过滤处理,装进壶里挑到淘金处去卖,由于方圆几十里都没有可以打水的地方,威廉的水很受淘金者的欢迎。
然而也有人嘲笑他,说他胸无大志,本来是到这里来淘金发大财的,却干起这种不起眼的生意来。这种小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
威廉毫不介意,继续卖他的水,在卖水的同时,他又发现,淘金者的工具损坏得很快,而他们又急于淘金,不可能跑到几百里外去购买工具,所以他又专程到几百里外的城镇拉回一车工具来。
这样,他每次挑水卖水时就顺便统计有谁需要工具,之后再送过来。由于没有别的人卖水和工具,所以威廉是大家惟一的供货者,因此价格虽然有点贵,但销售量还是很大,钱财滚滚流到威廉的腰包。
最后,有确切的消息证实,此地有黄金资源只是一个谣传,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黄金可挖。结果大家都空手而归,一无所有,只有威廉在很短的时间里靠不起眼的小生意赚了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
道理:
发现市场、进入市场、培养市场,这是营销者的三个境界。当然,这三个境界是逐步实现的。故事里面的威廉的实际行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本,他发现了水和工具。接下来的进入就很简单了。尔后的培养市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甚至连一个和他竞争的人都没有。我们做市场如果能到达这个地步,就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篇8:寓言故事及道理
宋朝时候,有个人名叫田登,平时与人交往十分挑剔、苛刻。后来,他当官做了郡守,那架子更大、脾气更凶了,在老百姓面前摆谱摆得出了格。平时最忌讳别人说出他的名字,而且凡与他名字中那个“登”字同音的,都得换个说法。比如说“蹬”字,只能说“跳”,“登高”只能说“上高”。
这还不算,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一个“灯”字,也被换成“火”字。谁要是一时疏忽说了“灯”字,那可就要倒霉了,一顿揍是少不了的;若遇上田登大人再有什么情绪不好,那恐怕还要罚款、革职什么的。反正,当地老百姓以至于他手下的办事员、小官吏、士兵都为此吃了不少苦头。
到了元宵节,按老传统要闹花灯了。州府传下命令,可以放花灯三天。可是他手下的人怎么敢写“放灯”呢?想去想来,只好写出了这样的公告牌:“郡守传下令来,按传统习惯,州里放火三天。”
那广告牌写好后,高高悬挂在闹市街头,过往百姓围在广告牌前,议论纷纷。人们讽刺说: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点灯。
本来这只是统治者专横霸道作风中的一件小事,可是老百姓却利用这句话的双关义,讽刺揭露他们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的行径,而老百姓呢,连一点正当的行为也常常受到百般限制与刁难。
道理:即使自己有点权利也不要为难人更不要利用手中的权利做坏事。
【三个经典寓言故事道理】相关文章:
6.道理作文
7.道理造句
8.道理女散文
9.道理人生哲理故事
10.道理无处不在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