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味散文
“kk2008020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茶之味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茶之味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茶之味散文
茶之味散文
过去由于生活贫穷,我很少喝茶,除非是农忙季节,在庄稼地里干活时渴急了,不得不从父亲带到田间地头的那个脏兮兮的大茶壶里倒出一大碗大茶叶片子泡出苦涩浑黄的茶水来,一口气喝完,苦得挠舌根,老半天张开嘴巴朝外哈气,想把肠胃里的苦涩都哈出来。现在回想那苦涩过后的味道,感觉是真好哇!
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喝茶,用心集了好几个产地的茶,有花茶、龙井、碧螺春、乌龙、铁观音、毛尖茶。闲来品味这些茶,她们个个似韵味十足的美女,而我是个品尝秀色之人。你若说众多美女里只许娶一个为妻,那我就娶回信阳毛尖茶相伴一生。信阳毛尖茶是个具有北国江南风情的妙龄女子,品信阳毛尖茶,就是品天下之春色;品信阳毛尖茶,俗人也能变得高雅,文盲也能变成诗人,好友听我说完这句话,呵呵笑着说,你可以为咱信阳毛尖茶代言广告了。
在诸多茶具里,我最喜欢用玻璃茶具。每天走进工作室,第一件事就是用玻璃杯泡上一杯新绿的信阳毛尖茶,开水一冲,一颗颗茶芽像赤身裸体沐浴的女子,怕人看见她曼妙的身姿,害羞得即刻沉入水底,芽尖向上,散发清香。初入口微苦,随后唇齿生津,舌尖有无尽的清凉绵甜,心灵也在这清凉绵甜中温润,一天都在秀色中开始。
尤其在雨天、或雪天的夜晚喝茶。这时侯会比较清闲,关上门,读书、写日记、听音乐,泡杯茶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散发着袅袅青烟,耳边萦绕着“莫扎特”纯音乐,满屋茶香和音乐滋润着我,素净之美,妙不可言。
常喝邻居赠送的信阳毛尖茶,怪不好意思。那天好友送我一盒铁观音,就分一半送给邻居作为酬谢。媚媚接过茶惊呼:“啊,是铁观音,太好了!”她一边烧开水,一边从茶柜里拿出一套精美的紫砂壶,这个婉约的小女人沏茶的动作熟练而优雅。
媚媚把第一杯茶端给我,第二杯茶端给伟,末后,她端起茶杯坐在高脚凳上,说:“好久没闻铁观音的茶香了,那时候,我跟伟还没结婚就去福建打工,每天下班后就沏壶铁观音等着他回来。”“为了挣钱买房子,能早日跟你结婚,每天工作快把我累散架了,想着还有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每天为我沏茶,就坚持下来了,为了讨好你,天天把你沏的铁观音喝完,你知道不?”伟笑眯眯的.说着,轻轻抚摸媚媚乌黑发亮的长秀发。
媚媚害羞得笑笑说:“我记得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喝茶,还以为你喜欢喝铁观音呢!原来是因为我你才喝茶的,那你咋不说清楚呢?”“我的傻女人呦!今天我咋感觉这铁观音特别好喝呢……”伟捧着茶杯,双目眼微闭,很陶醉的样子。
我捧着一杯热茶,嗅着满屋茶香,看媚媚和伟品茶,论茶,回忆着8年前的恋爱史。原来他们平静幸福的婚姻生活,也是经过了茶味浸润的。
是呵!平和宁静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沉淀与洗练之后的从容淡定,也许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生动的,显示生活真实的意义。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读过这样一段话:“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更是生命的真味。如此,茶才意味深长!”
黄国燕字于3月18日雨夜
篇2:茶之味经典美文
茶之味经典美文
茶,源于天然,内含佛缘,与禅印和,如今也安于寻常百姓家,但茶所蕴之的万千滋味,也只有饮者品过后方能知晓。
——题记
追溯茶最早的出处,《诗经》尔雅,桑柔中都有提及,那时只谓以“荼”、“茗”、“贾”等之称,后有唐高士陆鸿渐一书《茶经》为茶正名,理出“源”、“器”、“煮”、“具”、“饮”、“造”、“事”、“出”、“略”、“图”,洋洋洒洒七千余字,十章中尽解茶髓之精妙,被后人尊称为“茶圣”,可见古人对茶的悟道和其难舍的情结。
世人之所以喜茶,就是喜它自带的那份浑然天成的灵性,它揽灵秀山水日月之精魂,其中尽藏世事红尘百味,使饮者品苦若思,不惊不扰间就已垢净明存,洗心见性。“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烨若春敷”,嫩芽冲泡,另物沉而精华升,其形灿若冬雪,其色如春野烂漫,多么美好的诗句,这也是魏晋名士杜育在《茗赋》中将茶赋予了灵动的生命,视为了绝美的艺术享受,道出了万千品茶人的心声。
现若有心寻一份茶缘,大可不必劳神效仿古人去林深寻隐,只需待闲暇静美时分,拥清简宁静入怀即可。煮一壶净水,冲泡一盏今春的新茶,观朵朵柔绿缓缓于杯中绽放,先如沉睡千百年渐醒舒伸的莲,后似莫高窟壁画上曼妙盈盈飞升的天女,只到茶香氤氲蒸腾,暗香飘满那颗从容的心。
茶有浓淡,亦有冷暖。可能同一杯茶,让不同的人去品,尝到的滋味也会不尽相同,有人品后苦涩难咽,有人品过颊齿回甘。相信一个真正懂得品茶的人,一定是个精行俭德的纯简之人,内心淡若晨风。也只有自己历经心路,遍尝甘苦之后,才能品出茶中真味,在俗世纷纭中持一怀碧潭秋月的心,去看淡人生的沉浮。
品茶之道讲究心静性闲,当你舍去烦乱,持采菊东篱的悠然心去浅尝缀饮,得到自然是一份心悦静美的安闲自在。将一杯茶品到绿水无波,品到纯净清朗,直到内心犹如秋水拂尘后的月白风清。用一颗清淡简洁的胸怀方能证悟到有舍才有得的真意,一盏清茶在拿起与放下的举手之间,就把生命里的慈悲喜舍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茶蕴禅意,半盏清茶一如明镜鉴照心底。透过一杯茶的风月,虽暗香无迹,但却可以使人不被红尘纷乱的`表象所迷,即而我们从喧嚣中寻到宁静,在纷繁中守住内心的真淳。品茶也是修禅,心之所静,气定神闲,最终得到心灵的休憩,在平和中获得快乐。能达到人茶合一的境界,就是佛门所说的茶禅一味,从那小小杯中承载的红尘万象,参悟出那一份淡泊宁静的云水禅心。
我是极喜饮茶的,但多为心境怡然,随性而饮,不是悟出了茶道和禅心,只是可以保持内心的祥静与安宁。片刻的闲适我也会浅斟慢酌,看杯中绿叶飞扬,直到汤香四溢,赏心悦目之时,那潺潺清亮的茶水,也在不觉间早已为我荡去了俗世的疲惫和心灵的尘埃。其实对于品茶,俗中求雅,我们也不必苛求精致繁复,在这个过程中,大可将一盏茶饮到淡而无味,其中也许对茶的优劣、冷暖与滋味全然已无关重要,重要的只是让心回归质朴与简单。
生命如茶,从出生时的嫩芽翠生,到初长时的青涩懵懂,历练岁月风雨洗礼的阵痛,而逐步点滴迈向成熟,最后再经浪里沉浮,删繁就简之后由浓烈渐渐转为平淡,这不正是我们生命的旅程吗?人生亦如茶,多数人饮下是世味烹煮的茶,在杯中投下一份情感和了悟,用岁月不息之水沸出的茶香,或馥郁芬芳,或意蕴绵长。人生有味是清欢,总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茶之味。
篇3: 青木瓜之味散文
青木瓜之味散文
在我的园子里,有一棵木瓜树,那些木瓜,一颗颗地吊在树上。熟透了的木瓜,有一种淡黄的色泽。味道甜丝丝的……
―― 摘自越南电影《青木瓜之味》
这部影片在很多年以前看过,说的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踩着西贡小巷的青石子路,来到别人家帮佣,学习烹煮青木瓜这道家常菜。在滴着雨水万物生长的天籁声中,在青木瓜破开的清香里,她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女人。这就是“青木瓜香”的大致情节。
秋日一个暖暖的午后,拿起早上买来的.木瓜,别看是表面是青皮的,可一剖开,青皮下面是金黄金黄的果肉,里面窝者一粒粒象黑珍珠一样的晶莹的籽。小心翼翼的把里面的籽剔除干净,把木瓜切成小段,拿起一块,轻咬一口,丝丝清甜溢满了唇齿之间。 说起木瓜,这在我们南方司空见惯,可谓从小吃到大。小的时候,家里养了一群鸡,老爸很会利用空间,鸡舍空地的棚顶上爬满了丝瓜葫芦之类的爬藤类植物,为鸡儿挡住亚热带的烈日,鸡舍的门口就种了一棵木瓜树,鸡粪就滋养了门口的木瓜树。看着木瓜树从小小的幼苗,细细的树干,慢慢的变粗,慢慢开出淡黄的花,花谢后,一个个小灯泡一样的小木瓜长了出来,木瓜慢慢的长大了,一颗颗吊在树上。想吃的时候,拿起小刀,托着木瓜,把它从树干上割下来,一股乳白的汁液从断裂出流出来。青的时候,把它切片或刨成丝,拿糖醋一起腌,脆脆甜甜,加点辣椒,就成了我们爱吃的酸品。熟的时候就当水果吃,为物质匮乏的年代补充了不少维生素。据说木瓜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我的皮肤还那么白净细腻,不知是不是经常吃木瓜的缘故。
我的院子里也栽有许多的木瓜树,自己也种了一棵。记得中学时读过《白杨礼赞》,赞美沙漠中的白杨树顽强的精神。这个看起来木讷、实在、土里土气、毫不起眼的木瓜也有顽强的生命力。人们吃木瓜吐出的籽,一遇见合适的环境,就会长出幼苗来。有次除草,不小心弄断了它的整个树冠,原以为它活不了。谁知过不了多久,惊奇的发现,它从旁边又长出新的枝叶来。遇见只开花不结果的木瓜树,老人说只要往它的树干钉上钉子或木桩,它就会结果。据说这是木瓜为适应环境做出的应激反应。即使把它的树干砍掉,只要根还在,就会发出新的枝叶,足见它求生的欲望是那么的强烈。即使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它也顽强的生长着,尽管瘦弱,枝干不够壮实,可树干上依旧顽强的吊着几棵拳头大的木瓜。这就是木瓜顽强、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人们是否可以从木瓜身上可以得到些启示呢?我不知道越南人把电影命名为《青木瓜之味》,除了影片里如水清澈的女子,是否还有更深一层意味呢?
篇4: 鸟语之味散文
鸟语之味散文
从游泳馆晨练后,途经一片杏树林,时初秋清晨的太阳光芒洒满林间,依然枝繁叶茂的杏树在晨风中轻歌漫舞,林间鸟语淙淙,有似遥远山林间的山泉叮咚,山溪潺潺,抚慰岁月,浮思联翩。
“布谷、布谷!”春天的布谷鸟儿歌声回荡耳边。在那绿漫山野的季节,布谷鸟儿呀,总是从这座山飞往那座山,望着从高高头顶飞过的鸟儿,总是愉快地想,好幸福的鸟儿呀!世界那么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哦,田里的秧苗儿静悄悄地长出新芽儿,金黄的'小麦飘起了油粑粑的醇香,苞骨秧儿翠绿胖乎茁壮,红红的樱桃已经吃过,S亮的李子压满枝头,这一声声鸟语,浸润美好童年!
“叽哩咕噜咕噜喳!”伫立在大兴安岭群山,浴沐着山林中清润的风,听着山鸟儿野性地诉说。呀!映山红花开正茂,落叶松披上了柔软的绿茸茸新衣,那一片一片的白桦林手举绿伞,穿着洁白拖地的长裙,让人心颤,美得迷醉的恋人,山野蕨菜遍地,蓝莓遍地,蘑菇遍地……这里的一声声鸟语,浸润着追逐人生理想的梦!
鸟语绵绵延延,岁月悠悠流淌!走过田野,走过山林,走进都市!常有看穿世事的随意。但,这一声声鸟语,真的让我穿越时空,回到青葱岁月,回望激情澎湃的过往,再入心随自然的人间,燃起了野性点点!
呀!8点30分了,鸟儿歌声依然清脆,浸人心田,但,得回家吃饭啦!赶紧的,赶紧的!
篇5:油盐酱醋茶散文
油盐酱醋茶散文
有人曾经问我,什么是生活?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懂的生活吧,无论是小孩子的时候,还是我们已经长大了的时候,我想我们都不懂生活。一个人经历了一生,也许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也或许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定义也真的不一样吧,如果你问我?那么我回答的就更简单了,油盐酱醋茶。
很多人或许不懂我的这个回答,可我就觉得是油盐酱醋茶,这个回答可能真的很简答,却也是最真实的吧。有时候,听看不惯一些玄空的东西了,讲的十分玄乎,可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们却又不懂,生活没有多么复杂,不过是五个字,没错就是那五个字。生活的意义或许也就在这五个字,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要懂得生活,首先就要懂得油盐酱醋茶。我可以说,我们的一生就是为了这油盐酱醋茶去奔波去劳累,一生的追求可以说的很空,我们也可以说得很高大上,可不管怎么样啊,我们的人生到底都是少不了这几个字的。有些事情看似浮在表面是虚的,可虚虚实实,也不过如此了。
不过是我的思想都停留在了表面而已,其实生活嘛,没那么简单。我们最大的渴求也不过就是给自己爱的人,和自己一个温暖的家,而家里到底要有什么呢?就五个字,是了,油盐酱醋茶,缺一不可,生活中也绝对少不了这些,不要看一些人每天生活的很好,锦衣玉食,可他的生活中难道能少的了这五个字吗?是了,那定是万万不能的。可我们如今的油盐酱醋茶,难道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吗?不是,我们现在得到的一切,不过就可以说是父母对我的爱和对我们的好而已,我们甚至可以说是别人身上的寄生虫,因为现在的我们还是什么都没有付出,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却总是一次次渴求太多。我只相信一句话,自己劳动赚来的面包才是最香甜的,通过别人来获得面包,这只能是我们一时的途径,可最后很多事情总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啊……
油盐酱醋茶,不要看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可这也同样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我们每天也必须要去追求这些看似很普通的东西,也是我们不得不在意的。生活有时候很简单,不过是油盐酱醋茶。有时候的我们还不懂,大人总说长大了才能懂,不过就是现在的我们看过的还不够多,经历过的还太少,总不能了解世界疾苦,更不知道这油盐酱醋茶五个字真正的意义啊……
篇6:莲心茶散文
莲心茶散文
黄莲很苦,可入药;莲心也苦,可入茶.
我就是喝这莲心茶。
只要超市有卖的,不管贵贱,我总要买几包。
每天早一杯,晚一杯,喝后身感特舒坦,什么火气都“败”了。
牙龈不红肿了,大小便通畅了,双眼也清凉了许多。
喝此茶能得此好感,我当然就天天喝。( 文章阅读网: )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麻。我不知为何把“苦”摆于中间,更不知为何排出了盐的咸味。其实大多数人是不会主动选择“苦”味的。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可见“苦”是人们的无奈之择。
苦日子,下苦力,受苦了,等等。可见人们把“苦”作为“好”的对立面。
有的人老是跟着感觉走。想吃啥就吃啥;想喝啥就喝啥。还振振有词:我在想那东西,就说明我身体缺乏那东西,我当然得补充那东西。因而大吃而特吃那种想吃想喝的所谓好东西。还认为这是一种口福。
就一般而言,甜的,油的`,咸的,认为是好东西;香烟,烈酒,浓茶,也认为是好东西;对那些瘾君子,那不要命的XX就是最好最好的东西。实践证明,这里面有的纯是有害无益的;有的过量摄入也是有害的。因而现代病文明病也就泛滥起来。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认为人们要拧着自已的感觉,你身体真正缺乏的正是你不想吃不想喝的东西。
对于苦味,我历来也是排斥的。小时病了喝中药,总是大人把嘴撬开硬灌进去,还要含块冰糖来解苦味。那时喝中药就象现代孩子怕打针一样。一般情况决不会去找味苦的东西来吃来喝,后来慢慢大了,身上的“火”也越来越重了,他们说这是血管里的自由基越积越多,而自由基又是个什么东西?我的医学知识浅薄,仍云里雾里,但全身不舒坦却是很明显的,这时就吃点苦黄莲,就解决问题了,苦味能败“火”,我慢慢得到这样一个经验,我就开始主动去接触苦味了。我母亲善于烹饪,很多原本不好吃的东西经她一烹制,变成美味。她经常把苦瓜切成一小筒一小筒,把瓤掏净,里面灌上肉馅,清蒸或红烧,不但里面的肉清香而不腻,那苦瓜软软的,其苦味溶和进肉馅中特爽快,我们都争着吃。后来我又去吃“黄根子”〈注1〉,它就是原汁原味的苦,这样就慢慢适应了苦味。若一段时间不吃点“苦”,“火”一下就窜起来,搞得你哭笑不得。一次在煮莲籽稀饭时,妻把里面的莲心剜了,我灵机一动,把这些莲心泡在水中,一会,水色碧绿,那莲心一头嫩白,另一头就伸出两片绿芽,煞实好看,妻喝了一口,忍不了其苦味,吐了出来,我呷了一口,嘿!正是我朝思暮找的苦茶,后来我专到超市去寻,果然有莲心可买。
我现在是每天两杯莲心茶,每天身子都清清爽爽。诸君若有兴趣,不妨一试。
注1:黄根子,不知它学名?野生于深山老林中。
篇7:茶境散文
茶境散文
喝茶喝到最高境界的当属茶圣陆羽了,而我辈之人只是略懂一些皮毛而已。
喝茶讲究的功夫,雅趣,故有点地方称之为功夫茶。从采茶到茶香飘散,需要一系列的流程。而煮茶则更费一些精力与底蕴。在日本称此为茶道,中国则叫茶艺,实则异曲同工而已。广东人喜欢喝茶,甚至连早餐也被称作早茶。
喝茶之前,必须对各种茶叶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茶有很多种,且各有各的韵味与讲究。
绿茶最为普通,清新淡雅。须得有优雅的喝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
红茶却显得深沉,练达。应当浅斟慢啜,才能渐渐悟出其中一点一滴的蕴涵来。
碧螺春清澈,婉转。更显得淡泊中之幽远的神韵。
荔枝红汁液如血,似情人的耳语情浓,最能惹起红尘中的相思之意。
茉莉香片实为女人的爱物了,更适合与怀春的少女。初恋与稚嫩尽显其中。
乌龙茶当数茶中极品,色泽足以笑傲同侪。金黄中点一点蜜绿,又有那种茶品能与之媲美?
普洱茶纯粹带着广州潮汕的.茶调。有点小资与愤青的味道。人情味极浓,且不喧闹恣肆。
铁观音自有它的历史之感,好像绕了一大圈时空之后才入腹中,是一种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的风味。
我常喝则是最普通的毛尖。最为言情,不急不躁,清香温热。入口润滑,之后缠绵如心。瞑目而思,仿佛看见了满山遍野绿树开遍,让人神清气爽,心境纯净。
听说还有一种松子茶。我无缘得见,只是偶尔从高人口中窃得。烹茶时加入几粒松子,水沸后会浮起一层淡淡的油脂。松香氤氲使一壶茶顿时生了灵气。有如高山流水,道影禅心般的意境。
好茶,好水,好火。但必须有一个好品味,好境界来消受。否则便是暴殄天物,实为解渴,不为喝茶了。
喝茶是有瘾的,最重要的饮茶是一种文化。饮到极致之时,放下茶杯总会怀着一种依依惜别的心情。古人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动人的茶语:放茶具的手,要有和恋人分离的心境。如此看来,人与茶是怎样的一种相依相亲,绵绵密密。真正喝茶如此,或许也只是那些懂茶的人了。
喝茶是一种享受,看人煮茶也是一种享受。煮茶和斟茶在茶的工艺流程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煮茶虽然很少看到,但斟茶的技巧在北京一些老茶楼能经常看到,其技术娴熟堪为一绝。无论高雅或低俗的人都爱来此地,且大多会显得优雅得体。
或婉约,或豪放。说到豪放,便又提起了北京茶楼里的茶艺了。那个铜壶实则没有什么奇妙之处,妙就妙在她长长的壶嘴上。只见那斟茶人并不碰茶杯,或抬肩,或弓腰,或转身,或侧背。那茶水如一条线一样,从小小的插嘴喷涌而出,不撒一滴。一杯茶片刻斟满,不多不少,还淌着茶香。
几千年的茶文化在一个小小的茶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啧啧称奇。
或者在那些地方,喝的只是一个热闹的气氛。喝茶最佳的环境当然能避开喧哗,像茶楼这样聚人气的地方,不适合真正喝茶或者私下倾心交谈的人。
最难得的境界,该是冷肃的冬夜了,约两三好友。
堂中置一火盆,火盆上悬着茶壶。自己坐于灯下自己影子的边缘,一手执杯,一手执棋。细品茶香,有一口或无一口,想什么或不想什么,等什么或不等什么,尽在那一枚未落定的棋子之中。托腮遐思,意蕴深远。
或者把唐诗宋词放入茶中,仿佛苏东坡忽然出现。穿越时空听之高谈阔论,悠然而自得。
饮茶亦可醉人,但绝非一般粗俗之人。曾听一个大师讲茶道。
先点一柱香,放禅于茶中。清一清尘污俗垢的心。暂去尘迹执念,甩去虚妄之心,暂生出尘之想。进入神思所能触摸最阳刚与最阴柔的空间。而手中的茶杯早已饮尽,空杯在握,面带笑意。犹能感觉茶在杯中的热度,丝丝缕缕渗入心底。茶香,柱香,心香揉成一片,而人已然浮在香气之上,
这时候才真正算得上超越了“雅趣”的境界,全然醉了。
酒也能醉人,却过于感性了一些。茶醉人却趋于理性,哲学。故而醉酒之人醉酒后就越发的糊涂,而醉茶之人却更加清醒了。
喝茶重在“品”字上下功夫,不贪不嗔,不大喜大悲。做到清心寡欲,淡泊明志最为上了。难怪苏东坡曾言:人间有味是清欢,便是融入到了茶文化里。
喝茶不宜过于讲究,对茶也不要过于挑剔,否则反而落入了俗套。什么样的环境饮什么样的茶,没有见过匆匆赶路之人细啜慢饮的。
大观园里的栊翠庵,妙玉当称冰清玉洁的人物了,喝茶极为讲究。便是用过的茶杯,茶具也是世上罕见之物。偏偏被那刘姥姥碰过,便被妙玉弃之不用了。想必是她过于清高,把他人看作俗物罢了。自是没有陆羽喝茶的那般超然脱俗,禅意绵绵。
喝茶纯粹就是喝心情,生雅趣。世上万物皆可入茶,山川可饮,河流可饮,夜色亦可饮,心情更能当茶饮之。
万物只是茶叶,感觉是那煮茶的水,而人的思想境界便是飘散的茶香了,清冽而绵长。
冬饮红茶,春饮绿茶,饮茶亦分四季。
尤其在经过一个冬天的寒侵之后,人体的机能会有所下降,适当的饮茶可增强免疫能力,实为休闲健体一举两得之美事。闲暇之余看看宋微宗的《大观茶论》,去偷窥其中一些至清达和的境界,才算真正领略了茶中雅趣。
如果看了陆羽的《茶经》,会顿觉茶文化之博大精深,非我辈之人可以领悟其中要领了。
在我看来,能把自己置身于阳光之下,拂去心头凡尘俗念。仰视蓝天白云,悠闲如我心。耳中流转着悠扬的旋律,茶香在身旁氤氲,便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此刻不论杯中为何茶,细细品来皆为人间仙品。
喝茶若如此,也可称怡然自乐,快哉悠哉了……
篇8:茶宠散文
茶宠散文
家里的茶盘上本来有三个茶宠,一个是只绿色的狗,四年级时受赠于一个茶叶店经理;一个是一只比拇指稍大的猪,尾巴卷得很斯文,初一时买茶壶,强要让老板送的;还有一个是两只狮子合抱着一粒珠子,一个师姐从上海带回来的。后来那只狗被我不小心砸掉了头,牺牲了;小猪,那个师姐去美国留学时送给了她,分手了。只剩下了那两只抱着珠子的狮子孤零零地躺在茶水滩中。
有一天,我看这孤零零的玩意,觉得它太孤单了,就想再买一个好看好玩点的,于是我就想起了芳村茶叶城,那有一家“华伟紫砂”,有一大柜子茶宠可以挑,可是因为天气和时节的阻挠,就拖了很久很久,但终于元宵节这天能去了。我爸到芳村帮一个北京的朋友买茶叶,寄出了后,就顺路拐到“华伟紫砂”店。
一进门就是一个大号的茶壶雕塑,店两边墙上都摆满了木柜,上面放满了茶壶和茶杯,中间是一个较矮的展示台,台上有架子,架子上面每层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茶宠。
茶宠里有一款我心仪已久的样式,是一只很小的青蛙趴在各种各样的植物上,有趴在南瓜上的,有趴在荷叶上的,还有趴在西瓜上的。我在那堆“青蛙”里面挑了很久,还没找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后来我终于拿走了一个趴在南瓜上的青蛙。那是一只还没有一个铅笔头大的青蛙,昂着头,骄傲地趴在一个直径六七厘米、高三厘米的南瓜上,好像南瓜就是它自己种的.。南瓜是南瓜的颜色,青蛙是绿色的,身上还有金黄色的条纹和斑点,青蛙的对面还有三张栩栩如生的叶子: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一个米老鼠。这么大的一个南瓜,拿在手里却轻飘飘的。
在里厅中,老板把茶宠用热水淋一会儿,把它泡在一旁用来清洗茶杯的小盆中,用一个茶杯把它扣住不让它浮上来,说这个茶宠是空心的,在水里放一会儿让它吸一点水。
我们眼看着客人越来越多,就告辞回家了。因为店里顾客太多,老板没多顾上我们,说了不用我们付钱,就“赶”我们走了。
回到家,把茶宠从报纸里解放出来,我晃一晃,里面还有一点水,我就只等着我爸泡茶,让他把热水淋到茶宠上面,准备像从前养的茶宠一样养出好光泽来。
淋了一些热水在茶宠上,只见青蛙的嘴里的小洞开始喷细小的水柱,起初水柱还很矮小,后来热水淋多了就逐渐变高,于是我们就看到一条抛物线从青蛙嘴里喷出,要是物理老师在,就出题: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喷泉现象;化学老师则要求:紫砂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紫砂和涂料的主要成分化学式……后来水柱慢慢变得矮小,最后就消失了。
我爸解释说因为紫砂传热快,南瓜肚子里面的空气因为受热而膨胀,压强增大,把里面的水挤出青蛙的嘴,水柱就出来了。
水喷完,我用热水再淋一下,等这个南瓜热起来,又将它泡在冷水里,过几分钟再拿出来,南瓜肚子里已经又有水了。因为用热水淋过的南瓜,肚子里的空气膨胀,放到冷水里,密闭的南瓜肚子里的热空气收缩,压强变小,水就趁机从青蛙嘴里进去了。
拿出来,放好,用热水淋一下,水柱接着喷出,再淋,水柱增高,水柱最高时即可停止淋热水,它就一直喷到没水可再喷了为止。
这么好玩的玩意,还能学到知识,真是没白要。
篇9:说茶经典散文
说茶经典散文
有一种人,我是不喜欢和他一起喝茶的,那就是他太有文化了,这倒不是因为自己不是葡萄就说葡萄酸,只是个人喜好,没想刻意去得罪谁。太有文化了,口若悬壸,引经论典,可以把茶吹岀女人的花粉体香,或是妖艳的一抹胭脂,你还必须顺着他的思路去想象附和,稍有不同想法,不说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说吧,难免一番唇舌争斗,令人不能愉快。
我是个北方人,对茶谈不上喜不喜欢,爱上茶纯属意外,因为在一次采访任务中认识一个朋友,一起喝了茶,从此这位朋友给我提供了免费的茶,也就毫无戒备地上瘾了。
朋友有一片茶山,离清莱府不远,他叫它碧兰山,说来还有典故,当年一曲《碧兰村的姑娘》唱响东南亚,让人不能不想像到美丽的村庄,善良的姑娘,不知道的人都以为碧兰村在台湾,其实它就座落在泰北山区,只是不叫碧兰村而巳。据业内人员说,邓丽君晚年时间大多是在泰北度过的,这虚拟的碧兰村就是她和她神秘的恋人常去的地方。
那是去年四月,我和朋友去过他的茶山,茶山在村庄小溪对岸的半山腰,只有二亩多山地,四周围着长满紫荆藤的篱笆墙,像似菜畦子,每年产毛茶还不到一百公斤,只能算个小茶园。其实严格来说,这小茶园也不是他的`,他只是预付了一笔订金,以稍微高岀市场的销售价包销了每年的毛茶产量。他在山上叫地主盖了个小木屋,有空时到山上小住些日,过过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的日子,我和他就在这里住过几宿,和他喝茶,看他做茶,听他讲茶。
朋友爱好很广,五花八门,也不知从哪来的精力。他常常自嘲自己属于万金油型,属半桶水,用老家的土话来说,就叫老鼠咬南北,东西不通。其实他是谦虚了,就说茶叶吧,他一定算得上是个行家,从做茶到审品都条条是道,据说,他还拜过中国茶叶理事陈义尧先生为师。
这次上山,他告诉了我许多有关茶叶的道理。
他告诉我,茶叶没那么深奥,无非不是吃就是喝。渴了,没神了,肠胃不舒服,冲一杯浓茶,可以解渴,提神,消化,这是实用的,所以叫吃茶。若是朋友相聚,三三俩俩,摆岀精美的茶具,围茶而席,谈谈天,说说事,叙叙旧,彼此之间缩小感情距离,这叫喝茶,以茶会友。
他还说,谁也说不明白怎样才算是最好的茶叶,就象玉石,谁也估不岀它的价值,关健是要自己喜欢,要根据消费能力,不要刻意去追求高消费高档次,否则它就失去茶叶的本质意义了。所以,茶叶只要没有变质,制作工艺上没有过失,它都算是好茶叶。
他强调,茶叶的确属于文化,但不是伪文化,所谓的文化就是附属和体现在某一事物表面和内质的东西,它可以让你获取有益和积极向上的知识,而不是消极颓废,扭曲人类真善美的灵魂。茶叶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发展史,而不是极少数贵族人的文化,也不是用来攀比的物质,更不是官场上贿赂的糖衣炮弹。
听了朋友讲的道理,我不由想起了古时修行的人,他们讲究粗茶淡菜,甘甜苦沑,品味人生,这也许就是茶禅一抹的由来吧。
我每每在想,一个好朋友,就是一生拥有的饮不尽的好茶。
篇10:茶的散文
关于茶的散文
一、故乡茶韵
老家一直不缺茶,竹林,树间,草丛,随处可见一蓬蓬青葱碧绿的茶树。茶树长得不成规律,东一簇西一棵,满山遍野都有。故乡人采茶不挑时节,除了秋冬。初秋也是可以采的,那是秋茶,汁水有些浓,炒出来的茶叶,喝着有些苦涩,但比较解渴,山里人喜欢喝。砍柴砟竹或者山上干活下来,一通牛饮,那个畅快劲,别提有多美。
老家人的茶道似乎更加有礼些。有客人来,主人便会拿出春上早些时候采的茶叶,那是一二片毛叶的细芽,唤作“谷粒芽”的茶叶。没有玻璃杯什么的,只用小瓷碗泡。拿出精心收藏,用毛竹浆制作的元书纸包裹起来的茶叶,小心又很吝啬地倒入一些于小瓷碗中。开水是早就在大灶台的铁锅里烧好了的山泉,拿起也是用毛竹做的勺子,舀一勺冲入小瓷碗里。看着碗里开水和着茶叶片从翻腾到平静,再到叶片慢慢张开,仿佛看着一个个绿色精灵的苏醒。然后是客人的陶醉,欣赏,赞叹。
年轻时喝茶喜欢牛饮,就是大口大口的喝,解渴,爽气。早上出工前,家人烧好开水,用一个陶瓷做的绛紫色大钵头,放入晚春或初秋采来的茶叶,把开水倒入钵头,再盖上一个通气的盖,摆在八仙桌的上面。中午或傍晚劳动回来,顾不上洗手洗脸,捧起钵头,咕咕咚咚地喝了起来。喝完以后再长长地嘘一口气,一股清凉从嘴里到达喉咙,再坠入腹中,最后沉入丹田。那种由内而外的凉爽,使人眯眼欲醉,飘飘欲仙。
原先只知道老家的炒青,那是老家山里人,用一天时间采集来的青叶。经过挑选,捡剔,然后放入烧的通红的铁锅里,快速翻动,再拿出趁还没降温时,揉团,杀青,然后摊开冷却。待完全冷却后,又放入铁锅中用文火慢慢翻炒,直到铁锅边沾满白毛,再用手指捻下锅里的茶叶,看叶片碎成粉了,说明茶叶干了,炒茶完成。炒完一斤干茶,要好几个小时,辛苦自不待说。
很久以后,才知道茶叶有许多品种,有绿茶,红茶,黑茶,还有其他各类茶。而且还有许多写茶的书,有许多名家,诗人,文学家,对茶或研究,或喜爱,或诗,或词,或文。有的茶因人而名;有的茶因诗而立;有的茶因文而扬。但故乡富阳似乎没有太出名的茶,也许离杭州太近的缘故,因为杭州龙井茶名声太盛。曾经有个叫“拔山”的茶,名噪一时,但终究在龙井村不远,还是冷落下来。这几年有个“安顶云雾”茶,各方炒的有些热度,但愿会成为一方名茶。
前些天,听说富阳也有一个红茶,还弄成了一个品牌,名叫“茶胡红”。一直以为茶胡是个地名,在新登,没想到是个茶厂老板的别名。老板姓胡,爱茶如命,故称他为茶胡。茶胡厂与其说是茶厂,不如说是茶文化博物馆。各种茶叶,陈的新的,绿的红的黑的,云南的西藏的应有尽有。在会客室里,茶胡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有关茶的故事,还不时地拿出精品藏品,演绎着茶艺功夫。我在惊叹,钦佩,赞赏至余,偷偷地与一幅挂在墙上的书画合了个影,书画上洒脱地写着:“山高人为峰”。
二、茶水,好茶与好水
许多时候,茶总是跟文士或者佳人联系在一起。因为文士一向清雅贫寒,佳人则大多秀丽素韵,而茶的香气,清雅文秀,又略带一丝苦涩,所以茶跟文士佳人之间有极相似之处。苏东坡云:“从来佳茗似佳人。”用佳人来形容鲜嫩柔美的茶叶,觉得他形容得极妙,又不唐突佳人。
把茶跟文士佳人融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最美画卷的,莫过于唐代那高张艳帜,“诗文候教”的鱼玄机。她在《访赵炼师不遇》一诗中写道:“何处同仙侣,青衣独在家。暖炉留煮药,邻院为煎茶。画壁灯光暗,幡竿日影斜。殷勤重回首,墙外数枝花。”在这首诗里,诗人鱼玄机访友人不遇,没有焦急也没有不耐,在转身之间,瞧见邻居院落有人煎茶的情景。这时,斜阳西落,黄昏已近。在诗人满是韵味的眼里,没有凡情俗事,也不见张狂豪放,唯一剩下寂静的满院茶烟与墙外的几枝闲花,这是多么宁静安逸的`画面。
好茶配好水,“茶圣”陆羽把天下之水分为三等。山泉为上,江水为中,而井水煮茶则最不相宜。由此可见,山泉煮茶还是极为得茶中趣味的。至于用雪水煮茶,可能是文人们臆想出来的,也或许是那些古代闺秀,无聊时想出来的趣事。《红楼梦》里妙玉奉茶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过想想也着实有趣,妙玉一个美的清新脱俗的道姑,用五年前收的梅花结雪,拿一个鬼脸青的花瓷,埋在地下。然后在这个夏天起出来,煮了新茶让大观园里的佳人们品尝。据她自己说,也才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而偏偏黛玉就尝不出来,难怪妙玉对黛玉有些不快。于是,一幅美丽到了极致的画卷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在白雪覆盖的琉璃世界中,一个姿色容貌清丽出尘的女子,俏立梅花树下,将花瓣上的雪花细细掸落,此等情景,怎能不让人陶醉?
其实,雪水煮茶早在唐代便有人尝试过。白居易《吟元郎中白须诗》中写道:“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洁净的雪水,清冷寒冽,当它与茶的清雅秀韵融合在一起,那个滋味让人想来美妙至极。
这里有个问题出现了,雪水可不是经常有的,雨水倒是经常可以收集,但也很是麻烦。所以不管是文人还是佳人,还是以山泉为主,拿来煮茶。自然山泉比之雪水的轻盈,比之雨水的甘凉,稍微逊色一些,但山泉出于深山,故滋味清寒,纯净无尘,理所当然地成了煮茶的最佳之物。
许多文人雅士乐于隐居山中,以泉煮茶,逍遥自在。而对于怨在深闺的佳人,就没有那等惬意的时刻了。因此怎么样用一瓮好水,成了许多文人雅士,闺中佳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就要储存一些泉水,于是想出许多匪夷所思的办法来。而且她们相信,用复杂精细的储水方法,便会有神奇之力,将普通泉水变作晶莹剔透的芳露,使煮出来的茶香气袭人,美妙无穷。
说到储水的方法,也有用河水的,但那个方法真的让人拍案叫绝。清代有个叫顾仲的,可谓最牛人了。说是在半夜时分,在没有舟船通行的河道间,将船划到水中央取水,然后拿回家倒入大缸,用青竹竿搅动几百下,盖住缸口。三天后开缸,再用勺子轻轻从缸中间部分取水,放到另一干净的缸中。原缸中的剩下之水洗净倒掉,再将另一缸中的水,用竹竿搅动盖好。要这样做三回,才可以用干净的锅煮水,再把水置于瓮中,瓮里事先还要放上白糖霜,然后封盖。
这样复杂的储水方法,恐怕处于深闺之中的佳人,很难做到。那就需要一位知茶爱香的如意郎君,为此不辞辛苦,努力想法取水,这样佳人取此芳露,煮得香茗,再以素手轻捧红唇微启,那才不枉这一番艰辛。
篇11:喜欢茶散文
喜欢茶散文
我不懂茶,但对茶又着实喜欢的紧。
常喝的茶名曰毛峰,又细又直,墨绿的颜色隐匿着待放的清澈。滚烫的水注入茶壶,茶叶散开的那一瞬间最是迷人。本是瘦长的茶叶,肆意翻腾、涌动,有的在水中激昂地向壶顶泛起;有的兀自在最底层的角落蜷缩挣扎。就在这茶叶舒展的过程中,清香已经按耐不住,率先钻出壶盖,与周围热腾腾的空气搅在一起,再度发酵,弥漫人的鼻尖。
泡茶一定要配好的茶具,什么茶用什么器具冲泡,这都是有讲究的。家里的那套茶具,普通的很,但也难掩茶的风韵——优秀的品质大抵真是很难被埋没的,它绝不因为自己身在并不理想的环境就随之平庸,相反,它会自顾骄傲,展现自己的'姿态。
就像眼前这茶,绿的透彻,绿的泼辣,绿的奔放。像一幅山水画,潇洒飘逸。
茶和水是绝配,两情相悦般把各自最美好的部分展现给人们。热气搅着茶叶,榨出茶叶的魂,淡淡苦涩,回味甘香。闻之,已让人心旷,思绪也渐渐明朗而立体;品之,那是大自然最本源的精华,清冽舒心。
茶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息当中占据着重要席位。儒家礼仪的庄重,老庄淡泊的意味,还有佛家清寂的禅境,都在茶中。
陆羽是中国第一品茶高手,世称“茶圣”,他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茶叶的典籍,因为陆羽,才有茶学。
《茶经》成书于唐代,至宋代时,茶已成为家家必备的饮用品,百姓们听书看戏,茶肆成为首选之地。中国人喝茶习惯不同,各地也都有各地的讲究。比如广东香港一带的早茶,还有扬州的荤茶,都别具特色。
茶是如此随性,既高雅,亦可成为市井文化的代表。
真正为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往往是看似平淡的伟大。茶的芬芳,流传千年。
喝茶养性,茶代表着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悠然的生活态度。手捧清茗,杯中汇聚的是对人生的体悟,对寒暑沉浮的点滴感怀。
因此在中国人的生活拼图中,茶和酒一起成为人们感念生命,记忆岁月的重要部分。人们甘愿把自己的悲喜愁思寄托在那桌上的杯盏当中,为这两位“挚友”,写下许多缤纷的诗句。
如一代大文豪苏东坡,他是中国文坛最难以磨灭的一个存在,千百年后,仍然悸动不息。他怡然的生命历程,像茶般甘醇淡然。
东坡先生对茶极是喜爱,为茶留下很多墨宝,相信茶的品质是最吸引他的地方。数次被贬,东坡依旧是东坡,泰然自若,安定如常。也许,他会邀上三两好友,黄庭坚?还是佛印?大概都在。他们一起出行,穿林打叶,寻一处亭,烹一壶茶,填词联诗,谈笑风生。
回归朴实,回归本我。文人过着茶一样简单的生活,书写着不简单的生命光辉,这真令人动容。在社会风气苍白躁动的如今,我倒真是羡慕他们的生活。
不能只是羡慕,我因此爱上喝茶,一直喝下去,但愿喝出禅的味道。
这茶,真香!
【茶之味散文】相关文章:
1.书之味作文
2.也许是茶散文
3.茶远镇散文
4.林清玄 茶的散文
5.茶余随想散文
6.酒茶咖啡散文
7.茶凉的散文
8.熏豆茶散文
9.母爱,茶香散文
10.与茶共舞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