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掘政园导游词
“往事随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苏州掘政园导游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苏州掘政园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苏州掘政园导游词
尊敬的游客,今天我们来到的是苏州古典园林之一--拙政园。拙政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占地78亩,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相传王献臣以晋代潘岳自比,潘岳的《闲居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的。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中“拙政”二字为园名,借以发泄胸中之郁愤。这样美丽的环境,请游客们注意卫生、保持清洁。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十景塘,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满池荷花齐开放,非常的美丽,稍后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这些荷花有的还是花苞,圆鼓鼓的,有些荷花已经长出了小莲蓬,还有的是新长出的`嫩芽。请大家爱护这些荷花,不要向水塘里抛垃圾。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伊人园。伊人园里有许多奇花异草,还有各种形状怪异的石头。这里的花五颜六色,真可以称的上是人间仙境啊!大家可以站在这块石头上拍照,可以拍到全景。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拙政园中唯一的一座廊桥--小飞虹。朱红色的廊桥倒映在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好了,游客们,今天我的导游任务到此结束,下面给大家一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可以在拙政园中拍照留念、细细游赏。祝大家玩的尽兴。
篇2:苏州拙园导游词
拙政园和苏州市的留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名园”。后两个属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装饰繁复,金碧辉煌,充满满清的审美趣味;而苏州的两个花园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写意园,宅园紧凑小巧,素朴精雅,是文人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风格疏朗,创造的山水亲和喜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是中国最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同时,在中部花园山水处理上的伟大成就,“一池三岛”的格局成为了后世园林创作的范本。被世人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也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占地 5公顷。它的创意构思由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执笔而成。拙政园始建于15,从画到园,前后历时。历史上几经兴废,园主几经变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相传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有关大观园的许多描写都与拙政园的园景相吻合。
第一任园主王献臣是明朝的监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员的吏政情况,职位显赫;官场失意后还乡,在苏州城内东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现在的“拙政园”。名字源于晋代潘岳的文章,“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自嘲地说,自己才学浅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配回家作一农夫,从此不理朝政,享受隐退林泉的雅兴。就象这座“兰雪堂”的名字,取自诗句“清风洒兰雪”,表达主人洁白自持、潇洒大方的志趣。
拙政园由两条游廊分成三部分: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明代王心一买下后取名为“归田园居”。曾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的建筑很少。如今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贵树种和典型的古典建筑。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又称“复园”,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简雅而铺张、敦厚而轻灵的风格,在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西部是清代主人张履谦重修的,称“补园”,色彩上有了蓝色的装点,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清代时尚特征。
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的建筑都与水相邻,面对水面或者挑起凌空于水面之上,它们的名字也都得灵感于流动着连接着园中各处的水,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致描摹得精彩绝伦。特别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拥翠堆绿,或红白点缀,或枯枝待雨,古人赋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园主青睐于它的“香远益清”,这些催发诗人清愁的物事在这里都因园景需要各有表现。如今,拙政园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不但集及了百余种荷花品种,还精心使千年古莲子发芽,并培育出碗莲等珍贵的观赏品种,赢得了游客啧啧称赞。
篇3:苏州定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王珮瑶。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游玩苏州的定园,我真诚地祝愿你们玩得开心。
苏州定园,位于“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南麓的茶花古村,占地一百多亩。这里有目前苏州最大的园中湖“塔影湖”26亩,亭台楼阁映画其中,曲廊流水浑然天成,古迹遗址,大小景点三十多处,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之精,又有江南水乡之秀。
如今,定园在茶花古村遗址上,全面恢复了原有的建筑和景观,并增设了“茶艺苑”、“茶花圃”等景点,把培育、制作、品尝花茶的全过程展示给你们,使这项当地传统的技艺得到了弘扬和光大,定园也成了苏州首屈一指的集江南水乡特色与古典园林为一体的,全面展示苏州“水文化、茶文化和吴文化”特色的国家AAA级综合旅游名胜景区。
好啦,我介绍完了,你们可以自由参观了。
篇4:苏州耦园导游词
园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南沿小新桥巷,大门面水,有河埠驳岸码头,一条沿河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连着西面的人家;北临小柳枝巷,后门设有私家码头,东接内护城河,如今依然橹声袅袅。再东面已经是城垣的残迹,野树遮挡了外面的驳船和市井的嘈杂。在这不显山漏水的市井之间、简陋的民居周围,耦园如幽兰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简洁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样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于个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谧中,像苏州古城一样永远的遗世独立,保留着最鲜明的个性和最丰富的内涵,就象贝聿铭先生所说“有明遗构”。三百年来,耦园安静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清初这里原是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后建造的涉园,名取自渊明的《归去来辞》, “园日涉以成趣”,体现了主人游园时不断追求、品味日常生活的情趣;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74年)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偕爱妻退隐,请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园。 偏于一隅,“枕波双隐”,“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了整个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对称、东西对应。耦园,摒弃了世间的纷扰,汇聚了自然的精华,流连于“诗酒联欢”、吟风诵月的风流岁月里,静默在潜心修道、书生意气的自在中,还幸福在鸳梦温暖、两两相随的神仙日子里。如今虽然佳偶不再,但诗城已然。我们刚才看到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所书,古朴、典雅、沉静,正符合了耦园的基调。大家再注意看耦园的大门,简单而坚固的石门框内竟然不是木制的门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细密的交织中把沉涩剔除了,鲜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跃然而出,男耕女织、夫妻和谐的生活气息越发浓厚了。
“游览路线——”
【穿过“平泉小隐”天井,来到轿厅中央平面图前】大家看这幅耦园全景图,园子不大,占地面积0.8公顷,中央部分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从水码头开始,依次为门厅、轿厅(我们现在的位置)、大厅和楼厅,整个住宅区带有明显的仕宦第宅的传统特点。 在布局上,“以楼环园,以水环楼”;同时暗合“偶”宇,东西花园相互对应。东花园以中心的黄石假山为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园的遗存,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里最著名的黄石假山;西花园则以湖石构景,绵延舒展。同时,在个体建筑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间,双照楼、听橹楼之间,吾爱亭、望月亭之间等等两两呼应,或东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 由于历史上耦园多次被毁,__期间沦为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框架,但就整个园林来说,住宅部分艺术性略显薄弱。就像我们看到天井的门楼上,已没有太多的装饰,西边的风穿牡丹,东边的孔雀开屏,除了多了一层富贵气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隐”也不甚和谐.“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邺侯的别墅,后通指隐居场所;“小隐”则隐于野,说出了园主远离庙堂、浪逐江湖的心愿。寄情山林,从晋开始——直以来是文人在战争频召仍、党权争霸、政治主张难以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以退为守的内敛的生活方式。桃花源的创造,乌托邦的具像构造,以一种出世的心情去过人世的生活。在城市重文明发达的时代,人力物力叠山理水在家中,坐拥山林的自然美景,同时享受诗文酬唱的风雅。 亲爱的朋友,在轿厅里,稍事休息,消除一下旅途的疲劳,进入园主在坊里隙地为我们准备的“城市山林”。
【北行进入大厅载酒堂】高大爽洁,大厅巍然,面对门楼上“厚德载福”的温良教训。这里原是主人会客、宴聚、议事、仪礼的主要场所。虽然这一套清式的红木家具是从别处收集而来,倒也庄严合体。而大堂名为“载酒”却别有心情了。匾额是东花园落成后,沈秉成邀众友庆贺,李鸿裔欣然题写的:东园藻成,同仁燕集斯堂,遂以载酒颜之,盖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涛意也。而在1993年重建之后,王西野先生顺着这层意思,借陆游先生词句“载酒园林,寻常巷陌”,附会成一对联悬挂中堂: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虽然是朱门快事,斗酒诗百篇,不只有少了政治侵轧之后才能享受到的彻底的心灵自由吗?这不正是园主孜孜以求的平常里弄里的百姓生活吗?抱柱联上“左壁观园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和堂前东西两侧小门的门额“载酒”、“问字”相呼应,我想这可能是园主规划住宅功能的总体理念吧:东园以宴乐赏景雅聚为主,西园以静修著述藏书为主,承继了苏州古典造园以辉映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一贯传统。 “观之不足”一直是园林审美过程中最大的妙处和难处,寻字外之意,景外之致,才能帮助我们正确领略园林的东方魅力。所以大家不妨细想,主人载酒肯定不会为了买醉,实写酒事,虚指酒外之兴。正如欧阳修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载酒”原来为了流连山水间,难怪东花园主要观景点取名“山水间”、实至名归,把载酒的谜底揭了。从这一点又再次证明了耦园在设计过程中文人山水的特点,耦园充分体现了园林布局上的因果对应、前后连贯和融会贯通。
【楼厅院中】最后一进一般为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静而绿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兰等树,扣“金玉满堂”之意。而门楼是清代旧物,可惜在__中遭毁,依稀可辨的砖刻细腻精雅,场景一派清新自然,“诗酒联欢”的主题表现很具体,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处是诗书礼仪的规范教训,显示了主人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夫妻相随、远离尘俗,幸福的家庭生活。 特别——提的是整个楼厅的建筑为二层,呈凹型。两边分别和东西侧楼相通,往东可达东花园的补读旧书楼以及最东端的双照楼,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楼便是西花园的藏书楼,曲折凹型。整体连贯一气,俗称“走马楼”。砖刻门楼、风火墙、走马楼都是徽派建筑特有的。主人原为安徽巡抚,自然受其影响,同时徽商自明中叶势力遍及全国各地,徽派文化成为一时的风尚。而这里的走马楼依据住宅东西分配的特点,不像经常所见的四方型围廊,而是在北墙处曲折有序、错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长达四十米,把东西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了耦园一大特色。
【东循廊前往东花园,小天井内】这里是中厅与东花园之间的过渡空间,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中轴线到东花园的审美视角在渐次敞开,身后的院墙壁立,而向东的樨廊,且割且联,山体若隐若现,社会生活在墙之后,个体生命体悟就在眼前;空间由实而虚,渐人佳境。而这里又有一小体量的“无俗韵轩”分割空间为二,南面在废墟上现辟为盆景园,北部几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浓郁墨绿的桂花丛中,尽显妩媚之姿;中有一布满纤细的浮雕的鼓墩石,原为主人放置兰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朴的石条矮矮地横在两石之上古松之下,想必是主人兴之所至操琴的地方。四时不同,兰桂馨香飘然人室,催发主人雅兴,细听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乐乎! 无俗韵轩内南望,三扇冰裂纹的窗户在黯淡的室内织起了一张思想的网,宜静定,宜小聚,宜清乐,宜雅谈,而作壁上观,推窗即成三幅绿意盎然的诗画作品,特别是月正中天,光辉落在树梢时,此情此景,饶有禅机。匾额清丽秀雅,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手题的。在东侧外墙镶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双鱼、蝙蝠图案,四方的窗内中置梅花图形,铺满万字装饰变体,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图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洁、幸福的爱情生活。当时的女主人湖州才女严永华亲书“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横批:枕波双隐。典出《世说新语》孙子荆归隐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态。这里一语双关,既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园特征,又暗示夫妻双隐,可谓才情双绝。 轩南北一空园一实墙,虚实对比。前面的门廊连接中部和东部,既便利雨日烈阳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顿,同时又成为游园的序曲,城曲诗情的发轫。
【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到城曲草堂】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观景点。西面秋阴丹桂芬芳,故称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别称,因为树干断面的年轮如犀角图纹。东面相应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谓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门廊和南部听橹楼、魁星阁之间的走道,引导我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季节去欣赏位于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 这一部分曾经是清初涉园的位置,黄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杠小桥是当时的遗存;耦园主人购得该园后,在原有的建筑废墟上精心设计,根据山水特征重新安排了亭台楼阁,退居四周,尽量控制体量,与原有风格浑然一体,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侧樨廊拐角处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阴廊侧,小巧玲珑,不失为初春紫藤入画、盛夏藤阴下午后小憩的绝妙场所,同时主人引庄子“不系之舟”的遐想,“无所求,饱食而遨游”,闲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身后沿着北墙的就是走马楼的东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头。楼下先是储香馆。因为是小孩渎书的地方,为勉励他们勤奋苦读获取露功名,“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飘香举行乡试的来由,命名为“储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脱颖而出。城曲草堂、安乐国、还砚斋,楼上的补读旧书楼、双照楼作为宴客、休憩、读书、诗画的主要场所。草堂名取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诉说园主夫妇如牛郎织女得三生缘相聚人间,园门前河埠头上的依依杨柳柔情似水,柳絮绮丽如梦常在,园主对生活的知足略见一斑了,于是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场,钻进温柔乡、“安乐国”,天上人间只在今朝矣。在尽头的还砚斋清净澹泊,“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刘墉的题联真是恰到好处。登楼现在补读旧书楼设有评弹小曲,铮铮丝弦、温婉吴语,倒也和水乡情调贴切,双照楼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摇船和外护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远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辩:道之所贵,空有兼志,行之所贵,真假双照。在日月双照的楼里,园内外、心内外的感触也融在一杯清茶里了。整个建筑基调一致,正如草堂里的一副对联所写:卧石听涛满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有声有色的极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籁里精神的空灵里才能得到。 也许大家会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安乐国的地板和补读旧书楼的楼板都是素面朝天没上油漆? 其实,原因在于木板都为杉木所制,有吸潮湿的作用,上漆后吸湿作用就被破坏了,用职权,所以保留原样,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瓷画座屏和挂屏,色泽清晰艳丽,不同于常见的大理石挂屏,也因为江南气候潮湿,保存纸质轴画不易,其实人物山水为题材的制瓷业十分发达和流行,镶上红木或者银杏木的镜框,成为新的室内墙面装修的材料。第三,留心书画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里保存了很多乾嘉书画名家的真迹。翁方纲、刘塘,粱同书、王文治书法四大家与园主家渊源很深,交情不浅,再望前走,筠廊的东侧墙壁上还有一块王文治的《抡元图》石碑,主题以“立身固不必以科举名重”与园林立意并行。
【从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过望月亭、吾爱亭,到山水间】我们刚才所走的路线完全以中央的黄石假山为视线转移,远近迂回的过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现出的各种山 体姿态一一呈现出来了。从草堂月台前南望,黄石以横向对垒,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线延展,山势东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屿成为主山的的余脉,平缓渐止于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处,小块黄石竖向渐次排列,愈上愈险,而间杂的树木也都在低处修剪成向下摇曳的形态,直至峰顶全然傲视一切奋力刺向天空;转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显其幽深,山峰因溪更显其高耸,这时对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样子,纵向节理发达异常临深渊的悬崖峭壁,高远莫测;如果顺着池水由东北望西南,藤萝野枝婆娑水面,却生发幽情;在从山水间水阁北望,中国山水画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绝壁、悬崖、峡谷、峰洞、山顶平台等山脉的自然形态刻画逼真。该山是涉园的遗物,传为造园名家张南阳所作,代表了黄石假山的最高水平,与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称苏州假山之冠。 园中唯一的一座桥宛虹杠就在眼前,使人联想起红栏曲水的欢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区别于平常所见的纤桥似的平梁飞虹,这是座高架桥;区别于其他的平静委婉,这座桥多了一点临渊啸唱的志气。 我们所在的这座水阁,凌水歇山建筑,外墙塑有松鹤延年、柏鹿富贵的浮雕,内置有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圆雕、透雕,刀法浑厚、笔力仓健,与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为一体,成为耦园的镇园之宝。遥想当年沈秉成夫妇临流照影,昆曲清唱,情动山水,恰似神仙美眷。 除了在布局上的阴阳对应,双照楼与山水间高低错落、听橹楼与魁星阁成双成对、吾爱亭与望月亭前突后退之外,在建筑安排上,还显示出园主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这里的“便静宦”明显地带有道教色彩。宦,本指东北角,后通指角落,便静直指虚境;而“魁星阁”本来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 从这里向西看,一带樨廊错落开有漏明花窗。它们的特别之处是建园的时代特征造就的几扇富有欧式风情的漏窗。一种是富有流动感的月过浮云,中间一轮满月,四周瑞云奔涌,装饰感很强;另外是出现了几扇圆形的花窗,几乎类似于哥特式建筑门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装饰图案,这种特征肯定和欧风东渐关系密切,在这里直接反映出来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园,织帘老屋前】西花园以藏书楼、书房为特征,突出书斋与庭院的有机结合。把整体环境以织帘老屋为中心,与东花园的山水游赏体验相区别,利用湖石的纤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浓荫,创造出安宁、圆熟的胸壑山水,“风篁类长笛,流水为鸣琴”。在东花园载酒胜赏之后,西花园醉在精神的丰满,也许间杂着露台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级) 的仕途幻想,飘过东面“鹤寿”亭羽化登仙的酣梦。也许南朝高土沈麟之可以做个榜样,织帘谋生,著述课徒,园主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潇洒散淡的生活却真切地表现在整个的气氛里。 建筑属鸳鸯厅形式,根据季节、光线、温度不同,夏秋在北厅,冬春在南厅。其北就是贯穿全园的走马楼的西部,是园主的藏书楼,有一口古井,似与受月池相呼应。
【总结】综观全园,耦园的两大主题——隐与爱相得益彰,总体对称和细部处理结合完美。而且,园内的精致并非完全的封闭。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在东;花园樨廊尽头有耦园的私家码头,历史上,拙政园、耦园的主人经常乘船来往,两家风光一家赏。同时,在耦引的几个角落都建有楼阁,墙外的风光与院内的风景相互连接,使耦园隐而知天下事,保持着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耦园俨然是苏州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园林了。
【本为前言的后述】从东园停车场,走仓街,抵达耦园门厅。狭窄的砾石路两手臂宽,一溜青瓦白墙的民居等身高,几条平直的运河几千年来就这样静静地淌着,在一个—个的水码头前传送着欢乐的、伤悲的、外面的世界里的消息。从城市到民居,从街坊到园林,从园林到心里,耦园,保留着苏州古城特有的车船并行的交通、“枕河人家”的水乡建筑特征和浓厚的士大夫私宅特点。
从停车场沿着仓街到这里的这段路程,城市的喧闹远了,人头攒动少了,浓艳的招牌没了,匆忙的身影定了,世故的眼神消失了;城市越来越安静,沿街的民居越来越少粉饰,简单而质朴就适合邻居的一声问好,居民或坐或立文静中永远在平静的脸上带着一点笑意,清瘦的老人的脸像一个轻波渐远的池塘——苏州古城的城市印象像一幅水墨画不刻意于迷幻眼睛的五彩,像一托青白瓷的笔洗在笔墨的洗涤中带着文人城市的烙印,像—棵千年古樟扎实于大地香在骨里,像一株丹桂缥缈在八明的中秋月色里......
苏州古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闲适散淡的气息越近耦园越觉浓厚,自然地,我们得放慢脚步,得轻声说话,得笑得文雅。 耦园处于平江古城保护区的腹地,苏州人用二干五百年创造出的特有的城市面貌、城市韵律、城市文化,反过来,无时无地不关照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人.一句俗话,苏州是有味道的,苏州人是有味道的,耦园是有味道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奇巧,更多的精心于心灵安适,从这个意义上说,耦园正是这块深厚的城市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那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走过这段时空交织的路,捕捉到的这个味道会是什么呢?
篇5:关于苏州留园导游词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块石头就是举世闻名的“冠云峰”,“冠云峰”与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有江南四大奇石之称。冠云峰是留园“三宝”之一,重5吨,高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假山湖石名峰。郦道元的《水经注》有“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之句,冠云峰之名即由此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喜欢造型奇特的石头,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贾宝玉则是女娲补天所剩的顽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宋代书画家米芾被人称为“石痴”,他曾让人给石头穿上衣眼,摆上香案,与石头称兄道弟,他将太湖石特点归纳为瘦、皱、漏、透。大家不妨看一看冠云峰,瘦是说这块石头苗条修长;皱指石头的表面有花纹;漏指雨水不会积存在石头上,顺着孔隙很快就会流出来;透是说石头上有很多孔洞,玲珑剔透,这只不过是这些石头的一些外部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欢石头,更是把人的情感赋予石头,对石头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有人从瘦、皱、漏、透引申出来的顽、清、拙、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们眼前的这块石头可有一番来历了,据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宋徽宗在东京修建“寿山艮岳”时,让朱勔帮他搜罗奇花异草、珍木怪石。朱勔利用手中的职权,巧取豪夺,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浙江的方腊起义,苏州也发生了石生起义。宋朝的花石纲导致了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很快就被金灭掉了。当时有两块有名的太湖石被称为“大小谢姑”,“小谢姑”没有来得及运走,后来被一位姓董的买了下来,他的女儿嫁给了徐家,将这块“小谢姑”作为嫁妆,改名为瑞云峰放在当时的东园里,留园也因为这块石头而更加出名。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苏州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将这块石头运到苏州织造署,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十中,让皇帝玩赏,一直未搬回来。盛康买下留国后,总觉得留园没有瑞云峰就少了几分灵气。因此他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多银两,终于寻到了另一块石头,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冠云峰,当时搬运它时,真可谓过河架桥,见山开路,房挡拆屋,据说这块石头也是花石纲的遗物。
冠云峰西边的石头叫岫云峰,东边的石头叫瑞云峰,是当年盛氏寻到冠云峰后为了应景才这样布置的。后来,盛康的儿子盛宣怀还将他的三个孙女分别取名叫冠云、瑞云、岫云,为留园平添了一段佳话。冠云峰前面的池子叫浣云沼,冠云峰的倒影投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这池水来清洗冠云峰。实际上也就是说,做人也要向冠云峰一样,时时洗涤身上的“尘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身修养的要求。池子里边种有睡莲,水池里边养有金鱼。冠云峰的北面有冠云楼,东面是冠云亭,还有冠云台、储云庵等几个建筑,当时主人为了烘托冠云峰的高大,有意控制周围建筑的高度。大家请看,这里周围的建筑有比冠云峰高的吗?
篇6:关于苏州留园导游词
冠云楼下面北墙上的这块石头叫鱼化石,也是留园“三宝”之一。这块鱼化石呈薄片状,像云母一样层层剥开,上面有二十多条小鱼栩栩如生,头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有关鱼化石最早的记载,要算《山海经》了。当时人们对石头中的鱼形图案无法解释,只好发挥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龙鱼、鳖鱼,想成神仙的坐骑。那么,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是在一亿四千多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将鱼虾掩埋凝结而成的。
在我们的游览结束之前,大家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留园是不是到处都给我们一种古朴凝重的石文化感觉,那些用湖石、黄石堆叠的假山,营造了留园的山林气氛;那些湖石名峰,增添了留园传统艺术氛围;那些大理石座屏、鱼化石等,充满了清新而朴素的自然气息;那些墙壁上的书条石记录了留园的昔日风采,这些作品林林总总从具体到抽象,无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把园林比作“立体山水画”、“无声山水诗”、“综合艺术博物馆”。我想,通过对留园的游览观赏,大家一定会觉得这种评价是很贴切的吧。
风风雨雨四百多年,留园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当时园主所期望的“名园长留天地间”,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繁荣富强的今天,方才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留园是苏州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的讲解完了,谢谢大家!
篇7:关于苏州留园导游词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中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篇8:关于苏州留园导游词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苏州掘政园导游词】相关文章:
1.苏州启园导游词
2.苏州唐寅园导游词
4.苏州导游词
5.苏州的导游词
6.苏州灵岩山导游词
7.苏州寒山寺导游词
8.苏州乐园导游词
10.关于苏州旅游景点导游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