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yingmuhuad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小石潭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⑶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
⑷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
⑸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
⑹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参考答案:
1、⑴向西
⑵表示约数。
⑶忽然。
⑷就。
⑸像狗的牙齿那样。
⑹因为
2、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意对即可)
3、全石以为底;俶尔远逝;鱼;水
4、D
篇2: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4分)
(1)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2)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描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以:因为 差:交错
小题2:(1) 潭 中 鱼 / 可 百 许 头 (2)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小题3:①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②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小题4: 幽静 或:幽深冷寂的气氛 孤凄悲凉的心情
小题1:
试题分析:“以”在古文中意思比较多,有“因为”“把、用、凭借”“认为”“来”等义,本句中是“因为”,“差”是多音字,本句中读cī,意为“交错”。
小题2:
试题分析:先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划分句子的主谓成分划开即可。其它的附属成分之间无须划分。
小题3:
试题分析:解释清楚字词,“斗折”:像北斗星曲曲折折;“明灭”,忽隐忽现;“可”:能够;“凄”,使……感到凄凉;“神”:内心;“骨”,身骨;“寒”:使……感到寒冷,“悄怆”:悲凉;“幽邃”:幽深。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最后一段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一句分析,也可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篇3: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隔篁竹( )
②参差披拂( )
③佁然不动( )
④俶尔远逝( )
⑤往来翕忽( )
2.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犬牙差互( )
③隶而从者(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huánɡ ②cēn cī ③yǐ ④chù ⑤xī
2.①大概,大约 ②互相交错③随从
3.C
4.①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②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潭中景物、小溪源流
6. 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凄苦)
说明了作者志向难酬,觉得触景生情。小石潭肃森的气氛,促发了作者内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脱的忧虑心情,这是作者被贬后伤感的曲折反映。
篇4:小石潭记阅读训练
一、注音:
篁( ) 佩( ) 洌( )
坻( ) 屿( ) 佁( )
翕( ) 邃( ) 寥( )
俶( ) 怆( ) 嵁(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 ⑵隔篁竹
⑶如鸣佩环 ⑷心乐之
⑸水尤清洌 ⑹近岸,卷石底以出
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翠蔓: 蒙: 络:
摇: 缀:
⑻参差披拂 ⑼潭中鱼可百许头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⑾佁然不动 ⑿俶尔远逝
⒀似与游者相乐 ⒁潭西南而望
⒂斗折蛇行
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⒅隶而从者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
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
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
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 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
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 披 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坐 潭 上,四 面 竹 树 环 合,寂 寥 无 人,
凄 神 寒 骨,悄 怆 幽 邃。
以 其 境 过 清,不 可 久 居,乃 记 之 而 去。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八、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9、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10、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14、对“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进行赏析?
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
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
句。(限在40字以内)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8、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
_ 的感受。
19、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
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21、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
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22、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3、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九、对比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悄怆幽邃(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记之而去 而伯乐不常有
B.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蛤蟆也
C.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乃记之而去 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修辞手法相同
的一句是“ ”。
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
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
甲: 乙: 共同情感:
篇5:小石潭记阅读训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参考答案
一、注音:
篁(huáng) 佩(pai) 洌(lia) 坻( chí )
屿( yǔ ) 佁(yǐ) 翕( xī ) 邃( suì)
寥( liáo ) 俶( chù ) 怆( chuàng ) 嵁(kā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 看见 ⑵隔篁竹 竹林
⑶如鸣佩环 好像 ⑷心乐之 以……为乐
⑸水尤清洌 格外 清澈
⑹近岸,卷石底以出 靠近,动词 而 ,表承接,不译
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翠蔓:翠绿的茎蔓 蒙:覆盖 络:缠绕 摇:摇动
缀:连结
⑻参差披拂 高低不平⑼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大概 左右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向下 映
⑾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 ⑿俶尔远逝 忽然
⒀似与游者相乐 嬉戏,逗乐 ⒁潭西南而望 向西南
⒂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寒:使……寒
悄怆:忧伤的样子 幽: 幽静 邃: 深远
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 凄清,冷清 停留 副
词,就 代词,指小石潭的景物 连词,表顺承,不译 离开
⒅隶而从者 随从 跟随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全唐文》,作者_柳宗元_,字__子厚__,唐代__河东 人,著名文学
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
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
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 四 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全石以为底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俶尔远逝 ”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鱼_,实为写__水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抒情、议论,是属于 散文 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篇6:小石潭记阅读训练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悄怆幽邃( )
(3)不可久居( )
(4)隶而从者( )
2、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扣住文中描写水、鱼、溪流的句子去填。)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大约
(2)深
(3)停留
(4)跟随
2、(1)如鸣佩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1)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
5、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篇7:小石潭记阅读训练
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题目(16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箭:小竹。 ③庥:同“休”,休息。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 民桥其上 ( ) (2 )逾石而往有石泓 ( )
(3)北堕小谭 ( ) (4)心乐之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分)
(2) 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2分)
小题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为何有这样的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桥: 建桥、架桥。(2)逾:过、越过。(3)堕:落入。(4)乐:以……为乐
小题1:(1)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2分)
(2)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2分)
小题1: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清澈透明,水声悦耳。
小题1:先“乐”后“忧”(2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因而寄情山水寻得欢乐。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流露出来。
小题1:试题分析:(1)“桥”在此为“动词”,意思为“建桥”。(2)“逾”根据语境,意思为“超过”。(3)“堕”根据语境意思为“落入”。(4)“乐”在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以----为乐”的意思。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巅是山顶的意思,韵是像----音乐的意思,动是回荡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流畅性。翻译(2)时,注意“蒙是覆盖的意思,络是缠绕的意思,缀是连接的意思,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意思,披拂是随风而动的意思”,翻译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流畅性。
小题1:试题分析:甲文中“其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小”体现出水具有“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乙文中“如鸣佩环,水尤清冽”体现出水具有“清澈透明、水声悦耳”的特点。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心情郁闷,因而把心情寄托于山水之情,但快乐的心情只是暂时的。所以分析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小石潭凄清的环境”来分析即可。
篇8:小石潭记阅读训练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4题。(15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摇G嗍鞔渎陕缫∽海尾钆鳌/p>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司。(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2)倘徊欢)
(3)m尔远逝()(4)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
篇9:小石潭记阅读以及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以及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
②为坻,为屿,为峪( )
③遂至承天寺( )
④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2、请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相与步于中庭
C、(1)近岸。卷石底以出 (2)以其境过清
B、(1)心乐之(2)念无与为乐者
D、(1)闻水声,如呜佩环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所写,都借助自然山水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但在思想感情方面还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文句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格外、特别 ②小岛 ③于是 ④轻快敏捷
2、D
3、①(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二人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意对即可)
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孤寂悲凉的情感,只是甲文更浓重一些,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留等还寄寓作者被贬后的忧伤、愤懑之情;乙文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既反映出作者自嘲、自解的心态,又透露出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意对即可)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2.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7.小石潭记阅读理解
10.《小石潭记》原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