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2024-01-22 08:33: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oserose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篇1: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教学片段】7加几(课标人教版教材)

师:7+5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们看看算式,想想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

师:在小组里交流你们各自的想法。

学生讨论

师:请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

生1:7+3 =10,10+2=12

生2:5+5=10,10+2=12

生3:7+6=13,所以7+5=12

生4:8+5=13,所以7+5=12

生5:8+4=12,所以7+5=12

生6:在7后面接着数出5个数,是12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一边协助解释,一边板书,并让其他学生评价。)

师:请你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同学听。

生1:我喜欢第(1)种方法,这样算得快。

生2:我喜欢第(2)种方法,算起来方便……

师:小朋友们学得很好,请你用自己喜欢得方法计算7+5

……

【反思】

“算法多样化”是《课标》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教学中算法的“一统化”。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一、算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教学7+5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生3、生4、生5善于从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出发,构造一个算法解决问题,表现出把事物放入系统中去研究的倾向,会利用背景和相关知识。而其他学生则善于从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内部关系出发构造一个算法解决问题,表现出根据问题的内在关系和特点进行研究的倾向,会分析利用对象自身的特征。这些不同的算法,展现出学生的不同认知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争论。教师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多样化的算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不同的算法有时也展示了学生思维的不同发展水平。毋容置疑,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常常反映到不同的算法上来,如前例中7+5的计算,接着数(生6)这种算法表明学生的思维处在利用数序运算的水平上,还不能把第二个加数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看待,需要把它分拆成5个一,思维的概括性还很差。如果学生只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对进一步的学习将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并不是说要允许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这种较低的发展水平上。相反,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使我们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这类儿童的思维发展。其他学生展示的不同算法,为这类儿童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多样化算法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没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观点,只是组织学生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每只举着的小手,鼓励他们敢于争论,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刻,也正是他们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的时刻,这正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用学生那颗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其他学生,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1] [2]

篇2: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教学反思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教学反思

前不久,在进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培训工作会议上,听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研究员斯苗儿老师所作的报告中,有一位实验教师在上9加几的加法中,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算法多样化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教学过程简述

1、出示例题9+3=让学生口答此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9+3=12,因为9加1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生2:9+3=12,因为9和3组成12,所以9+3=12。

生3:9+3=12,因为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9+3=12。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沉默

师:再想一想,想得仔细一点。

生:还是沉默。

师:你们想一想(边说边作掰手指状)。

生4:我知道了,我们还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手指。

(在座学生哄堂大笑)

师:对你说得很好,我们是还可以掰手指,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生5:不对,这个方法是幼儿园里教的,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难为情的。

师:(显得很不自在)接着问: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6:摆小棒,先摆9根,再摆3根,然后数一数,一共有12根。

生7:还可以摆圆片、摆三角形……

师:把这些方法都一一罗列在黑板上,(显得很自豪)。

二、思考

1、笔者认为这位教师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决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哪样,只要学生回答出的算法多就是算法的多样化,这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是指在同一层面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如:本堂课的前几种算法可以称作为算法的多样化,而后面几种算法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的和小学生所用的方法属于不同层面的,所以称不上算法的多样化。本堂课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在追求新课标理念下的算法多样化,但是他的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上,是为了多样化才多样化,并不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

2、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还有一个后继步骤,那就是算法的优化,算法只有在优化后多样化才有意义,否则对学生来说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何为算法的优化,笔者理解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在多样的的算法中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最为合适的、最能解决问题的算法的过程。这个和我们以前所认为的优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前只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优化,而现在更强调从学生的层面去考虑优化。且优化的过程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优化、不断地完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地积累、实践不断地深入,学生已经优化的算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本课一学生所讲的掰手指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还用这种方法难为情的。从中不难看出掰手指对幼儿园小朋友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好方法了,也就是对于小学生在进行9加几的计算时除极个别外,他们的优化目标不会是掰手指了。

3、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

三、实践反思

1、笔者认为,本课执教教师在学生已经回答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时,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再思考其他算法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不能用掰手指去诱导学生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学生一开始没有说出掰手指的方法,其实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经潜意识地将这种算法优化掉了,这在学生的回答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把这种算法搬出来而且还说这是一种好方法,那么是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计算时都去掰手指,高年级手指不够又该如何?

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在新课中当学生已回答出三种不同的算法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优化,而不是再去追求所谓的“多样化”。其实这已经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多样化”了。

对于新课标,笔者对他的认识才刚起步,有待于今后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篇3:学生“算法多样化”例举与思考

学生“算法多样化”例举与思考

人教社"九义"六年制数学教材,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中的"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课本采用的编排,是在学生掌握9加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来进行的。但是,由于"20以内退位减法"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鼓励算法多样化"。

(上课开始,笔者复习了"9加几"后,出示课题"十几减9",并板书"11-9= ",边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示,边讲解 "11-9"的计算方法。刚讲完了"想加做减"的计算方法后,有不少同学就纷纷举手提问。)

课堂教学片断实录如下:

小红:老师,我不是像你那样算的。我采用别的算法可以吗?

师:可以。你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红:我是这样算的。先把11分成1+10,从10里减去9得1,再算1加1得2。就是11-9=2。这种算法,我是从买本子想到的。

师: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小红:有一次,我带了11元到商店里买钢笔。一支钢笔9元,我拿出一张10元的给售货员,他找给我1元。这样,加上我手中原来的1元,就有2元了。

师:请你把讲桌上的本子(老师把一叠10本和另1本的.作业本放在讲桌上)拿出9本给我。看看还剩多少本?

小红:(从一叠10本中拿出1本,把这叠中剩下的9本给了老师。这时,留在桌上就有1+1=2本)

师:小红同学把数学计算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买本子现象联系起来想,这种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她的这种计算方法,叫做"破十法"。

小张:幼儿园的老师教我计算的方法和小红同学不一样。我是先把要减去的9分成1和8 ,从11里减去1得10,再从10里减去8得2,算式是11-9=11-1-8=2。

师:小张同学是用"连减法"计算的。

小陈:我的妈妈是这样教我算的,先从11里减去10得1,因为多减了1,结果要加上1,这种方法叫做"多减了要加上"。就是11-9=11-10+1=2。

小明:我想,老师教给我们的"想加做减"的算法最好记。只要我们记住9+2=11,就能很快地算出11-9=2。如果不能很快地做加法,也就影响了减法的计算。

师:小明同学说得对,做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只要同学们比较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就能较快地求出减法的得数,如果进位加法不熟练,就会影响减法的计算正确和速度。

小林:前面三个同学的算法,在计算时都要分两步想,第一步算完后接着要算第二步,如果第一步算错了,第二步也就错了。

小李:除了这个不好外,还有一个不好,就是不能很快地算出得数。

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你看哪种方法好记,习惯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方法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看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也就是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生活背景和自身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正如教学"11-9"的计算时,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符号间的转换得出答案。对于学生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和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教师不能强求学生采用哪一种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了一个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呈现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良好局面。

[1] [2]

篇4:我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

我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

文昌市东郊中心小学  郑  灿

实施新课改已几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到各个学校去听课与教师交谈时,发现有一些老师对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算法优化的理解有所迷惑。我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我对算法多样化的几点理解,如有不妥,望批评讨论指正。

1、理解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他们获取的社会知识必然也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算法多样化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不仅可以帮助老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崭新平台。

二、不能把算法多样化误作一题多解

算法多样化是指群体的算法多样化,而不是个体要掌握多种算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部份教师误把算法多样化等同于一题多解,要求个体掌握的计算方法越多越好。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三、算法多样化不是算法全面化

一个学生也许只想到一种算法,许多学生也许就有多种算法。实施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将每一种算法都挖掘出来,更不能凭教师自己的想象给学生例举出千奇百怪、不合逻辑的算法;教师不要生硬地套出学生的多种算法,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多种算法,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甚至相互间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掌握其中的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

四、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提倡算法优化

有些教师认为:既然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无需优化,而我则不这样认为。学生的算法是算法多样化的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各种算法,而是将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在学生选择算法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强迫学生选用教师指定的算法,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与他人的算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距,找出自己计算方法的不足,从而产生优化自己算法的内在需求。不能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开放性而不敢给予优化,导致学生乱用算法,谁优谁劣无所适从,一哄而上,到头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我们只有对不同层次个体的算法进行优化,对低思维层次的算法进行优化,才能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才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五、实施算法多样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的想法。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后,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特别是当学生词不达意、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更应耐心地倾听,认真揣测学生的思路,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而适当加以点拔,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想法,让同学们都听明白,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个人的先天禀赋,后天的生长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的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数学学习而言,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比较迟钝,有的喜欢借助直观进行思考,有的习惯直接在头脑里进行推理。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有的学生课本上所讲计算早就会了,甚至达到了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有的学生则需要教师教给方法,计算起来比较慢,个别学生还可能离不开扳手指。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引导他摆脱动作思维,进入形象思维,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时,我们教师要默许他扳手指,消除他的恐惧、自卑感,让他放松、投入,同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才是最好的教学策略。

(3)要有合理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后,教师要敢于对学生的算法给予肯定的评价.不能因为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不给于评价,而导致学习上的误区。只有合理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总之,算法多样化是一个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这样才能更加的完善。

篇5:谈谈你对算法多样化的新认识?

谈谈你对算法多样化的新认识?

谈谈你对算法多样化的新认识?1、学生算法多样化得来的基础是什么算法多样化首先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氛围下才有可能呈现。否则就不会有算法多样化的呈现,在旧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以教师教而学,教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不可能有学生自己的想法。所以这样学生往往都是在被动情况下学习的,不可能离开教师所教的而“异想天开”。2、什么是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产生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里对某一计算以自己的认识及在已有知识背下的思考结果呈现在群体交流之中。由于不同的思考结果产生不同的算法在群体就有多种的算法。这些算法对单个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思考过程的呈现,而对群体来说不同的思考结果呈现不同就有了算法多样化。与此同时,同一个学生呈现出自己的思考结果在与人合作交流中得到检验,同时也看到同伴们的其他方法又促使自己对问题思考再次。当再次思考后有认同的就会对他人这种算法进行实践,从而进一步建构新的算法技能,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结果。3、一年级学生要不要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习活动,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后结果都会有不同。不在数量多与少,不论是年龄大与小。不唯生活经验多与少。然而每个人的不同想法不经交流是无法证实自己想法对否,不经交流也不可能有再次思考。因此,对一年级学生来也是同样的,我们更要重视他们积极思考后的交流中新的所得。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方面吧!4、算法的优化与教学目标实现算法多样化后要不要进行对比优化?我想我们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问题之时他们就会继续地对问题解决提出看法。然而,这些想法是经他们自己的思考后结果,也是他们认为最好的,为此当他们提出自己看法时,我们一定要对他们的看法组织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一旦他们认可了自然就会接受,也只有他自己认为优的。这种的过程是个体的优化过程。然而,学生出自己的思考后的结果,那是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为了更丰富他们所获取的`知识。我们还得不断介绍新知识、新技能,促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原来看法。例如:一年级的十几减九这课,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不外乎有这么几种这么几种算法,数数化、摆小棒、想加算减、凑十法。然面我们今天上这节课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再次认识凑十法。因而就有必要把前面有的学生用凑十法算法进行再次讨论思考过程是怎样的。或许有人以为此时不是在优化吗?不是的,而是再次介绍凑十法的科学性,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对凑十法有更进一步认识,利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至于学生会不会立即接受还得经学生自己思考与实践方能获得,这里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激发、是促进。自然这些还得每一个学生消化过程。这不是进行算法的优化,。再如:四年级教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节课,故然学生提出多种算法来解决问题,其中不乏也有学生用上竖式计算,但这节教学上还有一个目标是掌握竖式计的方法与技能。而此我们教师介绍是在学生原有认识基础上,从算理的角度剖析竖式计算从中学生更好把握竖式计算算理与技能。这里对学生来说竖式计算并不陌生,只不过位数多些。在把握上还有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地方。因此,这过程能算教师在优化算法吗?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新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

篇6: 算法多样化的新思考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算法多样化的新思考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算法多样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一题多解,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呢?这是值得所有的小学数学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一味地强调算法多样化。我们教师在实施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

1、要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实质。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实质是尊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选择。让他们在计算中感受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算法的多样化,而将算法形式化、教条化。

不少算法是在教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的不停追问、暗示下“逼”出来的。像有的'学生为了“配合”教师,把实际计算中自己不用的算法“上报交差”;有的学生则为了“与众不同”,人为地拼凑算法;有的算法实际上是与别人雷同的……可以说,这些算法并不反映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也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由此可见,教师如果片面地追求算法的数量,以为算法越多越好,而忽视算法的质量,忽视算法背后所代表的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很容易会把学生引入钻牛角尖和乱用算法的误区。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多样性,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多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些算法比较简便,有些算法比较麻烦;有些算法思维水平较低,有些算法层次较高,这就会产生算法优化的问题。算法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例如,解决“18+7”这样的计算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也不要用一种算法去统一,更不能算法“自由化”,即想怎样算就怎样算。可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了解各种算法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几种算法,以此正确地理解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至于教材中编排的某些算法,如果在教学时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其一,若已经是学生不用的“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以免学生走回头路。其二,若是算法经教师“千呼万唤”仍不“出来”,说明算法离学生“最近发展区”很远,大可不必呈现。其三,若是有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算法,教师可通过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也可通过向学生推荐等形式进行呈现。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把算法刻意“灌输”给学生。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相关文章:

1.浅析把握算法的多样化

2.对金钱的思考

3.对成功的思考

4.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5.怎样使句子多样化?

6.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论文

7.对学生评价的思考

8.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心得体会

9.对奶牛场健康发展的思考

10.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

下载word文档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