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希原文及译文
“xwlgoskys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杨尚希原文及译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杨尚希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杨尚希,弘农人也。父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淅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开皇十年卒官,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B.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C.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D.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龆龀”亦作“龆齓”,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等。
B.“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C.“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六国时就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
D.“度支尚书”是官名,三国魏文帝设置,即掌管贡赋和税租的首脑。“度支”,即量入为出之意,到唐代,改称户部。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尚希很小时就死了父亲,十一岁就告别母亲外出求学;他刻苦学习,学问优异,受到皇上的高度重视。
B.杨尚希不仅学问好,而且也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并决策果断,避免了一场人生灾难,还进一步受到皇上的信任。
C.杨尚希洞察时弊,积极进言献策,皇上不仅嘉奖他,还采纳了他的政治建议,撤消了天下的所有郡县。
D.杨尚希不仅在政治上为皇上分忧,而且在生活上也为皇上着想,皇上因此对他关爱有加,很关心他的身体健康。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5分)
(2)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5分)
答案:
10.D(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11.C(“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错,“博士”是古代学官名。)
12.C(“撤消了天下的所有郡县”错。)
13.涿郡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觉得他与众不同),让他进入太学就读(学习),杨尚希专心精研学业(聚精会神、用心专一),不知疲倦,同辈的人(同学)都推崇敬服他。(重点词:异1分;专精1分;推伏1分;大意2分)
(2)杨尚希心性(天性)宽宏敦厚(宽大忠厚),加之(加上)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名望(声望),被朝廷重视(尊重)。(重点词:弘厚1分;兼1分;雅望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杨尚希是弘农人。父名承宾,历任商、直、淅三州刺史。杨尚希童年丧父。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就学。涿郡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就读,杨尚希专心精研学业,不知疲倦,同辈的人(同学)都推崇敬服他。周太祖宇文泰曾亲自到太学奠祭先圣先师,杨尚希当时十八岁,令他讲论《论语》,言语意义都可观。太祖视为奇才,赐姓普六茹氏,提拔任国子博士。任官于明帝、武帝之朝,历任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迥在官署发布丧讯准备祭仪。杨尚希出来对随从人员说:“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谋。我不离开,将遭受灾难。”就连夜从小道逃跑。天大亮后,尉迥才发觉,派几十人骑马从官道追赶,未能追上,杨尚希于是就回到京城。隋高祖杨坚因为杨尚希是宗室素有声望,又能背弃尉迥返回京城,于是待他很优厚。等到尉迥在武陟屯驻兵马时,高祖就派杨尚希督率宗室兵马三千人镇守潼关。不久任命他为司会中大夫。
高祖接受北周禅位登基后,授任杨尚希为度支尚书,升爵位为公。杨尚希当时看到天下设置的州郡太多,就上表说:“从秦统一天下,废除诸侯设置郡守,由汉代、魏朝到晋代,国家郡邑设置多次更改。我看当今郡县数量,比古时成倍增多,有的地方不满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同时)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由两个郡分开管辖。备员充数的僚佐太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下吏走卒人数倍增,租税调赋逐年减少。清廉能干的优秀人才,百中无一,动辄需要数万,到何处寻觅?正是所说的民众少官员多,十只羊九个人放牧。正是所谓琴可以改弦更张,瑟不应胶柱而鼓的道理。现在要保存重要的郡县去除虚设的郡县,合并小郡成为大州,国家就不用虚耗仓粮官帛,推选举荐就容易得到贤能的人才,斗胆陈述一孔之见,恭听圣断裁处。”皇帝看了奏表赞美嘉奖他,于是就废除了天下诸郡原有的设置。
杨尚希心性宽宏敦厚,加之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名望,被朝廷重视。皇上当时每天清晨临朝,到日过中天也不倦怠,杨尚希进谏说:“周文王因为忧国勤政而折损寿命,武王因为安闲快乐而延年益寿。希望陛下条举朝政大纲,责求宰相去完成。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君主所应亲自处理的。”皇上高兴地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啊。”杨尚希向来有脚病,皇上对他说:“蒲州出产美酒,足以养病,委屈您轻松治理蒲州。”于是杨尚希调出京城担任蒲州刺史,兼任本州宗团骠骑。杨尚希在蒲州,有很多惠民的政事,又引来瀵水,修立堤坝防洪,开垦稻田几千顷,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开皇十年杨尚希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2:《庞尚鹏家训》原文及译文
《庞尚鹏家训》原文及译文
《庞尚鹏家训》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孝、友、勤、俭四字,最为立身第一义,必真知力行。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干利禄哉唧子弟从师问业,本有课程,尤当旦暮间察其勤惰验其生熟,使知激昂奋发,有所劝惩,乃不负责成之志。子弟以儒书为世业,毕力从之。力不能则必亲农事,劳其身,食其力,乃能立其家。否则束手坐困独不悉冻馁乎?思祖宗之勤苦,知稼穑之艰难%必不甘为人下矣。前代举贤,以孝弟、力田列制科使从业其官,皆习知民隐,岂忍贼民以自封殖哉?妇主中馈,皆当躬亲为之。凡朝夕柴米蔬菜,逐一磨算稽查,无令太过、不及。若坐受豢养,是以犬豕自待而败吾家也。
女子六岁以上,岁给吉贝十斤,麻一斤;八岁以上,岁给吉贝二十斤,麻二斤;十岁以上,岁给吉贝三十斤,麻五斤。听其贮为嫁衣妇初归,每岁吉贝三十斤,麻五斤,俱令亲自纺绩,不许雇人。
待客,肴不过五品,汤果不过二品,酒饭随宜。子孙各要布衣蔬食,惟祭祀、宾客之会,方许饮酒食肉。暂穿新衣,免饥寒足矣,敢以恶衣恶食为耻乎?……尺帛半钱不敢浪用,庶几不至于饥寒
亲戚每年馈,多不过二次,每次用银多不过一钱。彼此相期,皆以俭约为贵,过此者拒勿受。其馀庆吊,循俗举行,不在此限。
待客品物,本有常规,如亲友常往来,即一鱼一菜即可相留……今后客至,肴不必求备,酒不必强劝。淡薄能久,宾主相欢,但求适情而已子孙各安分循理,不许博弈、斗殴、健讼及看鸭、私贩盐铁,自取覆亡之祸。
天地财物,得之不以义,其子孙必不能享。古人造钱字,一金二戈,
盖言利少害多。
傲,德也。凡以富贵学问而骄人,皆自作孽耳。即使功德冠古今,亦分内事,何与于人?天道恶盈,惟谦受益,予阅历史外,备尝之矣。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凡饮食不知节,言语不知谨,皆自贼其身叹夫谁咎?修斋、诵经、供佛、饭僧,皆诞妄之事。而端公圣婆、左道惑众,尤王法所必诛也凡僧道师巫,一切谢绝。不许惑于妇人、世俗之见。
观人家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此先哲格言也。凡男女必须未明而起,一更后方许宴息,无得苟安放逸,终受饥寒。论人惟称其所长,略其所短,切不可扬人之过。非惟自处其厚,亦所以寡怨而弭祸也。
书籍为人家命脉,须置簿登记,依期晒晾,束之高阁,无令散失。子弟立身,非惟颠狂灭义,淫纵伤生,当刻骨痛戒。即嗜好之偏,如广交延誉,避事l闲,溺琴棋,聚宝玩,购字画,乐歌舞,此当丧志之具。彼自谓放达清流_,岂知其为身家之蠹哉。处身固以谦退为贵,若事当勇往而畏缩深藏,则丈夫而妇人矣。
——节录自《从书集成初编》
【注释】
束手:捆住了手,比喻没有办法。坐困:困守一处,找不到出路。
独:副词,难道。馁:饥饿。
稼穑:农业生产。
孝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力田:努力耕田。制科:由皇帝亲自在殿廷召试的科举考试称制科。
封殖:同封植。本意为栽培、种植、树立,此处可作“聚敛财物”解。
妇主屮馈:指古代妇女在家主持饮食之事。
撙::计划;筹谋。
无:不;不要。
坐:不劳动。
是以犬豕自待:这是把自己当成猪狗看待。
岁:每年。古代指织有W形花纹的绵。
听:听凭;任凭。贮:积存。
会:宴会。
湮剩涸送。
期:来往;约会。
循:沿袭;遵循。
备:齐全。
备尝:经历。
贼:害。
D:责怪;归罪。
诛:铲除。
宴息:安息。
耳祸:息祸;止祸。
做达:放纵豁达。清流:本指流水之清者,此处可作“名士”解。
@(du):姓虫;蛀蚀;败坏。
【译文】
孝顺、友善、勤奋、节俭,是立身处世的第一要义,必须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并且身体力行。治学贵在推陈出新这种风格,怎能为了猎奇章节词句、追求钱财和功名而读书?
年轻人跟老师修习学业,本来有其科目和进程,而为师的更应当每天观察他们是勤奋还是懒惰,考验他们所学的功课是熟练还是生疏,敦促他们奋发努力学习。这样有所劝勉和惩戒,才不至于辜负责成的志愿。
年轻人以学习儒家经典作为一辈子的学业,而且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它。如果没有这种学习能力,那就必须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参加体力劳动,自食其力,这样才能立其家业。不然的话,就会束手待毙,没有出路。你们难道不知晓寒冷和饥饿吗?想想祖辈如何勤奋艰苦地创业,了解农业生产的艰难闲苦,就必然不会苦心落后于别人了。古人推荐人才,把孝悌、力田等科目列入制科,使得到相应官职的官员都熟悉民间的疾苦和隐秘实情,又怎能容忍那些有不良行为的臣民无休止地聚敛财物呢?
妇女掌管家里伙食之事,都应当亲自动手。凡是早晚所需的柴米蔬菜,都要一项一项地计划、盘算、考核和检耍不使它花费过多或不够。如果坐享其成,让人养着,这就是把自己当做猪狗一样看待,而败坏了我们的家风。
女子六岁以上,每年给上等绵十斤,麻一斤;八岁以上,每年给上等绵二十斤,麻二斤;十岁以上,每年给上等绵三十斤,麻五斤。让她积存起来作为嫁衣。媳妇过门后,每年给上等绵三十斤,麻五斤。都要求她们亲自纺织,不许雇佣e人来干。
招待客人,菜肴不得超过五种,汤和水果不得超过二种。酒和饭需要多少就准备多少。子孙后代自己吃穿要节约,平常穿麻布衣服,吃蔬菜。只有祭祀、招待客人的宴会上,才允许饮酒吃肉。不要经常穿新衣。所吃的、穿的能够免于受冻挨饿就足够了,你们怎能丨大丨为吃得太差、穿得太差而感到羞耻呢?只要做到布帛和钱财一点也不敢浪费,就不至于受冻挨饿了。
每年亲戚之间的赠送,最多不超过两次,每次用银最多不超过一钱。彼此之间的相互往来,都要注重节俭。超过上述规定就要婉言谢绝而不接受。其余的庆贺与吊丧,遵照当地习惯和风俗进行,不受这个规定限制。
待人接物,本来有常规,而如果亲友经常往来,就是只有一份鱼和一份蔬菜,也可以留他们吃饭了。……从今以后来了客人,菜肴不必求全,饮酒也不必过于相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淡薄一点反而能长久保持友情。来宾和卞人双方相欢,只求度、活情。
子孙后代都要各自安分守己,通情达理。不许赌博、打架斗殴、好打官司、看鸭、私贩盐铁,以免自取灭亡之祸。田地财物,如果是用不正当手段取得的,他们的孙子一定不能长久享受。古人造“钱”字,一金二戈,就是包含利少而害多的意思。
傲慢是不良的德行。凡是因为有了富贵、有了学问而在别人面前横行的人,都是自找苦吃。即使一个人的.功德空前绝后,也是他分内的事,有什么值得向别人炫耀的呢?高傲遭祸,只有谦虚受益,这是客观规律。我除了在史书屮读到过以外,自己还亲身经历过。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凡饮食不知节制,言语不知谨慎,都是自己害自己,能怪谁呢?修斋、诵经、供佛、饭僧,都是荒诞的事情。而巫师巫婆,左道惑众,这尤其是王法所必须铲除的。凡是和尚、道士、巫师,一概谢绝。不许被妇人迷惑,不许有世俗之见。
观察别人睡觉和起床时间的早晚,就知道他们的兴衰,这是先哲的格言。凡是男女都必须在黎明时就起床,晚上一更之后才允许上床休息,不许苟且偷安,放纵淫逸,否则最终会遭受饥寒。
评论别人时要称赞他的优点,忽略他的缺点,千万不可以宣扬别人的过错,这不仅可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也是减少怨言而止息灾祸的原因。
书籍是读书人的命脉,必须用专门的本子把它们登记好,定期晒晾,整齐地摆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不要让它们分散丢失了。
年轻人立身处世,不只是颠狂有损于义,淫纵有伤于身,应当切记痛戒,就是不良嗜好过了头,像滥交朋友而追求名誉,逃避事情而安于清闲,沉溺于弹琴下棋,收聚珠宝古玩,购买字画,乐于唱歌跳舞,这些也是使人意志消沉的东西。他们自认为是放纵旷达的名士,怎么知道那些是败坏本人及其家庭的不良行为。
立身处世固然以谦虚忍让为贵,然而倘若需要人们勇往直前的时候却畏惧退缩,那么堂堂的男子汉大丈夫则像女人一样胆小无能了。
篇3:杨震拒礼原文及译文
杨震拒礼原文及译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杨震拒贿》赞扬了杨震廉洁过人,刚直不贪,拒收重金的高尚品德,以下是杨震拒礼原文及译文,欢迎赏析!
原文
杨震已五十余,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èi)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译文
杨震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注释
杨震:东汉人,字伯起。
累迁:多次升官。
荆州:古地名。
东莱:古郡名。
之:去往。
道经:路过。
昌邑:县名。
故:以前。
举:推荐,选拔。
茂才:即后世秀才。
令:县令。
谒见:进见。
怀:动词,意谓怀中藏着。
遗(wèi):赠送。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或曾经做官的`人面前,大都自称“故人”。此为杨震自称。
知:了解。
何谓:怎么说。
涿郡:古郡名。
秘谒:隐密进见,此指私下送礼行贿。
蔬食:粗食。
故旧:老交情,老朋友。
或:有的。
开产业:开置产业(以留给子孙)。
以此遗之:把“清白吏子孙”名声留给后人。
厚:丰厚。
当(之):指杨震。
故人:我。
(子)知:你。
亦:也。
迁:调动官员。
令为开产业:叫他为(子孙)留些产业。
或:有的。
赏析
《杨震拒贿》一文记载了东汉时期官吏杨震拒绝贿赂的事迹,赞扬了杨震视廉洁声誉胜过丰厚家产的高尚品质。今天读来仍不失为一篇为官当权者进行廉政教育的好教材。
文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示了杨震不为金钱所动崇尚清白的廉洁风范。古有杨伯起,今有汪洋湖。杨震的清廉,在今天被一个名叫汪洋湖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发扬光大。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官一任,廉政一任,造福一任;而且还对家人约法三章:不干政、不特殊、不收礼。同时也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收非份之钱,不上人情工程,不搞暗箱操作。从而带出了一届届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也带出了支持和理解他的和睦家庭。
然而现实社会中对汪洋湖同志的所作所为表示质疑的、不理解的大有人在。什么“像汪洋湖那样活着没劲,既不会享受,又不会用权,白白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回”,还有的为因贪污而判刑的褚时健鸣冤叫屈。由于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不同,时代的旋律才会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律,才会衍生出晚节不保的58、59岁现象,才会有抱着侥幸的“暮夜无知者”心态以身试法的现象不断出现。因此,反腐败工作将是长期而又任重道远。
篇4: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杨烈妇传原文和译文
一、原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
注: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二、译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侵袭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令,叛贼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应尽的职分。您如果逃跑了,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队与钱财都没有,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您不守城,县城就会被叛贼得到,粮仓里的粮食都成为他们积聚的了,库房里的财物都成为他们的了,百姓都成为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抢贼寇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优厚的待遇来奖赏那些不怕牺牲的勇士,就一定会成功。”于是把官府中的差吏和百姓召集到房厅里,杨氏说:“县官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离开,不像官吏百姓那样。官吏百姓是本地人,祖先坟墓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自己的城邑,怎能忍心丧失忠义而充当贼寇的人呢?”众人都流了泪,答应了她拼死守城。于是杨氏宣布说:“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千钱;用刀箭兵器击中敌人的,奖赏万钱。”于是得到了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城防守。杨氏亲自烧饭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一律给他们吃,并且分得很公平。杨氏让李侃对敌人说:“项城父老,守大义而不为贼效力,都将尽力死守,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足以立威,不如赶紧离开,白白地失利,没有好处。”叛贼都(轻蔑的)笑了。这时有飞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坚守阵地?和在城上死相比,不是胜过死在家里吗!”于是李侃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的武器,没有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来固守。攻城的贼兵有气吞项城的傲慢心理,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越过城墙进城。这时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去大势,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守城的功劳上报朝廷,朝廷下诏升李侃为绛州太平县(今山西襄汾一带)的县令。杨氏到现在还活着。
妇女的品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有贤德的妇女了。懂得行军布阵的行列,明白攻守,这是勇猛刚烈的道理,是公卿大臣们难以做到的。自从有战事兴起,朝廷褒宠表扬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存的东西堆积如山,物资钱财像平常一样,戴头盔,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人,不知道有几个!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也不是没有!那些都是什么东西啊!像杨氏这样人,不过是一个妇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杨氏是当得起这句话的。
评论说:人们一般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有贤能的人,其实自古就很少,岂独后代少?(如果)真的出现了,那是和古人没有分别的。像杨烈妇这样的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多少人比她们强?我担心她们的事迹消失,所以都记叙下来下来,将告诉史官。
篇5:杨震传原文和译文
杨震传原文和译文
杨震传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夸,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
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竞伏尸都市。
会三年春,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成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
注释
①阿母:汉安帝的乳母王圣。
②刍荛舆人:割草打柴的普通人
译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j杨震少年时爱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韦,专心探究。
当时儒生为之话说:“关西孔子杨伯起,”居住湖城,几十年不答州郡的礼聘。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个人才,举他为茂才,升东莱太守。当他去郡经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去看杨震,晚上送金十斤给他。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这个老朋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我给你送金子)。”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后转涿郡太守。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请托,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拿这个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给杨震,杨震不受。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他亲戚友好,杨震又不从。司空刘授听说了,马上推举这二个人,十天之内皆见提拔。因此,杨震更加遭怨。
当时有诏遣使者为阿母王圣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丰及侍中用广、谢恽等更相鼓动,扰乱朝廷。
杨震前后所上奏折,言词激切,帝已经不高兴他,而樊丰等又都侧目憎怨,只是因为他是名儒,不敢加害。不久,河间男子至朝廷上书,言朝政的得失。帝发怒,下令逮捕入狱,定为欺上不道。杨震又上疏救他,说:“我听说尧舜时,谏鼓谤木,立于朝廷;商周圣哲之主,小人怨,还自我检查,勉励自己。这是为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使下情上达。现在赵腾以攻击诋毁获罪,与杀人犯法有差别,请皇上减罪,保全腾的性命,启发百姓敢于说话。”帝不理,赵腾被杀掉。
到了三年(124年)春,杨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稽查这件事。获得樊丰等的假诏书,写了奏书,要等皇上回采再送上。樊丰等听说了,惶恐万状。正好太史说星变倒行,就一起诬陷杨震。等皇上返回,在太学待吉日入宫,晚上派使者持令收了杨震太尉印绶,杨震于是闭门绝宾客。樊丰等还是恨他,竞请大将军耿宝奏杨震大臣不服罪,心怀怨恨,有令送归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慷慨地时他的儿子、学生说:“死是一个人不可免的。我蒙恩居住,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呢?”于是服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
一年多后,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被杀死,杨震学生虞放、陈翼到朝廷申诉杨震事。朝廷上下都称赞杨震忠敬,皇上下诏任用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给百万钱,以礼改葬杨震在华阴潼亭,远近的人都到了。
拓展:杨震介绍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杨震少时师从太常桓郁,随其研习《欧阳尚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篇6:《赵希乾传》原文及译文
《赵希乾传》原文及译文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孝昌初,除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元象初,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相府法曹辛子炎谘事,云须取署,子炎读“署”为“树”。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杖之于前。弼进曰:“《礼》,二名不偏讳①,孔子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子炎之罪,理或可恕。”高祖骂之曰:“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弼性质直,前在霸朝,多所匡正。及显祖作相,致位僚首,初闻揖让之议,犹有谏言。显祖尝问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乃于众前面折云:“黄门在帝左右,何得闻善不惊,唯好减削抑挫!”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十年夏,上因饮酒,积其愆失,遂遣就州斩之,时年六十九。既而悔之,驿追不及。
(节选自《北齐书·杜弼传》)
[注]①二名不偏讳:“偏”,本作“徧”,都,普遍。这句话出自《礼记》,讲的是避讳的一条原则,即名有两个字的可只任讳其中的一个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解闲明,应答如响 响:回声
B.乃令兵人所赍戎具,道别车载 赍:携带
C.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 瞋:生气
D.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 下:低于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B.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C.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D.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弼聪颖好学,表现不俗。少年时寄住于郡学受教,老师常常惊异于他的表现。面对同郡定州长史甄琛的提问,杜弼应答迅速,甄琛大为赞叹诧异。
B.杜弼为政清静,深得民心。他任光州曲城县令时,施政廉洁清明,做事尽力仁爱宽恕,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被远近的人所称赞。
C.杜弼长于笔札,很受器重。被高祖选拔掌管机密时,有时事出匆忙,高祖来不及口授书写命令,就直接给他空白纸,让他立即宣读。
D.杜弼质朴刚正,敢于直言。他曾引用《礼经》为辛子炎说情,触怒了高祖;后因饮酒,以多罪积累被显祖下令直接斩杀于任职所在地。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
(2)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
参考答案
4.(3分)D 5.(3分)C 6.(3分)D
7.(10分)
(1)当时天下多难,到处有盗贼,招兵服役,(兵士)在路途中大多逃亡叛乱,朝廷忧虑这件事。
译出大意给3分;“途”“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高德政非常仇恨此事,多次说他的短处。显祖内心怨恨他。杜弼依仗是老臣,仍然有公事陈请。
译出大意给3分;“衔”“旧”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部分译文
杜弼,字辅玄,中山郡曲阳人。杜弼幼年时就聪明敏慧,家境贫寒没有书籍可读,十二岁寄居郡学读书。同郡人甄琛时任定州刺史,到郡学考察面试学生,召见杜弼回答问题,应答如回声般快捷,甄琛对他的才智大加赞叹,认为很奇特。杜弼擅长书写公文书信,往往为当时同辈人所推重。孝昌初年,调任光州曲城县令,施政廉洁清明,被远近称赞。当时天下多难,到处有盗贼,招兵服役,(兵士)在路途中大多逃亡叛乱,朝廷忧虑这件事。
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来,子炎也得到宽恕。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据一方的小国朝廷中多有纠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后,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听到禅位的议论,还有谏诤之言。皇帝又曾经问杜弼:“治理国家当用什么人?”回答说:“鲜卑人只知骑马驾车,应当用中原人。”皇帝以为是讥讽自己。高德正居要职,杜弼不能谦让他,甚至当众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于他,多次说他的短处。又指使主书杜永珍秘密启奏杜弼在长史任上,受人请托,大办婚嫁,皇帝心里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旧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陈请。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积累处罚他,派使臣到州治斩杀他。皇帝很快就后悔了,派驿马追赶使臣,却没有赶上。
篇7:《杨维桢执教》原文和译文
蒋氏,姑苏巨家①也。有子甫八龄,欲为求师,慕郑明德先生,具礼延之。先生不屑往。蒋亦跌宕②者,遂厚延铁崖杨先生③,县道郑不就之意。时先生居吴淞④,放情山水,曰携宾客美女⑤,以文酒为乐,谓蒋曰:“能从三事则可,币⑥不足计也。一无拘日课,二资行乐费,三须卜别墅以贮家人。”蒋欣然从之。铁崖竟留三年,后其子亦有名于时。
(选自明.刘绩《霏雪录》)
[注释]
①姑苏巨家:苏州大户人家。②跌宕:潇洒不拘。③铁崖杨先生:即杨维桢,他号铁崖,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④吴淞:今上海市郊区。⑤美女:歌女。⑥币:聘金。
[文言知识]
‘‘竟”。“竟”属“音部”,下面的“儿”似人的脚,意为音乐到底了,引申为“终”、“结束”。上文“铁崖竟留三年”,意为杨维桢最终在蒋家留了三年。“竟年”、“竟月”、“竞日”分别指“终年”、“终月”、“终曰”。谚语有“有志者事竟成”,意为有志气的人最终能获得成功。它在文言中不指“竟然”(出乎意外),这点要特别注意。
[阅读练习]
1.解释:①甫 ②厚 ③资 ④卜 ⑤贮
2.翻译:①具礼延之
②具道郑不就之意
③能从三事则可
3.理解:上文“欲为求师”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参考答案
1.①才、刚②重(礼)③供给④买⑤安顿
2.①准备了重礼邀请他;②一一地说明郑明德不肯前往(为师)的经过③能够听众我三件事便可以。
3.之;欲为[之]求师。
【翻译】
蒋氏,是姑苏城的`大户。有一个儿子8岁了,想给他找一位老师,仰慕郑徳明先生,备了礼物去请他,先生不愿意去。蒋氏是一个不想放弃的人,于是又送厚礼给铁崖的杨维帧先生,仔细的说郑先生不同意的事。当时杨先生住在吴淞,放情山水,每天带着宾客和美女,以作诗喝酒为乐,和蒋氏说:“能顺从我三件事就行,钱就不用计数了。一是不能拘泥于每天的课上,二是资助我的游玩费,三是给我一处别墅送给我的家人。”蒋氏高兴的答应了他。杨先生竟在蒋家留了三年,后来他的儿子也在当时出了名。
【杨尚希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5.离骚原文及译文
7.论语原文及译文
10.观沧海原文及译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