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蜂塔
“jifj252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蜂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文蜂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文蜂塔
地理位置
文峰塔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近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于此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高31.8米。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一、三、五、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在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造型朴素庄严。
篇2:文蜂塔
文峰塔与奎星楼,都建在城之东南方,即巽方。《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阜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洼,据《颍州志》记载: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易・巽》说巽象风:“随风,巽”。疏去:“风既相随,无物不顺”。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
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该塔一些砖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祈求的.鲤鱼跳龙门,还有阴阳鱼图案。这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宝贵资料。总之,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水塔。
篇3:昌文塔
昌文塔 -资料
昌文塔,位于磐安县安文镇惠化庙后的梅枝山(又称马鞍山)上,建于明朝万历丁未年(公元16)六月,历经沧桑仍岿然屹立。当时,建造资金由安文陈姓募捐,是一座风水塔,意为使安文昌盛,故名“昌文”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高43.68米,围24.68米,墙厚1.5米。用条石砌基脚,以特制专用青砖砌墙,石灰嵌缝,外用石灰粉刷,是六棱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
资料
每层之间有搁檀,上铺楼板,沿楼梯盘旋可达顶层。塔身二层之间外壁以菱角牙子用砖叠涩出檐,檐角上翘,造型雄伟状观。每层设有拱形窗口三个,供游人凭眺。塔尖置铁葫芦一具,顶插龙叉,以“定风避雷”。 登塔眺望,独秀、花台、螺峰、西山尽收眼底,俯瞰文溪两岸,高楼林立,气象万千。明学者陈时芳《登昌文塔》诗云 :“拾级凭栏望欲迷,平原千顷麦初齐。峥嵘顿觉诸天近,律谇还警众岫低。远势回看凌独秀,高标遥挫绕双溪。地灵应自绕人杰,青天紫浮荣莫漫提”。
篇4:登文塔三年级作文
登文塔三年级作文
湘乡文塔始建于宋元年间,为纪念湘乡历史上第一位状元王容而建,取名“文塔”以兆湘乡文运昌盛之意。
每次从家里和人民广场望那文塔,在白天我总觉得像托塔李天王的宝塔。晚上的时候文塔又变成了一个霓虹灯。今天我终于看到了它的真面目——一个大大的“避雷针”。
我们的文塔之路非常坎坷,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我们就像坐在一只大乌龟上慢慢爬。路上实在是太颠簸,让我有坐过山车的感觉。有的时候开着开着我们的车就像一只青蛙一样跳了起来。这让我想到了一首歌:“山路十八弯”。
走近文塔,塔身古朴雄伟,金瓦红柱,石墙石栏,二层以上至六层挑廊充分显示民族传统风格。一至七层金色大厅安放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孔子、观音等雕像。我们买完门票,开始登塔。只见门口一幅气势雄伟的对联:“雄镇一方山水,宏观八面风云”。走进一楼大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的创始人——孔子的雕像。我走过去拜了三拜,表示对所有老师的尊敬。我们越往上走,看到了观音、长寿老和文殊菩萨……当中,我最喜欢是长寿老和文殊菩萨,他的坐骑是一只凶猛的大狮子,头上顶着五髻,手持宝剑。还有长寿老,他手拿龙杖和一个红透的一个大仙桃子,笑颜满面地看着我们……
我们登到塔顶上往下一看,有崇山峻岭,也有高楼大厦,真是美!
篇5:游罗定文塔作文600字
今天我要去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你们知道是哪里吗?那里既让人胆战心惊又令人赏心悦目,没错,就是――罗定文塔!
一去到那里,一眼望去,破破旧旧的,可能会让你打消进去的欲望,但是当你登上了文塔顶楼就截然不同了!
我迫不及待地踏进了文塔的入口。走在楼梯的时候我总感觉有一股凉风吹打着我,阴森森的,还有许多点燃的蜡烛放置在旁边,像一间鬼屋一样。这环境使得我全身发抖,头冒冷汗,我赶紧用战马一般的速度冲出这诡异的楼梯!哇!我惊叫了一声。冲出这诡异的楼梯迎面而来的是让人摸不清方向的迷宫!完全找不到出口,如何更上一层楼呢?
我在这里转了很久都找不出上顶楼的入口,我有点绝望了。咦!我又叫了一声。我在我左手的旁边找到一个红箭头,仔细一看原来是引导我去顶楼的入口,我真是一个大头虾,我不禁这样责怪我自己!
我走了一层又一层诡异的`楼梯,转了一层又一层的迷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文塔的顶楼!放眼望去,景色怡人,我想起了一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喃喃自语地说:“不枉此行!”眺望这里的风景:对面有条小河,小河里都是一些水藻,水藻们都吐着气泡;淘气的鸭子用金灿灿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接着把头伸进水里吻它们一两下。这情景着实迷人!突然吹起了一阵微风:微风轻吻着树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就像老奶奶的皱纹;同情的轻轻掀起鸟儿的羽毛。
这就是我今天去的一个有趣的地方,既让人胆战心惊又令人赏心悦目,不信,你们去瞧一瞧!
篇6:精选苏州著名景点虎丘塔导游词样文参考
宋朝诗人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当年诗人的赞美成了今天虎丘的广告词。
到虎丘,过去有两条路,一条是我们今天走的汽车路,过去趁乘马车可抵;另一条是水路,从阊门下船,经过唐朝刺史白居易开挖的白堤七里山塘,在虎丘“海涌流辉”水码头前靠岸。
一般的寺庙都藏在深山,而虎丘却是山在寺中。有一句打油诗就形象地点出了虎丘寺寺包山的特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现在我们来到了虎丘山门“海涌潮辉”。这四个字点出了虎丘的来历。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这儿是一片枉洋,几个绿色的岛屿在潮涨潮落时隐时陷,当时称为海涌山的虎丘最矮小,却美丽,如浩淼碧波中闪烁的明珠流辉至今。“海涌流辉”水墙门是照壁的一种,苏州拙政园旧大门前至今仍保存有巍峨古朴的水墙门,体现了水乡人家的门面和脸面。
我们知道,吴王阖闾在苏州建阖闾大城是在公元前514前。那时中国正是春秋时期,各小国之间战事不断。正当我国大部份地区还处在青铜器时代,吴国因为铸铁、铸剑而出名,出现了欧治子、干将、莫邪等著名铁匠。公元前4,吴国对越国宣战,吴王阖闾受伤死于返程途中。为了修建吴王阖闾墓,吴国动用了十万民工,并随葬三千把宝剑于墓中。为了保守吴王墓秘密,盛传吴王下葬三日之后,有一白虎蹲于海涌山上,世说为吴王霸气凝聚而成。从那以后,便有了虎丘称谓,至今已两千五百年。
到了公元961年,虎丘顶上建了七层八面砖塔一座。如今虎丘塔身已经严重倾斜,偏离中心2。34米,虎丘斜塔日益着名,并且因为它和吴王墓扑朔迷离关系令科学家和游客控密兴致倍增。照理说,吴王墓建于公元前496年,虎丘塔建于公元961年,前后相差一千五百年,本不该有什么瓜葛。但如今山上山下两个古迹却休戚相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到了虎丘山上之后我再作出详细介绍。
[二山门]
虎丘古迹众多,除了虎丘塔之外,就要数眼前的二山门即断梁殿了。断梁殿建于公元1338年。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民间传说是元朝一位皇帝故意出难题,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只能用专门配备的材料建造,不许使用铁钉。但苏州工匠们没有被难倒,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匠师赛鲁班的精心建成了独具一格的殿门。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卖花的叫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
断梁殿上朝南匾额为曾寿于1877年书补的“大吴胜壤”。朝北挂着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横匾“含真藏古”。这四个字出自顾恺之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虎丘序略》。讲到虎丘,每个苏州人都可以说出许多有关的民间传说,只要去掉这些传说的神奇色彩,就可以看到苏州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原貌,因此,这个 “古”字“真”字向我们揭示了虎丘的真实价值。
说到这儿,稍稍讲点题外话。虎丘是苏州着名的名胜古迹,在虎丘理应保存有许多原汁原味的建筑。但实际上,除了虎丘塔外,就是这座维修过多次的断梁殿沿可称原物,其余建筑均不到百年。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传统的中国人的理念,世间万物“五行”,即水、金、木、火、土构成,因而中国建筑也基于“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将砖木结构作为中国建筑的唯一形式,将石材拒之门外。加上中国人”视建筑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这两点决定了中国建筑容易被毁,不易保存。因而,我们只能说,该建筑始建于什么年代,而不能说就是那个年代。
[憨憨泉]
这是一口古井,叫憨憨泉。憨憨是梁代一位和尚名字。相传他是个双目失明孤儿,到虎丘寺当小和尚。每天下山挑水,有一次在这里因满地青苔滑了一咬。他想既有青苔一定潮湿,或许就有泉眼,便用扁担在地上挖,终于找到了泉眼,并用泉水治好了眼疾。从此取名憨憨泉。千百年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一直是虎丘寺僧侍奉贵宾佳品。
[试剑石]
这块中间裂开的巨石叫试剑石。相传两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为了争天下,召吴国铸剑高手干将、莫邪采“五山之精华、六合之精英”,在苏州相门外开炉生火,治炼三月,始终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莫邪奋勇纵身火中,炉中金铁销熔,终于铸成了一对雌雄双剑。
也有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寻觅吴王随葬的三千把宝剑,得到一剑后,随手向一块巨石砍去,巨石当即裂成两半。
事实上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劈开巨石。试剑石是典型的火山喷出的凝灰岩久经风化后沿着裂隙形成的大缝,酷似剑劈。但人们仍然热衷于用剑劈开的传说,吴王也乐得人们这样说。因为,在战事频频的春秋战国年代,吴国有如此锋利之宝剑,无疑是吴国强大的见证,慑于吴国的坚兵利器,小国不战自降。所以,这块试剑石说不定就是当年政治骗局的见证。
在试剑石旁刻有元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枕石]
这是一块巨大的蜒蝣石,因形如枕,故名。
关于枕石,有说因为晋代高僧生公常在此阅读经书,倦了便枕石而眠,故得名。也有说明秀才唐伯虎在此休憩,并各祝枝山调侃,由枕石而眠想到夫妇共眠,再联想到生儿育女的游戏。因为和唐伯虎有关,因而又有人把三笑姻缘各枕石联系了起来,称二笑是唐伯虎在枕石上等秋香来时,见秋香来了,急急忙忙佯装看书,把书拿颠倒了,引出了秋香的第二笑。
[千人石]
面前这块暗紫色的盘陀大石就是虎丘的中心,千人石。远处的篆亥为“千人座”。因石平坦如砥,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相传公元前496年吴王墓建成后,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在这块巨石上。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虽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二仙亭]
二仙亭是一座完全用石头雕琢的亭子。相传是吕洞宾和陈抟下棋的地方。二仙在此下棋,一樵夫挑着一担柴路过,见状便停下观棋,将扁担往地上一插,一盘棋还未看完,回到村里,已无人认识他,因为已隔了好几代。这是“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缘故。陈抟老祖以睡功着称。一觉醒来遇见樵夫,樵夫和他说的话他不信,并把樵夫当作梦中人,这就是对联中的上联:“梦中说梦原非梦”。下联就有点玄乎,叫做:“元里求元便是元”。讲的是道的道理。元就是玄,也就是道。玄之又玄,从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九九归一。从道出发,研究道的理论,便得道。另一幅对联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日虎阜再留踪”。讲的是吕洞宾的行踪。
[虎丘剑池]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通常是游客最爱拍照的地方。一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二则很标志性。这四个大字相传是唐朝着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岁月久远,虎丘二字的石刻湮没。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6,石刻名家章仲玉补刻,新旧二方石刻似一气呵成,难辩真伪,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但是,“假虎丘真剑池”的真实含义还不在此,请大家跟我进“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这道墙是人工砌成。由于这堵墙阻隔,把平坦如砥千人石与绝崖石劈成两个世界。一走入圆洞门,“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氛决然不同,清池,如一把宝剑。因为吴王阖闾墓中藏剑三千,故名剑池。崖左壁“剑池”二字为元周伯琦所书。但民间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传说虎丘寺僧人以两只鹅易王羲之“剑池”二字,王羲之书就后,到手两只鹅化作龙虎回到虎丘山头。这就是“神鹅易字”传说。
关于剑池成因,据《吴地记》载,因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故以剑池名。据《元和郡县志》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所凿之处遂成深涧。”看来,剑池是因为埋剑、寻剑而形成。不过宋王禹却认为“池实自然,剑何亡传”。
到了公元15,唐伯虎、王鏊等人因池水干涸,发现墓门,留下石刻。1955年人民政府清理剑池时确时找到了一条长约10米的石胡同,尽头呈喇叭状,容四人并立,并有一横三竖四块青石琢成的长方形石板,显然均为人工所为。根据墓门的形制和朝向,完全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制。因此推测可能为吴王墓。但因墓恰巧在塔底下,且规模宏大,一旦开挖必影响塔,因而作罢,未打开墓门,留下千古之谜。现在的情况是虎丘后山为土堆砌,前山为巨石,因而推测后山为人工所堆。如果是这样,就和虎丘塔的倾斜有关。因为地基不牢,重6000吨的塔便倾向土堆的一边。所以,我们不妨认为,是吴王墓的建造引起了虎丘塔的倾斜,而虎丘塔的倾斜又保护了底下的吴王墓,使之不能开挖,成了一只真正保护吴王墓的白虎。就就是塔与墓两个重要古迹之间的关系。
[五贤堂背后塔院]
虎丘斜塔在这个位置看得最真切,因为一道粉墙正好成为斜塔的比照。虎丘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丘塔高47。7 米,比意大利比萨斜塔矮6米;塔尖偏离中心2。34米,是比萨塔的一半;虎丘塔建于961年,比比萨塔早完工390年。请大家注意右侧塔身呈弧型曲线。因此,由此推测,和意大利比萨塔一样,虎丘塔在建塔时就开始倾斜。最后一层塔似乎偏向左边,这是因为1638年遭雷击失火烧毁,重建时为改变重心、纠正倾斜的结果。
我们知道,与虎丘塔同期的杭州雷峰塔在三十年代倒塌。到五十年代,虎丘塔岌岌可危,不仅倾斜严重,而且周身裂缝遍布,最宽处达80厘米。 1956年采用铁箍喷浆法,如箍桶一般,每层塔内用钢筋箍起来,地基灌浇水泥,有效地消除了裂缝。关于56年修塔,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当年开会讨论修塔方案时,有一老工人坐在墙角微微地笑,主持会议的人见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便请他发言。老工人再三推辞后,终于提出了箍桶匠修桶的原理和方案,引起全场哄堂大笑。此事便搁浅。不久,来了一位苏联专家。看完虎丘塔下山路上,陪同人员讲了上面这段故事,苏联专家十分感兴趣,重又上山,于是外国专家发的话,便开始具体制定修塔方案。
1981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加固地基。在塔基下人工打44个孔,灌钢筋水泥,在44个桩下做水泥壳体,地下防水,更换部分砖体,制止了塔身的继续倾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修塔时,在宝塔内发现了越窑青瓷花碗、装有经箱的石函等珍贵文物,发现了当年修塔时的工具,理更重要的是根据文物中的文字记载,证实了虎丘塔的建造年代是从959年到961年。
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仓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我还要添一句:到虎丘,不可不留影虎丘塔。
[塔院]
虎丘塔是一座完全用砖砌起来的仿木结构塔。外墙和内墙的柱子是念木圆柱,屋檐也是仿木斗拱,飞檐起翘。一座砖塔为什么能矗立一千余年而不倒呢? 1956年修塔时,在塔内发现了许多竹针。专家分析,这些竹针用来插在砖缝中,然后用细麻线缠绕,再涂以浆料,使整个墙体连成一体,增加其牢度。大家可以绕塔转一圈,由于倾斜,塔门高度的差别确良显而易见的。虎丘塔的水平差距为48厘米。
[万景山庄]
万景山庄在虎丘东侧,建在沿山坡堆起的黄石假山上。经二十年风风雨雨,黄石假山已与虎丘山体连为一体,陡生许多野趣,令人疑为山之余脉。数百盆精品盆景高低错落在山坡目,站在高处一目了然,极富气势。所有盆景都与转墙外虎丘塔遥相呼应,两者似乎在历史与文化中可以找到互补与契合。
苏派盆景是我国盆景的一个重要流派。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传统的树桩盆景讲究六台、三托、一顶。即左右两个枝条,加上后面一个枝条,由下而上,形成三个层次,最后在顶上再形成一片,所有的叶片均呈馒头状。这类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工整、华贵,我们不妨叫它“学院派”。近年来,苏派盆景一反传统,注重创新,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注重盆景的天然情趣,保持其自然状态,并用中国画的原理,调理主干与支干的对比、变化,引发人们审视的美的联想。
万景山庄为我国最大的盆景园之一。集中了苏州的大部分盆景精品。其中雀梅王“虎踞龙盘”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高1。8 米,冠幅高2。5米,是为数不多的特大型桩景。从南向下面看,主干横斜,形若猛虎蹲伏;从北向反面观之,主枝自然弯曲,如蛟龙腾起。上海画家王西野先生据此为雀梅王题名为“虎距龙盘”。一个好的名字真乃点睛之笔。
盆景精品不可多得,不可再生,因为它有生命。为了一个精品,往往倾注了园艺专家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在欣赏盆景时,不仅要从外形上看,更须了解整棵树的布局,园艺专家的意图、工夫,以及他要表达的内容,盆景园就大有可看,而不会匆匆走过。
篇7:烧蜂散文
烧蜂散文
小时候在老家乡下,十岁八岁的小朋友凑在一起,在山上,在溪里、在田间、在地头,捉鱼摸虾,掏鸟巢抓蜻蜓,放老鼠、捉泥鳅、采野果,烧马蜂,什么好玩,什么刺激的事情都做过,但是,我们直至现今都还在认为最为刺激、最为勇敢的事情莫过于“放蜂”、“烧蜂”了。
一、放蜂
秋天是大马蜂(学名称金环胡蜂)巢里最忙最热闹的时节,因为在此季节,蜂卵已成蛹,而蛹此时最粗壮,宅们进食量也大,活动也频繁,而成年蜂们则进进出出,出去觅食或捕获归巢,热闹异常!而此时的成年蜂也最勇猛,最好斗,最易攻击人与其他动物,因为此时的成年蜂劳动量最大,每天乐此不疲进进出出没有停歇地忙碌,所以脾气暴燥,谁要再触动了它们,则毫不犹豫地发起猛烈进攻!
“放蜂”可是很讲究技巧和要领的,要找到蜂巢,首先得了解它的生活习性,不同的蜂种有不同的习性。大马蜂有几个习性就鲜为人知:巢在土洞里,巢筑长到60斤以上的,巢边都会有一窝蚂蚁做伴(据说是蜂巢里的蜂分泌出的谷氨酸吸引了它们);同一种马蜂,单个工蜂在野外停着时,翅膀闭着的比翅膀开着的蜂体格强壮,头大的马蜂比头小的马蜂体格强壮。大马蜂是毒性最大、最凶猛的一种胡蜂,其窝建于自建的土洞中,随着其蜂窝的增大,其自我认定的势力范围也从几十米扩展为几百米,大马蜂的最喜欢单独在树林中寻觅小马蜂窝、毛毛虫等,也喜欢在蜜蜂巢洞口猎食进出的蜜蜂,一旦发现蜂类的巢穴,即成群结队地进行驱逐、捕杀并将其蜂蛹全部咬回巢喂养自家的蜂蛹。
“放蜂”的准备工作是这样的,首先到屋后山砍一根至二根5至6米的细黄竹,黄竹以直,匀称、头粗尾细为佳,去除竹枝竹叶后,在黄竹尾部中央破入5至10厘米以便夹持马蜂诱物。备好细麻纤维丝及十厘米长一厘米宽的白纸条(纸条越白越好),将细麻纤维丝的一头系于白纸条一头的尾部,麻纤维丝的另一头则留好活扣。预备完竹杆和白纸条后则要去准备引诱马蜂的食物了。我们到水田里或部山沟里捉几只肥胖的青蛙,将蜻蛙去内脏、去头、去外皮,留下有肉的前脚和后腿,将青蛙肉腿夹串入小毛竹尖顶事先破开的夹缝里,这些物件准备就绪后,我们有时5至6人,有时7至8人往山野林间去寻找出来觅食的大马蜂。有时不需要走多远就能在山岗的茶花上,或是在桃树的受伤部位流出树脂的节节上发现大马蜂,而有时则需寻找大半天才能在某棵树上找到它。
寻到马蜂后,我们大家必须小心谨慎,特别是不能出声,否则被它蜇到可是有生命危险的。首先的动作是引诱马蜂来撕咬青蛙肉,我们把夹有青蛙蜻蛙肉的黄竹尖轻轻地慢慢地往马蜂的嘴边靠,等马蜂嗅到肉鲜味便会开始撕咬,由于青蛙腿肉韧性十足,马蜂不能轻易将肉咬下,这样,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对付它,实施下一步动作了。马蜂在全神贯注地撕咬蛙肉,我们则轻轻将黄竹往回抽缩,待竹尖连同马蜂一起抽缩到眼前时,分工套白纸条的人则要迅速准确地将事准备好的带有活扣的麻纤维丝套入马蜂的腰坎部,通常活扣应从马蜂的尾部套入腰坎,轻轻地辍紧麻丝即可,现在万事俱备只等马蜂哎够了蛙肉起飞了。
放飞第一只马蜂时我们别急于去追赶,而是看它起飞后的具体方向,因为在它尾部飘飞的白纸条十分的显目,等它飞到我们的肉眼望不见了,再派一人到它消失了踪影的山头高处等待放飞的第二只马蜂,循序渐进,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进行布控跟踪,这个山头的人快与马蜂失联后则高声呼叫前方山头等待的人接棒跟踪,直至跟踪到它的老巢。
有时一天还跟不到它的巢,第二天则需继续放飞跟踪。几十年前我们就是用这最原始的方法放蜂的,如果用现在的五十倍一百倍望远镜进行跟踪追击,要找到蜂巢则是轻而易举了。
“放蜂”首先要有团队精神,因为“放蜂”的目的是要在茫茫山野中追赶天空中飞行的马蜂直至蜂巢。在这期间,每个山头都得有人值守眺望接力跟踪,一环未接马蜂便无踪影,必须从头再放。一个二个人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必须多人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效果。其二则是要心细如丝,小心谨慎,否则稍有不慎就会被马蜂蛰伤而轻则前功尽弃,重则危及生命。
每当一座山一座山地跟踪接近蜂巢所在山头、山坡时,我们则需几人一起眼观四路耳闻八方了,因大马蜂对声音、风向、振动相当敏感,所以,当发现有马蜂会在林中环绕飞行或悬停在空中时,那肯定是被惊扰的蜂群出来巡视了,蜂巢也一定就在附近了。此时必须停止一切活动静静倾听是否可听到一声一声断断续续的“嗡嗡”声,如果有此种声音,那是大马蜂进出洞口的声音。此时,我们就得顺着声音轻且慢地向前边观察边前进,直至找到大马蜂挖出来的`泥土了。泥土量大说明蜂巢规模较大,反之则规模较小。看到了马蜂老巢了,这时一定要保持镇定,如果巡逻蜂没巡逻到眼前,请慢慢下蹲;如果巡逻蜂离你身体很近,必须马上憋住呼吸、不动声色!待其平息后轻轻地离开,不可急跑,不可以伴动树枝,不可以踩响地上的枯枝败叶,更不可出声喧哗,也就是轻轻地来必须轻轻地离开。如果有大马蜂直对着你冲过来时,立马就向地势更低的山下滚,滚得越远越好,以避不侧。
从“放蜂”的准备到林间“放蜂”,从满山遍野地奔跑跟踪到蹑手蹑脚直摸到马蜂的老巢,至此,离“烧蜂”大功告成只不过才走了一半路程。
二、烧蜂
从放蜂找到蜂巢后,首先必须在白天观察好晚上靠近蜂巢所要行走的路径,这条路线必须是比其它可行走路线的最方便快捷的路线。其二,必须在白天近距离观察好蜂巢的出口,此项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蜂巢有几个出口而你只观察到一个出口,局时烧蜂就会出现大问题了,你只烧一个出口的马蜂,而马蜂从其它一个甚至几个出口蜂涌而出,那后果就不想而知了。所以观察判断有几个出口则是烧蜂成败的关健了。
路线确定并且知晓了蜂巢的出口,现在伙计们则可以分头去准备足够的“松明”了,“松明”是老松树被雷劈后留下的伤疤,因为这伤疤常年累月地流出松脂,松脂在此瘀结后就变成了“松明”了。也有些“松明”是富含松脂老松树根,而有些“松明”则是现代人割松脂后弃用的松脂槽皮。总之,“松明”是富含油脂的易燃松柴。准备的松明必须劈成适中的小条状,以便捆把燃烧。
“烧蜂”一般选择在无月的夜晚,无月但还必须无雨,无月是为了在马蜂窝前更好地隐蔽自已,无雨则是在烧蜂时火把不会被雨淋灭。
等到日落西山,月黑风不高的晚上,我们伙伴们有的背松明,有的抬山锄,有的拿劈刀,有的提袋有的挑筐,浩浩荡荡往有蜂巢那座山的小路前进。未到蜂巢前大伙事先都已分工明确,谁主执火把烧蜂巢洞口,谁负责清除蜂巢周围杂草树枝,谁负责警戒,谁负责挖洞,谁负责取蜂巢,谁负责善后消灭火星以免死灰复燃火烧山,等等等等一切安排妥当,小伙伴叽叽喳喳、兴高采烈地来到蜂巢所在地的山坡下。
我们大家伙必须把衣服领口、袖口、裤腿管口扎得严严实实,头上套个塑料编织袋,袋口与衣领口相扎成无缝连体,套住头的编织袋上只挖二个小孔洞可供眼睛观望,手带二层粗工手套(那时尚无皮手套)。一切准备就绪,主执火把者与负责清杂者认准白天观察选定的路线,急速点燃松明火把,迅速冲到马蜂巢旁,将燃烧正旺的火把对准洞口,同时负责警戒的伙伴也必须立马跟上,随时准备扑打外围飞回救火的马蜂。此时,洞内热闹如打鼓,轰轰烈烈起来,成年马蜂如潮拼命往洞口涌出,每只都在拼命地喷洒尿液来灭洞口之火,可刚扑腾到洞口便被明火烧了翅膀迅速滚落到洞内,有的则挣扎到洞外后被烧了翅膀的,掉落在外的没了翅膀的马蜂还有杀伤力,必须由主执火把的助手迅速将这些掉落的马蜂挟捡进已备的瓶成罐中,十几分钟过后,局势已被控制,基本没有外出未归的马蜂飞回后,大伙马上开始用砍刀,锄头等用具清开蜂巢周围的杂草杂物,整开个工作面,以便接下来挖开土层取出蜂巢。
大伙都大汗淋漓,紧张过后都想歇歇松口气,可到此时还不是可以松懈的时候,大伙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蜂巢里的成年蜂有的蜂巢一窝里可达几千上万只,一不小心,它们蜂涌而出奋力喷洒尿液和毒素足以能把洞口的松明火扑灭!如果火把被其扑灭,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伙伴们只有将火把慢慢加大,将洞口慢慢掏大,同时敲击蜂巢四周的土层,用震动声来惊忧成蜂出巢出洞以烧之。
待到巢内已没什么动静后,用山锄慢慢掘开洞口,步步为营,发现活体成蜂时,发现一只烧灭一只直至没有活体成蜂。此时负责摘取蜂巢的伙计则可小心翼翼地将蜂巢一层一层地摘下,慢慢放置于筐中或袋里。由于蜂巢叶片里的蜂蛹肥肥胖胖,挤挤挨挨,所以取下蜂巢时必须小心谨慎,不宜粗暴迅速。
大功告成,负责善后的伙伴除了踩灭明火外,必须到山下提水浇洒现场,彻底消灭余火,防患死灰复燃,确保不引火烧山。只有到此时,大伙才欢天喜地地背上胜利成果一路欢声笑语回村准备美食一餐。
大伙儿满身灰不溜秋回到家中,来不及洗漱换衣,大家并七手八脚把蜂蛹出蜂巢叶片的蛹隔里挑出来,个个肥壮的蜂蛹密密麻麻地在巢隔里蠢蠢欲动摇头晃脑,发出沙沙的声响,就似双手搓揉旧报纸发出的声音,甚是好听,那是我们的胜利果实。
在这秋天的季节,小蜂巢里的蜂蛹也有五六个,若运气好,遇到大蜂巢,那可就壮观了!大的蜂巢里蜂蛹可达四五十斤之多,此时,全村的烧蜂爱好者都可来一起美餐一顿了!如若不多不少,则将蜂蛹挑出后,洗尽杂质,清水蜂蛹煮粉干,或加入少许几朵红菇,起锅时撒些葱花,加盐少许压味,这便是香甜美味的“粉干蜂蛹”了!若蜂蛹量多,大伙可分部分回家外,亦可进行油炸蜂蛹,油炸后的蜂蛹香喷喷脆酥酥!只看其油炸后金灿灿的模样就已是唾涎欲滴了!
蜂蛹味美但取之艰难,放蜂、烧蜂虽然乐趣无穷,但十分危险。这都是儿时的记忆了,几十年过去了,但小伙伴们的身影、在那山岗上放蜂、烧蜂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犹如昨日,那香甜美味的“蜂蛹粉干”依然在味觉的深处,永生难忘!
篇8:《蜂》课文分析
《蜂》课文分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文蜂塔】相关文章:
1.烧蜂散文
2.蜂教学反思
3.密蜂**日记
4.蜂的古诗
5.蜂产品收购合同
6.蜂蜜熊童话作文
7.《青蜂蛱》观后感
8.蜂缘优美散文
9.古诗蜂罗隐
10.蜂学专业介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