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投江
“肥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屈原为什么投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屈原为什么投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屈原为什么投江
屈赋中没有殉国的内容,汉代人也没有屈原殉国的说法,汉代人对屈原的赞颂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洁。东汉文学家王逸颂扬屈原“清白”,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屈原的成就:
1、禁朋党
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2、明赏罚
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3、移风易俗
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投机取巧。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用法律形式来约束。
篇2:以屈原为话题的作文
荠是甜的,荼是苦的,荠和荼不可能生长在一起。兰花要保有自己的幽香,它只能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一个人想要保持自己高贵的人格,他这一辈子,注定要走上一条不归路。
我敬佩屈原,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精灵,身上缀着鲜花、披挂香草,宽大的衣袂,在风中猎猎作响,而那颀长的身躯,却纹丝不动,他浑身散发着兰花的芬香,即使是在两千两百八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散发着千古的清香。屈原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伟人之一,但我怀疑他是否愿意和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同坐在一个国际殿堂里受大家的崇拜。许多人一说到屈原就会想到他的《离骚》、他的《九章》、他的《天问》,然后才会感叹他是个爱国而又不得志的诗人。其实屈原不是诗人,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力图使国家政治修明,繁荣强盛,人们过着“大同”生活的爱国政治家。他的一生是在追求国家强盛的道路上辗转奔波,但他遭受更多的是猜疑,妒忌、排挤,最后得到的确实流放在外的结局。我想那是在绝望的情况下,他才拿起沉重的笔,写下自己那无声的哭诉,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却不能在为官上有所作为,而在文字寻找寄托,而现在的我们只记住了他的文笔,却忽略了他的爱国情操,对他而言,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高山流水,知音何在?弦声已绝,如何独生?”这是俞伯牙的绝唱,失去钟子期这个知音,他选择了绝弦。屈原在从政路上,始终一个人蹒跚独行,没有朋友,没有知音,只有敌人,但他从没有选择绝弦。我曾无数次的想象,如果有佛家所说的“轮回”,我多么想我曾生长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跟随着大夫的脚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成为这个伟大孤独者的挚友,让他知道,他不是孤单的,他的高洁明志是有人懂得的。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为什么要那么执着呢?“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他没有必要抱着怀王这个刚愎自用的“空木头”,他大可选择到他国寻找其他圣明的国君,但他没有,“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方能与世推移”这是贾谊与司马迁对他的劝说,但他仍固执地选择了留下来。我想那是他对楚国最真挚的爱,他义无反顾的精神让他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但他从来没有后悔,在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我想他应该是笑着的,因为即使是死,他也要选择在自己的国度里。
在我心目中,屈原是孤独的。为了心目中那个美好的楚国,为了自己的不悔追求,他宁可选择结束自己的一生,也不离开楚国,去苟且偷生,因为他对这个国家爱得热切,爱得深沉。相比他的敢爱敢做,我觉得自己却是一个可悲的人。我既追求独立不羁,却又跳不出现实当中的框框条条,我患得患失,自因为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都以冷眼相看,却发现自己早已“当局者迷”。我常常对自己产生怀疑:是否我想得太多了?是否现实就是现实,容不下我太多幼稚无知的想法?面对现实,我无从适从,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屈原,他是一个明智的勇敢者。他以他的独具匠心经营着自己的精神。
篇3: 以屈原为话题的作文
忠国被诬陷,楚为秦侵凌,心有哀怒;流放于江南,抗争在现实,笔下《离骚》,演后为安。――题记
某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古代的文人穿越到现代来。这不,屈原正被这股力量所吸引……
当屈原复活,来到现代时,他正在一个山脚的树下。他摇了摇头,清醒了许多便思考:我不是被上官大夫靳尚诬陷,然后被怀王流放江南,投汩罗江而亡了吗?他看了看自己穿着长袍,旁边还放着一本书《离骚》。他站起来,拍拍自己衣服上的灰尘,昂着头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边走边摸着下巴,满是疑惑:“这里为何这么漂亮,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很新鲜,但是为什么没有战争呢?各国之间应该在打仗才对啊!诬陷我的小人呢?我得去评评理。
屈原来到一座城市,那里的行人穿着怪异的服装,路上不再是马车,而是一辆辆飞驰的汽车。人们看着他,都发出异样的眼光。屈原很失望,他低着头走在路边,直到……
一辆崭新的黑色轿车出现在屈原的视野里。从车上下来的是这座城市的市长大人。他提着公文包,真诚地问道:“您好!我是这座城市的市长,最近我们市里总出现一些不道德的事,如:某店的财物被盗了,破坏公共财产的……我觉得你像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想请你为我们演讲可否?问你贵姓?”
“您好,市长,在下屈氏字原,久仰久仰,我很愿意为此演讲!”他很愉快地答应了。
屈原跟着市长走进了大楼,让屈原坐在椅子上,拿着话筒开始演讲:“各位市民们,您们好!我是屈原。今天,我是来给大家演讲的。我是楚国一名官员,对怀王忠心耿耿,得到了怀王的信任。后来,上官大夫靳尚趁我为怀王拟定宪令的时候,在怀王面前诬陷我,故怀王“怒而疏平”。在楚襄王时,我被流放到了江南。楚国为秦国侵凌,我的心里充满了悲愤。如果不是小人靳尚诬陷我,或许就会是不一样的局面……所以世上有很多破坏道德底线的事情,当我知道自己的国家处于这样的局面时,我充满了哀怨和激愤,不得已借诗歌来表达,我写了《离骚》、《九歌》等。我做这些,只为了表达我那颗赤诚的爱国情怀。在这个时代里,奸佞之人干的事情还有很多,而社会的安定都需要大家一起来维护,市民们,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为城市的安定美好作贡献!”
屈原的演讲非常成功,市长也很高兴,屈原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假如屈原复活来到现代的话,我相信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4:以屈原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怀念屈原
屈原,一个可与日月争光的人,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壮的史诗。
——题记
乱世
天地不仁。当春秋战国天下大乱之时,才人辈出,百家争鸣。而屈原,就在这么一个战争纷纷的年代出生。是上天设计好的命运?还是他自己注定得承受这痛苦:空有一身的理想,却不能得到施展;一身正直,却被小人陷害;一颗爱国之心,却最终只能看着国家灭亡……然而他在不断奋斗,奋斗,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帮助国家兴旺起来……
诗
一句离骚,让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权贵的丑陋;一句天问,唤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传唱了世间一切可传唱之事。他的诗词,没有李白的洒脱,没有李清照的婉约,没有辛弃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脱俗的诗词,让人领略到了语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我仿佛感受到身穿战甲手拿武器的战士,抖落厚重的征尘,把战友的头颅搁置颈项的惨烈。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祷。
爱国英雄
他,怀着报国的理想,带着满腹经纶来到政治舞台。这是英雄展示自己的舞台。他励精图治,大整朝纲,然而,正是他的正直,也给他带来了灾祸:蒙受小人祸害,被2次流放,亲友相继被迫害……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造就了这么一位举世无双的英雄。
结局
然而,他也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贡献,脱俗的才华,还是摆脱不了世俗的结局:他走到汨罗河边,望着那滔滔的江水,“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苍凉的声音刺破了黑夜,弥散在风雨中。万声寂静,星光早已隐藏起来。夜,更加幽寂;风,更加放肆;雨,更加张狂。屈原抱着一块石头,纵然跳到水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声音,在大地上空,久久盘旋。
这难道就是英雄的结局。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
每年端午,屈原,你又可曾看见,中华儿女,从你身上继承的精神和对你深深的追念呢?
屈原我想对你说
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题记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夫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小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尚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然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我为你惋惜,我一直弄不懂,到底是什么,让你宁死不屈?而抱着清洁的灵魂投江,象孔夫子,去周游列国,传播“仁”的思想;象司马迁,忍受宫刑,著成《史记》……如果您没有投江,可能会换来秦国的更加繁盛,可能会换来秦国百姓安居,可能会换来秦国更长的统治时间.
现在我懂了,你是楚国人,秦国的更加繁盛,秦国百姓安居,秦国更长的统治时间这一切都不是你的,你只有楚国,楚国的百姓这才是你的。当这一切都不存在的时候,你也会随之消失,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国精神阿!
我知道“爱国”二字是神圣的,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中最珍贵的,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的感情在一切感情之上,它是一种纽带,是一种号令,没有爱国,国家就不存在了,不讲爱国,国家将是一盘散沙;没有爱国主义,就不可能抵御外侵,一击就破。
屈原,作为21世纪的我们,将铭记你的爱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屈原,心中的英雄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在我眼中,屈原是一位风度翩翩地诗人,又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英雄。那晚,伴随着对屈原的好奇,我踏入他的世界……
透过朦朦胧胧的雾,显现出一片薄烟笼罩下的村庄。不远处,满山绿叶与点滴小花夹杂,在薄雾中时隐时现。微风吹拂,吹动柳条微微摇摆,轻柔地划过脸庞。忽然,我望见不远处的汩罗江的河堤上,有一袭白影。等我走近看时,是一位身材消瘦的老人。身袭一件白袍,虽浓眉大眼却又微微蹙眉,眼睛目视前方,充满忧虑之情。微风吹动他的长发,在空中任意飘浮。我走上前,却发现他在吟诵着什么,见我走来,微一点头,脸上虽然友好地笑,却挥不去那一抹淡淡地、隐不去的忧伤。
“你在吟诵什么?”我打破了沉寂。
“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得上下而求索。”白袍人曰。我惊呆了,眼前这位满怀忧虑的白袍人,竟是爱国诗人屈原!
“不愧是屈原,如此风度翩翩,但阁下仿佛有心事,面色不悦啊!”
“矣!国家出现奸贼,朝庭一片混乱,这个朝代马上将要灭亡!”屈原满怀激情地对你说。两眼含泪,双手紧握,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我一点儿忙也帮不上,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乱贼称天?我只能用死来证明我对和平的赤心!”
我吃了一惊,不解:“为什么你非得死呢?你可先找地方一避,等风头过去,或重整朝庭,或隐居山林,那样也比死好呀!”
屈原听完此话,长叹一声:“我已失去民心爱戴,全是那奸臣靳尚所赐,照此下去,楚国必亡不可。我又何必去让自己亲眼所见!我的忠心已无人能知,人人认我为叛国之徒,到处遭人唾骂。只有死,才能让人们看透我赤忠之心,才能盲目乐观洗去冤名,我的灵魂才能是为和平而活!国家已无力整顿,我何必不以死称忠?”
见他长叹,我也不出言语,汩罗江边,他双手抱拳:“多谢友人同我谈心,如今我将要行此一程,望来生再见!”我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但我没有阻止,望着滚滚长江淹没那一袭白袍,我的眼中泌出一滴泪……
我看见,屈原跃下的那一丝微笑……
篇5: 《屈原投江》读后感
读了林汉达写的《屈原投江》,我深有感想。楚怀王听内奸的话,把自己的命都丢了,楚顷襄王做了王之后,不但把屈原的官职抹掉,还重用了内奸,公元前278年,秦国把楚国的国都打下,屈原知道楚国没救了,就投江了。
我觉得屈原这样做是错的,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直接指出楚王的错误,楚王听了肯定不高兴,也不会听取他的意见,相比《不受蒙蔽》中的琴师,跟屈原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他用弹琴的道理指出了齐王不管国事的问题,劝服了齐王,把国事治理得井井有条。换一种表达的方法,有时会更有用的。第二,他跳江是错误的选择,这时候,他应该到列国去,请求列国的国王重用他,侧面救国,而不在那儿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楚王,因为这时候楚王什么都听不进去,到时什么都晚了。
我认为楚王也不对,他跟齐桓公一样,齐桓公固执已见,讳疾忌医,楚王也一样,不听取忠臣的劝告,只听内奸的话,从这故事中,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微杜渐。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为什么这时候,楚国没有其他的忠臣帮助屈原,难道当时就只有屈原最爱国吗?在我反复阅读这后,才发现大臣们都变成内奸小人了,楚国的民心也变了,特别是在楚国被秦国打败了以后,逃的逃,躲的躲,这时的楚国已经是个废国,屈原知道楚国没有救了,就投江自杀了。
林汉达爷爷的故事就是那么生动有趣,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历史,还让我们学到了怎么组织语言。
篇6: 《屈原投江》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司马迁写的`名著――《史记》。其中,我有一篇记忆深刻的故事:《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这讲的是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当时,屈原的国家快灭亡了,于是,爱国的他,便向皇帝传上了他的几个改革方法。不料,皇上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将他降了职,屈原十分愤怒。过了一段日子,他们的国家国土沦落,屈原满怀悲愤,投江自尽了。人们非常怀念屈原,他们怕小鱼吃掉了屈原的尸体,便每天往江里仍粽子,这便成了现在的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很是感动。屈原的这种爱国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采纳,还降了屈原的职,能不让他愤怒么?尤其是最后国土沦落,这让爱国的他怎么接受得住?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位爱国诗人表示无限的敬佩。
联系现在想一想,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我们的爱国之情不能变,我们也不用向屈原一样,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回报祖国,这就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篇7: 《屈原投江》读后感
读了《屈原投江》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由于奸臣谗言而屡遭放逐,但他的爱国之心不变,所以最后他不愿朝秦暮楚投江自杀了,他以死捍卫了他的操守,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忠诚热爱。
从屈原身上我看到了高尚的操守与忠贞。虽然屈原遭到流放,但他仍不能忘怀于国家,他挂念皇上,抨击奸小,希望国君醒悟,重振楚国国威,他通过诗歌创作,反复倾诉自己的衷肠,屈原曾说过:“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刚洗了发的人一定要弹一下帽子,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一下衣服。作为人,谁又会以清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物的污染呢?我宁可投身江水葬身鱼腹,怎能让世俗的尘垢来玷污我洁白的操行呢?”这句话使我感触很深,是啊,一个清白的人为什么要让世俗的尘垢来玷污呢?
同时在这篇文章中我不仅看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还看到了那时期昏君当道,众多官员的无能和嫉恨,在他们的魔爪下,有多少像屈原一样的伟人遭到摧残呢?在那时期又有多少人能出污泥而不染呢?
我鄙视那些奸臣,因为自己的无才而摧残有才华有知识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所以那时的社会才会变得那么不堪,屈原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源远流长,会被后人一代代歌讼,而那些奸臣也会被人们记住,记住他们的无耻行为,让后代们唾弃他们。
【屈原为什么投江】相关文章:
3.屈老师教案
10.再吊屈子赋文言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