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

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

2024-05-01 07:32: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intianyinh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

篇1: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

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篇2: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及赏析

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及赏析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释】

①捻(niǎn):持取,捻弄

【翻译】

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

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

【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她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阅读训练】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3.请赏析上阕的意境。(4分)

【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3.残花纷纷飘落,铺满小路。池水盈盈上涨,小雨霏霏落下,杜鹃声声啼鸣,园林天天憔悴。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营造出一幅衰败憔悴的晚春图,表现了词人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4分)

篇3:秦观《画堂春》赏析及阅读答案

一、秦观《画堂春》赏析及阅读答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秦观《画堂春》赏析阅读答案

二、拓展阅读:纳兰词赏析《画堂春》

篇4:秦观《画堂春》赏析及阅读答案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我手写我心,词人的万千心事纠结于眉、郁结于心,而终于脱口而赋出此词,词人由暗火而郁结,由郁结而困顿,由困顿而渴望解脱,由渴望解脱而终于爆发,这样的流露往往是最真切感人。这正是这首《画堂春》的写作背景。

开头便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无丝毫妆点;

明明天造地设一双人,偏要分离两处,各自销魂神伤、相思相望。世上万千锦绣,无非身外之物,关乎他人,唯独非关你我。容若何堪,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上片实为借用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非赠道士李荣》诗中成句:“相怜相念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下片转折,接连用典。“浆向蓝桥易乞”,这是裴航的一段故事:裴航在回京途中与樊夫人同舟,赠诗以致情意,樊夫人却答以一首离奇的小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裴航见了此诗,不知何意,后来行到了蓝桥,因口渴求水,偶遇一位名叫云英的'女子,一见倾心。此时此刻,裴航念及樊夫人的小诗,恍惚之间若有所悟,便以重金向云英母亲求聘云英。云英的母亲给裴航出了个难题:“想娶我女儿也可以,但你得给我找来一件玉杵臼的宝贝。我这里有一些神仙灵药,非要玉杵臼才能捣得。”裴航得言而去,终于找来了玉杵臼,又以玉杵臼捣药百日,这才得到云英母亲的应允。

浆向蓝桥易乞”句为倒装句,实为“向蓝桥乞浆易”,言下之意,似在暗示自己曾经的一些因缘往事。到底是些什么事,只有词人冷暖自知。

“药成碧海难奔。”这是嫦娥奔月的典故,暗喻纵有海枯石烂之深情也难于情人相见。这一叹息,油然又让人想起那“相逢不语”的深宫似海、咫尺天涯。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仍是用典。词人用典至此,明知心中恋人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亲,只得幻想终有一日宁可抛弃繁华家世,放弃世间名利,纵令贫寒到骨,也要在天河之滨相依相偎、相亲相爱、相濡以沫。这样的誓言令人为之感动。

篇5:秦观《点绛唇·桃源》《画堂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点绛唇·桃源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参考答案

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得分标准:心情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

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篇6:秦观《点绛唇·桃源》《画堂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

试题答案:

⑴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⑵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篇7:画堂春秦观试题答案

画堂春秦观试题答案

秦观《画堂春》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案

(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即可)

そ馕錾香状幼匀痪拔镄雌穑一番风雨后,春光被季节催促得黯淡,残花纷纷飘落下来,一片狼藉铺满小路。池水盈盈涨起,将一片新绿映入眼底阅读答案小雨霏霏落下,杜鹃声声啼鸣,园林天天憔悴,挽留不住春天远去的背影。下阕自然由景生情,转移到个人情思上,在春归的无奈中独上高楼,在落日的斜晖里拈一枝残花,无语凭栏。至于那“此恨谁知”的内涵,又有谁能说个明白?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他后来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其词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终究气格纤弱。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南宋张炎之《词源》:“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文苑传》。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编撰的《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极善书法,小楷学钟王,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行楷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后世称之为“淮海公”。

未仕期

秦观在未仕期间,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为科举做准备。然而亦时常游历于江淮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这段期间秦观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为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秦观同孙莘老、参寥子游访漳南老人于历阳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又往乌江拜谒项羽墓,极尽山水名胜。此次出游共赋得诗词三十余首,并作《汤泉赋》一篇,以记途踪。二为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秦观前往越州省亲,适逢苏轼自徐州徙往湖州,于是便乘苏轼官船一同南下。途经无锡,与苏轼同游惠山,又经吴兴,泊西观音院,同访诸寺。端午过后,遂别苏轼赴越,中秋时,与参寥子、辩才法师同游龙井,其后又与郡守程公辟游玩鉴湖、拜谒禹庙,相得甚欢。直至岁末年关家书催归,秦观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上。写下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来描述离别情意,透露出对此段漫游岁月美好的缱绻不舍。

“学而优则仕”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不例外,然而秦观的科举征途却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第一次参加科举应试,却是抱着满满的期望换来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杜门却扫,日以诗书自娱” ,可见这一失败,对他而言,是精神上的打击。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再次应试,却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 的社会现实。因此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望获举荐。“功夫终不负有心人”,秦观在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终于成功考取进士,踏上其同样屡遭挫折的十年仕宦之途。

入仕期

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大难题,更是令朝廷不安的一大乱源。秦观入仕之时,适逢北宋朋党斗争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于此亦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登科以后,任定海主簿及蔡州教授。因其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从此党争的迫害便从未间断。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鲜于侁,共以“贤良方正”荐秦观于朝,无奈却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诬告。元祐五年(1090年)方由范引纯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元祐六年又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元祐七年(1092年),秦观授左宣德郎,又由秘书省正字,左迁国院编修官,参修《神宗实录》,甚得恩宠。数月之间,拔擢连连。此三年亦为秦观仕宦期间最顺遂的时候。宦达未久,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贬谪期

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政局瞬变,“旧党”出京。秦观作为“旧党”核心人物,亦在所难免。 秦观首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重修《神宗实录》时,随意增损,诋毁先帝。因而在前往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任监酒税。在处州任职之时,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与佛寺僧人谈佛聊禅,并为僧人抄写经文。他的词作《千秋岁》在回忆当年盛会时,抒发了很深的感慨与愁情: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无奈小人诬陷,状告秦观私撰佛书,便又因此获罪。《宋史·文苑传》云:“使者承风望指,伺候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将所有的官职同封号除掉,是宋朝对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贬黜南蛮时,秦观心情悲怅,早已绝了希冀,便作《踏莎行》词。虽将《千秋岁》的直抒换为比兴,没有“愁如海”之类的字眼,然而内心深处却依然郁结难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方至郴州又移至横州编管,元符元年(10),移迁雷州编管。眼望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秦观自赋挽词。此词道尽心中凄苦,叫人心生悲惋。 元符三年(11)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当年五月行至藤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而卒。张文潜曾作《祭秦少游文》云:“呜呼!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道尽了秦观坎坷一生,句句痛彻心扉。一代文人,命运竟是如此的坎坷曲折,最后竟死在荒蛮之地,令人无限感慨。

婚姻家庭

作者:陈雄

秦观的正妻叫徐文美,而非传说中的苏小妹。这是他自己在为岳父写的文章里交代的。他的岳父是高邮一位姓徐的富商,因为有点钱,捐了一个主簿的官当,生了三个女儿,分别叫徐文美、徐文英、徐文柔。秦观在《徐君主簿行状》一文末尾说:“徐君女三人,尝叹曰:子当读书,女必嫁士人。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

关于其妻就是点了一下名字而已,在秦观的诗文中提及不多。例如《临江仙》:

髻子偎人娇不整,眼儿失睡微重。寻思模样早心忪。断肠携手,何事太匆匆。

不忍残红犹在臂,翻疑梦里相逢。遥怜南埭上孤篷。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

再如《满庭芳·茶词》:

北苑研膏,方圭圆璧,名动万里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揽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妆残。

末句以相如文君来比喻秦观夫妇,说明两人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但徐文美大概不是秦观最钟爱的女子。有人统计,秦观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茹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说了秦观的一件风流事。秦观在绍兴的时候,由当地最高长官太守接待,住高级宾馆蓬莱阁。一日,在席上看中一个歌妓,于是赋《满庭芳》,开头一句是“山抹微云”,后来就是“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了。此词流传甚广,苏轼曾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明代的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则透露了秦观的另两次艳事。“秦少游在蔡州,与营妓楼婉字东玉者甚密”,他专为情人写了一首《水龙吟》,还费心地将楼东玉的名字写进去,“小楼连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就是谜面。而“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照人依旧”是说他们幽会情景的。秦观还有过一位叫陶心儿的情人,他曾赠一首《南歌子》给这位名妓,末句的“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就是为陶心儿的“心”字打的哑谜。

才情都用在妓v身上,是不是有点“浪费”?以至于黄庭坚都看不过去了,写了一首诗劝告他,其中有“才难不易得,志大略细谨”的句子,秦观看了很不高兴。

传统的诗词鉴赏,分析秦观时,总是定性为写“歌妓的恋情,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但这并不适合解读秦观的所有爱情词。拿他的经典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说,就并没有牵连到什么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感。相反,如果结合他放浪的情感经历来看,完全可以大胆地假设,这只是秦少游安慰痴情女子的托词,或者说摆脱一段旧恋情的美丽借口。

篇8:画堂春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画堂春的阅读及答案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篇9:画堂春张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张先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既描写了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描写了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

原文: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字词解释:

⑴参差:高低不齐。

⑵霁(jì)山:雨后山色。

⑶溶漾(róng yàng):水波荡漾的样子。

⑷画桡(ráo):船桨,这里指画船。

⑸迟:缓缓。

⑹鉴:镜子。

⑺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⑻浅声:轻婉歌声。

⑼双唱:双双唱起。

⑽深色:加深颜色。

⑾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

⑿障面:遮面。

⒀斜晖(huī):偏西的阳光。

⒁翠:指绿荷。

⒂阴:阴凉。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翻译:

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问回荡。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阅读答案:

试题:

(1)本词上片写_____之美,下片写_____之美,体现了词人对美的深刻感知和纯真性情。(2分)

(2)本词在艺术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湖山 歌女

(2)本词用大自然的清秀美衬托女性的天真美,二美相互映衬,创造了纯美的'艺术境界。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创作背景:

词人张先是江南湖州人,又在江南作过官,晚年归宿也在江南。这首词是词人夏日游江南湖山所作。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赏析:

此词写乘船游湖之美。时间是夏天,地点在江南。江南风景如画,集天地灵气,素来是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张先《画堂春》同样以江南为寄情对象,对江南的湖山风光和人物风物予以讴歌和盛赞。

上片主写湖山之美。“外湖莲子长参差”,起句开门见山,直入湖景。词人站在岸上,观望湖景,外湖长满莲蓬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那光景又别有一番风味,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中的“青”字润色,色彩明晰,光鲜灵动。“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上下天光。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于是,任画船在水中缓缓地行。在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自己为中心,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在。“人影鉴中移。”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好一派光明澄澈的境界。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县。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下阕转景入人,天人合一,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添了一抹人气和人情。写歌女之美不是描写其容貌之美,而是描写其性灵之美。宋词中女性形象演进成为词体文学之优势意象,中国文化重视女性美,尤重视其内美。如果此时不是这样,便俗。此句六字再现了两位歌女双声共和,浅吟低诉,轻柔婉转、曼妙婀娜。听其歌,见其人,“杏红深色轻衣”。“杏红”色在“水天溶漾”中更显浓艳,更为“深”,此“深”字一方面写歌女衣色彩浓深,另一方面也是歌女身形在词人心中的影射。“轻衣”轻盈灵动,羽化成仙之境尽在其中。“小荷障面避斜晖”,这一动作显人物的稚嫩可爱,让人心生怜惜。“小荷障面”虽未能尽“避斜晖”,却能带来丝丝凉意,词人于此中“分得翠阴归”。斜晖映日,词人与歌女未同乘一舟,在歌女“小荷障面”下,词人其实未必能“分得翠阴”,但是绿荫翠凉、美人在旁,作者心中愉悦,归途更感清凉。

“莲子参差”、“霁山青处”、“水天溶漾”、“人影鉴中”,这是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桃叶浅声”、“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分得翠阴”,又是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景遁入眼帘,交相呼应。将女性的美放置于天地之美中,使自然景色更通透,使人物的美更纯净。,实在中肯贴切。

个人资料:

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抃、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篇10:春日秦观阅读答案

春日五首秦观阅读答案

《春日五首》是秦观非常有名的一首诗,出自他的《淮海集》,第一首七绝描写夜雨初霁的春天庭院的景致,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秦观: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

①万丝:指密蒙的雨丝。葬光:雨后初晴的阳光。参差:指层叠的瓦片。

②春泪:指雨珠。

阅读答案一: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描摹传神是这首诗的特点。请从最后两句诗中找出一个用得妙的字作赏析。(2分)

答案:

(1)答案:景物:雨丝、浮瓦、芍药、蔷薇(任意写出两种即可给1分);画面:雨中春光图(雨后初晴图)(1分)。

(2)答案:(任选1个赏析即可)①“含”字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芍药的娇弱状态,表达7诗人的惜花之情。②“卧”字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蔷薇的娇弱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

阅读答案二:

(1)请分析“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效果。(5分)

(2)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是采用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芍药、蔷薇雨后的娇弱悲愁之态(2分),写得形象鲜明,细腻生动,耐人寻味(2分)。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诗人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胸有郁结,不便直言,只好移情于物,借眼前这“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的愁苦情怀(2分)。

春日五首(其一)原文赏析

《春日》这首七绝描写夜雨初霁的春天庭院的景致。丝,喻雨。浮瓦,晴光照在瓦上。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 无力蔷薇卧晓枝,也有的版本写作“无力蔷薇卧晚枝”。芍药,牡丹。春泪,雨点。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秦少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北宋时候著名的婉约词派大家。他的词多写男女情爱和身世感伤。他的诗也写得很不错;但是,从内容和风格说,一样“诗如小词”。还有,南宋敖陶孙也说过:“秦少游(诗)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

《春日》就被金代的文学家元好问讥为“女郎诗”,因为它格调比较柔媚。元好问对秦观的糜弱艳词极尽贬抑,他批评秦观“春日“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柔媚也是一种美,经过风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以“春泪”喻水珠,以“卧”字象征“无力”,用辞工稳而又自然,非经锻炼不能达到如此的水平。

元好问对于秦少游“女郎诗”的批评,其实是受到了前人的影响;有一次与他的老师王中立讨论如何作诗,老师举例秦少游《春雨(日)》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较之,则《春日》为妇人语矣。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

中国的诗历来以比兴著称,以物喻人,以物喻情,以物言志,诗品即人品,看其诗,即能推测其为人,这就是中国诗词的独到之处。所以有人评说,在女人堆中厮混必对秦少游浓词艳曲爱不绝口,其写诗也无非是对风花雪月,春秋美景一枝一叶的哀怨,时而如颐气指使的贵妇,时而为荡妇,时而又如怨妇,总脱不了妇人之形;心系民生、国家,必把杜甫、辛弃疾诗词印记于心,其诗必是醉里挑灯看剑;大江东去,浪淘尽……这类豪情冲天的情怀。这或许有些偏颇,但不能不承认诗词对人的陶冶作用。

【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秦观《画堂春·春情》

2.秦观的画堂春

3.画堂春 本意,画堂春 本意秦观,画堂春 本意的意思,画堂春 本意赏析

4.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5.秦观《纳凉》阅读答案

6.如梦令秦观阅读答案

7.鹊桥仙秦观阅读答案

8.春生阅读答案

9.春颂阅读答案

10.春望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秦观《画堂春》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