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蛋花经典散文
“jackl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炸蛋花经典散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炸蛋花经典散文,欢迎阅读!
篇1:炸蛋花经典散文
炸蛋花经典散文
儿时的玩伴森哥已经大四了,在隔壁的大学,今年刚刚毕业,得知他几天后就要离开学校去成都,我想为他饯别。他走之前,让我最高兴的就是意外尝到了他的“炸蛋花”。“炸蛋花“做法简单,在家里边倒是不算什么稀奇物,但是来了现在的城市读书之后,就很少吃得上了。
那天的炸蛋花说来也巧。乐山的绿心公园正在重建,人家户迁往别处,留下了这些小惨惨,比如说南瓜啊、红薯啊、四季豆之类的。炒蛋花的就是小南瓜的花,至少也是七八朵的样子。起先,还没得这种摘来吃的想法,但是事情发生了转机!这窝小南瓜的`旁边有笼草草,走近一看,还有两颗白花花的蛋,当时把我们乐坏了。森哥”见蛋起意“,一把拿起蛋在耳边摇了两下说:“蛋还是新鲜的,我们把小南瓜的花摘了去,整道好吃的。”我们立马回头,几下摘了小南瓜的花花,拿上蛋,按原路返回定好的小饭馆。
回到饭馆,和老板商量了一番,给老板整得晕呆呆地傻站着,老板是乐山人,他没有见过还有这种吃法,关键是他也纳闷都是一群学生,哪儿来的小南瓜花和鸡蛋?我们生怕他弄不撑展,就说借用一下他的小灶让我们自己来,老板是个大方人,后来啥也没说直接挥手让我们自己上,”去弄吧,等下我尝一口就行了“。
森哥一到厨房,我都不敢相信他是土木工程的大男子,直接展示了他小女孩搬的细腻和搅蛋时那种对力度的拿捏。洗洗又撕撕,随后就是拿了一只碗,打了蛋,搅了蛋清和蛋黄,再将撕成块状的花放在蛋汁里面。浸泡片刻,便下油锅了,锅里面的油不宜太烈,太烈会直接炸糊。最大的忌讳就是不能用锅铲翻,要用筷子轻轻地翻着炸,锅铲翻炸易弄碎,且要成块炸才能保持原有的姿态,吃起也有感觉,脆脆地。这个就更能展现他”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那种男子汉的魅力了。
不到几刻的功夫,炸蛋花就出锅了,醇香的味道是直接扑鼻而来,我按捺不住,虽然还是烫的,但是我没有管那么多,用手拿了直接放进了嘴里。那秒钟,炸蛋花与牙发生碰撞之后响起的那种脆生生的声音,还有下秒钟那种吞咽带来的快感,一口一口的炸蛋花舍不得咽下,它让我瞬间找回了家的感觉,给了我无比的温暖,而这一切都是森哥赐予的!我想那虽只是仅此几口而已的炸蛋花,但是让我吃得不亦乐乎,吃得开怀大笑!就那几口,火辣辣地暖了全身。因为每块出锅还不到几秒钟就已经下肚了,很可惜没有让老板也来一口。
就在几天后,我们带着不舍的情意送他去了车站,森哥离开了乐山,可能都不会再回来了。现在,每天经过包子铺,一看见煮了放好的鸡蛋,我就会想起森哥,想起那几口炒蛋花,想起我的家……
篇2:炸圆子的经典散文
炸圆子的经典散文
只要在饭店吃饭,一看到有油炸糯米丸子,就肯定抢着吃。这习惯很难改。
在老家,这道菜叫做“炸圆子”。虽然不免有方言发音之缪,但对于文化古城的老百姓来说,取名“圆子”肯定自有道理。原来,这圆子平时是见不到的,只有到了过年,家家户户才早早准备,不仅在年夜饭上把它当成一道寓意阖家团圆的佳肴,整个正月都将它当成佐餐的美味。
上个世纪中叶,家里很清贫。平日里,粗茶淡饭。过年了,父母总是要做点好吃的给孩子们刹馋。每到年边,母亲就忙开了。其中,炸圆子,就是一个重要活计。
煮好糯米饭,冷却后拌以山粉糊,加上姜末、小葱、酱油、味精、咸盐。沾湿两手,沾着粉芡,将中和好的糍黏黏的糯米饭搓成一个一个鸡蛋大小的丸子。锅里菜油沸腾了,将丸子轻轻地擦着锅边溜下去,翻几个身,圆子炸黄了,捞起来冷却沥干。这时的圆子是最好吃的,香脆可口,松软糍黏。
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桌子边,弟妹们争着要吃炉子锅里烫的圆子,母亲只有不停地烫的机会,却没有吃的份儿。那时,吃圆子简直就是一种奢侈。能吃上圆子,就好比做了上等人。
不成想,女儿的出世竟跟炸圆子有关。
那年腊月二十八,母亲照例炸圆子,妻挺着大肚子硬是要帮忙。于是,母亲在下,妻子在上,一个负责烧锅,一个负责炸圆子,这一站就从下午三点站到了晚上九点。结束时,看着木盆里堆得金字塔似的黄橙橙的圆子,妻脸上露出疲惫的.笑容,一只手支撑着酸疼的腰急切找个椅子坐下。除夕早上天寒地冻,我骑自行车送她上班。在一段下坡路上,忽地连人带车滑倒,妻子仰面朝天。等我爬起来,她已经先站起来了。下了坡,她又坐上自行车,我一路小心翼翼载她去单位。下午放假,妻感觉肚子有动静,我们急急送她去医院,不到三小时就顺产了。提起早产,当护士长的表姐说,虽然摔倒是直接原因,但炸圆子过于劳累,也是促成早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随着生活条件好转,过年炸的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少。年饭时,除了取意思,谁也不会多吃一个。正月里,再也不会有人见到圆子就抢了。
可我还是对圆子情有独钟。每年正月离家返程,母亲给的东西什么也不带,除了圆子。在我眼中,圆子不仅仅是一种食品,它浓缩了深深的母爱,寄寓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
年关在即,香味扑鼻的油黄的炸圆子又在招引着我。我该回家了。
篇3:一盘炸蝉蛹散文
一盘炸蝉蛹散文
最近这两年的除夕夜,我家的年夜饭桌上增添了一道亲切爽口且勾起我们童年回忆的小菜——一盘炸蝉蛹。说起蝉蛹这种六脚小爬虫,着实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记得小时候,每到夏日的傍晚,跟小伙伴儿们到果园的大果树下拾蝉蛹是最快乐的一件事。那个时候,果园里的苹果树粗得我们伸开两只胳膊都抱不过来,钻到一棵果树底下转一圈就能捡到十个八个蝉蛹,一晚上下来,少则几十个,多了能捡一二百个,回到家让母亲放锅里撒点盐一炒,那叫一个香!如今我们已长大成人,大果园早就不在了,童年知了声声的夏天已经离我们远去,蝉蛹们成群结队爬上果树的盛况也早已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柏油公路和路边清一色的国槐、法国梧桐。夏日的午后,知了的叫声稀疏,再也没了往日的喧闹,曾经被小孩子们视为玩物的蝉蛹如今已成了稀罕之物,在稍微高级点的饭馆里,蝉蛹已成了山珍海味,且标价不菲。
不过,饭馆里的炸蝉蛹再怎么昂贵,如今都是人工养殖的,早已失掉了童年时代那股乡村泥土的味道。然而我家餐桌上的这盘炸蝉蛹却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野味,那可是父亲一个夏天的劳动果实。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蝉蛹不再是小孩子们解馋、打牙祭的“零食”,而成了大人眼中的“健康食品”和“山珍海味”。在外上学工作多年,已经很久没见过原生原味的蝉蛹了。从前年开始,每次春节回家过年,饭桌都能见到一盘炸蝉蛹,问母亲是从哪儿弄来的,母亲说是夏天的时候父亲晚上出去拾的,在冰箱里放了半年,就为了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姐弟俩解解馋。
现在农村的土地大部分被征收,或盖楼,或修公路,田里的农活没有以往那么多了,夏日的晚上,拿着手电筒出去照蝉蛹的人比树上的蝉蛹还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过半百的父亲也加入到了拾蝉蛹的大军中,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就拿着手电筒到村外公路边的树上照蝉蛹。由于照蝉蛹的人太多,一晚上下来,能拾三五个就很不错了,运气好时能拾到十几个。每天晚上父亲把拾到的蝉蛹煮熟,然后一个一个装到矿泉水瓶子里,再把矿泉水瓶放进冰箱里冷藏。一天三五个地往里装,等到过年的时候,父亲会把他一夏天的“劳动果实”——两个装满蝉蛹的矿泉水瓶从冰箱里拿出来,做一盘美味给我们端上桌。满桌子的大鱼大肉中,唯独这盘蚕蛹在短时内如同秋风扫落叶般被席卷一空,盘子里干净得连个知了腿儿都没留下。这个时候父亲便笑侃,“我一个夏天的劳动果实,不到一顿饭工夫就没了!”
是啊,“一个夏天的劳动果实”。整整一个夏天,父亲乐此不疲地忙碌着,每晚仰着脖子、挨着蚊虫的叮咬,绕着树一棵棵地转,拾三五个蝉蛹,回家煮熟,然后一个一个往瓶子里塞,如同小时候我们攒玻璃球。一天一天又一天,要塞多少下,才能把两个矿泉水瓶子装满?年夜饭桌上这一盘炸蝉蛹,凝聚了多少父亲对儿女的爱!
冷藏了一个夏天的父爱,在这个北风凛冽的除夕夜晚,融化成蜜淌进了儿女的心田……
篇4:炸虾片儿情愫散文
炸虾片儿情愫散文
发现现在很多饭店都用炸虾片儿当“本店”赠送的菜了。
记得,小时候,炸虾片儿,平时很少能够吃得到,只有过年过节了,饭桌上才会有一盘子,炸得蓬松起来的色香都诱人的虾片儿。
狼多肉少,每次过年过节或来了客人,也只能分吃几片罢了,我和弟弟妹妹从来没尽情地吃过一回。
虾片儿,是加工出来的透明的像蜡一样的硬薄片儿,没进油锅炸之前,几乎闻不到什么气味儿。可一旦下到热油里,却会像变戏法一样,立刻鼓起来,香气逐渐扑鼻而来,而且颜色也变成亮眼的奶黄色。
小小的薄薄的'十几片儿,就能炸出一盘子香酥脆的虾片儿。
过去没有上色素的,只有一种颜色。
如今的虾片不知道质地有没有什么变化,外观上却已经是粉色、黄色、绿色的多花色了。
炸虾片儿的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是需要一定技巧的。结婚后,我在家里也试着炸了几次虾片儿,却哪一次都差强人意地糊了。
火候不够,虾片会蓬松不起来,被炸死了。
火候大了,会把蓬松起来的虾片给炸焦糊了。
只有对了的火候,才能炸出来色香味俱佳的虾片儿。
现如今几乎没有人把炸虾片儿当成好玩意儿了,可是,我去外面吃饭,只要看见赠送的炸虾片儿,都会踊跃地送进嘴里几片儿。
不是图白占便宜,也不是因为嘴馋,主要是太惋惜那些过去的时光了。
每次吃炸虾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与桌边的同龄人谈论一番过去虾片儿金贵的话题。
那次,文友丁大哥跟我在一起吃饭,正巧饭店又赠送上来一盘杂色的炸虾片儿。
我们边咀嚼着炸虾片儿,边回忆过去。
丁大哥说:“那时候,炸虾片吃不上流儿,冬天也没别的好吃的,俺们淘气的孩子,就偷家里的粉条往火盆里撮。一见火,细细的硬硬的粉条儿,迅速地像炸虾片一样蓬起来,就当炸虾片儿吃,可香啦。”
我像找到老战友了一般,立刻应和道:“原来那个年代连孩子解决馋嘴的方式都不约而同啊?”
丁大哥连说:“就是就是。”
我想,我们交谈起那些穷困中的些许快乐经历,所以那么动情,那是因为我们对其有深深的记忆。显然,炸虾片情愫,是我们这一代人儿时一种共同的难忘的情愫。
现如今,只吃食方面已经就不知道比过去丰富了多少倍,可是,我见了现在的孩子面对满桌子饭菜却总是像面对药一样的表情,真的不知道将来,他们像我等年纪的时候,还有没有一种食品能够让他们念念不忘了。
篇5:金黄酥香炸虾饼散文
金黄酥香炸虾饼散文
虾饼最早流行于江南地区,江南名小吃,以常州虾饼最为有名,因其状似腰鼓,形体打皱,称“铜鼓饼”。
虾饼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两次提到虾饼:一菜一甜点。
一菜:“以虾捶烂,团而煎之,即为虾饼。”常州虾饼与袁枚所述类似。虾肉以盐水浸半小时,冲净沥干,拍扁,剁细,加调味料搅至起胶,加猪膘及麻油拌匀,做成圆饼,锅中放油,炸至两面金黄,出锅。
一甜点:“虾饼,生虾肉,葱盐、花椒、甜酒脚少许,加水和面,香油灼透。”
广东也有虾饼:最多的是在湛江市区及各城镇。大街小巷遍布油炸虾饼小档,现做现卖,四处香气流溢。
制作方法也简单:用米粉加葱花调糊,用小铁器盛装,再加两条去壳鲜虾,后放进油锅炸至金黄色即捞起即可。也有用糯米粉和面粉作浆。但个人认为,用面粉最好。
虾饼制作看似简单,却易做难工,虾放多了,不易做成团,放少了又不够味。
吃虾饼时就用虾饼沾上椒盐(或蕃茄酱),然后包上生菜吃。湛江人认为这种吃法可以既保留虾饼的原味,还可以通过可以生食的生菜,冲淡一下油炸虾饼的热气。加蕃茄酱应该是现代改良食法,有西式快餐感觉。
好的湛江虾饼色泽焦黄,外脆里软,口味鲜咸,香糯可口。咬一口,咸香酥脆中并夹带着海虾的鲜甜,味道让人一尝试难忘。
读书时,饭堂里常备有虾饼,是作为加菜另放一盆。夏日里,天天吃着饭堂三宝:通心菜,大冬瓜,绿豆芽。这几个菜在整个夏日轮番上阵,而且都是盐水煮就,虽大大还原蔬菜本来味道,但每日相见,终归无味,最后令让人闻风丧胆。此时来一块虾饼,让那个麻木的胃重新复苏,人才开始又有了食欲。
饭堂的虾饼,用的是河虾,当年的贱价物。这种小河虾,大的.个头只有一小指长,肉嫩鲜美。对于水乡的孩子,旧时,家门前有小河塘的,夏日早晨下河游泳,边游边在水面用竹篓等物捕捞,一下子便满载而归。
河虾于清明时最肥,用来炒韭菜,或油爆,均鲜香满口。私底下认为用河虾作虾饼最好。河虾细小,烹煮大多连壳,使食物的本味得到最大保留,肉汁和鲜味都不会因弃壳而减弱。
饭堂的虾饼便是数整只河虾一同团在面粉糊中。虾份量很足,是明符其实的虾饼。虽然虾炸后尚张牙舞爪,在面团中若隐若现,但那种香酥,已足以诱人把整个虾饼囫囵而食。
每忆及此,与友言及,均口水长流。
其实,城中亦有虾饼。5元两个,巴掌大小,金黄诱人。买来一看,两只未去壳南美白对虾完整裹于面团内。咬一口,肥油直冒。而面浆太厚,未及食完一个,已迫不及待放弃面团,直奔炸虾而去。可惜,南美白对虾本来虾味就淡,炸后更无可取之处。两个虾饼,如食炸面团,最后遗弃近大半。
问友:“有否旧时味道?”友笑答曰:“毁了回忆,不如不吃。”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09天
篇6:炸货香里的年散文
炸货香里的年散文
“民以食为天”,在农耕社会,由于受生产力的影响,吃成了头等大事。有俗语讲,“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而吃香的喝辣的又是所有人的梦想,所谓香和辣,无非是肉、含油多的食物和酒。在豫西南小盆地,每逢春节,乡风民俗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叫“过油”,就是炸东西,从炸鱼、肉到莲菜、丸子,几乎无所不能,使我不由得想起香气氤氲的儿时乡村。
春节是一年最为盛大的节日,需要购买添置许多物品、衣服,需要打扫清理一年沉积的污垢,需要杀猪宰羊磨豆腐,更需要蒸馍煮肉贴对联放鞭炮。而这一切中只有“过油”堪称重头戏,只有过完油,炸完菜,才算完全做好了过年的准备。
过油一般放在年二十九或年三十,主要是有关物品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准备完毕,人也相对比较闲。万事俱备,直“欠”过油。过油时候,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的香味,和袅袅的炊烟,在村庄里飘荡、交融,和煮肉飘出的香味、燃放鞭炮的硝烟味,发酵酝酿成乡村独特的年味,小村的空气中处都弥漫着独特的香气,只用轻轻吸一口,就浓香满怀,能把人醉了。
乡村的炸油馍,用手直接拽成大片下到油锅里,肉多味厚,三五个管饱,不像城市的油条整齐划一,粗细匀称,吃起来焦脆,缺少果腹的功效。父亲是炸油馍的高手,记得有一年,他带着生产队的人们到县里拉棉籽油,当时是带着锅灶自己做饭的。宿地的晚上,他充分发挥特长,炸了一回油馍,在缺吃少喝的年代,同去的壮劳力们敞开肚皮,大快朵颐,饱餐一顿。多少年之后,虽然父亲已离世多年,但谈及那次炸油馍,同村健在的还记忆犹新,赞叹不绝。
我见过父亲炸油馍。先是和面,在大盆中倒入面粉,加温水搅拌和成块状。然后加入部分碱水。进行揣面。洁白的面块躺在面盆里,刚开始还是僵硬的样子,在父亲有力大手的来回揉搓中,在拳头的撞击和挤压下,加入碱水的面块慢慢变得柔软筋道。虽然是数九寒天,穿着单衣的父亲还是汗流满面,有时会让我拿毛巾替他擦一下汗。揣面的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揣好的面团还需要醒一会儿,这时父亲会稍作休息。母亲抓紧时间将温水盆中融化的棉籽油倒进锅里,燃着灶,做好过油前的准备。用棉花杆或者芝麻杆作燃料,火旺而持久,灰烬少,是过油的不二“柴”选。
待油沸腾起来,父亲会拿一小块面,放进油锅里,测试一下油温,并将炸熟的油馍放在灶膛前锅边,来敬灶神。别看这些小事,农村人特别重视,因为过油时发生火灾或者热油伤人的事件比比皆是,敬灶神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警示和提醒。
面团在父亲手里,变戏法的被拉成不规则形状,放进油锅里,一会就回浮起来,母亲在烧锅的同时,拿着筷子和笊篱来回翻动,待全部浮起来,两面呈焦黄色,即可捞出淋油。一般情况下,为了安全,过油时是不允许孩子们到灶前的。忙碌的父亲知道我“饥渴”的心情,说“娃儿尝一下咸甜”,正在院子里等的焦急火燎的我急忙接住父亲递过来的油馍,顾不得有些热,张开大口,让香味立即充塞我口腔,那个香啊,怎一个香字了得?
炸油馍是乡村新年的重要事项,也是检验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标尺。人们形容皇帝的好生活,说是皇帝的`床头支着油馍锅,从此可以看出油馍在过年时的重要地位。记得小时候,在临近的乡镇,过年走亲戚拜年,c上一筐子油馍,是最为隆重的礼仪。当然,油馍炸的好吃不好吃,那就另当别论。
如果油馍炸得多,还要再加入一些凉油,大人们可以稍作喘息,歇息一会儿。尔后,炸的是莲菜、红萝卜丝等,把切好的莲菜、红萝卜丝加入盐、调料,裹上面糊,在油锅里炸。素菜放在前面,是为了不让后面鱼、肉的腥味掺杂到前面的素菜里面。
干炸鱼块,也是每家每户的必选节目。老家那一片儿,吃鱼不喜欢蒸或者炖,大众的吃法是干炸鱼块,偶尔也有炸全鱼的,大多是为了接待重要客人。对于富裕殷实的人家,还要炸酥肉、鸡块、排骨和丸子,春节待客的时候,吃了前面的凉拼热炒之后,还要有后场,即所谓的八大扣碗,和婚丧嫁娶的席面一样隆重。同样,还要有一道扣条子肉,白色的肥肉蒸过之后,油光可鉴,最尊贵的客人方有享受第一筷的权力。
对于我们的小户人家,只是炸了油馍之后,再炸一些素菜就万事大吉。就是再奢侈一点,炸一些麻叶作为零食和点心,有时候作为下酒菜。南院的成选大伯,当过厨子,会做一手花团锦簇般的酒席,所以炸麻叶更是高手,脆中有酥,酥中有甜。小时候拜年去到他家里,会真伤三杯小酒,吃几片他亲手炸制的麻叶,香辣均有,胜似神仙!
虽然现在生活富裕多了,村人们的每天的生活都像过年的样子,但每逢过年,各家各户还有过油炸东西的习惯,仿佛这样,才能够体现年下的富足和美满,才能够体现春节的隆重。
那一缕缕的炸货香味,始终飘扬在故乡的村庄里,氤氲在难忘的记忆中。
【炸蛋花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炸香蕉作文
2.炸虾片_作文
4.炸豆阅读答案
5.第一次炸饼作文
9.吊炸天的自我介绍
10.炸土豆条的几个步骤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