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4-05-26 07:59: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xdyygoo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 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 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9、本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篇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选的第②段主要论证了:“读书应该也必须深入研读”。

B、孔子读《易》的事例证明“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乃读书之术。

C、“老吏史苦之”与“坡洒然不倦”对比,证明读书贵在乐学。

D、虞世南等人的事例与孔子、苏东坡的`研读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考答案:

9.清(1分) 郑燮(1分) 10.(3分) 11.C(3分)

8、本文所反对的是“ ”,针对其弊端作者直接论述了两点,依次是(1)“ ”

(2) (第②点请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9、以下语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参考答案

8、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2分)

(1)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2分)

(2)(况且)过目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弊端。(2分)

9、D(2分)A(1分)

篇3:“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 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焉能致此位乎?

于是余有叹焉!

B.尊显以风百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C.上贤之,下诏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靠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是出于鼓励富商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两人奔赴前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他们虽然不可能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11.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品德高尚但不善于表达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12.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8分。)

(1)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3分)

(2)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2分)

(3)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3分)

参考答案

8、【答案:B】(“见”表被动)

9、【答案:B】(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第一个“焉”是“怎么”的意思,第二个“焉”句末语气词,无义。C、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D、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表被动。)

10、【答案:C】(A原因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法纪”。B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大贾。D“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11、【答案:C】(“不善于表达自己”概括不当)

12. [共8分]

(1) 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来保全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3分,“诛”译为“攻打”或“讨伐等,译为“杀”不给分。“愚”译为“我”;“死节”译为“为气节而死”或“效死来保全节义”都可以。]

(2)[2分] 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句中三处省略,两处为介词宾语,译出任一处给1分;“闻”译为“禀告”“报告”等;]

(3)[3分]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会”译为“适逢”等1分,“习弩习船者”译对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官的事,不想做官。”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的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它们。”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许他。卜式说:“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绩为最好。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封为丞相。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齐国丞相卜式其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评论说:卜式就像鸿雁有威仪的羽翼没有飞起时却被燕雀所轻视一样,其行迹远藏于放牧猪羊的事情上,若不是遇到了好的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呢?

篇4: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无双,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翻译

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技艺天下第一,能够变换创作出新颖的乐曲。他在唐武宗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还骄横放肆。唐宣宗初年又召他到宫廷演奏。罗程知道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自己研习音乐尤其刻苦。时常皇上命令罗程依照格律为妃嫔作歌伴奏,罗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曲使皇上动情,因此罗程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宠幸。一天,罗程竟然因小事杀死了人,皇上大为震怒,立即将他驱逐,押赴他给京城地方长官处理。 其他乐工们因罗程的技艺天下无人能比,想要以此打动皇上的心意。适逢皇上到花园中去,将要演奏,乐工们便安设了一个空座,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乐工们排列成队,走上前来,环绕在皇上跟前连连叩拜并痛哭流涕。皇上说:“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呀?”众乐工向前来说道:“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但是我们这些臣民们都怜惜罗程天下无双的技艺,(他)不能得以永远侍奉给皇上,因此把这件事,当成为内心的遗憾。”皇上说:“你们这些人,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注重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时代所制定的法律啊。”最终,没有赦免罗程的罪。

阅读练习

1,从文中看罗程为什么以“眦睚”杀人?

答:因为他“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

2,当皇上到花园中去,乐工将要演奏的时候,乐工们为什么“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

答:以此来显示罗程的重要性,想要皇上赦免他的罪。

3,罗程的悲剧给人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做人不要太狂傲,不要为一点小事发脾气。

4,你从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启示?

答:①英明的统治者会以国法为重,不会因偏爱和人情而废法。

②恃恩自恣终会酿成大错。

③人才虽难得,但法律是无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是平等的。

5,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答:因为“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二: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 能变易新声

⑵ 会幸苑中

⑶ 乐工等罗列上前

⑷ 卒不赦程

22.下列加点的词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4分)

A.得幸于武宗 B. 必为奇巧声动上

不得永奉陛下 置琵琶于其上

C.由是得幸 D.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

会幸苑中 以是为恨

2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他工辈以罗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2)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24.用文中语句填空.(4分)

罗程“果以眦睚杀人”的原因是“ ”, 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罗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参考答案

21.(8分)(1)变换. (2)正好,恰好.(3)排列,排成行列.(4)终于

22.(4分)D

23.(6分) (1) 其他的乐工们认为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双,想利用这个理由使皇上改变主意. (2)

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和法律.

(各3分)

24.(4分)①恃恩自恣 ②惜程艺天下第一(或:以程艺天下无双) (各2分)

篇5: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规。善医,即以医自居。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数诸家,心殚厘定。优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药三百六十五。唐高宗,命李勋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药一百一十四。宋太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夷考其间,瑕疵不少。有当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分为二种。生姜、薯芋,菜也,而列为草品;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似兹之类,不可枚举。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复者芟,缺者补。旧药一千五百一十八,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又著《过所馆诗》《医祟》《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搜罗百氏,探访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终於万历戊寅(公元1593年)。凡二十八年而成书。旧本附方三千九百三十五,增千一百六十一。

赞曰:“李公份份,乐道遗荣;下学上达,以师古人。既智且仁,道熟以成;遐以媲之,景纯通明。”

①份份:同“彬”,文质兼备。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试于乡不售

售:考试得中。

B.惟耽嗜典籍

耽:爱,喜欢。

C.有当析而混者

析:分开。

D.僭肆删述

僭:虚假,不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李时珍为著《本草纲目》一书“下学上达”的一组是(3分)

①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

②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数诸家

③辨百谷,尝众草

④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

⑤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

⑥搜罗百氏,探访四方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善于钻研。少年时参加科举考试失利,于是十年不出家门,潜心诗书,广泛涉猎各门知识,。因为擅长医学,于是就以医者自居。

B.七十六岁时,李时珍写了一封遗表。其中,他叙述了自己修改《本草纲目》的缘由:“本草”之前虽历经几朝修补,但仍存在许多错误。

C.《本草纲目》的创作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炎皇辨百谷、尝众草、遵伯高之法剖析了经络的始末缘由,写下《神农本草》,为它打下基础。

D.李时珍修改的《本草纲目》较以前的医书更为系统些。除了对草药进行说明、辨误外,还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草药的产地、气味、主治等。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2)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参考答案

4.D(越礼,过分)

5.D(①写因李时珍医术高明被封官③炎黄行为④轩辕行为)

6.C(向歧伯学习,遵循伯高的方法是轩辕的做法

《神农本草》三卷作者不是炎黄)

7.⑴因楚王嫡子突然休克,李时珍药到病除,使之活命,(于是)就被推荐到京都太医院任副总管。一年后请求回乡,开始写作《本草纲目》一书。(句意2分,活、暴、厥各1分。)

⑵上自古代典籍,下至稗官野史,凡是有关记载药物的内容,没有什么不收录采摘。虽然名为医药书,实际上包罗了许多事物的道理。(句意2分,坟典、靡、赅各1分。)

参考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他父亲叫李言闻,以行医为业。李时珍在十四岁时补做国学学生,三次参加乡试没有中举。读书十年不出家门,广泛学习,没有不思考的。他尤其擅长医学,就以医生自居。楚王听说李时珍后,召他去做王府“祭祠”,并兼管王府医疗事务。因楚王嫡子突然休克,李时珍药到病除,使之活命,(于是)就被推荐到京都太医院任院判。一年后请求回乡,开始写作《本草纲目》一书。

在七十六岁那年(公元1594年)他写了份遗表,交给了他的儿子李建元。内容大致是说:我从小就受体瘦多病之苦,到了成年又像钝椎一样笨拙,只是我却沉湎在经典书籍中,勤奋切磋反复琢磨,收集诸家学术观点,竭尽心力整合。特别担心的是《本草》这本书,对人十分重要,但错误确实很多,我私下进行校订,经历了整整三十年,才算有了最终结果。上古时炎帝就辨别各种谷物,尝遍百草,通过药的气味分辨它的药性和毒性;轩辕,向歧伯学习,又按着伯高的指导,剖析了经络的始末因由,于是有了《神农本草》三卷。待到了梁代,陶宏景又对其加以注释,归纳了药品共有三百六十五味。唐高宗时又命李勋对“本草”重新加以编写修正,长史苏恭上表申请增加新药一百一十四味。至宋太祖时,又命刘翰对此书进行了详细校正,仁宗再次下诏要求补加注释,又增添了一百味药。唐慎微合编为《证类》。《本草》修补了各个版本,从此可以认为它是一部较系统全面阐述草药的书籍。可是仔细认真的考证这本书的内容,(发现)仍有不少瑕疵。有应当分开但混在一起的,葳蕤和女萎两种东西,合并在了一起;有原本应当合并但分开的`,南星与虎掌是一种东西,但却分为两类。生姜还有山药,已成为日常菜蔬,而被列为草药;槟榔与龙眼,是水果,但又把它列为了木部。像这样的混淆,不能一一列举。我不是不自量地对此书进行超越常规的肆意删改,而是把重复的地方去掉,有缺漏的进行补充。原有药物一千五百一十八味,今天增加的有三百七十四味;而把它们分为了十六部,共有五十二卷。以正名的为主纲,而将附加解释的条为目,后又加以集中的说明。辨别了更正了差误、以往的疑似,而又详细地说明其产地、气味、主治等。上至历代的经典,下至手记,凡是有所涉及的,无不进行收入整理。虽然命名是医书,但实际是包括了万物的道理。

在万历年间,皇帝诏令朝廷内外献书,李建元把父亲的遗表呈递了上去,皇上命令礼部进行誊写,下发到了二地京都、各省的布政司进行刻本发行。

李时珍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又写了《过所馆诗》《医祟》《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但诗文及其它文集都失传,唯有《本草纲目》留传在世。他搜集了多家著述,出访各地,从嘉靖壬子年开始,到万历戊寅年为止。共用了二十八年才完成此书。旧书附有方法和药理,共计三千九百三十五条,新增加的就有一千一百六十一条。

评价说:“李公文质兼备,他执守敬业,抛弃荣华富贵;向下学习向上通达,向古人学习。他既智慧又仁爱,医道成熟以至大成;前人谁能和他媲美呢,只有西晋时的学者郭璞(字景纯)和梁代的陶宏景(字通明)了。”

篇6: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的谥号。②孝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1.选出与“其弟伺间从容言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昔贤之所难也

B、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C、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D、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B、闻者叹服

C、魏王雅望非常

D、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弟伺间从容言之。

(2)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4.在作者看来,倡廉拒贿应该做到哪两点?

参考答案

1.C

2.C

3.(1)他的弟弟等待到机会后就神态自若地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2)喜欢一样东西却不被这件东西所牵累的人大概是很少的,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啊!

4.(1)严以律己,秉公处事;(2)胸怀坦荡,不为物累。

附加注释

1. 吕文穆公:吕蒙正,字圣功。曾三次登上相位,谥号“文穆”。

2.以:凭借。

3.眷遇:赏识 ,眷:器重宠信。

4.遇:礼遇。

5.鉴:镜子。

6.因:凭借、依靠。

7.知: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

8.伺间:等待空闲。

9.从容:不慌不忙。

10.于:介词,比。

11.盖:发语词,表示将发议论。

12.好:嗜好。

13.之:主谓间。

14.安:哪里,怎么。

15.以为:认为。

16.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17.逸事:前代或前人流传下来的不记于正史中的事迹 。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18.尤:尤其,特别。

19.累:牵累;连累。

参考译文

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以宽厚待人,宋太宗尤其赏识。有一位朝庭中的官员,家里藏有(一面)古镜,自己说这面镜能照二百里。 (朝士)想凭借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他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等到他有空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告诉他,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用得着能照二百里的(镜子)?"他的弟弟于是不敢再说这事了。听到这话的人都赞叹佩服吕蒙正,认为他比李卫公更贤德。大概他的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义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守株待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旧唐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5.况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6.《过秦论》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晋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宋书·列传二十七》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张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晋书》卷三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