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李白与皖南

李白与皖南

2024-06-14 07:49: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rm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李白与皖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李白与皖南,希望大家喜欢。

李白与皖南

篇1:李白与皖南

李白与皖南

李白是皖南诗歌史上的光辉旗帜。他写于皖南的诗有150多首,清新明丽,自然朴实。

安徽省皖南地区,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观与特有的人文雅韵,跟历史上许多著名文人结有缘分。其中结缘最深,以大量名篇为皖南诗歌树起光辉旗帜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作于皖南的诗,明确可考的有150余首,占其全集千首的六分之一,不仅数量大,而且绝大部分皆以皖南山水人文为歌咏对象,或与之有深刻联系,其中多带有皖南的韵味和气息,成为后代皖南诗歌学习继承的典范。由大诗人和山水奥区相结合所产生的诗歌,以及诗人在创作上所受的地域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即打算先简要介绍李白与皖南关系特别深的一些诗歌,再进而分析其风貌特征及其跟皖南山水人文的内在联系。不足之处,希望读者赐正。

李白在皖南的游踪与创作

李白在皖南的具体行踪,今天已不可能一一厘清。但一些重要行踪还是可以确定的:一、李白开元十三年(725)出峡,十四年乘船东下,至金陵、扬州,途经皖南沿江各地;二、天宝元年(742)秋,李白奉唐玄宗之诏入京,作《南陵别儿童入京》诗,证明此前李白已寓家南陵;三、天宝十二至十四载(753—755),在宣州特别是秋浦一带长期居留,有“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等诗句可证;四、天宝十五载(756),因安史之乱,李白南下至宣城,有《经乱离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猛虎行》(“窜身南国避胡尘……昨日方为宣城客”)等诗可证;五、上元、宝应年间(760—762),李白因从永王璘遭流放遇赦放回后,至皖南依当涂县令李阳冰,卒葬青山。留有二孙女在当涂,说明去世后其家亦在皖南。为了获得对于李白皖南诗歌的整体印象,本节以空间分布的各重要景点和郡城县邑为中心,对其相关作品加以介绍。

(一)“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在当涂的创作

李白写于当涂的诗四十余首。其中《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六首》、《下途归石门旧居》、《临路歌》都是千古绝唱。《望天门山》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是从天门山江面的`上游往下游眺望。东、西梁山(合称天门山)夹江对峙,当船循航道由上游驶近西梁山时,眼前的江面为伸入江中的山体所遮挡,江流似乎没有出路,须等船绕出西梁山时,前面才豁然开朗,在两山之间现出宽阔的江面。舟行中从山体蔽江,到江面突然展现,在感觉中犹如长江之水冲破了天门山的阻挡,这是顺流而下的体验,这种体验当然以第一次过天门山时最为新鲜,也最能激发诗兴。因而《望天门山》很可能是李白开元十四年(726)第一次沿江东下时所作,它与《临路歌》,正好分别是李白皖南诗的开篇和终篇。

天门山下游不远处就是牛渚矶(采石),李白名篇《夜泊牛渚怀古》以年少贫贱的袁宏自比,亦当是诗人较为早期的作品。诗云: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所怀之事,发生在东晋:袁宏幼时家贫,以运租为业。曾于牛渚秋江月夜,在船上咏诵自己所作的诗,为镇西将军谢尚所闻,大受赏识。从此,名声日高。这是发生在当涂牛渚的人文佳话。谢尚与袁宏打破身份贵贱的悬隔,借文学展开心灵沟通,为李白所神往,此诗无论写景写事,都受袁宏咏诗的佳话启发,牛渚的清江月夜,昔人的风流往事,在李白的笔下,都有一种悠然神远之致。清人王士祯赞赏此诗:“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诗所以能够至此,除了李白的天才之外,牛渚清秋月夜富有诗意的环境和动人的历史传说,都给了诗人灵感。

《横江词六首》亦写于牛渚,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展现牛渚春潮的壮观。诗中反复突出了几个意念:一个是“恶”:“横江恶”、“**恶”、“恶风回”;一个是“渡”:“横江欲渡”、“哪可渡”、“郎今欲渡”、“公无渡河”;一个是“愁”:“一水牵愁”、“愁杀峭帆人”。此外,诗中还多处出现“风”、“浪”、“波”、“涛”等字,把横江风浪的气势写得比八月的浙江潮还厉害。这样描写,用意是说横江是他去“西秦”的最大障碍,因横江难渡而不免发愁。其实,这组诗也可能是李白较早时期的作品(津吏称李白为“郎”),诗中的“愁”有点虚,愁而不苦,愁而不深。嘴上说:“横江恶”,而笔下展现的景象,却是横江了不起。“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写得惊心动魄,实在是对横江深情而热烈的赞美。

(二)“我家敬亭下”——李白在宣州的创作

宣州在唐代是上州大郡,有丰富的六朝文化遗产,发达的商贸和农业。李白在这里登敬亭山、上谢脁楼,诗兴一再受到激发。宣州幕府,僚佐众多。李白在此,人事交往亦多于在皖南其他地区。他与前后两任太守(一姓宇文、一名赵悦),以及宣城县令崔钦,均有交往,有《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赠宣城太守赵悦》、《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江上答崔宣城》等篇。李白好友崔成甫,于天宝后期在宣城,李白赠崔成甫诗达六首之多。李白从弟李昭,在宣州为长史,李白有《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宣州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见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等诗。李白还有《哭宣城善酿纪叟》、《宣城哭蒋征君华》、《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等诗,说明李白在宣城还与隐士、释子、手工业者有交往。又,南陵、泾县是宣州属县,李白天宝元年(742)应诏入长安前,以及安史之乱前后,在南陵都有家。南陵县丞常某,多次陪李白游玩赋诗。在民间,李白曾在五松山下一位姓荀的老妇人家投宿,又曾赠诗给荀七、杜秀才等人。在泾县,则与崔文兄弟和汪伦相交往,有《赠崔司户文昆季》、《赠汪伦》诸诗。

在宣城的创作中,李白经常提到谢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游敬亭寄崔侍御》)谢脁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太守,在任一年有余,留诗近四十首,成为李白怀念的对象,其《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日傍晚,在北楼登临俯视,晴空之下山水环抱的宣城,宛如画图。中间四句是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末二句怀念谢公,给如画的江城布上古今相接的人文色彩,更显意境悠远。《宣城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与《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作于同一地点,而风格迥然不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开头两个分别长达十一字的长句,显示怀才不遇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不可遏止的情感状态。照说下面的忧愤之情会进一步强烈地喷涌出来,但李白心胸开朗,豪迈旷逸,空阔之景既能引发他的烦忧,同时又能帮助他排解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面对着壮阔明净的万里秋空,又获得一种心与境相契、精神为之一爽的感觉。于是激发起自信,想到自己和李云堪与建安诸子和谢脁相比的才华。最后归结到要摆脱尘世,遨游五湖。两诗都提到谢脁,而同一谢脁楼,对于李白,所助发的诗兴是如此不同。

篇2: 合创剧本与初到皖南

合创剧本与初到皖南

我们是第一组的同学,由来自不一样地区和不一样年龄的八个人组成,经过五天的理论学习与讨论,我们八个人共同完成了一部完整的剧本;今日到皖南,该开始紧张的工作啦!

第一组合影

制片人:黄道华

南通开放大学

这天是作为“乡村记忆”南通乡村文化影像志的合作伙伴参加微电影训练营的第六天,这几天里,看到第一小组的各位同学认真学习、用心讨论,第二天一下子就拿出四个剧本,实力不一样反响。让我对他们充满信心。

几天来的实际行动,也确实反应了他们的水平。大家能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具有现代工匠精神,让感觉后生可畏。

这天带着昨晚修改好的剧本和分镜头来到了美丽的宏村,大家信心满满。虽然条件艰苦些,我相信大家必须会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圆满完成任务。不久的将来我们肯定会记得这几天的收获!我以他们为傲!

导演:张超

澳门城市大学

已经不是第一次导演小短片,但这种大批人马带着专业设备来到深山之中的小村子还是头一回。前期经过几天的讨论与修改,我们组的剧本已经基本成型了,拍摄的任务也不算很紧张。来到宏村的印象不错,只是驻地的环境实在是令人惊讶。明天开始大家都要正式开机啦,加油哦~

抵达目的地

执行导演:周芷君

香港浸会大学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来到新的`地方,想起自我的温暖舒适的房间和对我关怀倍至的家人,心里不禁感到疲惫和纠结。走访村子一天,看见那里的商业化街道,路旁叫卖的居民,和待建而被拆掉的旧房子,确实和我想像的宏村很不相同。拥挤的房间,脏兮兮的墙壁和窗帘,也和我想像的有很大差别。

但不论如何这些个反差对我们来说只是也一个锻炼的开始,松懈?不可能的。大家一齐加油吧!不明白接下来我们又回遇见什么挑战呢?

编剧:冯剑欣

南京财经大学

烈日炎炎,配上聒噪的蝉鸣,这已经给皖南之旅的开头留下了一个大写的“难”。拖着行李箱,顺着坑洼的小路,最之后到宏村供销社——未来九天拍摄的住宿地。朴素的饭菜,简陋的寝室,给我们度过这九天八夜增加了更大的困难。这让我想起了《王子与贫儿》中所描述的,我们对彼此身处的景况所做出的反应很可能会惊人地相似。也就是说,不管是来自港澳还是内地的学生,应对如此艰苦的环境都难免抱怨。但即使如此,我们不得不勇敢应对并坚持下来。

主演&协调人:

徐可欣

南京大学

我很幸运地被随机分配到了一个很舒服的小组。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我们小组的氛围,那就是“一派和谐”吧!就连抠剧本时候的头脑风暴都是井然有序的。作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我很欣慰自我能够有机会和他们这些气味相投的人共同完成一部电影,同时学到很多东西。这几天虽然有点疲惫,但却感觉浑身充满了劲儿。明天就要开始正式拍摄了,我代表第一小组跟所有训练营的朋友们大喊一声“刚把爹”!

摄像师:王子亭

南京艺术学院

早上坐了很久的车,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迎接我们的是古香古色的宏村。经过下午的踩点,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民宅,我觉得本地人依旧很热情,很热爱自我的家乡,没有想象中我们打扰了他们清静的生活,他们会不待见我们。接下来的就是我们要在短暂的几天努力加油,团结合作。

随手拍第一组成员

灯光师:黄皓仪

香港浸会大学

这天第一天到宏村,让我明白到''珍惜''这两个字。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得很幸福的,要珍惜身边的一花一草。这天来到传说的两棵树面前,见证了新生与死亡,深深体会到宏村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就是很有好处的。在这次训练营中,练的不只是技巧,还要有心态!大家加油努力吧!

场记:孙天姿

南通开放大学

随着漫长旅途的经过,最终到达令人期盼已久的宏村。应对着烈日下的宏村,我们依旧决定外出取拍摄场地,我们就应珍惜在这个训练营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我们也必须会在此次活动中有所收获,加油吧!

上图由本届学员倪康博在宏村拍摄

感谢第一组同学精彩的投稿!

预祝大家在接下来的拍摄中

克服困难,合作愉快

拥有一段难忘的回忆?

篇3:与李白一起饮酒

与李白一起饮酒

喜欢李白,喜欢那个“风歌笑孔丘”的李白,喜欢那个“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喜欢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与李白一起饮酒,是人生最快意之事。

李白这颗诗星灿烂了一千多年了,让他的“诗迷”们追了一千多年,也让当下的诗人们羞红了脸。李白说:我喝的是酒,吐出来的是诗。我说:我喝的是酒,吐出来的是饭菜。李白仰天长笑。

与李白饮酒,不能不提起诗;与李白论诗,不能不说起酒。因为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酒是李白诗作的源泉与动力。酒杯一端,文思如泉,一口下肚,运笔有神。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

李白年轻时也曾想弄个官做,他的知音贺知章推荐他当了大唐皇帝的秘书,可以经常见到皇帝李隆基,也经常能喝到皇帝赏的酒,有时还有洋酒,这让李白觉得当官的感觉还是挺美妙的。一次,李隆基和杨玉环想听几曲新歌,让李白写,没想到李白喝多了,往他的脸上喷了好几碗水才把他弄醒,李白晕晕乎乎地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倾国两相欢”,杨贵妃直夸李白太有才了!事后李白后悔得直吐血,他说那是他喝得最失败的一次酒。

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日子长了,李白觉得不舒坦了,他动不动就让李隆基的红人高力士给他脱靴,弄得高力士很不高兴,就在李隆基跟前说李白的坏话,李白干脆辞去工作,当上了自由撰稿人。

“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让李白逍遥无比,惬意无比。但是他不愿做“隐者”,而要做“饮者”,“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虽然得不到朝廷的任用,可我看不到李白的消沉萎靡。也许,正是酒,使李白愁而不悲,悲而不戚,戚而不伤,伤而不废。正是酒,使李白忘却了人间的烦恼;正是酒,使李白活得潇洒活得从容。

李白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有人同饮,他“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出了万丈豪情;无人对酌,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出了浪漫飘逸。得意时,他必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时,他抽刀断水,举杯消愁。

李白一饮酒,还爱看月亮,这不知是他何时养成的习惯。月白风清。与李白相对而坐,温一壶月光下酒。酒过三巡,他手端酒杯,望着一轮明月,自言自语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极普通不过的几句话,让酒一熏,就成了后人追捧的名诗。其实,李白不像有的诗人一样有股思念故乡的柔肠,除《静夜思》等两三首诗之外,我再没见过他写其他怀乡的诗。因为他已认作酒乡为故乡了。

自古鲜花送美人,宝剑赠名士,那么,酒,不就是上苍给予李白的最好馈赠么?李白因酒而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而更加酣畅淋漓。不知是酒成名了李白,还是李白成名了酒,“酒入豪肠,三分豪气,七分诗情,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想,诗人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非常中肯!

篇4:与李白现代诗歌

与李白现代诗歌

世人皆说你是斗酒诗百篇

你也不是自称酒中仙吗

哎,说你呢

别碰我的烟

酒也不喝了;诗也不作了

整天瞎嚷嚷着说买什么中华

红双喜不是挺好嘛

喂,喂。

别吸了,给我留两根

那是最后的了

你在蜀道和庐山胡言疯语

人家非要把你告上法庭

说你造谣惑众

影响了人家的.生意

律师我已经帮你请好了

咦,你怎么整天跟个没事的人一样

还抽我的烟,

不是说了那是最后两根吗

得,现在是真没了

看你以后怎么办

还有,别去个旅游景点就乱写乱画

那又不是你家的

那个疯子杜二

非要写什么“三吏”“三别”

劝他也不听,现在可好

已经吃上牢饭了

说什么“反革命分子”

还好你没那么严重

以后你就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外面对你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篇5: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篇6:浅谈李白与酒

浅谈李白与酒

李白(701-762)是诗仙,也是酒仙。酒不仅是李白生活的组成,还是其生命的组成:“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李白又有“醉圣”之称。《开元天宝遗事·天宝下》说:“李白嗜酒,不

拘小节。然沉酣中所撰文章,未尝错误;而与不醉之人相对议事,皆不出太白所见。时人号为‘醉圣’”。

李白本来就集盛唐人俊爽朗健的精神、傲岸不屈的品格、恢宏豪宕的气度、脱尘超凡的情怀以及“任侠”的英雄气质于一身,而在阳刚的酒的作用下,使得这一切在李白身上进一步融合、浓化。酒带给李白的是一种飞动的气势、一种飘逸的灵性、一种往来于天地的绝对自由。

“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点明了饮酒的精神解放作用:在累月酣醉的豪士面前,王公贵族何足道哉!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说饮酒应得其天势:面对寥廓明净、万里无云的秋空,遥望鸿雁在万里长风中南飞的壮美景象,哪能不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则是写醉眼中的景象:洞庭湖水都已变成了酒,君山上的秋叶已被染成一片动人的红色。与此相映成趣的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麴便筑糟丘台。”(《襄阳歌》)“酦醅”,是未经过滤的重酿酒。在诗人眼里,碧水悠悠的汉江就像刚刚酿出的葡萄酒。诗人又想,若是汉江真的都变成了美酒,酒糟一定会堆积如山,可以垒成高台,那该多么壮观啊!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虽是李白客中所作,但却一扫客愁,洋溢着一种明亮迷人的感情色彩。对于一生漂泊的游子来说,能沉浸在美酒酿就的如家庭般温馨的氛围之中,又何处不是故乡呢?

李白写酒名篇《月下独酌四首》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李白饮酒的情态及其对酒和饮酒的看法。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花间饮,月下舞,气氛热烈,情绪乐观。在醉中、在狂歌劲舞中,诗人想象着自己飘然成仙,所以和月和影相约在遥远的云汉相会。自醉方能醉人。表面上看,诗人“举杯邀明月”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孤独凄凉。不仅狂饮、痛饮,李白还要为自己狂饮、痛饮找到理论上的依据: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晋书·天文志上》说:“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卷十一)《神异经》说:“西北荒中有酒泉,人饮此酒,酒美如肉,清如镜,其上有玉樽,取一樽,复一樽出,与天地同休,无乾时,饮此酒人,不死长生。”(《艺文类聚》卷七十二)诗人说,不光是人喜欢酒,连天地都喜欢酒,否则,天上就不会有酒旗星,地上也不会有酒泉的存在了。天地既然同时爱酒,那么好酒好饮就自然不愧对天地了。在诗人看来,不饮酒既有悖于自然常理,也有悖于人性、人情。《三国志·徐邈传》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诗人说清如“圣人”、浊如“贤人”的各种酒既已尝过,那又何必求什么神仙呢?饮三杯即通常理、正理(即“大道”),饮一斗越发顺合人事规律(即“自然”)了。既得“酒中趣”,又何必要告诉“醒者”呢?诗人在这里化用陶渊明“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饮酒二十首》其十三)诗意,意在说明悠然自得的“醉”和小心翼翼的“醒”是两个不相关的世界,不能沟通也没有必要沟通。醉中境地真是美不胜收,人生的各种牵累都已远去,诗人由此体验到了一种与宇宙自然融合为一的玄妙境界: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饮酒成了消却春愁的最好方法。醉后忘物忘我、死生相同,谁还在乎际遇的穷通、寿命的长短呢?既不自知有吾身存在,外物的存在与否,谁还挂记在心呢?诗人在这里化用了陶渊明“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以及“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饮酒二十首》其十四)诗意,虽然相隔数百年,却如当年的陶渊明一样“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晋书·隐逸传》)。

李白以乐景写哀情,以旷达写悲郁,别有一番情怀。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愁再多,但一遇到酒就如雪花落入春水中一样,即刻便消融得无影无踪了。所以酒喝到酣时,心胸自然就朗阔如明月天。当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虽得身后名,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适时适地饮酒来得快乐。诗人在此借用《世说新语·任诞》中的故事:

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对此,李白是持赞赏态度的:“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首》其三),意在强调饮酒的无上乐趣,以此否定尘世、浮名和所谓的神仙世界。可以说,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失意文人借酒浇愁的共同境遇,也反映了他们借酒展示旷放情怀的共同心态,《月下独酌四首》也由此成为中国酒诗中的经典之作。

李白诗中还有一个颇具兴味的奇妙现象,就是月与酒在许多时候宛如孪生姊妹一样无法分离。在古人心目中,月是属于与太阳相对的阴柔之物,故又称“太阴”,酒则为阳。阴柔的月增添了李白的飘逸潇洒,阳刚的酒又助长了李白的豪迈快爽。正是这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奇妙的结合,构成李白诗、李白酒的又一特色。就连诗人自己在《杂题四则》中也说: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

楼虚月白,秋宇物化。于斯凭阑,身势飞动。非把酒自忘,此兴何极!

这里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写,而进入到了审美的极境。“惟真醉不自知,惟真痴不自觉”(邓逸梅《艺林散叶续编》),“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如濯魄于冰壶”、“身势飞动”的神奇感受,皆是酒与月相融相合而促成的、带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李白对于酒、月的厚爱,就不能真正了解李白和李白的诗。关于这一点,在李白生活的唐代,就已经引起了有见识、有眼力的诗评家和诗人的注意。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就说:“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磥砢千丈林,澄澈万寻碧”(《七爱诗·李翰林》)。诗、酒、月对于李白来说,往往是三位一体的。

酒与月许多时候在李白笔下是浑融的,所传达出的情感是轻灵洒脱、飘然如仙的。在这类诗中构成的是心凝神释、物我两忘、超然出尘的境界,体现了诗人的闲适散淡、远致高情。“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这是一幅绝妙的“仙人醉酒步月图”。“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独酌》),舞月、鸣琴、酌酒,已使诗人忘情忘我,飘然物外。“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韩侍御之广德》),要“乘”“揽”明月、“赊月色”,皆是由美酒激发的非李白莫属的奇想,诗人的浪漫情调、独特品格于此可见一斑。李白不惟是酒中仙,亦是诗中仙。

李白的诗很少静观,他笔下的景物是服从、服务于抒情的,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性。因此,诗人在月下酒中也不时透出那种如杜甫所说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的豪迈超旷、俊逸快爽。“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会宿》),痛饮百壶,以天地为衾枕,豪迈已极,狂放已极。“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饮》),忘情现实,醉态可掬,足见诗人的赤子之心。“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是酒醉远客,还是月醉远客,已浑融难辨。李白当然也有自己难以抑止的悲情:“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子猷佳兴发”借用晋人王徽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叙说王十二雪夜独酌时对自己的怀念。“雪”、“霜”、“冰”、“浮云”、“孤月”“河汉”、“北斗”、“长庚”,构成一幅晶莹剔透、辽阔孤清的夜饮图,可见诗人心底的高洁光明。如此景致触发的却是“人生飘忽”的无限慨叹,人生短暂,怎么能不在开怀畅饮中倾吐心事、畅叙衷肠呢?

李白一生好酒,未有稍懈。李白饮酒、醉酒及写酒的情态,实则就是诗人的`生命情态。李白与酒的关系,实则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盛唐诗人与酒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如同杜甫的酒始终是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相联系一样,李白的酒是和追求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紧密联系的,又因为李白与酒的联系是自然的、感性的,是不受理性观念约束的,因而也就充满了解放精神和超越精神。就连李白最后的死,也与酒、醉、月相关,充满了浪漫色彩。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旧唐书》也说李白“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这一方面说明李白饮酒的名声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醉死”的传说在唐代就已经流行开了。“醉死”的传说显示了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而“入水捉月而死”则又表明李白有着高洁的理想追求。晚唐的温庭筠甚至说:“李白死来无醉客,可怜神彩吊残阳。”(《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李白死后,就再也没有真正的醉客了,只有李白超逸的神采映照着浓丽的残阳晚照。

在中华文化史、诗歌史上,李白属于那种不可无一、难再有二的真正意义上的“醉圣”,亦如杜甫的“诗圣”地位。范成大的《醉吟》诗说:“身前只解皱两眉,身后还能更酒杯?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笑两翁?万古圣贤俱白骨,两翁天地一清风。”(见《宋诗钞·荆溪集钞》)诗酒放达,对抗世俗,让李白、阮籍长存天地、清名万古。清代画家闵贞和苏六朋都画有《太白醉酒图》,前者表现李白的沉酣醉卧之态,后者表现李白醉酒被扶归的情形,均忘物忘我、一派天真。“太白醉酒”已经成为一个大气淋漓、开放豪情时代的象征。

篇7:王昌龄与李白

李白与王昌龄的故事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

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囿于现实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怀隐而不发,诗作多表现的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挣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认命、几分低头的无奈和世事沧桑,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王昌龄闻讯一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虽短,但情谊深长,耐人品味。

篇8:王昌龄与李白

王昌龄长于古风,他所作的《从军行》、《出塞》、《长信秋词》等早已家喻户晓。他曾因不拘小节,遭“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27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被贬,从岭南归来后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他为江宁丞时,送朋友辛渐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时所作。不久,他即被贬龙标。李白遥寄明月,充满同情和关切。今辑几首同赏。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云水闲聊: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很重友情的诗人。就他们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送魏二》前两句描写送别饯宴场景:清秋时节,橘柚飘香,江楼醉别,气氛温馨,酒深情意深。风雨入舟人也入舟。舟离去,人欲醉;一个“凉”字,场景变换,时间推移。后两句“忆行人”身处千里之外的潇湘,孤月凄清,猿啼入梦,教人如何不愁煞也。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拟,更有余韵不绝之妙。

第二首更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吴地江天烟雨迷蒙,王昌龄不写梧桐雨声,池塘残荷,檐间铁马等秋雨细节,而是将听觉视觉感觉整体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浩大雨势,这就是诗坛高手的气魄。诗人的耿介傲岸正如诗中的楚山,孤傲地矗立在吴地烟雨江天之中。最后一句,诗人从冰清玉洁,清澈无暇的玉壶中捧出冰心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对亲友的深情,以及对品质信念的坚守。

第三首是李白听到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下了这一首注满同情关切的诗篇。杨花、子规都是暮春的代表意象,杨花随风飘荡,漂泊不定;子规啼血,夜夜不止,给人以悲苦无边的感觉,暗喻王昌龄的苦难命运。后两句将自己的愁苦与王昌龄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愿逐月华流照君”,“悲伤着你的悲伤,痛苦着你的痛苦,” 此刻的李白是一个多么多情的人啊。

【李白与皖南】相关文章:

1.皖南山景散文

2.皖南医学院校徽

3.李白与杜甫

4.杨玉环与李白

5.李白与杨贵妃

6.皖南电机厂实习报告

7.作文 与李白同行

8.与李白相识作文

9.描写皖南古民居的散文

10.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下载word文档
《李白与皖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