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

2024-08-02 07:45: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K3516014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

篇1: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①,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②,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④。

【注释】

①危楼:高楼。

②拟把:打算将。

③强(qiǎng):勉强。

④消得:值得。

【译文】

我伫立高楼迎看细细春风,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任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毫无兴味。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评点】

本篇亦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词人写春夜怀人,描绘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黄昏高楼望远图,景中含情,表现了怀念的深情。

上片写登楼远望所引起的无尽愁思,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气氛。“伫倚危楼风细细”词人登高望远,离别愁恨油然而生。“伫倚”二字足见主人公凭栏之久、怀想之深。然极目远望,看到的却是黯然销魂的“春愁”,词人不说“春愁”由心而发,却说生之于天际,一方面是为了将无形变成有形,以具象说明抽象,增加了词的画面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愁怨是景物所触发。“草色烟光”即是词人极目天涯的所见之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一声感叹“无言谁会凭栏意”,又有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这是对独自倚栏、希望成空的慨叹,也是不见心上人、难诉情怀的凄凉感喟。

下片直抒胸臆,抒写了为心上人死而无悔的坚贞执著的心怀。词人为了排遣内心深沉的离愁之情,决意借酒浇愁,“拟把疏狂图一醉”,打算任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而且还要“对酒当歌”放声高歌抒发自己的愁怀,但强颜欢笑,却是“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末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道破:“春愁”缘起“相思”,如此一波三折,激情回荡,颇具感染力。结尾二句是柳词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曾得到王国维的高度评价。王用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二境界,即献身精神,并说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

全词抒情写景,构思巧妙,感情真挚,荡气回肠,颇具柳词的抒情特色。

【简析】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这是首伤别念远词。上阕寓情于景。用“风细细”点化,独立高楼,境界超越。“春愁”而可“望极”,并觉“黯黯生天际”,画出伊人思念成痴的心迹。“无言”之悲愤,最凄绝而沉痛。“拟把疏狂图一醉”,无可奈何以至疯狂的压抑忿懑之态可掬;“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写尽人生忧患体验;“衣带渐宽”两句将全部不幸承担,终无悔意。最后两句,王国维指想成就大事业、大问者必经的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遂成千古绝唱。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阕寓情于景。用“风细细”点化,独立高楼,境界超越。“春愁”而可“望极”,并觉“黯黯生天际”,画出伊人思念成痴的心迹。“无言”之悲愤,最凄绝而沉痛。“拟把疏狂图一醉”,无可奈何以至疯狂的压抑忿懑之态可掬;“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写尽人生忧患体验;“衣带渐宽”两句将全部不幸承担,终无悔意。最后两句,王国维指想成就大事业、大问者必经的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遂成千古绝唱。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篇2:蝶恋花柳永注释及赏析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篇3:蝶恋花柳永注释及赏析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

蝶恋花【原文】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篇4:柳永《蝶恋花》翻译及赏析

柳永《蝶恋花》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一】

(1)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2)望极:极目远望。

(3)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丧忧愁。

(4)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5)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6)会:理解。

【注释二】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与“对”意同。

【译文一】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译文二】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赏析一】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

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赏析二】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人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5:柳永《蝶恋花》赏析及翻译

柳永《蝶恋花》赏析及翻译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译文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注释

(1)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2)望极:极目远望。

(3)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丧忧愁。

(4)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5)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6)会:理解。

(7)阑:同“栏”。

(8)拟把:打算。

(9)疏狂:狂放不羁。

(10)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11)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12)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词牌格律

词牌说明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格律对照

(上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

伫倚危楼风细细。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下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

拟把疏狂图一醉,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说明: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黑体字,表示韵脚。)

篇6:柳永《满江红》注释翻译赏析

柳永《满江红》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①?平生况有云泉约②。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释]

①成底事:成就了什么事情。

②云泉约:归隐的打算。“一曲”二句:建安诗人王粲,字仲宣,曾做《从军行》五首,其第一首首句为“从军有苦乐”.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赴任浙江桐庐团练推官时所作。“暮雨”三句写雨后天暗,船泊江边。“临岛屿”三句为所见所感,萧索凄清。接着写渔人归家的急切与喜悦之情,以“伤漂泊”结束上阕。下阕写桐江一带的奇山异水,引发词人倦于游宦的`心绪及渴望归隐的愿望。

篇7: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注释翻译

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注释翻译

《蝶恋花·春景》是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

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

④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的女子。恼:引起烦恼。

【译文】

译文1

蝶恋花·春景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译文2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译文3

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燕子飞来寻旧巢,绿水潺潺把人家环绕。风吹柳枝絮花渐少,芳草长到天边能不伤春老?

墙里秋千摇,墙外有行道。行人墙外过,听见墙里美人笑。欢声笑语渐不闻,但觉墙里静悄悄,可怜墙外多情人,枉被笑声撩拔声烦恼。

【简析】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名家评论】

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

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

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消春之作。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

以自慰自勉。“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篇8:蝶恋花原词注释翻译赏析

蝶恋花原词注释翻译赏析

【原词】: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③。

寂寞山城④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⑤。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

①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三五夜:阴历每月十五夜。 ③尘随马: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反用其意。 ④山城:指密州。 ⑤社:农村节日祭神之所。当时的密州,因连年蝗旱,民不聊生,村民常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翻译】: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赏析】: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篇9:柳永《采莲令》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采莲令》注释翻译及赏析

采莲令①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②、轧轧开朱户③。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④。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⑤,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采莲令》注释

①采莲令:词牌名。唐宋词中,此调仅此一词。

②临歧:歧路分别。

③轧轧:象声词,开门声。

④恁:如此。

⑤方寸:指心。

《采莲令》译文

明月收敛了光华,淡淡霜天上曙光泛出,西行的游子此时心情最苦。美丽的姑娘拉着我的手,轧轧打开朱门送我上岔路。她亭亭伫立,千娇百媚的脸上,泪水横流,默默相看,这断肠场面我怎忍心回顾?

可叹这条小船,急匆匆摇桨乘风驰去,贪着赶路,怎知我们的离情别绪。我心中万般无奈,却只能暗暗饮恨,脉脉柔情可向谁诉?再回头看时,京城已经看不到,凄寒的江天外,只隐隐约约看到两三排烟树。

《采莲令》评点

本篇仍抒写离情别恨。

上片描绘拂晓送别两情缱绻、依依难舍的情景。“月华收,云淡霜天曙”写景,渲染离别的气氛。游子在月落云收、霜天欲曙时离开,“西征客、此时情苦”,心上人依依不舍,“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她“盈盈伫立”,千娇百媚的脸上“无言有泪”,让人“断肠争忍回顾”,写尽远行人的内心痛苦。

下片写别后途中的离愁别绪和惆怅之情。小船急急向前,贪着赶路,内心的'“离绪”“饮恨”又能同谁诉说?待回头,已看不见“重城”,只看见了“隐隐两三烟树”。寥寥数语便将西行之人心中无限的惆怅,以及对心上人与家乡的不尽的留恋表达出来。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分析道:“此首,初点月收天曙之景色,次言客心临别之凄楚。‘翠娥’以下,皆送行人之情态。执手劳劳,开户轧轧,无言有泪,记事既生动,写情亦逼具。‘断肠’一句,写尽两面依依之情。换头,写别后舟行之速。‘万般’三句,写别后心中之恨。‘更回首’三句,以远景作收,笔力千钧。上片之末言回顾,谓人。此则谓舟行已远,不独人不见,即城亦不见,但见烟树隐隐而已。一顾再顾,总见步步留恋之深。屈子云:‘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收处仿佛似之。”

全词以景语起,又以景语结,景中寓情,凄迷景色和愁郁情怀紧相交融,含蓄感人。

《采莲令》赏析

这是首别情词。行者、送者交替间夹写之,回环曲折,道尽离愁别苦。上阕写明月欲沉,霜天欲晓,征客欲行,美人执手相送,一个“泪眼盈盈”,一个“不忍回顾”。下阕写行人离去后的无限惆怅和无尽的思念,“翠娥”却抱怨征客,只贪看旅途中的景色,不知我此时的离情别绪,心如刀割。舟中征客,此刻也正“回首”“重城”,表现出无限依恋的凄迷离苦。这种用误会法加倍表达情人的离情别绪的方式,具有特殊的魅力。

篇10:柳永《浪淘沙慢》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浪淘沙慢》注释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慢

柳永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②。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③。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云尤雨④,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⑤,愿低帏昵枕⑥,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注释

①浪淘沙慢:柳永创调。

②因循:迟延拖拉,漫不经心。③陡顿:突然。

④殢云尤雨:贪恋男女欢情。殢(nì):恋昵。尤:相娱、相恋之意。

⑤秦云:秦楼云雨。

⑥昵:亲近。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译文

一觉梦醒,一缕寒风透窗而进,把孤灯吹熄。哪能忍受酒醒后的凄凉,又听见屋外空阶上夜雨滴滴。可叹我蹉跎困顿久作天涯客,辜负了美人多少盟誓,怎能忍心把从前的欢会,突然就变成忧愁悲戚。

愁苦至极,我一次次回想,在洞房深处,我们曾有多少次畅饮欢歌,双双嬉游在鸳鸯暖被里。那时哪里还去管它就要分离,耗费你的心力。我们尽情翻云覆雨,万种柔情,千般亲昵,两情依依,相怜相惜。

看如今,长夜漫漫,漏壶频滴,你我无端相隔分离。不知何时再能在一起。要有那一天我愿和你共枕亲昵,轻轻地向你细说,在水乡的每个夜晚,我是怎样数着更声把你思忆。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评点

本篇为羁旅途中思念情人之词。全篇善于铺陈叙事,如数家常般把离别相思之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第一片写主人公夜中酒醒时的忧戚。窗风吹灯,夜雨漏阶,可知是夜半而醒,亦暗示出主人公之失眠。“寒灯”、“空阶”、“频滴”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传达出主人公孤苦凄凉之心境。“嗟因循”以下几句抒发久滞在外之苦,有自怨自艾之意,更有无可奈何、怨天尤人之情。正因如此,主人公才与佳人分手,以前的欢爱忽然变成今日的'苦苦相思,人生真是不可捉摸。

第二片紧承上片意脉,追思往昔欢爱之风情。用“愁极”承上启下。“追思”而云“再三”,表现出对这一段幸福往事和甜情蜜意的无法割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几度”表明二人之欢爱已非一次,故情弥深而意弥笃。这段描写又是上片“从前欢会”的具体表现,前呼后应,针线绵密。

第三片再回到现实,又由现实设想将来相见时之景,用从前之景与未来之想象衬托现实之苦,是柳永抒情常用之法。

此词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的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情感真挚,热烈奔放。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赏析

这首词写恋情,突出别后相思。全词三阕,以主人公自责、自悔、自怨为线索,以追忆昔日欢情为主脉,委婉曲折地诉说征客缠绵凄楚的相思之情。上阕写旅途中的征客深夜被风雨声吵醒,透窗冷风将灯吹熄,酒醒梦回后对“佳人”的痛苦思念。中阕主要追忆昔日与佳人“洞房”“欢会”的缠绵情事。当时不愿片刻分离,强调“欢会”时的心情与离别后的事实的对比,将辜负“盟言”再一次申说和自谴。下阕写今日的思念,以及重温欢情的希望。第三次自责。

这首词,衍之为一百三十五字之长篇巨制,共三片。第一片写主人公夜半酒醒时的忧戚情思;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怜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写眼下的相思情景。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是柳永创制慢词的一个范例。

词作从「梦觉」写起,说窗风吹息寒灯,夜雨频滴空阶,可知并非天亮觉醒,而是夜半酒醒。其间,于「灯」之上着一「寒」字,于「阶」之上着一「空」字,将当时所见、所闻之客观物景,染上了主人公主观情感色彩,体现了主人公凄凉孤寂之心理状态。而「那堪」、「又」,又及「频」,层层递进,又便得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倍觉凄凉孤寂。接着,主人公直接发出感叹:「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这是造成凄凉孤寂心境的根源。因为久作天涯客,辜负了当时和佳人的山盟海誓,从前的欢会情景,今夜里一下子都变成了忧愁与凄戚。至此,主人公心中之情思,似乎已经吐尽。

词作第二片,由第一片之「忧戚」导入,说「愁极」,十分自然地转入对于往事的「追思」。所思佳人,由「饮散歌阕」句来看,可知是一位待宴歌妓。从「再三」、「几度」句中可以体会出来,两人之互相爱恋,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期,由此可见,主人公夜半酒醒时为什么这样的忧戚。

第三片由回忆过去的相欢相爱回到眼下「天长漏永」,通夜不眠的现实当中来。「无端自家疏隔」,悔恨当初不该出游,这疏隔乃自家造成,然而内心却甚感委曲。因此,主人公又设想两人相聚之时,他就要在低垂的帏幕下,玉枕上,轻轻地向她详细述说他,一个人在此高潮,但作者的笔立刻煞住,就此结束全词。

从谋篇布局上看,第一、二片,花开两枝,分别述说现在与过去的情事;至第三片,既由过去回到现在,又从现在想到将来,设想将来如何回忆现在,使情感活动向前推进一层。全词三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多层次、多姿态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思活动,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篇11:欧阳修《蝶恋花》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欧阳修《蝶恋花》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游冶:冶游,艳游。

②章台路:汉长安有章台街,无比繁华,后人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所。

【译文】

深深庭院不知深几许?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烟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计其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楼也不见走马章台路。

风狂雨骤三月春暮,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盈盈问花花不回答,散乱的落红飞过秋千去。

【评点】

本篇为一首暮春闺怨词,描写了暮春时节深闺女子怀人伤春的苦闷愁怨,是闺怨词中千古传诵的名作。

开首即连用三个“深”字,写出女子与世隔绝形如囚居一般的生活,暗示其孤身独处、怨恨莫诉的压抑之感,将女子独守空房的孤苦落寞之景刻画得入木三分。李清照《词序》曾赞曰:“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接下来词人对深闺女子的住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由远及近,近处是“杨柳堆烟”,一排排杨柳密密丛丛,雾气弥漫,好似一幅水墨画。远处是一重重的帘幕,“无重数”三字描写出这座庭院的幽深隐秘。下一句词人笔锋一转,“玉勒雕鞍游冶处”将视线转到其丈夫那里,而下一句又折笔描写女子独处高楼,凝神远望丈夫游冶之处。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词的`下片借写风狂雨暴的黄昏,抒写出女子无限的伤春之感。末两句是欧阳修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之一,毛先舒《古今词论引》曾分析道:“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卵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全词语言优美,浅显易懂,然意境深远,深沉细腻,远胜花间词之清韵。

[赏析]

这是一首写女子失恋的名作,上阕写这位失恋女身处深深庭院,被轻烟似的杨柳包围更显得幽深阒寂,而她却被困闭在庭院更深处的重重帘幕之中。下阕以景语写女主人公内心极度的悲痛情绪。“雨横风狂”,女主人公心灵受摧残的象征;“门掩黄昏”,境界凄凉;“无计留春”,处境可怜。“泪眼问花”两句最为传神而受赞许。以细节的生动,强调此女哀苦无告才含泪问花,花亦正被摧逼损害,同病相怜,红颜薄命,很有象征意味。

蝶恋花

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①,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②,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①病酒:醉酒,因酒而病。

②青芜:青草。

[赏析]

这是一首由伤春而引发的抒情之作。所抒的是难以实指的浓重的感伤之情。第一句以反诘的语气直接抒情,意谓尽管久已想将人生的惆怅抛到一边去,可每逢春天,惆怅依旧。接着对“惆怅”加以具体说明:天天在花前喝醉,眼见得镜里朱颜变得憔悴瘦损,但也在所不辞。下阕开头是对“春来惆怅”的申说。新草新柳本应给人以新的希望,可词人所得到的,只是“新愁”而已!而且“年年”如此,这就成为人生忧患了。何以会如此?则启人思索。最后以场景作结,更具魅力。

【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蝶恋花柳永翻译

2.蝶恋花柳永译文及赏析

3.柳永蝶恋花的赏析

4.柳永诗词《蝶恋花》赏析

5.蝶恋花柳永的赏析

6.蝶恋花柳永

7.蝶恋花 柳永

8.柳永蝶恋花

9.安公子 柳永翻译及赏析

10.蝶恋花 柳永拼音

下载word文档
《柳永《蝶恋花》注释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