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

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

2024-08-23 08:17: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dmin11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

篇1: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

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

1.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4分)

2.第⑥段写“‘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一句中,加点的“截止本文写作时”能否删掉,为什么?(5分)

3.试分析第⑦节中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的原因。(4分)

4.第⑥节和第⑦节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4分)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3分,如对象不具体只得1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

2、(5分)不能删去(1分),“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1分),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粉丝数量是38267622,之后数量还会变化,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如果删掉就太绝对化,和事实不符了(1分)

3、(4分)微博可以公开发布信息(2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2分)

4、(5分)不能(1分),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传播形态”;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用户体验”。(3分) 存在先后关系。(1分)

篇2:《从微博到微信 陆高峰》阅读答案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

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 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4. 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2分)

15. 第⑥段划横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6.第⑦节说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是因为其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4. 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1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

15.作比较(1分), 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2分)

16.微博是“大众化”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1分) ;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1分)。

篇3:从微博到微信陆高峰阅读答案

从微博到微信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

20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 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4. 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2分)

15. 第⑥段划横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16.第⑦节说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是因为其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17.第⑥节和第⑦节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18.第⑥段写“‘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一句中,加点的“截止本文写作时”能否删掉,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4. 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1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

15.作比较(1分), 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2分)

16.微博是“大众化”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1分) ;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1分)。

17.不能(1分),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传播形态”;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用户体验”。(3分) 存在先后关系。(1分)

18.不能删去(1分),“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1分),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粉丝数量是38267622,之后数量还会变化,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如果删掉就太绝对化,和事实不符了(1分)

篇4:《从微博到微信》阅读答案

从微博到微信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xx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xx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②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③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20xx年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且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题1:第②段中“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不能删,“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的粉丝数量是38267622(1分)之后数量还会变化,如果去掉就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2:(2分)作比较,(1分)拿微博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这个角度来概括,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小题2:

试题分析:回顾所掌握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根据文句内容关键信息点如“微博”“微信”来判断,其说明的问题可从作者评述性句子中概括。

篇5:说明文《从微博到微信》阅读答案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 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A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B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初印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3.文章开头从最近“两条消息”写起有哪些作用?(3分)

14.根据第⑥段内容,回答问题。(5分)

(1)A句“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B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 (3分)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写出一点给1分)

12.(1)(2分)不能删,“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薄的粉丝数量是38267622(划线部分不写出也可),(1分)之后数量还会变化,如果去掉就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2)(2分)作比较,(1分)拿微薄和微信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或突出说明了“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1分)

13.微博是“大众化”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1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1分)。

14. (2分) 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比较微博和微信不同,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比较微博和微信不同(概括内容方面得1分),与第⑤节的顺序对应(指出对应关系得1 分)。(或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传播形态”,1分;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用户体验”。1分)

篇6:《从微博到微信》说明文阅读答案

《从微博到微信》说明文阅读答案

阅读陆高峰的《从微博到微信》,完成13~16题。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市场研究最新报告显示, 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微博博和微信以及二者的差异。

④微博,顾名恩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 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 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 “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但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3.文章开头提到两条消息有哪些作用?(4分)

14.第⑥段写“‘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一句中,加点的“截止本文写作时”能否删掉,为什么?(5分)

15.试分析第⑦节中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的原因。(4分)

16.第⑥节和第⑦节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3、(4分)引出说明对象微博和微信,道出了微博和微信的发展情况(3分,如对象不具体只得1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

14、(5分)不能删去(1分),“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1分),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博粉丝数量是38267622,之后数量还会变化,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如果删掉就太绝对化,和事实不符了(1分)

15、(4分)微博可以公开发布信息(2分);微博可以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等“大问题”。(2分)

16、(5分)不能(1分),第⑥节从传播形态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传播形态”;第⑦节从用户的体验方面写微博和微信不同,对应第⑤节中的“用户体验”。(3分) 存在先后关系。(1分)

篇7:《微博与微信》阅读答案

【小题1】(3分)本文是针对人们使用微博、微信越来越频繁,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并且在微博与微信中发表言论这一现象引发议论的。

【小题2】(3分)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一个朋友对吃狗肉火锅这件事在微博与微信上发表的不同看法,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以两种面貌出现在微博与微信中。在微信中人是随心所欲的,而在微博中人常常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小题3】(3分)“侵蚀”指事物逐渐地破坏或腐蚀。这里指双微固然有他们的好处,能使我们的信息不再被封锁,言论更自由,但我们的思想不能被微博与微信所左右,我们的生活更不能陷入虚拟中,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小题4】(4分)示例:在微信中人是随心所欲的,而在微博中人常常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在双微中,人们更多时候是不太真实的,但与朋友长谈、家人聚餐、与女儿外出这些都是生活中面对面,亲力亲为的事,更加真实,更加能触动。比如,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我更需要朋友陪伴,而不是虚拟的网络。(结合文中内容,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篇8:《微博与微信》阅读答案

韩寒

①有读者留言问,开了不到一年的微博,粉丝数在前一阵子超过了千万,作何感想。同时还问我用不用微信,觉得如何,号码是啥。除了“号码是啥”以外,我的回答如下:个人觉得把微博粉丝数太当真是一种自欺欺人和自我催眠。别人我不评论,至少我这数目中,一定有不少僵尸粉、莫名其妙粉和不活跃粉。总之肯定有水分。我也不怕自黑,这世上哪会有那么多人真正愿意“粉”你。当然,只要你愿意,只要网站乐意,你把自己的粉丝数目整成多少都没问题。

②微博当然有它好处,他让新闻不再容易封锁,让言论更加自由,在一些非常时刻总是只剩它能用。但同时,它让我们置身虚妄,如果哪天说句什么话或者摘录了个段子转发了几万次,你会觉得满大街都在传诵你的名句。赶上个什么事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投身其中,而且会以为沙漠里的仙人掌们都在讨论这事。

③如果沉迷其中,除了一点点启发和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资讯,你收获的全是情绪;如果你想保持客观冷静,又会在甄别各种消息的真假里花费了太多时间。你刷了半天,觉得知道了不少大道小道消息,结果第二天全忘了,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你。微博的生态和中国社会其实差不多,千分之一的'人本来就有点身份和话语权,千分之四的人用心在经营自己,剩下千分之九百九十都是草民,风吹草动一地沙子,乐观的草会以为自己是风,悲观的草会觉得自己是沙。至于那还有千分之五去哪了……他们正在冒充那千分之一。

④现在打开微信的概率的确比微博多不少。朋友圈里也越来越热闹,反正我身边不少属于那千分之九百九十的人都在朋友圈里找到些存在感。好歹能被该看见的人看见,不至于像在微博上那样一直零转发零评论被忽略被遗漏。在微博上,你要是一介草民,也无心让自己更有名,你说对一万句话往往是没人看见你的,但你要不小心说错一句,很可能被拎出来游街。届时你晒的生活反而变成你的各种困扰。至少在朋友圈里你是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你常常要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但随着王朔白岩松马云杜月笙甚至本人的各类句子出现在朋友圈里越来越多,我也觉得有些厌烦。有时候看见一个挺了解自己的朋友突然对着一句挂着我的名字但明显不会是我说的话动情点了一个赞的时候,还挺百感交集的。常能发现一个人以两种面貌出现在微博和微信中,比如今天还看见他在朋友圈赞晚上吃的狗肉火锅,明天就看见他在微博上对吃狗肉的口诛笔伐。这里没什么给腾讯做广告的意思,腾讯也做了不少烂东西。至于其他几个网站的微博,去看了两眼,虽然我也都有“千万”粉丝,但笑笑而过就行了。我怀疑他们的活跃用户还没我小区的人多。恩,依照某些互联网公司的算法,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三十万字了。如果微博能经久不衰,我很期待第一个粉丝数目超过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并直奔地球总人口而去的巨V的出现。

⑤作为一个写作者,拿着一部非智能手机多走一些地方是挺必要的。我做的还不够多,走的还不够远。人生虽是消磨时光,但消磨亦有道。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反思,有这么多生机勃勃的面孔和美景,希望今年能在两块屏幕上耗更少一点时间。这双微虽然都还不错,但不能侵蚀太多我生活。

(摘自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个:很高兴见到你》)

【小题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3分)

【小题2】文中第④段举了一个朋友对吃狗肉火锅这件事在微博与微信上发表的不同看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阅读第⑤段,如何理解“侵蚀”这一词?(3分)

【小题4】为什么“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你。”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篇9:《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阅读答案

《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阅读答案

在我们脑洞大开、穿越时空地幻想了一把微信与微博对古代艺术圈的影响与冲击之后,再回到现实,看看微信与微博对今天的艺术圈生态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

微信与微博作为即时沟通和展示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能不能打破艺术圈原有的秩序?弱势的后生会不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咖交流?艺术圈会不会因为无时无 刻的交流而更加有活力?艺术家可以随时随地展现自己的创作与生活,会不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艺术会不会因为微信与微博而普及?艺术与文学、音乐、哲学会不 会有更多的跨界交流?事实上,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最常见的是晒各种艺术展的照片——但是极少有对展览的中肯批评。艺术圈的年轻人晒展览炫耀自己到此一游,大人物晒展览以名声为 朋友做人情。尽管微信与微博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方便来表达和辩论——倘若在宋代,我们会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的对峙;在明代,我们会看到 吴门与浙派的辩论——但是在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观点对峙与学术辩论,我们无意得罪朋友,也无意挑战权威。

艺术圈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上最热门的是“微拍”——以微信与微博作为平台的拍卖。微信与微博作为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仅仅被当作为商业与消费提供的 一个机遇,我们没有把这个平台的巨大进步视为普及艺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权利。倘若十八世纪的欧洲有了微博,相信是那些渴望自己的艺术理念获得更多认同的 新派画家在狂欢,而不是画商。

我们偶尔也在微信与微博上晒书单放音乐,但是我们对晒出来的文学和音乐往往只有感怀,没有灼见。在没有微信微博的年代里,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福柯和玛格利特,左拉和马奈,毕加索与阿波利奈尔——那些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全无踪影。

微信与微博不仅没有跨界,也没有跨越“阶层”,更没有跨越“团体”。我们极少看到艺术大咖与后生的交流,也看不到不同的“利益群体”或“派系团体” 抛弃“派别身份”来共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倘若不同派系在生活中难得坐在一块喝茶或研讨,微信与微博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遗憾的是,技术的进步无法 超越利益与人情。

当然,我们还常常看到艺术圈中人对时政与世风的批判,但是在微信与微博上痛心疾首之余,并不妨碍我们转过身去娴熟地遵循江湖潜规则行事。人情、义气、小团体对公平秩序的破坏和对学术的侵蚀,在我们看来与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无关,我们那只点赞的手永远是无奈和无辜的。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远比旧时的雅集和沙龙更完美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但是我们在微信与微博上看到的并不是无所畏惧的坦陈胸怀,并不是前辈对后生的'提携,并不是新人对权威的挑战,并不是跨越阶层与派别利益的学术辩论,并不是跨越界别的文化思潮的碰撞。

同样是社交平台与自媒体,雅集是中国文人画家巩固一个阶层的审美与文化的工具,欧洲沙龙是新派艺术家挑战旧价值的工具,而今天的微信与微博,在它重新散发出理想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光芒之前,只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玩具。

(作者:廖廖 原载《读者欣赏》2015年3月号)

6.下列关于文中“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作为即时沟通和展示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远比

旧时的雅集和沙龙更完美,体现了传播技术的巨大进步。

B.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是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遗憾的是技术的进步无

法超越利益与人情,没有跨界、跨越“阶层”和跨越“团体”。

C.微信与微博给了艺术圈中人前所未有的方便来表达和辩论,但在今天

的微信与微博上看不到艺术圈中人的观点对峙与学术辩论。

D.今天的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只不过是艺术圈的一个玩具,对今天的艺

术圈生态没有任何影响与冲击,对今天的艺术圈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最常见的是晒各种艺术展的照片,但往往只晒

不评;偶尔也晒书单放音乐,但往往只有感怀,没有灼见。

B.从以微信与微博作为平台的“微拍”看,微信与微博没有被视为普及艺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权利,反而被当作为商业与消费提供的一个机遇。

C.在微信与微博上还常常看到一些人对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进行批判,

不过并不妨碍艺术圈中人娴熟地遵循江湖潜规则行事。

D.旧时中国文人画家仅靠雅集巩固一个阶层的审美与文化,欧洲新派艺

术家只用沙龙挑战旧价值,雅集和沙龙是他们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圈的人在微信与微博上可以坦陈胸怀、提携后生、挑战权威,可以跨越阶层、派别利益辩论学术,可以跨越界别进行文化思潮的碰撞。

B.宋代文人画家与宫廷画家对峙,明代吴门与浙派辩论,十八世纪欧洲新派画家渴望自己的艺术理念获得认同而狂欢,打破了艺术圈原有的秩序。

C.如果没有微信与微博,今天还能够看到旧年代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和那些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它们不会全无踪影。

D.人情、义气、小团体破坏了公平秩序,侵蚀了学术,就是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的表现,但艺术圈中人不这么看,认为前后没有关系。

参考答案:

6.D(“没有任何意义”说法错,与作者在全文要表达的意旨矛盾。)

7.B(A.“往往只晒不评”错,原文是“极少有对展览的中肯批评”。C.“一些人”在原文中是“艺术圈中人”,选项意与原文意思不同。D.“仅靠”与“只用”错,故意曲解原文。)

8.A(B. “狂欢”是想象,不是事实。“打破了艺术圈原有的秩序”曲解文意。C.推断错误。原文说“在没有微信微博的年代里,那些艺术圈内与圈外的真诚交流……那些 哲学、文化与艺术的跨界联谊,今天的微信与微博上全无踪影”。D.“就是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的表现”错,原文意为与“腐败时政或堕落世风”相关。)

【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微博微信高考作文范文

2.微博征文

3.微博语录

4.微博运营

5.范文芳微博

6.微博经典语录

7.微博签名

8.微博英文名字

9.今天你微博了吗阅读理解及答案

10.青春语录微博

下载word文档
《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九年级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