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最美夕阳红
“szgoo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最美夕阳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最美夕阳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最美夕阳红
去年五月份,我公司在网上发了份招工启示:我公司现急招一名餐厅厨师,性别不限,年龄50-60岁。
信息发出后,很快接到许多应聘者的电话。在应聘者当中有一位气质非凡的女士,她叫王美丽。她穿着藕色的风衣,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在众多的应聘者当中脱颖而出,公司领导当场拍板和她签订劳动合同。
第二天,王美丽早早地就来到公司。她换上工作服把餐厅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她手脚麻利,对工作一丝不苟把餐厅卫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一次我问她,王姐你老公在哪上班?她听了我的话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表情马上变得沉重起来。
她的眼角有些湿润,她说这么多年来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家庭我的心里就七上八下的。
30多年前,我和我老公带着两个儿子从莱阳来到烟台做生意。几年下来我们在市郊买了一套房子,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一次我们外出采购我老公突然晕倒在车上,我吓得马上找人把他送到医院,检查报告出来后我傻眼了,我老公患的是那种可怕的病症。我当时两腿发软急忙坐在一条长条椅子上面,脑袋一片混乱我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停下了我的生意,全心地服侍老公。两年来老公被病魔折磨的精疲力尽,最后带着无限的思念遗憾地离世了。我们娘仨哭的死去活来地,顶梁柱倒下了,以后我们可怎么生活啊?
她用纸巾擦了一下眼泪然后说,后来很多人劝我再找个人和我一起拉扯孩子,可我总觉得我带着两个儿子无论到哪都不容易。两个儿子已经失去父亲了我不想让他们再受到一丝的委屈,所以我一咬牙硬是挺过来了。现在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也就放心了,说到这里王美丽的心情稍微平复一些。
听了王美丽的话,我对她肃然起敬。真是个不寻常的女人,一个女人这么多年来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可想而知。都说做人难,做一个单身的女人难上加难。
为了两个儿子,她披星戴月默默地操劳着,其中的艰辛她又能向谁倾诉?多么坚强的母亲,你用你的温暖让你们的三口之家挺过了多少个酷暑严寒?你用你的实际行动弘扬了母爱的伟大,你的事迹让多少人流露出对你的敬佩之情!
后来我们渐渐地熟悉了,晚上工友们都聚在一起打牌。有一天晚上于队长对王美丽说,大姐我们这里有两个光棍,你二选一选一个。听完于队长的话我们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于队长一句玩笑话,说完了我们都也没当回事。我们公司海阳的江海去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现在是孤家寡人。乳山的王军,年轻时自以为是,自以为长得帅择偶的条条框框让那些姑娘们望尘莫及,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婚事,如今还是个处男。
有道是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江海听到于队长的话后茅塞顿开,何必舍近求远眼前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地把握。
江海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从那天以后他每天晚上都和王美丽坐在一起打牌。我每天晚上都逗他们俩,其他工友也跟着起哄。就这样在江海的努力下,在工友们的鼓动下,江海终于梦想成真。
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江海真乃是民间高手,多少人望着王美丽垂涎三尺。退休工人优越的生活条件都未能打动王美丽,而江海一个出生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却赢得了王美丽的爱慕,真是可喜可贺。
这也应了那句古话:有心插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想不到一句玩笑话却促成了一段完美姻缘,缘分来了真是想挡都挡不住。在那个特殊的场合遇到了那个对的人,这才是有缘又有份的有缘人。缘分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王美丽20多年来的坚守与等待终于迎来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个春天,她终于找到了她的避风港。
都说少来夫妻老来伴,年轻时在外打拼为了家庭事业拼命地工作。到了老了的时候能有个人陪着你一起到公园散散步,晒晒太阳,说说心里话。彼此之间有个依靠,有一份精神上的寄托,乃人生的一大快事。
最美夕阳红,祝普天下的老人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篇2:关于生活中逆行者的作文素材精选_疫情中最美逆行者的故事
一场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发出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动员令,各地党员干部纷纷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积极发动群众共同“抗疫”,形成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群防群治,全国上下一盘棋的格局。
众志成城凝聚大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每一个人都在行动。由医护人员组成的“战斗员”冲锋在前,为患者牵起了“绿色生命线”;由警察、党员干部、“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组成的“勤务员”保障在后,为疫区群众提供生活的保障;由全国人民组成的“后备军”在后方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最美逆行者”们舍小家为大家,以大爱无疆的温暖融化疫情的“冰雪”;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们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以中国速度创造的奇迹为患者提供治疗场所;全国人民、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奉献爱心,捐款捐物,以爱和希望治愈患者心灵的创伤。
党群携手共克疫情,无论何时何地,在“抗疫”的战场上总能看到党员的身影。前方奋战的医护人员里有党员,后方守护的执勤者里有党员,“我是党员我先上”,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在“战疫”一线的党员用行动印证的誓言。基层党组织在这场“战疫”中发挥了“红色堡垒”的作用,村支书的“硬核”喊话,在农村伫立了疫情防线,社区党员的快速行动,为居民的健康安全拉起了疫情“防控网”。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带动下,人民群众也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不仅积极配合政府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措施,还自发组织参与志愿者活动,有的在村口、小区门口执勤,守护家门口的安全,有的为“战役”一线的人员捐献物资,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面对疫情,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筑立了一道道抗击疫情的钢铁城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全国人民一定能取得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的伟大胜利!
篇3:留学故事: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的真实留学生活
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的真实留学生活
10月的德国,褪去了夏日的躁动,秋意渐浓。在该国第二大城市汉堡市的南部,汉堡工业大学也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暑假。
距离汉堡工业大学步行约20分钟的地方,5位就读于此的硕士生合住在干净整洁的学生公寓里。其中3位来自中国,另两位是德国学生。
近年来,德国成为不少中国留学生的选择。根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发布的《科学大都会2016》,2015年中国有30259名在德留学生,占所有在德外国学生的1/8,并由此成为该国留学生最重要的生源国。
教学理念差别大
来自汉堡工业大学的“85后”中国留学生李月音自高中时代起,便跟随母亲到汉堡定居,并专修了一年德语。
即便已经适应了德国的教学环境与教育体系,李月音还是感觉到了学业的压力。
如今,她正在为寻找毕业论文的题目发愁。在德国的综合性大学,导师通常不会主动为学生安排毕业论文的选题。
住在李月音房间对面的是“90后”男生姚继东。他本科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毕业后,因为看中德国在通讯工程方面的专业优势,姚继东来到汉堡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这里,他同样感受到了学业上的压力。
“我要争取两年内按期毕业。”姚继东说,在攻读硕士的第一个学期,他修了30个学分,而加上毕业设计的学分在内,通常需要修满120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
姚继东告诉记者,由于很多课程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一门课程的“挂科”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选修接下来的课程;如果某一门课程连续三次“挂科”,学生将被强制调换专业或选择肄业。
此外,与国内学术导师需要兼任人生导师的状态不同,在德国教授眼中,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博士研究生更是“已就业”的状态。
“我心目中的a等学生有四个特征:第一是聪明;第二是具备优秀的社交能力;第三是能诚实面对不懂的问题;第四是能在独立处理问题与团队合作中寻找到平衡点。”马普学会等离子体研究中心教授拉尔夫・克雷伯说。
等宿舍与打零工
8月的最后一天,姚继东搬进这间宿舍。这是他来德之后换的第四个住处。
“之前住的是私房,很吵很脏。我从去年10月底就提交了宿舍申请,但之前一直没能被安排到正式的学生宿舍里。”姚继东说的“私房”是德国为了满足外来人口居住,以企业形式运营的公租房,租户一部分是学生,其他的都是社会人员。
在德国,学生宿舍并非学校的基础设施。留学生大多会向一个名叫“大学生服务中心”的官方机构提交宿舍入住申请,然后排队等宿舍。
同住在这间公寓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高林,为了申请这间宿舍,等了9个月。“只有主动跟宿舍管理员申诉,才有可能早点拿到宿舍。”高林颇为无奈地说。
而在德国留学,姚继东基本不用担心经济问题,在这里学生被允许“打零工”。
“打零工”是德国学生课业之余的常态。根据联邦内政部和移民局规定,2012年8月起,非欧盟国家或欧洲经济区国家的留学生一年可工作120个全天(每天8小时)或240个半天(每天4小时)。
暑期期间,姚继东去了一家汽车零配件公司,帮着检查零部件的工艺是否合格。他每小时可以挣9欧元(约67元人民币),每个月能挣540欧元。这笔钱足以支付每个月的生活费用。
社会文化融入难
李月音在德国读高中时就有不少本地的小伙伴。“如果你没有和德国学生一起学习,他们也很难主动找你玩。”李月音说。
她说的“一起学习”,指的是一起讨论课堂知识。“德国的大学老师上课时只讲基本知识,但考试肯定不止考这些东西。很多内容不是一个人能够学会的,需要课后大家一起讨论,所以学生们需要组成讨论组共同学习。”李月音说。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增加了应试难度,却也为学生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
不过,像李月音这样能熟练用德语交流并和当地人交朋友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
在德国南部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不懂德语的中国留学生王娜已在这里做了一年的博士交换生。
“我们大多用英语交流,但一般都是在实验室里简单寒暄。”王娜说。
由于语言原因,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更愿意和“自己人”交流。“我来这里一年了,现在还基本上没有德国朋友圈。”姚继东说。
不过最近,姚继东有了新目标:学习德语,在多交一些朋友的同时,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铺路。“只要努力,以后会好的。”姚继东微笑着说。(文中中国留学生均为化名)
1.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堕胎的故事
2.中国留学生在越南的留学故事
3.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故事
4.留学故事:中国留学生的“法国梦”
5.女生在德国留学的正能量故事
6.留学故事:在德国学习工业设计的日子
7.名人留学生活故事
8.留学故事《向往的留学生活》
9.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英国留学生活
10.中国留学生的托福故事
【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最美夕阳红】相关文章:
3.灵异真实故事
5.网上相爱真实故事
6.90真实创业故事
9.新年的真实故事
10.母爱真实的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