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亲吻母亲的白发》阅读答案

《亲吻母亲的白发》阅读答案

2024-09-16 08:13: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嫣然笑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亲吻母亲的白发》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亲吻母亲的白发》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吻母亲的白发》阅读答案

篇1:《亲吻母亲的白发》阅读答案

《亲吻母亲的白发》阅读答案

①母亲的头发几乎全白了,我突然间发现。我胸中涌动起一阵莫名的酸楚,感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重现于母亲的身上,因为记忆中的母亲依旧还是一头青丝。

②“朝为青丝暮成雪”,几千年前的李太白怎么有如此传神之笔,想来他也和我有着同样的经历吧。望着母亲的白发,太白用最深情的文字记录下他对母亲的爱,而我呢,只能悲哀着母亲的悲哀。

③想来,母亲的白发于我而言,更多的是深深的愧疚。这满头的白发,除却岁月的无情,多半的是因我而起。

④对母亲而言,父亲和我加起来就等于世界的大半。我的远走,无疑将母亲的世界硬生生地分离开去,面对着这分开的世界,母亲心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⑤半年前,我固执地将所有高考的志愿都选择了远方,全然不顾母亲的反对,还口口声声地说:“年轻人梦想总在远方。”母亲最后沉默了,她再一次的用无私的母爱包容了儿子的固执,尽管眼中满是悲伤。那一刻,我是多么的自私,全然没有考虑母亲对唯一的.儿子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爱。我就像一个卑鄙的偷袭者,在不经意间偷袭了母亲一拳。

⑥我完全不清楚母亲这半年是怎么过的,但从她满头的白发中我能想到。不知多少个夜里,母亲的梦中都是她远方的儿子,不知多少次醒来,枕边沾满了她想念儿子所流的泪。一个个电话穿越了半个中国,带来的尽是嘘寒问暖的话语和话中包含的无穷无尽的爱,长长的电话线就像我在母亲肚中时与她紧紧相连的脐带,倾注的是她所有的心血。

⑦一根根的白发,一件件往事,突然紧紧地交缠在一起,十九年来成长的画面在我的眼前不断跳动。岁月在无意识之间导演了一部真正的大片,母爱的主题比当今市面上流行的任何一部电影渲染得更加彻底,更加动人。每一段成长,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无私的母爱,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置身其中的我不知何时已经泪流满面。

⑧母亲的白发让我心生恐慌。这些白发,总让我想起余光中的《今生今世》:“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结束。”第一次的哭声是快乐的,第二次的哭声无疑是悲伤的。母亲满头的白发,让我恐慌于第二次哭声的出现的可能。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原来母亲于我心中的地位何我在她心中的地位一样——无比的重要。

⑨再也不烦母亲的唠叨,只是好好地坐在她身边听她细细的叮咛;再也不怨母亲的步调缓慢,只是拉着她的手在小道上静静地散步;再也不觉得母亲的饭菜平凡,只是觉得胜过世间所有的美味……好想再像儿时一样,躺在母亲的怀里,听着故事安静地睡着。

⑩又要离家了,临别时,我轻轻地亲吻了母亲的白发,这一吻包含了儿子对她所有的爱。

8、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在括号内填入一个近义词。(2分)

(1)嘘寒问暖( ) (2)矫揉造作( )

9、“母亲的头发几乎全白了,我突然间发现。”这个句子在句式上属于 ,作者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什么?(3分)

10、文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语句,请找出体现下面两方面的语句。(4分)

(1) “我”的家在母亲心中的位置。(2分)

(2)“我”对自己自私行为的反省和愧疚。(2分)

11、本文紧扣母亲的“白发”来抒发感情,这种手法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相似?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3分)

12、本文重在抒情,理解文章从内容安排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分)

13、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14、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感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重现于母亲的身上。( )

(2)这满头的白发,除却岁月的无情,多半的是因我而起。( )

(3)母爱的主题比当今市面上流行的任何一部电影渲染得更加彻底,更加动人。( )

(4)每一段成长,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无私的母爱,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 )

15、李太白,即 ,号 ,当时人称 。“朝为青丝暮成雪”是其诗《将进酒》中的句子,原句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为青丝暮成雪”,它的上句是 。(2分)

参考答案:

8、(1)无微不至(2)装腔作势

9、倒装句;点题,突出母亲的“白发”,为后文的抒情蓄势。

10、(1)对母亲而言,父亲和我加起来就等于世界的大半。(2)我就像一个卑鄙的偷袭者,在不经意间偷袭了母亲一拳。

11、与朱自清的《背影》相似;扣住母亲的白发来写,使抒发的感情有了切入点,真切自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易于体现母亲对子女浓厚的爱。

12、本文先写看到母亲的白发后的震动,引出母亲内心痛苦的原因,自然地写到“我”内心的愧疚和对母亲的深情,再深入写“我”内心的恐惧,以突出母子情感之深,步步深入,层层递进。13、通过母亲的白发来描写母子之间的深情,抒发对母亲的深爱。

14、(1)引用典故(2)拟人(3)对比(4)排比

15、李白;青莲居士;诗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篇2:《亲吻母亲》阅读答案

《亲吻母亲》阅读答案

① “六一”前夕,市电视台策划一个儿童节目,主题思想就是“六一,我的愿望我做主!”电视台目的是在了解小朋友愿望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孩子们小小的心愿。

②摄制组驱车来到一个叫枣花的乡村小学,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摄制组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挑选了10位同学。

③这10名同学来到摄影的房间,他们叽叽喳喳的,迫不及待地依次说出自己在六一节想实现的愿望,有的想要一个漂亮的书包,有的想要去市里的动物园看猴子……

④这时,轮到最后一位了,是个小男生,满脸炭黑,他很害羞地躲在其他几位同学的背后,在同学们的簇拥下,他才蹑手蹑脚地来到摄像机前。问他六一想实现什么愿望时,他支支吾吾的,半天不肯出声。

⑤摄制组的人很吃惊,他与前面那几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迥然不同。由于是随机抽选的,摄制组担心他是……在摄制组人员多次提示下,这小家伙还是耷拉着小脑袋。摄制组正准备说换个小朋友的时候,他才石破天惊地大哭一声,说:我想亲吻妈妈!……

⑥六一那天,摄制组又来到枣花小学,有的小朋友得到了漂亮的书包,有的小朋友被接到城里去看动物了。由于最后那个小朋友亲吻妈妈的愿望比较特殊,摄制组决定对他的愿望进行跟踪拍摄。

⑦在他的带领下,摄制组来到一个偏僻的村庄。村人很好奇,纷纷跟随摄制组来到一个破落的房屋前。这幢房屋残垣断壁,屋脊漆黑,可能是闹过火灾。在支离破碎的砖瓦间,几根横梁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房间。

在村里人的介绍下,摄制组才知道,三年前,这家人由于电路老化夜晚着火,父亲不幸遇难。母亲也大面积受伤,特别是脸部。为了不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脸,这位母亲整天用一块黑纱裹住自己。孩子已是整整三年没有看到过母亲的真面目了。

⑧这位母亲知道了摄制组采访目的后,还是热情地请他们进屋,但对于儿子这个愿望,她很难为情,除了乡下人的羞涩,她担心孩子知道自己的真实模样后会看不起这个丑八怪母亲。在摄制组和村人的劝说下,母亲最后勉强答应。

⑨母亲小心翼翼地揭下覆盖在脸上的黑纱,全身战栗地凝视着儿子。一束斜阳从窗口照入,此时摄像头前的母亲脸部斑驳、凹凸、墨黑、畸形,鼻子更是严重错位,像一块炭饼贴在脸上。摄制组惊诧,村人也发出了一阵唏嘘声。母亲读懂了大伙惊恐的眼神,正当她准备用黑纱再次遮掩的刹那,儿子从地上高高跃起,跳进母亲的怀里,迅速地用小小嘴唇紧紧地贴住母亲漆黑的脸颊。母亲手中的黑纱随风飘落……母亲流泪了,儿子流泪了,摄制组的同志和村里人流泪了。据说片子在电视台播放后,很多观众也都流泪了。

⑩从这以后,这位母亲素面朝天,在儿子面前再也不遮掩了。她似乎明白: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永远都是他心田里绽放的最纯洁的百合花,不管她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

小题1:文中“摄制组惊诧,村人也发出了一阵唏嘘声”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小题2:请简要评析,第⑥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3:文中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三个“流泪”各有怎样的含义?(3分)

小题4:读完全文后,你的心灵受到怎样的震撼?请联系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3分)

小题1:神态描写(1分);表达效果:表明人们对母亲被烧伤的严重程度而吃惊,也衬托出男孩对母亲的爱。(2分)

小题2: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小题3:母亲是激动、高兴的泪;男孩是惭愧、伤心的泪;观众是感动的泪。

小题4: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示例:无论我们的.母亲是漂亮还是丑陋,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孝心来孝敬母亲,因为她为我们付出太多,因为她的爱真挚而无私,我们应该真诚地回报。

参考答案:

小题1:

试题分析:“惊诧”“唏嘘”可看出此句属于神态描写。神态描写的作用:1、表现人物内心世界;2、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或是更加突显人物个性,使的作文给人一真实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从文中“一束斜阳从窗口照入,此时摄像头前的母亲脸部斑驳、凹凸、墨黑、畸形,鼻子更是严重错位,像一块炭饼贴在脸上”由此可知此句的表达效果是:表明人们对母亲被烧伤的严重程度而吃惊,也衬托出男孩对母亲的爱(因为孩子提出了一个六一愿望是亲吻自己的妈妈)。

小题2:

试题分析:“由于最后那个小朋友亲吻妈妈的愿望比较特殊,摄制组决定对他的愿望进行跟踪拍摄”,因为这是后面故事的引子,因此这句话的作用就比较好理解了: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亲吻妈妈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小朋友却提出这么个愿望,是一个悬念),推动故事的发展,也引起读者阅读阅读的愿望。

小题3:

试题分析:“母亲流泪了,儿子流泪了,摄制组的同志和村里人流泪了”。母亲流泪是因为儿子不嫌自己丑陋的面容而亲吻自己,这是高兴、激动的泪;儿子流泪是因为母亲怕自己嫌她丑陋而整日黑纱遮面,看到因为自己的亲吻而流泪的母亲,儿子惭愧、自责、伤心;摄制组的同志和村里人流泪,是因为感动。此题不难,只要将自己放入到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流泪”的含义。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此类题不能脱离原文的内容另起炉灶来答,并且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经历谈感受。

篇3:母亲的白发阅读及答案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理解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题: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题答案:

选文是刘益善所写的一篇散文,考查学生的现代文综合阅读能力。试题涉及整体把握文本、概括表达、语言赏析、句意理解、综合分析等语文阅读常见考点。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参考答案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第2题叙述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参考答案为(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第3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然后,找准品“点”。常见的如:1、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这样才不会在答题时“舍近求远”,或者张冠李戴、隔靴搔痒。例如,上面的第3题的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2、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例如上面的第二句就可抓住关键词语“跪”“艰难”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为(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第4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选择题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答案为:D

第5题是综合分析,初看是对线索的分析理解,实际上还包括人物形象特征,情感基调、文章主题等多方面的理解,是阅读分析的深层的整体理解,不能留于表面或浅尝辄止,题目的分值3分实际上暗示应多角度思考。参考答案为:“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篇4:母亲的白发阅读及答案

阅读《田野上的白发》,完成题。(13分)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应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拉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⑾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小题1】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分)

(1)

(2)

【小题2】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小题3】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小题4】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3分)

【小题5】请结合选文,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至少三点)(3分)

答案

【小题1】(1)母亲深夜在田里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②“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③ 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运用动作描写(1分);②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1分)。

【小题4】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里秧苗的美丽(1分);

③赞美了母亲的辛劳(1分)。

【小题5】①从母亲拼了命的插秧可以看出她的吃苦耐劳;②从她艰难地跪在田里插秧可以看出她的坚强;③从母亲插秧累得根本站不起来,脸上还带着微笑可以看出母亲的乐观;④从她慈祥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慈祥的人。(任意说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通读全文可以看出,1-6段写了母亲深夜在田里敲盆赶鼠,7-9段写母亲跪在田中插秧。两件让“我”心痛的事就有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其内容,得出正确答案。

【小题2】试题分析:文章的题目即是“田野上的白发”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全文围绕着母亲的“白发”展开,开头就提到,中间更详细写到,结尾再现,因此它是线索;同时“白发”也是母亲操劳一生的见证,更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达了对母亲的关爱与怀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

点评:题目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但要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

【小题3】试题分析:“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很明显这是对母亲在田里插秧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插秧已累到了极点,使一个坚强的母亲的形象在读者面前鲜活了起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句式、手法、内容、情感 理解体验等,其中有修辞的句子要首先选择修辞。做到内容充实准确,语言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像”表明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立”也可认为是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水田里插下的秧苗整齐匀称,对母亲的劳动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赏析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句式、手法、内容、情感 理解体验等,其中有修辞的句子要首先选择修辞。做到内容充实准确,语言通顺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言行去推断.找到相关语句,如从母亲拼了命的插秧可以看出她的吃苦耐劳;从她艰难地跪在田里插秧可以看出她的坚强;从母亲插秧累得根本站不起来,脸上还带着微笑可以看出母亲的乐观;从她慈祥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慈祥的人;从母亲三天三夜在田间驱逐老鼠,可以看出母亲的执着;从母亲舍不得离开家写出了母亲的责任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根据能力。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的正面描写及相应的侧面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文章主题,找到正确的用词方向也是很重要的。

篇5:母亲的白发阅读及答案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不要抄的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答:(1) (2) 3.结合语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不要抄的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答:(1) (2)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游希先生丶AD2 -11-07

1.吃苦耐劳,坚强,慈祥,乐观

2.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

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稻秧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4.D

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爱与怀念.

1.吃苦耐劳,坚强,慈祥,乐观

2.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

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稻秧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4.D

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爱与怀念... a我淡定194 2014-11-07

1.吃苦耐劳,坚强,慈祥,乐观

2.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

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稻秧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4.D

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爱与怀念

1.吃苦耐劳,坚强,慈祥,乐观

2.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

3.(1)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稻秧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4.D

5.;“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 下一辈子再爱 2014-11-07

1.吃苦耐劳,坚强,慈祥,乐观

2.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

3.(1)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稻秧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4.D

5.;“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 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 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 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 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 做到言简意赅Ƚ... 传说中是星格 2014-11-08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 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 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 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 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 做到言简意赅 尽量不要重复。参考答案为 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第2题叙述主要内容 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 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 或说 什么事 或话 最终结果怎样 当然 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 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 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参考答案为(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第3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 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 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 体出其味 品出其妙。然后 找准品“点”。常见的如 1、结合修辞手法 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 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 这样才不会在答题时“舍近求远” 或者张冠李戴、隔靴搔痒。例如 上面的第3题的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 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 “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2、抓住关键词语 品出精妙美。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 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例如上面的第二句就可抓住关键词语“跪”“艰难”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为 2 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 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 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第4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扩大了覆盖面 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解答此类题时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也就是文章的整体 仔细体味推敲 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 选择题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答案为 D 第5题是综合分析 初看是对线索的分析理解 实际上还包括人物形象特征 情感基调、文章主题等多方面的理解 是阅读分析的深层的整体理解 不能留于表面或浅尝辄止 题目的分值3分实际上暗示应多角度思考。参考答案为 “白

1.吃苦耐劳,坚强,慈祥,乐观

2.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

3.(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4.D

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 香飘飘奶茶 2014-11-07

1.吃苦耐劳,坚强,慈祥,乐观

2.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

3.(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4.D

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爱与怀念。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题: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 cn#pQuuGVGBa 2014-11-08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题: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3.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题答案:

选文是刘益善所写的一篇散文,考查学生的现代文综合阅读能力。试题涉及整体把握文本、概括表达、语言赏析、句意理解、综合分析等语文阅读常见考点。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参考答案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第2题叙述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参考答案为(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第3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然后,找准品“点”。常见的如:1、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这样才不会在答题时“舍近求远”,或者张冠李戴、隔靴搔痒。例如,上面的第3题的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2、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例如上面的第二句就可抓住关键词语“跪”“艰难”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为(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第4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选择题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答案为:D

第5题是综合分析,初看是对线索的'分析理解,实际上还包括人物形象特征,情感基调、文章主题等多方面的理解,是阅读分析的深层的整体理解,不能留于表面或浅尝辄止,题目的分值3分实际上暗示应多角度思考。参考答案为:“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题答案:

选文是刘益善所写的一篇散文,考查学生的现代文综合阅读能力。试题涉及整体把握文本、概括表达、语言赏析、句意理解、综合分析等语文阅读常见考点。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题答案:

选文是刘益善所写的一篇散文,考查学生的现代文综合阅读能力。试题涉及整体把握文本、概括表达、语言赏析、句意理解、综合分析等语文阅读常见考点。

第1题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参考答案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意思对即可)。

第2题叙述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参考答案为(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意思对即可)。

第3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然后,找准品“点”。常见的如:1、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这样才不会在答题时“舍近求远”,或者张冠李戴、隔靴搔痒。例如,上面的第3题的第一句可借助修辞手法来品味。参考答案为(1)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2、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例如上面的第二句就可抓住关键词语“跪”“艰难”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为(2)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第4题考查句意理解分析。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另外,选择题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答案为:D

第5题是综合分析,初看是对线索的分析理解,实际上还包括人物形象特征,情感基调、文章主题等多方面的理解,是阅读分析的深层的整体理解,不能留于表面或浅尝辄止,题目的分值3分实际上暗示应多角度思考。参考答案为:“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意思对即可)

我帮这位朋友在加一个句子的赏析: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答: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 突出母亲此时的劳累 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希望对大家有用。

我帮这位朋友在加一个句子的赏析: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答:句中“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 突出母亲此时的劳累 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希望对大家有用

1.吃苦耐劳,坚强,慈祥,乐观

2.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

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稻秧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4.D

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爱与怀念。... 仙魔大战僵尸 2014-11-08

1.吃苦耐劳,坚强,慈祥,乐观

2.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里插秧

3.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稻秧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

4.D

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爱与怀念。

篇6:母亲的白发阅读及答案

8、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在括号内填入一个近义词。(2分)

(1)嘘寒问暖( ) (2)矫揉造作( )

9、“母亲的头发几乎全白了,我突然间发现。”这个句子在句式上属于 ,作者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什么?(3分)

10、文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语句,请找出体现下面两方面的语句。(4分)

(1) “我”的家在母亲心中的位置。(2分)

(2)“我”对自己自私行为的反省和愧疚。(2分)

11、本文紧扣母亲的“白发”来抒发感情,这种手法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相似?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3分)

12、本文重在抒情,理解文章从内容安排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3分)

13、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14、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感觉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重现于母亲的身上。( )

(2)这满头的白发,除却岁月的无情,多半的是因我而起。( )

(3)母爱的主题比当今市面上流行的任何一部电影渲染得更加彻底,更加动人。( )

(4)每一段成长,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无私的母爱,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 )

15、李太白,即 ,号 ,当时人称 。“朝为青丝暮成雪”是其诗《将进酒》中的句子,原句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为青丝暮成雪”,它的上句是 。(2分)

(1)无微不至(2)装腔作势

9、倒装句;点题,突出母亲的“白发”,为后文的抒情蓄势。

10、(1)对母亲而言,父亲和我加起来就等于世界的大半。(2)我就像一个卑鄙的偷袭者,在不经意间偷袭了母亲一拳。

11、与朱自清的《背影》相似;扣住母亲的白发来写,使抒发的感情有了切入点,真切自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易于体现母亲对子女浓厚的爱。

12、本文先写看到母亲的白发后的震动,引出母亲内心痛苦的原因,自然地写到“我”内心的愧疚和对母亲的深情,再深入写“我”内心的恐惧,以突出母子情感之深,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13、通过母亲的白发来描写母子之间的深情,抒发对母亲的深爱。

14、(1)引用典故(2)拟人(3)对比(4)排比

15、李白;青莲居士;诗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篇7:《亲吻爹娘》阅读答案

《亲吻爹娘》阅读答案

①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早晨,刚睁开眼睛,爹就对娘说:“小三子亲了俺。”

②娘狐疑地问:“你又梦见小三子啦?老头子,又说瞎话了吧?”

③小三子是爹娘最疼爱的小儿子。小时候,小三子经常钻到爹娘怀里,搂着爹娘的脖子,小鸡啄米似的在爹娘脸上啄。爹娘下田回来,被小三子啄几口,心里甜丝丝的,浑身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小三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很多,和爹娘有了大大的隔阂。但是,爹娘都没有忘记小三子的小嘴啄在脸上那种麻酥酥的感觉。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子亲她的梦,到底做过多少次,她自己都记不清。爹梦见这样的场面比娘少得多,所以每梦见一次,都稀罕得不得了。有时候,娘都梦见小三子好几次了,爹还一次没梦见呢,爹就编瞎话给娘听。娘每一次听了都直撇嘴。

④可这一回的情形却与以往不同。爹没好气地说:“谁做梦了?谁说瞎话了?俺是说前天进城,小三子亲俺了!”

⑤娘惊异地瞪大了眼睛,嚷道:“真的?你昨天回来的时候,咋不早说?快,快给俺说说,小三子咋就亲了你?”

⑥爹看了娘一眼,“唉,俺们那小三子啊……”

⑦原来,小三子大学毕业以后,没能马上找到接收单位。直到秋风吹黄了黄泥湾所有的山头,都还没有小三子就业的消息。小三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成了拧在爹娘心头的沉甸甸的疙瘩。爹卖了一千斤稻谷,背着包袱,揣着钱,进城去看小三子,陪小三子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小三子送爹回去。临出门的时候,小三子突然抱住爹的脑袋,在爹的腮帮上亲了一口。爹愣了,小三子也愣了。小三子松开爹的脑袋,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像家乡门前潺潺的小溪。小三子流着泪,缓缓捧起爹的脸,在左脸上亲了亲,又在右脸上亲了亲。最后,小三子紧紧抱着爹,放声大哭起来。

⑧爹咂咂嘴,回味着:“小三子的泪滴进了俺嘴里,咸津津的。”

⑨娘的泪水像门前的小溪汛期来临,哗地流了出来。娘哽咽着,喃喃地念叨:“小三子,俺可怜的小三子。”

⑩不到半天时间,小三子亲他爹老脸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说着说着,笑歪了嘴巴,笑痛了肚皮。自古以来,都是大人和不懂事的娃娃互相亲亲,何曾见过黄泥湾哪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亲吻爹娘的?这个小三子,肯定是在城里呆久了,电影看多了,没羞没臊的。小三子的娘更好笑了,这事儿也值得她大喇叭似的到处宣扬吗?

⑾秋去冬来,小三子回家过年。时光飞逝,过完春节,小三子又要离家了。临走的时候,爹娘把他送到村口。乡亲们簇拥着他的爹娘,一起为他送行。人们都想瞧瞧小三子亲吻爹娘的西洋景儿。可是,小三子挥手再见了,放开脚步走了,也没有亲亲爹娘。突然,人群里响起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三子兄弟,不亲亲你爹你娘再走?”

⑿小三子停下了脚步,慢慢转过身来。

⒀爹郑重地说:“是呢,你娘等了这么多天呢。”

⒁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阅读题:

1.第③段写“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子亲她的梦”。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小三子的娘为何总做这样的梦。(4分)

2.第⑦段写小三子突然亲了爹的腮帮后,“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请展开联想与想像,写出小三子此时心里的话。(4分)

3.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习惯。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友情提示:可任选一点具体分析。或从词语运用,或从修辞效果,或从人物描写……)(4分)

读书卡片

篇名:亲吻爹娘作者:江岸

摘句: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

品味:

4.现在的中学生常常因为处理不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困惑。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吻爹娘》一文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谈谈。(5分)

参考答案:

1.(4分)

例一:小三子长大以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许多,小三子的娘难免失落。再加上小三子离开家乡,儿行千里母牵挂,小三子的娘思儿心切,故常做梦,且做的是小三子亲她的梦。

例二:小三子是爹妈最疼爱的小儿子。小时候他经常主动亲吻爹妈,给爹妈带来了无限的温馨。长大后小三子不仅没再亲爹妈,而且说的话也少了。这使得爹妈的心里很难受。娘特别想再拥有小三子小时候那种温情、亲情,消除父母与儿子的隔阂。

要点与评分:一是长大后再也没亲过爹娘,有隔阂;二是思儿心切。

2.(4分)

例一:爹啊,儿对不住您哪。您二老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又让我上大学。而今,我大学毕业了,还不能找到工作挣钱回报二老,反而还要二老为我的衣食住行操心,我该怎样报答您二老啊!

例二:哦,我的老父亲!我似乎有好久好久没亲吻过他了。瞧瞧这双眼睛,慈爱而又疲惫。瞧瞧这张脸,沟壑纵横。父亲老了,却还努力地庇护着我,特意雪中送炭。我感激,我也惭愧呀!

要点与评分:1)大致扣住爱父亲、感激父亲、自责、内疚等来作答。侧重某一点也可以。关键要有文本的.依据。2)语言描写,第一人称。内容2分,人称1分,语言1分。

3.(4分)

例一:“跪”字用得好,娘已衰老伛偻,年轻的小三子身材魁梧,要拥抱亲娘只能弯下身子半跪着,这个动词也充分表现出小三子对娘的深情。

例二:“叭”,写出声音的响亮,亲吻老母亲时毫无顾忌。从声音的角度写出小三子痛快淋漓地表达对娘的感恩之心的情景,震撼人心。

例三:“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小三子的娘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饱经风霜,已变得很苍老了,其形象让人看了心酸、心动。

例四:人物动作描写富有表现力,一系列的动词“笑”、“扔”、“奔”、“弯”、“跪”、“抱”、“亲”把小三子亲吻娘的行为写得一气呵成,很好地表达了此时小三子对母亲的感恩深情。

……

要点与评分:自选一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忌泛泛而谈。找到一个切入点1分,具体分析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4.(5分)

例一:作为子女,仅仅内心爱父母是不够的,还应把这种爱通过一些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因为我们孝顺父母的言行,哪怕再微不足道都能给父母带来莫大的幸福感。

例二:作为子女,应该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养育之情。努力去理解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奉献。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消除隔阂;只有理解父母,才能消除困惑。

要点与评分:若只纠缠于是否亲吻爹娘的最多只给2分。

篇8:《亲吻爹娘》阅读答案

①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早晨,刚睁开眼睛,爹就对娘说:“小三子亲了俺。”

②娘狐疑地问:“你又梦见小三子啦?老头子,又说瞎话了吧?”

③小三子是爹娘最疼爱的小儿子。小时候,小三子经常钻到爹娘怀里,搂着爹娘的脖子,小鸡啄米似的在爹娘脸上啄。爹娘下田回来,被小三子啄几口,心里甜丝丝的,浑身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小三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很多,和爹娘有了大大的隔阂。但是,爹娘都没有忘记小三子的小嘴啄在脸上那种麻酥酥的感觉。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到底做过多少次,她自己都记不清。爹梦见这样的场面比娘少得多,所以每梦见一次,都稀罕得不得了。有时候,娘都梦见小三子好几次了,爹还一次没梦见呢,爹就编瞎话给娘听。娘每一次听了都直撇嘴。

④可这一回的情形却与以往不同。爹没好气地说:“谁做梦了?谁说瞎话了?俺是说前天进城,小三子亲俺了!”

⑤娘惊异地瞪大了眼睛,嚷道:“真的?你昨天回来的时候,咋不早说?快,快给俺说说,小三子咋就亲了你?”

⑥爹看了娘一眼,“唉,俺们那小三子啊……”

⑦原来,小三子大学毕业以后,没能马上找到接收单位。直到秋风吹黄了黄泥湾所有的山头,都还没有小三子就业的消息。小三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成了拧在爹娘心头的沉甸甸的疙瘩。爹卖了一千斤稻谷,背着包袱,揣着钱,进城去看小三子,陪小三子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小三子送爹回去。临出门的时候,小三子突然抱住爹的脑袋,在爹的腮帮上亲了一口。爹愣了,小三子也愣了。小三子松开爹的脑袋,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像家乡门前潺潺的小溪。小三子流着泪,缓缓捧起爹的脸,在左脸上亲了亲,又在右脸上亲了亲。最后,小三子紧紧抱着爹,放声大哭起来。

⑧爹咂咂嘴,回味着:“小三子的泪滴进了俺嘴里,咸津津的`。”

⑨娘的泪水像门前的小溪汛期来临,哗地流了出来。娘哽咽着,喃喃地念叨:“小三子,俺可怜的小三子。”

⑩不到半天时间,小三子亲他爹老脸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说着说着,笑歪了嘴巴,笑痛了肚皮。自古以来,都是大人和不懂事的娃娃互相亲亲,何曾见过黄泥湾哪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亲吻爹娘的?这个小三子,肯定是在城里呆久了,电影看多了,没羞没臊的。小三子的娘更好笑了,这事儿也值得她大喇叭似的到处宣扬吗?

⑾秋去冬来,小三子回家过年。时光飞逝,过完春节,小三子又要离家了。临走的时候,爹娘把他送到村口。乡亲们簇拥着他的爹娘,一起为他送行。人们都想瞧瞧小三子亲吻爹娘的西洋景儿。可是,小三子挥手再见了,放开脚步走了,也没有亲亲爹娘。突然,人群里响起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三子兄弟,不亲亲你爹你娘再走?”

⑿小三子停下了脚步,慢慢转过身来。

⒀爹郑重地说:“是呢,你娘等了这么多天呢。”

⒁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亲吻母亲的白发》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母亲阅读答案

2.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3.母亲的白发作文

4.梁晓声《母亲》阅读答案

5.《母亲的话》 阅读答案

6.小学生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7.母亲的白发作文550字

8.母亲的电话的阅读答案

9.纸船寄母亲阅读答案

10.《母亲的菜篮》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亲吻母亲的白发》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