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故事
“爱的天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文言文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文言文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文言文哲理故事
文言文哲理故事
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下面是文言文哲理故事,请看:
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西汉·刘向《说苑》
狂泉
昔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一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故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君,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君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国人乃欣然。
——南朝·沈约《宋书》
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明·刘基《郁离子》
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复,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明·刘基《郁离子》
认真(篇)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语,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来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明·陆灼《艾子后语》
兄弟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宜烹,翔雁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明·刘元卿《应谐录》
篇2:文言文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平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为了生活,母亲改嫁带他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穷,没有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经常读到夜深。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感到困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他每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用咸菜来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学是官宦弟子,是家中很富有的。看见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难,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动,回家告诉了父亲,然后同学就叫父亲去给范仲淹送好饭好菜。
过了几天,那位同学又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却放在地上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于是,那位同学就责怪道:“君子不吃小人送来的食物,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现在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篇3:文言文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这篇文章由成功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篇4:文言文幽默故事
文言文幽默故事大全
1、抛锚
道士、和尚、胡子三人过江。忽遇狂风大作,舟将颠覆,僧道慌甚,急把经卷投入江中,求神救护。而胡子无可掷得,惟将胡须逐根拔下,投于江内。僧道问曰:“你拔胡须何用?”其人曰:“我在此抛毛(锚)。”
译文:
道士、和尚、胡子三人过江,突然遇到狂风大作,船将翻沉。和尚、道士十分的恐慌。急忙把经书抛入江中,求神来救助。胡子无物可掷,便将胡须一根根拔下,抛入江内。僧、道问他说:“你拔胡须有什么用?”胡子答道:“我在此抛毛(音同锚)。”
2、过桥嚏
一乡人自城中归,谓其妻曰:“我在城里打了无数喷嚏。”妻曰:“皆我在家想你之故。”他日挑粪过危桥,复连打数嚏几乎失足,乃骂曰:“骚花娘,就是思量我,也须看什么所在!”
译文:
有个乡下人从城里返回家中,对妻子说:“我在城里时打了好几个喷嚏。”妻子说:“那都是因为我在家里想你。”有一天,他挑了一担粪从一座摇摇晃晃的小桥走过,忽然连打了几个喷嚏,差点掉进河里,就骂道:“这个骚婆娘,就是想我,也得看看是在什么地方呀!”
3、讳聋哑
聋、哑二人各欲自讳。一日聋见哑者,恳其唱曲,哑者知其聋也,乃以嘴唇开合而手拍板作按节状,聋者侧听良久。见其唇住即大赞曰:“妙绝妙绝,许久不听佳音,今日一发更进了。”
译文:
一聋子忌讳其聋,一哑巴忌讳其哑。一天聋子见到哑巴,恳求哑巴唱一曲,其实是嘲笑他的缺陷。哑巴知道对方是聋子,就用嘴唇一张一合,并且用手打着节拍,装出唱歌的.样子。聋子也装着侧耳倾听的样子,见哑巴的嘴唇不动了,就大加称赞说:“好极了,好久没有听你美妙的歌声,今天又有长进了。”
4、呵欠
一耳聋人探友。犬见之吠声不绝。其人茫然不觉。入见主人。揖毕告曰:“府上尊犬,想是昨夜不曾睡来。”主人问:“何以见得?”答曰:“见了小弟,只是打呵欠。”
译文:
有个聋子去拜访朋友,友人家的狗看见他狂叫不止,聋子毫无察觉。进到里屋见了主人,互相作揖之后,他对主人说:“府上的狗想是昨夜没有睡觉?”主人问:“何以见得?”聋子说:“此狗见了小弟就不停地打呵欠。”
5、问路
一近视眼迷路,见道旁石上栖歇一鸦,疑是人也,遂再三诘之。少顷,鸦飞去,其人曰:“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去了,我也不对你说。”
译文:
有个近视眼迷了路,看见路边一块石头上站着一只乌鸦,以为是人,就上前去问路。问了几次,都不见回答。过了一会儿,乌鸦飞走了。近视眼自言自语地说:“哼,刚才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走了,我也不对你说。”
篇5:文言文故事两则
狗吃肉
山中有一狗,叼肉,忽见水中倒影,以水中狗,有偌大肉。则跳之,急起,全身皆湿。
梅花
梅花属蔷薇科,
小学生作文大全
梅花盛开,清香扑鼻。其瓣如碗。别称亦有:清罗仙子,清友等。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
篇6:文言文小故事
《郁离子·自瞽自聵》
原文:
郁离子曰:“自瞽者乐言已之长,自聩者乐言人之短。乐言已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如人。不知已者无所见,不知人者无所闻。无见者谓之瞽,无闻者谓之聩。人有耳目,而见闻有所不及,恒思所以聪明之,犹惧其蔽塞也,而况于自瞽自聩乎?瞽且聩而以欺人曰‘予知且能’,然而不丧者,蔑之有也。”
译文:
郁离子说“自己视而不见的人,喜欢说自己的长处;自己听而不闻的人,喜欢说他人的短处。喜欢说自己长处的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喜欢说人家短处的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人,就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可以说他是瞎子;什么也听不到的人,可以说他是聋子。虽然人们都有眼睛和耳朵,但是所见所闻,有时还有达不到的地方,因此经常思考能使人聪明。即使这样,人们还担心他眼不明,耳不灵,更何况是自己把眼睛蒙上,把耳朵堵上呢?眼不明耳不灵却骗人说:‘我聪明而且能干’。这样做却不丧失视力和听力的人,是没有的。”
篇7:文言文小故事
《宋贾买璞》
原文: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
宋国有一个叫监止子的富商,与别人争着购买一块价值一百金的璞玉,所以假装失手掉在地上将玉摔坏了,赔了卖家一百金,而后将摔的伤痕修补好,(到别处卖),得到了千镒的利润(多了好多倍)。
【文言文故事】相关文章:
2.文言文
3.曹冲称象文言文
4.文言文字典
5.文言文 翻译
6.以柔克刚文言文
7.叶公好龙文言文
8.凿壁偷光文言文
9.辞职报告文言文
10.狐假虎威文言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