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文言文鉴赏
“海上情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口技文言文鉴赏,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口技文言文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口技》文言文翻译
关于《口技》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他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话不停止。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不多久,丈夫打鼾声响起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隐隐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众人)拉蹋(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篇2:文言文阅读:口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是: (2)一时:
(3)欠伸 (4) 毕备:
小题2: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3:口技表演者构思非常巧妙,请以“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为例予以说明其妙处何在。(3分)
小题4:文中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属什么描写?其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这(2)同时(3)起身 (4)全有
小题2:(1)同时发出,各种妙处都有了。(2)所有在座的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斜着眼,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十分奇妙。
小题3:由远及进的手法写的。答案接近即可。
小题4: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说书人技艺的高超。
试题分析:
小题1:“是”在文言文中多为代词用法。“欠伸”需高度重视,“欠”为打呵欠,“伸”为伸懒腰。“一时”即同一时间,同时。“毕备”中的“毕”是都的意思。
小题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无不”“伸颈、侧目”, “无不”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译为“全,都”。“伸颈、侧目”描写了听众中听得入神时的神情,译为“伸长脖子,斜着眼”。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是口技表演的开始,也是下面表演中“一家人由睡到醒”的原因,并且还运用了由远到近模拟声音的方法,体现了口技表演者构思的严密、巧妙。
小题4:文中除正面描写口技者的表演外,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听众的反应即查侧面描写,其作用在于,用听众的反应烘托出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
篇3:口技文言文原文
作品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半更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来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子曰:“拗哥子!呜之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作品注释
囊:一种口袋。
俟:等待。
诸:之于。
洁:清理。
窃窃:偷偷,悄悄。
絮语:连续重复的话。
负:背。
煞:表示极度。
寒暄:嘘寒问暖。
溢:水漫出来。此指路特别远。
戢(jí)戢:拟声词。
市廛(chán):集市。廛:古代一户人家所占的地方.
参:人参。多年生草木,根入药。下文“芪(qí)”,为黄芪,也为多年生草,根入药.“术(zhú)”,药草名指白术或苍术。
好:形容很不错的样子。形容词。
渐:缓缓的
窃窃:偷偷。
既而:不久。
铿铿:声音响亮。
了了:清清楚楚。
有:通“又”。
俱:都。
效:见效,有效。
寒暄:嘘寒问暖。
喜:通“嘻”。
坐:通“座”。
反:通“返”,返回。
窥:偷偷地看。
俄:顷刻。
迢迢:千里迢迢。
曼:柔美。
苗裔(yì):后代。
作品译文
村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大约有二十四五岁。她带着一个盛药的皮囊,到这里来行医看病。有的人去找她看病,她自己不能开药方子,要等到晚间问一问各位神仙。晚上,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自己关在里面。大伙儿围绕在门窗口,斜着头侧着耳朵静静地听,只听里面在小声私语,谁也不敢咳嗽一声。屋里屋外,黑洞洞的一片,没有一点动静。
大约到半夜的时候,忽然听到门帘微动的声音。女子在屋里说:“九姑来了吗?”一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也跟着九姑来了?”好似一个丫头的声音,说:“来了。”三个人话语间杂,唠叨起来没个完。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帘钩馓动的`响声,女子说:“六姑来了?”接着听到几个女子杂乱的说话声:“春梅也抱小郎君来了吗?”一个女子说:“这个顽皮的小家伙,怎么哄也不睡,定要跟来。身子有百十斤重,背着真累死人。”马上又听到女子殷勤的接待声,九姑的问讯声,六姑与姊妹们的寒暄客套声,两个丫头的互相慰劳声,小孩儿的嘻闹声,一齐嘈嘈杂杂地传出来。就听女子笑着说:“小郎君倒很好玩耍,老远的抱了个猫儿来。”接着说话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门帘又响了一声,满屋里都喧哗起来,说:“四姑来得怎么这样晚?”听到一个女孩子细微的声音,说:“路足几千多里,我同阿姑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到。阿姑走得太慢了。”于是各人问寒问暖的声音,移动座位的声音,招呼着加座的声音,各种声音并作,喧闹满屋,有一顿饭的工夫才静下来。接着就听到女子问病求药的声音。九姑说当用人参,六姑认为当用黄芪,四姑说该用白术。协商一会儿,听到九姑叫人拿笔墨砚台来。不久,听到折纸的刷刷声,拔下笔帽扔到桌子上的丁丁声,隆隆的研墨声。接着就听到把笔投到桌几上的碰撞声,抓药包纸的苏苏声。过了一会。女子掀开门帘,招呼着病人的名字,把药包和药方一起递了出来。她转身入室后,立刻听到三位姑娘作别的声音,三个丫头的道别声,小儿哑哑的叫声,小猫儿的呜呜声,又一时并发起来。九姑的声音清晰悠扬,六姑的声音和缓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滴宛转;以及三个丫头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点,听着完全可以辨别得清楚。大家感到很惊讶,认为真是神来了。回家试试药方,也并不灵验。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口技,特意借这种方法卖药罢了。但她的口技水平,也真够高超的了。
以前,朋友王心逸曾讲过:他在京城时,偶尔从集市上经过,听到一阵管弦音乐的声音,围着看的人好像一堵墙。他到跟前一看,是一位少年,用优美的声音在演唱。他手中并没有乐器,只用一个指头按着脸颊,一边按一边唱,听起来铿锵有声,与弦乐没什么差别。也是口技者的后代啊。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称“聊斋先生”。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口技文言文原文(3篇)】
篇4:漫谈文言文《口技》
漫谈文言文《口技》
文集流传下来,这篇《口技》见张潮编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据张潮自序,《虞初新志》成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可以推知《口技》至晚是清朝初年写的。文章的原题是《秋声诗自序》,这是说,林嗣环有个诗集名《秋声诗》,《口技》(题目当然是后人所加)这篇文章就是《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它的前面有这样一些话:
彻呆子当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苦无可排解者。然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驹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未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
后面有这样一些话:
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
文后还有编者张潮的评语,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编者的评语说得不够清楚,就强调“绝世奇技”说,似乎“奇文”是指“口技”一部分,若然,以“浮大白”表示极度赞赏,大概可以得到多数人首肯;可是下面分明说的是“此奇文”,指名道姓应该是《秋声诗自序》,这就有商榷的余地了。
看文章开头那部分,可以知道作者处境不佳,牢骚满腹,或者竟至有难言之隐而不得不出不由户,不过不得不出不由户是一回事;既然是出,就要有个出之之道,这是另一回事。
文,有常道,有常法,可以奇,或者说,最好能奇,但无论如何奇,要不出常道常法之外。《秋声诗自序》则不然,奇则奇矣,可是以常道常法绳之,就大有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就为诗集作序而言,这样大写口技之妙是离了题,喧宾夺主。
当然文章可以撇开一笔写,甚至貌似离题写。举《庄子·徐无鬼》为例,其中有一段记庄子悼念惠施的话: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是撇开一笔写,貌似离题,而实际是扣题更紧,因为这样表现志同道合,比王子猷的“人琴俱亡”(《世说新语·伤逝》)更为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秋声诗自序》则不能,撇开秋声诗而绘影绘声地写口技,究竟秋声之诗与口技之妙有什么关系呢?是秋声之诗可以与口技之妙比美吗?还是秋声之诗比口技之妙更值得欣赏呢?文章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与《庄子·徐无鬼》一段相比,庄文是貌似离而神合,林文是貌离而神更不合,因此,我们无妨说,张潮的赞叹未免有点阿其所好。以上是关于文章出处的一些想法。
不过课本是“节选”,就课本说,对学生讲,当然要就文论文,也就是限于研讨《口技》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之外(前文、后文),之内(中间删去的少量语句),都可以不管。以下谈课文本身。
《口技》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则浅易,二则有故事性,都适于中学低年级学生读。此外,文章在写法方面也有不少优点,可供教师发挥。以下分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于优点的看法。
一是结构方面,想分作四项说。
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不是什么特点,但对初学来说却是值得重视,因为,如果处理得好,比如说,妥善安排,繁简得当,就容易条理清楚,有水到渠成之妙。
2、行文有波澜。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也不能像钟摆那样,均匀而无变化。无变化,就会死气沉沉,引人入睡。解救之一法是内容有轻重,有缓急,也就是有波澜。以音乐比方,《口技》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火起之后,记事的波澜到了最高蜂,真是千态万状,尽来眼底,大有行山险道上,应该不暇之势。“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以下是波澜渐低的写法,却也有作用,比喻的说法是用绿叶来衬托红花,为的是使花显得红艳。
3、还有所谓擒纵之法,或说是勒放之法。我们大概还记得,《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薛蟠在冯紫英家里诌女儿悲愁喜乐四句曲词,第三句“洞房花烛朝慵起”,大家都惊叹为“何其太雅”,这就是一勒。勒乎手段,或说非重点,重点是下一句村话,一放,才能换来全场的“该死,该死”。《口技》多多少少也用了这种笔法。第三段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真是懒洋洋,有些不耐烦了,这是勒。紧接着“火起”,形势大变,是一放。前面有了一勒,这一放才更显得如山洪暴至,一泄而下,痛快淋漓,故感人也益深。
4、前后照应。记叙文,尤其篇幅比较长的,容易顾此失彼,不同部分失去照应。《口技》在这一点上也颇有可学之处。例如第二段末尾是满坐宾客“以为绝妙”,到此,像是没有什么戏好唱了,然而不然,后面还有第四段末尾的`宾客“几欲先走”,这是前后对比,才显得口技真是“妙绝”。又例如文章开头提一下演技之前的简单设施,结尾重复一次,这是前后呼应,也有作用,就是加重地提醒读者,文中所写的千态万状只是“技”,并没有什么弄虚作假。
二是文字方面,也分作四项说。
1、简练。文言,尤其是古代文字,简练是共同的特点。这个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光大,鲁迅先生早已谆谆言之。《口技》所记之事很新奇,也相当繁杂,可是仅仅用了三百多字,这一点确是值得着重学习。
2、生动。一般说,生动由于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能够形象化。这样的语句,本文中可以找到不少,如说宾客的“伸颈”,“侧目”,“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妇人的“惊觉欠伸”,老鼠的“作作索索”,等等,都能予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3、贴切。选词恰当,写什么像什么,不管是记事,还是写人物,写风景,都很重要。在这方面,《口技》也有不少语句值得借鉴,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深巷中犬吠是“遥闻”,老鼠作作索索是“微闻”,等等,都能够斤两适合,恰如其分。
4、繁荣得当。一事有一事的发展变化,其中有大小,有轻重,有顺逆,有松紧,所以不能平均主义地写。就是大小、轻重等没有什么分别,也未必宜于平均主义地写。何处应繁,何处应简,很难具体规定,总的原则是,非详写不足以尽其情则详写,否则可简则简,可概括则概括。《口技》一篇,中间形容口技之妙详写,开头结尾简写;同是写火起,由“忽一人大呼”到“抢夺声,泼水声”具体写,由“凡所应有”到“不能名其一处也”概括写,在繁简方面都处理得很恰当。
同是清初的蒲松龄,也写一篇《口技》(见通行十六卷本《聊斋志异》卷十三),记一个女子用口技之术请许多女神来开药方,不过与林作有别:蒲是用细线刻画,林是用粗线条刻画,因而蒲文不像林文那样夸张。但是就感人效果说,我个人以为,林文似乎更上一层(只是就《口技》一篇说,不可理解为林高于蒲)。
篇5:文言文《口技》内容分析
文言文《口技》内容分析
本文是以记叙的方式写的文言文,但中间对口技表演采用了较多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因此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全文是围绕着一个善字,层层展开记叙,描写和议论的。
一 篇首点题,侧面写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接着列数道具,暗示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这八个字既说明了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的表演者的向往之情,又反衬出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烘托表演者的口技之善,是下文表现千奇百怪惊险万状声响的衬托和伏笔。
二 中心部分,正面写善。作者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场景;闹而复静的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充分感受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这一部分,除了正面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外,还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以及作者的简要赞语,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 表演结束,呼应篇首。一人以重复开头为文章结尾,既起到了首尾照应的作用,也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从而突出了表演者的善。
总观全文,情节完整而曲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井然有序,委婉多采。结构开阖自如,起落分明,完整而严谨。行文善于随声赋形,因物敷采,语言简炼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篇6:口技文言文原文
口技文言文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 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会宾客大宴(会:宴会)B.宾客意少舒(少:稍微)
C.众妙毕备(毕:全) D.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于”与例句中的“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A.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升序》)
1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D)
A.选文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
B.选文最后一段再次 交代仅“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前面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C.选文中的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里是采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
D.选文描写口技表演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如选文第三段“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就属于典型的侧面描写。
11.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文: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参考答案
8、A
9、C
10、D
11. (9分)(每句3分,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该题即可给满分)
①(3分)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关键词:少顷、但闻、满坐、哗)
②(3分〉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者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 认为妙极了。(关键词:伸颈、侧目、默叹、妙绝)
③ (3分)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 露山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关键词:于是、奋袖、两股、走)
参考译文
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户人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了八尺高的围帐,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围帐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许多宾客围绕屏障而坐。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帐里面醒木拍了一下,全场安静下来,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深巷中有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孩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女人抚摸着小孩喂奶,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女人一面拍着小孩一面哼唱着哄他。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正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轻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发出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起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地赞叹,认为是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的声音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约听到有老鼠窸窸窣窣活动的声音,盆碗器皿被撞翻倾斜的声音,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渐渐地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房屋崩裂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许多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许多个人呼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起用力发出的呼喊声,抢夺财物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火灾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部消失。撤去围帐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口技文言文鉴赏】相关文章:
5.口技反思
6.口技教学
7.口技翻译
8.口技教案
9.口技练习题
10.《口技》的教案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