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游记:颐和园游记
“xiaoba020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暑假游记:颐和园游记,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暑假游记:颐和园游记,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暑假游记:颐和园游记
摘要:我继续往前走,眼前是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湖面,一阵风吹来,湖面便泛起阵阵涟漪,这就是著名的昆明湖了。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要属湖中亭亭玉立的荷花了。
颐和园游记
又是一个干旱少雨的暑假,又到了忍受被太阳炙烤,忍受汗如雨下的季节。我听说有一处皇家园林,进去里面完全晒不到太阳。因为设计它的时候便考虑到了夏天的气候问题。
与此同时它是环湖建造的,不仅晒不到太阳还有凉爽湿润的清风拂面。这便是我向往已久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了。暑假里的一天,我终于来到了气派大气的皇家颐和园,一览这里的美轮美奂。我闭上眼睛,吹着凉爽的清风,走进了古色古香的颐和园。
我继续往前走,眼前是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湖面,一阵风吹来,湖面便泛起阵阵涟漪,这就是著名的昆明湖了。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要属湖中亭亭玉立的荷花了。它们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藏在荷叶里,只露出一半红红的小脸,可爱极了;有的则毫不遮掩,就像坐在荷叶宝座上的王母娘娘,富贵极了。而那一团团荷叶则是绿得纯洁、绿得无瑕、绿得养目,真可谓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呀!
顺着湖边往前走,就来到了一条长廊。这条长廊好长啊,站在长廊的这头,根本望不见长廊的那头。爸爸告诉我,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全长728米,据说还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呢!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而每一幅图画都描述了不同的人物及故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鬼斧神工一般。我走在长廊中,不禁敬佩起古人来,觉得他们真是了不起!
接着,我们穿过排云殿和二宫门,前往最高处的佛香阁。顺着台阶往上走,只见两边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异常美丽。从佛香阁鸟瞰整个颐和园,那景色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而我也早已陶醉在这画卷之中了。
篇2:颐和园游记-暑假作文
颐和园游记-暑假作文
去年暑假,妈妈带我到颐和园游玩。
一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一座洁白秀丽的十七孔桥通向湖心。
我兴高采烈地随着三五成群的游客向十七孔桥走去。桥头上有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些狮子非常生动,并且544只狮子都神态各异,姿态不同,看上去惟妙惟肖。每个桥墩上都雕有瑰丽的'图案,这些图案美观大方,十分和谐,就连桥的里面都雕刻得十分古朴。走上汉白玉石桥,每一块石头都打磨得非常光滑,走上去能感觉到皇家园林的气息。我站在桥头上,欣赏着湖上的美景。一棵棵树木倒映在随风荡漾的水中,蓝天白云也映在了这碧绿色的镜子里,形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
走下桥头,我沿着昆明湖慢慢地走着。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几只鸭子在波光粼粼的水中游来游去,时不时啄起游客掉在水中的食物。条条柳枝随风翩翩起舞,苍松翠柏也陶醉在其中,忽紧忽慢地随着春风摆动,一草一木为夏天的颐和园增添了不少生机。几座寺庙掩映在树木与水波之间。
慢慢的,我们已经爬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石阶上,极目远眺,高耸入云的中央电视塔,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公路历历在目,好像整个北京城都尽收眼底。
太阳快落山了,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颐和园,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实在是太美了。我还真有些舍不得离开呢。
篇3:颐和园游记
颐和园游记
在4月12日意外地游了一次颐和园。
这天我们本来没有去颐和园的打算,12日早上8点多,我正在电脑上,杨琳则在看电视,按惯例,我们会在9点多去东高地买点菜,可是突然电视和我的电脑一下子都熄灭了,原来是停电了。
这一停电就要停到下午5点。由于事先没有准备,这样的突然停电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于是就琢磨怎么打发这停电的9小时?想来想去,想到杨琳几次提过想到香山的植物园去看看。那就今天去吧!说走就走,于是收拾一下东西就出门,准备搭乘608公交车到颐和园北宫门去换车前往植物园。
等车过了北大西门,过了西苑,我还在回忆当年在清华上学时,我是怎样出清华西校门,经过西苑,走到颐和园的,可突然发现608路走的路线和我当年走的路线不一样,再仔细一看,原来608路在过了西苑站后不到颐和园东门(即正门),而是直接北拐到颐和园北宫门;只是在从北宫门回前门时才绕经颐和园东门。
也许是因为今天是周六,一路上车多人多,免不了堵车延时,等到了北宫门下车,已经是11点半都过了。下车以后,杨琳找是否有去植物园的车,居然还真有,是从这里发车,路经8站可到植物园。于是我们就准备在这里吃了肯德基快餐,再去植物园。等吃完快餐,杨琳说,现在已是12点多,估计到植物园大概已是下午1点多了,这样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进园游览,就得往回赶。看来今天是没法去植物园了,还是游览一下颐和园算了。其实我早已有这个想法,只是怕说了会扫杨琳的兴,所以就没说,现在杨琳也这么想,那是“正中下怀”,于是就决定放弃植物园,改游颐和园。
我对颐和园原本没多大兴趣,这是因为我对颐和园实在是太熟悉了:那几年在清华上学,几乎每星期都会到颐和园;特别是在学校度暑假时(那几年无论寒暑假我都从不回家),我每天下午都会到颐和园游泳,之后再到后山休息,然后回学校吃晚饭,颐和园简直就像是我自家的后花园一样;而更主要的,是现在的颐和园是全国、甚至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每天都会挤满熙熙攘攘来自各地的游客,现在进了颐和园,早已感受不到原先那种安详宁静的气氛,所以我对游颐和园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可是今天事已至此,也只能进颐和园消磨时间了。
游颐和园可以有3条游览路线。一条是走万寿山南侧山脚下的长廊:那是进东门以后,先到昆明湖的知春亭,然后从与此相连的长廊东端进长廊,一路向西,经过中间的排云殿,再向西到长廊西端的石舫。走这条路线的优点,是一直沿着昆明湖走,向南可以观看昆明湖全景,包括湖中心的龙王庙和与之相连的十七孔桥,向北可以看万寿山正面的景色,包括在排云殿可以向上仰视高耸在万寿山顶的佛香阁。总之,走这条路线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景。第二条,是进园以后就沿山路向上攀登,一路攀到山顶的佛香阁,到了佛香阁,可以向下鸟瞰昆明湖,这时湖色全景尽收眼底,自是另一番景象;只是要上佛香阁,就要攀登像登天梯那样的多级阶梯,颇为吃力,穿过佛香阁再向西就走下山路,也是到西端的石舫为止。而现在进佛香阁还必须另买门票,所以走这条路的游人不多。第三条路线就是走后山的小路,这是在万寿山北侧沿山脚的一条路。这条路从东端的谐趣园开始一路向西,走过中间的北宫门,再向西也是走到西端的石舫为止。走这条路看不到什么景色,所以游人稀少;正因游人稀少,所以漫步在这条路上就特别感到安详、宁静。颐和园实在太大,可游的景点也多,在一天内要游遍全园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一次只能走一条路线。一般外来游客只有一次来颐和园的机会,而且时间有限,所以一般都是走长廊以便可以走马看花般看颐和园的全景,故而现在长廊每天都挤满了外地来的游客,熙熙攘攘,走长廊就像是大游-行,早已失去了漫步欣赏景色的那种闲情逸致。我们来颐和园并不是为了看景,而是为了休闲,所以自然选择了走后山这条路。
这时是下午近1点左右,我们正处于北宫门外。如果我们就从北宫门进,走后山到东#宫门出,再去搭乘608公交车回前门,由于东门是正门,进出的游人多,加上那里也不是发车站,估计在那里上公交车肯定不会有座位。但如果从北宫门进,再原路返回从北宫门出来搭车回前门,交通倒是方便,可这样原路往返就太没意思,正在犹豫间,杨琳提议倒不如在这里搭乘608公交车,坐一站到东门,再从东门进,走后山到北宫门出,这样最合适,我认为这是好主意,于是就这样定了。
到了东门,进园不远,就看到了盛开的牡丹。4月9日我们在中山公园看到的牡丹还都是待放的花蕾,只有很少几株开放,可是今天在这里却看到牡丹已经盛开,花色鲜艳诱人,已有不少人在这里驻足拍摄,杨琳见了这盛开的牡丹也很高兴,于是一连拍摄了好几张盛开牡丹的特写。本来我还有点担心杨琳是不是会为没能去植物园而不高兴,但看到她见了盛开的牡丹后,如此兴高采烈、聚精会神地拍摄牡丹的特写照片,我就知道了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颐和园盛开的牡丹。
看过盛开的牡丹,再走后山向西行,就来到了提名为“紫气东来”的一座城楼样的建筑。我每到这里,就会联想起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饮酒抚琴的情景。
穿过“紫气东来”,就来到了谐趣园。这谐趣园是我以前最爱来,也最常来的地方。进了谐趣园,就面临一个小湖,沿湖边错落有致地建了一系列亭阁,有的亭阁就建在水上;亭阁之间有曲折的小廊连接,其布局颇有点江南苏州拙政园的意思。到了夏天,这里的湖面上会布满盛开的'荷花和睡莲,那时一进园内,会顿觉暑气全消,从心里感到凉爽,所以那时每到暑假前临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从不在学校复习,而是早上吃了早点后,就带上馒头咸菜,再灌上一军用水壶的水,带上复习用的资料,来到谐趣园,找个清静的角落坐下复习功课,直到临晚饭时才回学校。那时来这里的人很少,一进谐趣园就感到安详宁静,空气也特别好,心情也特别轻松愉悦,头脑也特别清醒,从而复习的效率也特别高。我想我在大学上学这几年,每年的期末考试都能获得满分的好成绩,大概也和我能找到这样好的学习环境有关。回顾那时我面对考试从来没有感到临考的压力和紧张,相反,倒是有“辛苦努力了半年,现在是收获的时候了”那种兴奋和期待。后来几次到颐和园,记得这里好像还要另买票才能进,于是都是过而不入(据杨琳说,这里从来都是开放的,从没有还要另买票这一说,那大概是我记错了),今天到这里看到谐趣园是开放的,不必另买票,于是就高兴地进园游览。
进了谐趣园,见这里虽然也有不少游客,但毕竟比长廊那边少的多得多,相对来说还算比较清静。来到此地,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回想起当年在这里复习功课的情景,内心愉悦之情不禁油然升起,于是在这里拍了几张照片,记录下了今天在此的愉悦心情。
篇4:颐和园游记作文
暑假里,你去哪了?什么!要我先告诉你?好吧,我去了北京。啊!还要我讲北京玩了什么?不好意思,去的地方很多,我总不能全讲吧。只说最好玩的,好吧,我给你讲讲大名鼎鼎的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 1750 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 ———“ 康乾盛世 ” 时期; 1860 年的第二次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 1886 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走进颐和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水气氤氲的昆明湖。几只小船在湖中荡漾。在昆明湖的中央是一座建筑独特的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
游览完昆明湖之后,我们去了长廊。你知道吗,关于长廊的由来还有个传说呢:
传说,颐和园修建好以后,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
开始的时候,慈禧很是喜欢颐和园的江南景色,然而时间一长,就什么都不觉得新鲜了,尤其是慈禧每天要从寝宫乐寿堂出来到湖边散步,起初在路上还看一看左边的水、右边的山,到后来竟厌烦得哪儿都不想看了。慈禧心想:一眼望去山水全在眼前,四季不变,真是没意思,如果在湖边建造点儿什么,让我走一步就看一个景色该多好。那建造点儿什么呢?她一时也没有想好。
一日,心情烦闷的慈禧又要出去散步,王公大臣们忙顺从并伴其左右,当一行人走到万寿山下的南坡时,老天爷竟不分时候地下起了雨,太监李莲英慌忙上前撑起雨伞并顺势观察了一下慈禧的脸色。没想到,此时慈禧的脸竟由阴转晴了,李莲英正在纳闷,慈禧说话了:“雨伞真好,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致,”众人不解。
回到寝宫后,慈禧立即召见了工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不久,在万寿山的南坡与昆明湖之间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
在长廊西端湖边,有一座西洋风格的石舫。石舫,又称清晏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珍品。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顶部用砖雕装饰,显得精巧华丽。
好啦,我就讲到这里了,其他景点嘛,我还没去呢。( ^_^ )/~~拜拜
篇5:颐和园游记观后感
颐和园游记观后感
五月中旬,正直晴天艳日,与下午至颐和园。
作为国家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有着壮丽的艺术风采和恢宏的建筑风格,无论设计布局还是长廊宫殿,都凝聚着古国高超的艺术和劳动者的智慧汗水。
也许颐和园的历史不算久,但它所蕴含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等具有绝对的价值,同样它承载的历史沧桑与使命是无可比拟的。
颐和建于前清乾隆年间,本为乾坤孝敬母亲而建,占地二百九十公顷,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仿杭州西湖而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而它的出生注定了是多灾多难的。当落后的农业社会与欧洲工业社会第一次碰撞,结局毋庸置疑,清政府惨败而落荒而逃,侵略者长驱直入北京城。而颐和园咸丰十年为英法联络洗劫破坏,光绪十四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与它相邻的.圆明园遭到同样的命运。
颐和园的辉煌依稀可见皇家的奢华和歌舞升平,当年的女王慈禧太后在这里办公听政,皇室远离战火,躲避在这里不知明日几何。
颐和园它是国耻的见证、是一把尖刀,试试刺痛国人奋发图强。
站在十九孔桥之上,吹着昆明湖上的凉风,远眺山巅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阁楼宫殿、乘着小舟泛游在湖上,看着无数的石林,高山、树木长廊,心也会沉醉于美景之中,看着长廊千万福艳丽的绘画,惊恐于这高深的艺术。穿梭于长廊仿佛游走在艺术的殿堂。游走在一座座宫殿惊讶于里面的辉煌大气和无数珍宝。无法想象西方列强看到这艺术的震惊和占为己有的野心,无法掠夺的甚至疯狂的烧毁掉了。
国人之殇、名族之痛,怎敢相忘。
现在颐和园做为国家5A景点区有着巨大价值,当清风明月抚摸着山涧松涛,一湖清水包容着欢喜悲伤,它静如禅师、动必将惊涛骇浪!
篇6:颐和园游记作文
吃过早饭后,我和妈妈来到了北京的著名景点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占地面积有290于公顷,与西山、玉泉山群峰山水相连。园内北部是苍翠灵秀的万寿山,满山的柏树和苍松掩盖着雄伟的宫殿,宝刹名祠。巨大精美的铜、石雕塑点缀其间。佛香阁金碧辉煌,依山面南,富含着烟波浩森的昆明湖。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四分之三,湖水清澈透亮、景色天成,恍如人间仙境。
颐和园是乾隆皇帝1750年为其母祝寿而修建的皇家花园,原名清漪园,帝王后妃长逍遥游乐于此。1860年被英法联军野蛮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19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才再次修复,19作为清室私产开放。1924年后正式辟为公园,人们才有幸走进颐和园。1992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上造景最丰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与完整的皇家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使其更成为中国人文明的灿烂瑰宝。
当我们走进颐和园的时候,看久了一个很大的大木门竖立在我的面前,再这个门的前后一共有四只铁柱子,听说是用来支撑这个“年事已高”的大门的,如果没了这四根铁柱子,那么这个“年事已高”的大木门就会支撑不了多久、倒下了。
我们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块巨大的、身上“挂了彩”的、没有任何人工加工痕迹的太湖石,这块太湖石身上有着无数个洞洞,有大的,有小的。而且这块石头巨大无比,而且还是纯白色的,据说这是慈禧太后名人从湖底里捞起来的,怪不得叫做湖底石。然后我们又去参观了颐和园里的几个著名建筑,但是由于过了太久,我也忘了我们曾经去过哪几个颐和园的著名建筑。
然后,我们一直在颐和园里转悠,一直到了黄昏,我和妈妈才坐船到了出口,当我从出口望着我们曾经浏览过的地方,就看到了一个个著名的建筑都小的不见踪影,只有一个高高的塔直通云霄,本来我还想照一张相的,可是因为是黄昏,光线很暗,所以照不了相。
我带着满怀的遗憾回到了酒店!
篇7:颐和园游记作文
我们今天去了颐和园,想目睹一下颐和园的风采,这一天还是闷热的一天,虽然没有太阳。一眼看见的是雄伟的宫门,和我们在故宫看见的宫殿一样高。
颐和园,是一个专门为慈禧太后造的`一个花园,1860年和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烧毁,却只有颐和园在光绪年间被重建。
和圆明园相比,它少了许多珍宝,但是它得水却占四分之三,因为慈溪太后喜欢水,所以就挖了一个大湖,挖出来的石头就堆在了没挖的地方,成了万寿山。
一进去看到一个宫殿,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实际上有几百个寿字,在不知到什么地方,如果不是讲解机,我还不知道呢。
我们先去了慈禧看戏的地方,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原来楼梯都铺上了红毯子,看着看着觉得腻了,就去了万寿山。
万寿山有很多道路,蜿蜒曲折的,也很陡,有点怕摔下去。到了佛香阁,它高大雄伟,看起来就像在巨人脚底下,里面就是慈禧住得了吧!里面有许多许多的陈列品,有的是陶瓷,还有一些器皿黄金、白银都有。
出来就看到一个大湖,大湖看起来和万寿山一样大,但是实际上大多了,我们一下去,就感觉湖很大很大,游船在上面微不足道,我们想去苏州街,就搭了一条船,发现有三个船坞,讲解员讲,最大的船坞是慈禧的,这个不用猜都知道,苏州街很久以前就开始营业了,后来被慈禧请进去然后就一直留着,结果一直营业到今天。
最后,我们又乘船到十七孔桥,这座桥是仿卢沟桥造的,大家都认为卢沟桥狮子最多,实际上是十七孔桥,我数了数,果真是十七个孔。
后面还有文昌院,里面陈列着珠宝、铜器、钟表之类的古代产品。
颐和园也是一个皇家园林但是为什么却比皇帝的小,慈禧地位还大一些呢,我认为是皇帝在掌权,才这样的。皇宫这么大,如果留着建造那些的银子来研究,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别的比中国更强大的国家了。
【暑假游记:颐和园游记】相关文章:
1.暑假游记
5.暑假桂林游记
6.暑假云台山游记
8.暑假周庄游记作文
9.暑假游记作文香港
10.暑假游记作文35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