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里的记忆随笔
“飞亲亲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月光里的记忆随笔,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月光里的记忆随笔,供大家参考。
篇1:月光里的记忆随笔
月光里的记忆随笔
昨晚如此皎洁的月光,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跟随母亲在美丽、柔和的月光里,去黄河大堤北面的农田里浇地的情景……
那时,我们大牛王村的耕地虽然距离黄河只有1.5公里的距离,但是因为牵扯很多周围村子,关系不好协调,所以不能用黄河水浇地,每年只能用生产队里的机井浇地。我们队是属于村里的大二队,大约有50多户人家,那时队里只有一个机井,大伙只有轮流浇地。
那时候,每年的3月底4月初,我们队的人就开始轮流浇麦子了。因为父亲经常外出做点小生意,很自然的,这家里浇地之类的农活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母亲身上。尽管母亲的身体也不是怎么好,但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还是任劳任怨地挑起了家里的担子。
我清楚地记得,每逢我们家浇地的时候,有时会轮到晚上,我特别喜欢在有月亮的晚上陪同母亲去堤北的农田里浇地。我们娘俩匆匆吃过晚饭,我像个小大人似的,和母亲一起带着柴油、铁锨、手电筒等浇地的用品,就匆匆忙忙到地头等着浇地了。那时晚上的'月光要比现在还要明亮些,深蓝色的天空中无数颗可爱的小星星,在不停地眨着可爱的眼睛,仿佛在向辛勤劳作的人们问好呢!微风轻轻地吹在脸上,柔柔的,很舒服的感觉。深绿色的小麦在美丽的月光的里,有一种朦朦胧胧地说不出来的美。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连蹦带跳的在地里跑来跑去。一会儿跑到地的这头,一会又跑到地的那头,跑得满头是汗,心里充满了快乐。正在我玩得高兴的时候,母亲告诉我,轮到我家浇地了。母亲拿着铁锨不停得来回走来走去,查看是否有跑水的地方。看着清凉的水儿从机井里被水泵抽出来,心里那种欣喜劲就别提了。我听着井水“哗哗”地流进麦田里,看着小麦贪婪地喝着水儿,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看着那流水,我有想把手放进水里玩的冲动。我刚想把手把水捧到手里玩会,忽然听到母亲的吆喝声,“绒儿,快过来,北边的地头跑水了”!听到母亲的声音,我赶紧跑到母亲的身边,很多的水已经跑到了大路上。母亲一边从麦田里撅土挡水,一边着急的对我说:“大伙都指望这机井里的水吃饭呢,咱可不能把水都浪费了!”听到母亲这样说,虽然那时我有些不明白母亲话里的意思,但是总觉得母亲说的话是很对的,于是我们娘俩不停的忙活着,大约过了10多分钟吧,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终于把跑水的地方堵好了。我抬起头看着母亲不时擦着脸上的汗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体会到了农村人日子的艰难。这时,母亲已经又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回查看麦地了。我心里还在不住地埋怨母亲傻,又没有人看着我们浇地,跑点水有什么了不起呢!我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南地头那边又传来母亲的声音“这个铁锨坏了,这里又跑水了,赶紧把备用的铁锨拿过来!”虽说我心里很是不情愿,但是我害怕惹母亲生气,还是乖乖的把铁锨递到母亲面前,母亲看了看我,很严肃地对我说:“绒儿,这人做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啊,若是大伙浇地都不用心看着,水都浪费了,轮到最后浇地的人家就没有水可用了。大家都是老乡亲,同住在一个村里,理应互相照顾着点啊!”月光还是那么无私地撒在广袤的田野上,听着母亲的话,我又抬起头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它仿佛在冲我微笑呢!母亲还是在皎洁的月光下不停地走来走去,查看着麦田有可能跑水的地方,望着母亲那瘦弱、单薄的身影,心里充满了对母亲的敬佩……
感谢母亲这么多年以来的言传身教,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2:腊月里的记忆随笔
腊月里的记忆随笔
腊月这个词,在我年轻的时候,其实是没什么概念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填满了那么多的内容。好多的故事和记忆,总是和小时候的姥姥家有关,虽然过去近五十年了,那记忆的视频仍能瞬间打开。
姥姥家住在城西二十公里的小山村,大凌河东岸边的山坡上。一放寒假,我就急着非去不可了,因为有比我大两岁的表哥、比我小一岁的表妹,还有村里好多同龄的玩伴。
农村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忙了。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做粘豆包了。(我们当地叫淘米)
做粘豆包的面有两种,一种是糜子磨出的米,俗称大黄米。另一种是粘谷子磨出的米,叫小黄米。因为姥姥家土地较多,又是村里的大户,每年淘米总是比一般人家要多,最低都得两斗米。(一斗相当40公斤)淘米就是除去米上的附着的糠和米中的沙子,在淘的过程中,必须要快,米不能在水里的时间常了,否则叫‘伤水了’,做出的粘豆包就不好吃了。然后放在斜坡的案子上控水几个小时,就得上碾子扎面了。
大石头碾子,在姥姥家的大门西南边二、三十米的一个土捱埃子下面,一块凸进去的小平地,埃子上长的都是山枣树,枝枝叉叉上竟是刺。只有东面挨着一条小道。村东头的十几户人家就都用这一个碾子。事先都得排好日子,避免碰在一起,因为每家都得扎大半天或者一天的。
碾子扎面太麻烦,尤其是两斗米的面。套上生产队的驴,一边扎,一边用细筛子筛,落下细细的是合格能用的,剩下的粗的,还要倒在碾子上再扎,两、三个人,就这样反反复复的,一直扎到最后。
一到下午,这驴就累得就要不干了,走走停停的。这时我和表哥就要上阵了,帮驴推碾子。一圈一圈的推,推上十几圈,就迷糊了。驴戴蒙子,它不迷糊,于是我只好就闭上眼睛,两腿蹬着地。当面扎完的时候,我累得也就不行了,两条腿也‘迷糊’了。
晚饭后,舅妈烧了一大锅的开水,就要和面了。这可是要功夫的活,姥爷该上场了。用开水和面,要掌握好,不能干,也不能浠。浠了包不上,干了不好吃。地缸、大盆都放在炕头上,把和好的`面放在缸里、盆里,然后还要用棉被、棉大衣蒙上,这就是发面了。收拾停当后,姥爷就放话了;‘都早点睡觉,起早好包饽饽’。一大家子都怕姥爷,他的话就是‘圣旨’。
当鸡叫两遍的时候,(也就相当现在的凌晨三点左右)姥爷就喊;都起来了,于是就挣开了睡腥腥的眼睛,开始了包饽饽的劳作了。我和表哥负责烧火、起锅和入锅。
太阳升起三杆的时候,已经就蒸了七、八锅。这时,从后门来了一个人,原来是村子里的光棍,外号叫‘看不上儿’,管舅妈叫嫂子。一个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明摆着是混吃来了。没办法,都是一个村的,也得让让啊,就喊表哥把刚出锅的,给捡来几个尝尝,表哥知道他能吃,一下就拿上来八个,哈哈,没用几分钟,没了,舅妈示意表哥再给拿几个,于是表哥又拿来四个,不一会又吃没了。我看傻了,心想这尝尝就十二个,这要吃饱了,不得二十二个呀。
晚上掌灯的时候,一家子人在邻居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腊月里的一件大事。
多少年后我才知道,当时将近两大缸的粘豆包,是农家的年前、年后上等的主食啊。那时食用油很少,只有正月,姑老爷拜新年,老人才舍得把蒸好的粘豆包,用仅有的棉籽油煎一下,那是高人贵客、姑老爷的待遇呀。
关于姥姥家的记忆,那些过去的事物总是在眼前晃动。
一进东屋门,两间屋靠北墙,摆着两张老式木制靠背椅子,中间是一张八仙桌。单说那椅子,是不让孩子碰的,怕我们上上下下的弄坏了。北墙上一块镜子,镜子左右两边相配竖着的条幅,(当时老人叫柜撮)一边写着;虎行雪地梅花五,另一边写着;鹤立霜田竹叶三,呵呵,那时还小,怎么读不懂啊。
老爷有个半导体收音机,是当时在铁路上班的舅舅给老爷买的。当时是南北二屯的稀罕物,比现在的红砖略大一些,整天摆在柜盖上,蓝色的外框,正面是白色的,紧上边一条透明小窗,红色的活的针,后面一数字刻度,左右两边各有个旋钮。出来进去的,只是痴痴的看着,因为那是老爷的圣物,就盼着老爷闲下来,也好跟着听听。其实老爷天天放羊,早晚还要推土,给羊垫圈,也很少看他听啊。
腊月里的姥姥家,住的有问题,因为姥姥家每年冬天都有储存好多红薯。那时的粮食总是不足,舅舅家的表哥、表妹又多,所以红薯也是一冬春的主食,光有粘豆包是不行的。红薯的储存条件非常苛刻,冬天必须要放在炕上,温度要在8~12度左右,早晚凉的时候,尽管里面塞满了豆叶,上面还要盖被子,有时宁可把人冷着,也要把大衣盖在红薯上。因为数量多,就占了半间房的炕,所以我和表哥就得出去借宿。
姥姥家房东有一片枣树,一条小路在树下穿过,就是一个叫舅爷家,其实叫舅爷,也就是从屯中老辈那里论的,三间小土房,院子却非常整洁干净。舅爷那时六十多岁了,一生未娶,东屋的一间小炕,烧很热乎。一个人舅爷家也没按电灯,由于腊月的天头很短,天黑得早,农村人只好早早就得睡觉,作为孩子就更谁不着了,就哄着舅爷讲鬼的故事,又害怕,又想听,有尿了又不敢去撒,呵呵。
后来在我刚上初中的时候,表哥来说;舅爷死了,他的一个远房的侄从城里回去把他埋了。几年过去了,作为知识青年下乡以后再去时,那三间土房已经塌掉了,院落里长满了齐腰深的蒿子和野草,显得是一片苍凉的感觉。现在,将近六十的我,也经常想起那个当年的舅爷,和那些鬼的故事。
岁月的流去,永远也带不走儿时的那些往事。暮年的我,难得修来一颗平常的心,感谢这世界给我一份宁静和淡然,一生太多的的记忆,当我永远闭上眼睛的时候,也许它还在我的心里。
篇3:优秀随笔光阴里的记忆
优秀随笔光阴里的记忆
时光荏苒,蓦然回首,记忆里的光阴,像鲜花一样,此刻,绽放在心间,我忍不住提笔去写,曾经的人和事。
偶尔,心湖会被现实的**吹起些许涟漪,荡漾着久久不能平静那分纯真,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共鸣,来自内心最原始的感叹,时光,这个认真而又显得呆滞的孩子,总是恪守着规律,总是停不下脚步,穿梭在尘世间,有多少感情被时光敲醒,有多少记忆被时光遗弃,徘徊在人生路上,回首着曾经,总是与眼泪不期而遇,是否自己太过于软弱,是否因为自己怀揣着不会退色的记忆,慢慢的,习惯了怀念。
怀念有过的难忘感情,怀念一起走过的日子,从小学时代就在一起的朋友,你们和我走过了初中,走过了高中,有你们的日子,从来不明白忧伤是什么味道,那些年,幼小的我们对未来抱着美好的期望,时不时开玩笑说自己将来在那里发展,在哪里有出息了,对于未来和现实,我们那时候真的不明白,只懂得当时在一起的美好,却从未考虑过未来我们会不会在一起,彼此的心中,依然保留着那份对未来憧憬的情丝。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了十八个轮回,道路两旁的梧桐,镌刻着一圈又一圈的年轮,细数光阴,在时光中漫步,赤脚走在沙滩上,忘记了穿鞋,脚丫子被晒得又红有痛,渴望着是否有这样一双鞋,能让我把逝去的光阴在走一遍,搜寻曾经由于来的匆忙,而没有记清楚的风景,也许,那些没有印象的人和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段记忆,因为,我经历过,很多很多,因为经历,人们才会有回忆,才会有感动,经历不同,人生不同,人生的精彩和意义也就不同。
我不会明白为什么每个人的经历会有很大的差别,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有时这样对自己说,明白那些没有用,真的没用吗,那为什么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如今见了面,却是行同陌路,连一个眼神也没有,为什么曾经在一起奋斗的高中同学,如今却联系不上了,为什么以前在一起打拼的朋友,如今却不知去了哪里,是什么改变着这一切,模糊了原有的美好,我的朋友,原谅我渐渐少去的`问候,原谅我不敢开口的祝福,倘若,我们在大街上遇见,你会不会先开口,假如你不知如何提起,没关系,但是不能无语后,转身离开,留下一个匆匆的背影。我真的想知道,你们经历了为什么,你们的辛酸能否告诉我,我们能否回到以前,春暖花开,杨柳莺啼,处处殷虹的时光里。
朋友,或许,你认为我变了,变得冷淡,变得沧桑,你也可以怨我,变得清高,变得高傲,请你不要误会,我没变,你可以不相信我,但我依旧相信你,相信你还记得曾经,相信你还留着那份记忆,属于我们,也属于时光,此刻,我想说,其实我们都没变,只是缺少一些东西,来打破现在莫名产生的隔阂,岁月无情,是岁月流逝,让记忆变成枯萎的落叶,慢慢在孤寂的苍穹里,摇曳着沉默。
都说记忆可以尘封,能否,将它打开,仔细的读,当作最开始的一切,当作陌生,只有那样,我们才会认真,静下心来,看看现在,想想以前,那些人,那些事,都会凋零,只是时间长短,若是你无心回首来时路,我便把故事重新整理,剪成一片一片的花瓣,散落在时光的花园里。
闲来无事的时候,会把小时候的照片翻开看看,有些已经泛黄了,但是最宝贵的还是那时的微笑,仿佛穿越时空,定格在现在,有时也会把过去的动画片回忆一遍,小时候看的是热闹,现在看的是寂寞,熟悉的故事情节,不变的人物刻画,依旧清晰的在脑海萦绕,时光荏苒,蓦然回首,我们已经不再年轻,这个时代,是否会记得我的故事,留在路上的脚印,是否已经被风霜抚平,找不到半点残留。
现在之所以留恋过去,只因为懂得,因为经历,因为敏感的心,有时会被轻易感动,有时会情不自禁的流泪,为过去,为自己,为朋友,光阴的脚步匆匆,抚过发梢,斑白了两鬓,流过脸庞,遗留了皱纹,诠释着沧桑,岁月,不可能因为你的舍不得而静止,我们只有把感情藏于心里,默默地成长。
能翻阅儿时的日记,能看到过去的动画片,能回到过去去到的地方,却永远回不到过去,因为那些属于我的记忆,早已被岁月染黄,如今,我们已经长大,不在过于依赖父母,该是我们自己闯荡了,有了过去,才有了回忆,那些都将是我人生的财富,也是我人生路上的干粮和水,我将带着他们,开始崭新的旅行。
凡尘,飘雨的季节,我们打着伞,走在宁静又美丽的路上,谁将是我的路人,我的过客,谁又是我惊艳的那个人,渐渐的,记忆被拉到现在,往事云烟,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变成一个崭新的今天。
活在过去的人,不可能明白未来的美好,而活在未来的人,不懂今天的重要,只有活在当下,活在今天的人,才最真实...
太多太多,时光里的记忆,灿烂着流年,绚丽着成长的步伐......
【月光里的记忆随笔】相关文章:
1.记忆随笔
2.梦撒在月光里作文
6.随笔《咸阳记忆》
7.记忆随笔精选
8.相册里的记忆作文
9.电视里的记忆作文
10.作文抽屉里的记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