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

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

2025-01-20 09:39: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by809131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

篇1: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

课外文言文(8分)

顾况戏白居易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①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②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4分)

⑴以歌诗投顾况( ) ⑵况戏之

⑶有句如此( ) ⑷居亦何难(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小题3: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感受?(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把 ;(2) 他,指白居易 ;(3) 这样 ;(4) 什么 。(4分)

小题2:长安城里物价昂贵,(在这儿)住下很不容易 (2分)

小题3: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尊重)(礼遇)(2分)

小题1:试题分析:⑴⑵⑷加点字属多义字,以后跟歌诗,故可解释为把,作介词用,之前有动词戏,故可考虑作代词,指人,何一般为疑问代词,可解作什么,也有多么一意。⑶此为指示代词。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合成词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1)如贵译为(物价)高;大,为一词多义,此处解作十分(很),表示程度。另外注意断句,居/大不易。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文章内容可知,此文言及白居易早年很有写诗才华。文中的顾况在没有看到白居易诗作前并没有看好他,但因白诗不俗,改变了看法。思考的角度可以从白居易终被人看好着眼,也可以从顾况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着眼。据此可以获得感悟,即可给出。

【译文】

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篇2: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①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②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4分)

⑴以歌诗投顾况( ) ⑵况戏之( )

⑶有句如此( ) ⑷居亦何难(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小题3】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感受?(2分)

答案

【小题1】(1) 把 ;(2) 他,指白居易 ;(3) 这样 ;(4) 什么 。(4分)

【小题2】长安城里物价昂贵,(在这儿)住下很不容易 (2分)

【小题3】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尊重)(礼遇)(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⑴⑵⑷加点字属多义字,“以”后跟“歌诗”,故可解释为“把”,作介词用,“之”前有动词“戏”,故可考虑作代词,指人,“何”一般为疑问代词,可解作“什么”,也有“多么”一意。⑶“此”为指示代词。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合成词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词语。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3,容易,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直接解释;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本题主要考查虚词,属直接型解释,结合语境,恰当选择义项。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1)如“贵”译为“(物价)高”;“大”,为一词多义,此处解作“十分(很)”,表示程度。另外注意断句,“居/大不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2,稍难,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翻译必须忠实原文,明白晓畅。可直译,可意译。但倡导直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可按照“留、删、补、调、换”五字诀的方法进行。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要实词或虚词等系得分点,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文章内容可知,此文言及白居易早年很有写诗才华。文中的顾况在没有看到白居易诗作前并没有看好他,但因白诗不俗,改变了看法。思考的角度可以从白居易终被人看好着眼,也可以从顾况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着眼。据此可以获得感悟,即可给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解说浅显文言文内容,具体表现为个性化表达阅读体验。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2,稍难,此类题题型表现为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以简答题为主。表达感悟(感想、感触、获得的启发等)是开放性题,允许同学们有自己的见解,合情合理即可。答题一要与作品密切相关,二要个性表达,三忌照搬原作。

【译文】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篇3:顾况戏白居易古诗阅读答案

顾况戏白居易古诗阅读答案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①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②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4分)

⑴以歌诗投顾况( ) ⑵况戏之

⑶有句如此( ) ⑷居亦何难(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小题3: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感受?(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把 ;(2) 他,指白居易 ;(3) 这样 ;(4) 什么 。(4分)

小题2:长安城里物价昂贵,(在这儿)住下很不容易 (2分)

小题3: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尊重)(礼遇)(2分)

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⑴⑵⑷加点字属多义字,以后跟歌诗,故可解释为把,作介词用,之前有动词戏,故可考虑作代词,指人,何一般为疑问代词,可解作什么,也有多么一意。⑶此为指示代词。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合成词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1)如贵译为(物价)高;大,为一词多义,此处解作十分(很),表示程度。另外注意断句,居/大不易。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文章内容可知,此文言及白居易早年很有写诗才华。文中的顾况在没有看到白居易诗作前并没有看好他,但因白诗不俗,改变了看法。思考的角度可以从白居易终被人看好着眼,也可以从顾况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着眼。据此可以获得感悟,即可给出。

【译文】

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如何高效学习语文

1、经常查阅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查阅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要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两本工具书。

2、认真学好课本

所谓“课本”,即一课之本。许多同学,尤其是高三学生,认为现在高考的阅读分析材料都是课外的,课本不闻不问,置之脑后,整天沉溺于题海之中,结果是耗时费力,广种薄收,效果甚微。比如文言文的学习,课内篇目还没有读懂过关,词法、句法没有学懂弄透,就急于到题海里去“畅游”,显然是枉费心机,本末倒置。课内文言文这只“麻雀”,仔细解剖透彻了,才能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背诵的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该熟读的一定要烂熟于心。一般来说,考试的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

3、专心致志听课

听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解外,一要动笔,在书上划划圈圈,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二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要点,同时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发言。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外却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弥补上,真是得不偿失。

4、善于整理读书笔记

语文知识零零碎碎,要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法,做卡片法,提要钩玄法,写读后感法等。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篇4:白居易、顾况《宫词》比较阅读答案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宫 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宫 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篇5:白居易、顾况《宫词》比较阅读答案

(1)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共同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语言风格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答案

(1)对比(反衬)。(1分)歌声传达的欢乐与失宠宫人的孤独形成对比,(1分)反衬出女主人公的枯寂哀怨和冷清无奈之情。

(2)白诗语言浅近,(1分)全诗不事雕琢,“红颜未老恩先断”又直抒胸臆,点明宫人难以入眠的原因;(1分)顾诗委婉含蓄,(1分)用环境的清幽来曲折地表现出宫人的情感。(1分)

篇6:顾况戏白居易古诗赏析

顾况戏白居易古诗赏析

文言文《顾况戏白居.易》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批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注释】

①乐天:白居易的'字。

②举:这里指考进士。

③投:投送,呈送。

④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⑤易:容易。

⑥《原上草》:是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⑦及:直到

⑧居大不易:住在这里很不容易的,与白居易的名字含义相反。

⑨初:初次,第一次。

⑩熟:仔细。

⑾老夫:顾况自称。

【翻译】

白居易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名声还没有威震,把作的诗投赠给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l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我之前说的话只是开玩笑罢了。

篇7:《顾况戏白居易》注释及译文

夏荣业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考试,考生公开在试卷上题写姓名,试卷并不密封。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去取高下”时,考生答题的好坏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考生平日所作诗文及声望,还要照顾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因此,许多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就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加以编辑,考试以前呈送给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白居易就将自己的诗集投给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这个人很有才气,但脾气高傲,瞧不起后辈的文章。如果诗文他能连看上两遍,就算上等的了。所以很多人送诗都不敢进门,因此他家的门被戏称为“铁门关、金锁匙”。

白居易到顾况的府中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等到接过诗集一看,上写着“太原白居易诗稿”,心里认为这个年轻人毫不谦逊,便取笑他说:“名居易,只恐长安米价太贵,居之不易。”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顾况打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就反过来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当时有人戏题两句道:“顾才子掣开金锁匙,白乐天撞破铁门关。”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仕途得意。

篇8:《顾况戏白居易》注释及译文

1、居易,字乐天,陕西渭南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全唐诗话》)

2、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唐摭言》卷七)

注释

①【乐天】:白居易的字。

②【举】:这里指考进士。

③【投】:投送,呈送。

④【顾况】:当时著名诗人。

⑤【易】:容易。

⑥【《原上草》】:是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⑦【及】:直到

⑧【居大不易】:住在这里很不容易的,与白居易的名字含义相反。

⑨【初】:初次,第一次。

⑩【熟】:仔细。

⑾【老夫】:顾况自称。

12、【戏】:戏弄

13、【长安】:唐朝都城,今陕西西安市

顾况先言“不易”,后曰“何难?”,原因何在?

因为一开始顾况认为白居易没什么本事,但后来发现白居易很有才华。

译文:

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前面:首都长安物价高,没有能力赚不到钱,日子就不好过

后面:看到他写的诗了,觉得他是个人才,很有能力,当然会有好的发展,日子就好过了

顾况在本文中是个虽有轻视之嫌,但对有才学者能充分肯定,能认识到自己不对

篇9:顾况《过山农家》阅读答案及赏析

顾况《过山农家》阅读答案及赏析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2. 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却可以从 、看出“山”在其中。(2分)

23 .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

22.“板桥”“泉声”

23.“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意对即可)

《过山农家》鉴赏: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 “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这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 “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说:您别怪罪焙茶弄得屋里乌烟瘴气,将就着在破茅屋里歇歇脚;可喜的是今天正好有大太阳,场上的谷子要趁晴晒干,分不开身来招待您,请千万包涵。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篇10:顾况《过山农家》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顾况《过山农家》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注:嗔(chēn):嫌怨。

一:

1.三、四句中写了山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劳动场面。

2.作者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山村环境怎样的美?请你作简要赏析。

3.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3分)

4.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3分)

5.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参考答案:

1.焙茶;晒谷

2.示例一:“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写出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

示例二:“鸡鸣”的“鸣”字,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写出了山村生活环境的宁静、闲适的美。

示例三:三、四两句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用“却喜”二字写出了劳动所带来的喜悦。写出了劳动之美、民风的淳朴之美。(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3.“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1分)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2分)

4.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1分)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2分)

5.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1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二: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3)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而“山”却在其中,你从哪个地方能看出“山”的意境?请做简要赏析。

(4)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3分)

参考答案:

(3)第一句,是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4)“莫嗔”、“却喜”二字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有柴烟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

三:

14.“过山农家”中的“过”的意思是(1分)

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泉声”反衬出山的幽静,“鸡鸣”反衬出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

B.前面两句诗句以景取胜,展现了两幅生动、自然的画面。

C.后两句诗句语言含蓄质朴,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D.从山农的口吻中,能表现其淳朴、爽朗的劳动者形象。

16.本诗作为一首六言绝句,在其词句的组合形式上有明显的特征。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拜访(1分)(拜访、造访)

15.C(3分)(含蓄)

16.本诗采用意象叠加法,将溪上板桥,人行桥上,耳听雨后泉声组合写出山中如画的风景和特有的幽静,将农家茅舍,雨后初晴,鸡儿闲散鸣叫组合特有的山中农家悠然宁静的氛围,为下句雨后忙碌作铺垫。

六言绝句在每句中两字一顿,形成二二二结构,上下对句自然形成对偶,整首诗写山农家在雨后天晴由悠闲转为忙碌的情景,显得变化中有工整,自然中有韵律,充分地表达了山农的劳动、收获的喜悦之情。(4分)(手法(物象叠加也可)1分,对仗不给分,效果工整有韵律1分,诗歌内容概括,适当引用诗歌中的意向1分,作者的情感:农家生活的喜悦自然宁静)

四:

(1)这首诗的首句和次句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表现手法?(4分)

(2)第三四句是绘景还是写人?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截取了山行途中的一景。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写活了泉水,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山间的幽静。(2分)次句是写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运用了渲染手法,午间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山农家的鸡咯咯地叫,像是在欢迎来客,使深山中的农舍洋溢着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2分)

(2)三四两句是写人,共同表现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1分)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地表现了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2分)也表现出作者行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1分)

五:

①诗人按行走的顺序,依次摄取了 板桥人渡 、日午鸡鸣 、烟暗焙茶 、天晴晒谷 四个镜头。

②全诗表现了江南山乡 焙茶晒谷的劳动 场景,以及山农们 勤劳爽直 的性格和 淳朴 感情。

③诗的格调 明快 ,节奏 轻快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赏析: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诗人首先截取了山行途中特有的景物来描写。诗人走在横跨山溪的木板桥上,板桥下泉声淙淙。“板桥”就是木板做的桥。可以说,每个读者在阅读此诗时,不由得想到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句,感受到早行的清冷中游子孤独寂寥的心境。而这里虽不是这深秋寒意的季节(我们从诗人的“却喜晒谷天晴”可知),但“板桥”意象却赋予山中小溪应有的特色,从而突出了诗人热爱自然之趣。同时,在写作技巧上,诗人还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衬托方法,用淙淙泉声来反衬寂静的山涧环境,使之更加幽静,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和“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有异曲同工之妙。还要注意的是这首诗《过山农家》,但诗句中没有一个“山”字,诗人却是运用了“因水而有山”来间接表现“山”。在写“水”来描写了山之幽静,这也许更易于表达诗人所希望的境界,声音更易于进入诗人的心灵,这样,比直接写瘦硬的山来得更为有境界。

第二句“茅檐日午鸡鸣”。这一句较之第一句,在时空上发生了跳跃。第一句也许写的就是诗人清早出发所见,注重了环境描写,也点出人物(“人渡”中的.“人”——诗人)。这一句中的“茅檐”照应了诗题中的“农家”,也许是农家特色居处。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也描写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日午”即指诗人来到农家时的时间——太阳已中午时分。“鸡鸣”即指农家鸡的叫声。这里,诗人抓住了农家 “茅屋”和“鸡叫”来突出深山农舍的特点,同时也通过声音(鸡叫声)来表现农舍应有的气息,营造了浓郁的生活氛围。

第三句“莫嗔焙茶烟暗”,这句则从人物着笔,带出了这一家是以种茶为副业的农家。“嗔”即嫌怨。“焙茶”又称制茶(炒茶) 即用温火烘茶,古代制茶技术。其作用是为了再次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贮存。这里,诗人是站在山农的角度来写的,以农家主人的口吻说的。我们从农家主人的话语中不但感受到了“焙茶烟暗”的劳动场景——焙茶烟暗,也体会到了农家主人质朴、热情的感情。其中“莫嗔”二字,极富情蕴地表现出农家主人爽直的性格。

第四句“却喜晒谷天晴”,这一句和前句连成一气,从两方面来写的。我们都知道,在南方山区,收获季节往往是云多雨盛,说晴就晴,说雨就雨,阴晴变化无常。诗中写农家为天晴而欣喜,是暗示了农家的丰收。其中的“却喜”二字不但呼应“莫嗔”,而且表现出农家对“晒谷天晴”的喜欢。联系上句,诗人通过空间的变化描写,由地到天,不但突出了“焙茶”和“晒谷”,也通过农家主人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农家主人感情的质朴和性格爽朗。

总之,顾况《过山农家》按行踪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晴天四个方面来展开,一句一个意思,层次清晰,并由物及人,描写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出农家人的质朴性格和农家生活的简朴,从而也暗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诗歌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篇11:自居易与顾况《宫词》诗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自居易与顾况《宫词》两首诗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宫 词

自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茏坐到明。

宫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1)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共同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语言风格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对比(反衬)。(1分)歌声传达的欢乐与先宠宫人的孤独形成对比,(1分)反衬出女主人公的枯寂哀怨和冷清无奈之情(2分)

(2)白诗语言浅近,(1分)全诗不事雕琢,“红颜未老恩先断”又直接点明宫人难以入眠的原因;(1分)顾诗委婉含蓄,(1分)用环境的清幽来曲折地表现出宫人的情感。(1分)

赏析:

《后宫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全诗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

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宫词》是由顾况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诗中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描写受宠者的欢乐情景,笙歌四起,月光如水,和风习习,一阵阵欢声笑语。“天半”,诗中用来形容楼高。其实,其中还隐含着抒情女主人公不能像其他宫妃那样得到皇帝宠幸的怨意在内。诗中那些得宠的嫔妃,能进入高及“天半”的玉楼中,这就暗喻她们有机会见到君王,有机会得到恩宠。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写失宠者的遭遇,室内悄无声息,这些失宠的宫妃们惟有与冷寂的滴漏声和帘外的秋日星河相依为伴。“近秋河”意谓女主人公将水晶帘卷上以后,由于去掉了遮掩之物,原先隔帘相望的天河变得更加清晰明亮。那是说女主人公原先只是仰望玉楼,但由于心中失望、空虚和无奈,故而便将视线从玉楼转移到秋河,想看一看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星,他们是与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仙界人物,能否同情自己的遭遇。

全诗采用对比或反衬手法。玉楼中的笙歌笑语越发反衬出被冷落者的孤苦伶仃,反衬出失宠者的幽怨哀婉之情,即使不明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这首宫怨诗的优点在于含蓄蕴藉,引而不发,通过欢乐与冷寂的对比,从侧面展示了失宠宫女的痛苦心理。[4] 诗中以他人得宠的欢乐反衬女主人公失宠的凄寂。别殿里笙歌阵阵笑语声欢,自己则独听更漏,遥望星河,长夜不寐。一闹一静,一荣一枯,对比鲜明,也从中道出了盛唐时期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堕落。

【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顾况戏白居易古诗赏析

2.《戏看》阅读答案

3.思归,思归顾况,思归的意思,思归赏析

4.山中夜宿,山中夜宿顾况,山中夜宿的意思,山中夜宿赏析

5.苔藓山歌,苔藓山歌顾况,苔藓山歌的意思,苔藓山歌赏析

6.春怀,春怀顾况,春怀的意思,春怀赏析

7.春草谣,春草谣顾况,春草谣的意思,春草谣赏析

8.梅湾,梅湾顾况,梅湾的意思,梅湾赏析

9.弃妇词,弃妇词顾况,弃妇词的意思,弃妇词赏析

10.采莲曲白居易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顾况戏白居易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