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存感恩之心阅读理解答案
“jianmavi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常存感恩之心阅读理解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常存感恩之心阅读理解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常存感恩之心阅读理解答案
陈小红
(1)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乡村医生马文芳,38年来一直坚持在偏僻的乡村行医?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就是那1961年的169元钱。”
(2)那年,在他母亲得伤寒病去世后的第五天,弟弟也得了这种病。在全家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分、二分、五分,一个庄又一个庄,乡亲们几乎全部出来,竟然凑起了169元钱。这笔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救命钱,让马文芳泪流满面。虽然弟弟没能救过来,但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喊着:“在农村,一定要有医生,一定要有为父老乡亲们治病的医生!”
(3)8月25日,解放日报以《感恩的心》为题报道了河南省这名乡村医生的事迹。从最初的报答之情,到责任之感,再到奉献之举,一颗感恩的心,成就了他的业绩。
(4)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无论是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还是华益慰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心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5)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你只知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 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有别于常人,他们执著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质不全面的人;一个缺乏感恩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一个抛弃感恩的社会,是充满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懂得感恩的人,总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转化成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6)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自己应该如何奉献;不懂感恩的人,经常想的是别人欠自己,如何去索取。学会感恩,这是立身做人的要求。感恩不同于一般的知恩图报,而是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感恩需要砥砺德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不仅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7)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一些融洽,少一些隔阂;多一些团结,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掌声响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让我们在感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不断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担当责任,做一个让他人尊敬、令亲人自豪、受社会称道的人。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论点的?
3.请分析第四自然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及作用。
参考答案:
1.要常存感恩之心。
2.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感恩是一种境界。
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篇2: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阅读答案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阅读答案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2.文章第③段中有关儒家、道家的学说是什么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3分)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全文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你的结论。(4分)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节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参考答案:
1.现代人需要敬畏之心。(2分)
2.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的观点。(3分)
3.由于大自然的智慧远远高于人类的智慧,人要对自然存在有敬畏之心。或因为大自然的智慧远远高于人类的智慧,所以人要对自然存在有敬畏之心。(4分)
篇3:《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阅读答案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缺乏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或最后一段。
2、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这一观点。
3、示例一: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牟利,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示例二:在建筑工程中偷工减料,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示例三:生活中有些人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4、大自然的智慧远远高于人类的智慧,人要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篇4:《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18题。(14分)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証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9.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3分)
10.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3分)
11.缺失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创并说说其危害。(5分)
1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沦。(3分)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_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节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答案
9.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10.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这一观点。
11.示例一: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牟利,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示例二:在建筑工程中偷工减料,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示例三:生活中有些人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言之有理即可。)
12.大自然的智慧远远高于人类的智慧,人要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篇5:感恩之心常存
感恩之心常存_1000字
书中主人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爱的种种滋味,他渐渐学会用感恩之心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可是被爱压到麻木的我们似乎忘记了感恩,这座爱人和被爱的天平倾斜得太多太多,我们忘记了感恩,忘记感恩亲人,古人,国家和自然,感恩是一个永远不变的主题。
在母亲身体里的十个月中,我们汲取着她的营养,感受着她的心跳,注入着爱的力量,这力量足以让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迎接这个未知的世界,这是一笔无法偿清的债啊!我们在爱的浸泡下成长,对于他们的爱,我们似乎感到麻木和理所应当,甚至还在不断的索取。我们只会接受,却不懂得感恩,他们给了我们一切,无论我们做错什么,他们也都会原谅,即使被我们深深伤害。对于他们,我们做得太少太少。吝啬到不愿感恩,乌鸦尚知反哺,而作为万物之长的我们却忘记了感恩,这不是很可悲吗?不要埋怨父母,他们给了我们已太多太多,请用一颗感恩心爱我们的父母和亲人,简单的一句话或一杯茶足以温暖他们的心。
无论是屈原白沉汩罗江,还是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无论是文词华美的《诗经》,还是意味深远的《红楼梦》,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用感恩之心去细细品味,珍惜它们吧!不要让它们沉没。令人心痛的是,如今的文学,如今的经典改编,加入一些低俗无聊的情节,请珍惜它们吧,还有多少经典经得起这么折腾。
中华民族是一伟大的民族,中国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稳定安全的'环境,它给了我们自由与希望。当危难靠近时,它支撑起整个天地。汶川、玉树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力量,民族大爱在每个人心中手中传递,让我们凝结在一起。中华民族正以昂扬的姿态展现它的雄风,奥运、世博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让我们与世界相通。请用感恩之心回报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每当看着头顶上这片鲜艳的五星红旗,感恩之情涌上心头:感谢你,中国。哺育了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土地啊,我们感谢你,这片沃土承载着几千年的梦想,一切从这里出发。
叶的绿静悄悄的来到人世,又静静的走了,只留下满园的芬芳,这是一种无比的坚强,真正成就了坚强无比、令人敬爱的生命。无论是雨还是雪,都会这死气沉沉的大地送来生机与活力,洗涤着人类心灵,等待来年丰收,它们最终会掺入那片黑土地。动物们伴人类走向文明,也教会了我们许多精神和生存的道理,大地正因为它们而生机勃勃,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请感恩自然,不要以我们的无知来伤害它,也不要伤害我们的朋友。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缺少感恩的民族是可悲的。请让感恩的雨露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爱的教育》会一直鼓励我们,感恩之心也会永远一直流传下去。
篇6:《常存善念》阅读答案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①_________。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②_________。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③_________。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篇7:《常存善念》阅读答案
1.人要常存善念。
2.通过善恶对比,阐明人要常存善念,而不可存有恶念。
3.①导向作用②推动作用③积累作用
4.第一层:写善念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层:写善念的形成与来源。
第三层:写如何做到常存善念。
5.警示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时常反思,以便做到弃恶扬善,唯善是举。(意对即可)
篇8:《常存善念》阅读答案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3.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
4.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篇9:议论文阅读: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2008年11月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缺乏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3分)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现代人需要敬畏之心。(3分)16.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这一观点。(3分)17.示例一: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牟利,危及消费者的健康。示例二:在建筑工程中偷工减料,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示例三:生活中有些人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举例子2分,谈危害2分,表述1分。言之有理即可。共5分)18.大自然的智慧远远高于人类的智慧,人要对自然存在有敬畏之心。
【常存感恩之心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9.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10.《萌芽》阅读理解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