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战国策·秦三·五国罢成皋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三·五国罢成皋的原文及翻译

2025-01-23 08:30: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浩天sk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战国策·秦三·五国罢成皋的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战国策·秦三·五国罢成皋的原文及翻译,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战国策·秦三·五国罢成皋的原文及翻译

篇1:战国策·秦三·五国罢成皋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三·五国罢成皋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刘向

五国罢成皋,秦王欲为成阳君求相韩、魏,韩、魏弗听。秦太后为魏冉谓秦王曰:

“成阳君以王之故,穷而居于齐,今王见其达而收之,亦能翕其心乎?”王曰:“未也。”太后曰:“穷而不收,达而报之,恐不为王用。且收成阳君,失韩、魏之道也。”

文言文翻译:

楚、赵、韩、魏、燕五国在成翠休兵之后,秦王想替成阳君向韩,魏两国谋求相位,韩、魏不肯听从。

秦太后替魏冉对秦王说:“成阳君因为大王的缘故,住在齐国落得个穷困潦倒,如今大王看到他显达了又想收买他,这也能笼络他的`心吗?”秦王说:*不能。”太后说:“穷困的时候不收留,显达了却想利用他,恐怕他不会为大王所用的;况且收用了成阳君,就等于断绝与韩、魏两国的交往。”

篇2: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原文及翻译参考

战国策·楚三·五国伐秦原文及翻译参考

五国伐秦。魏欲和,使惠施之楚。楚将入之秦而使行和。杜赫谓昭阳曰:“凡为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来,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无听惠施,而阴使人以请听秦。”昭子曰:“善。”因谓惠施曰:“凡为攻秦者魏也,今子从楚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归,吾将使人因魏而和。”

惠子反,魏王不说。杜赫谓昭阳曰:“魏为子先战,折兵之半,谒病不听,请和不得,魏折而人齐、秦,子何以救之?东有越累,北无晋,而交未定于齐、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昭子曰:“善。”因令人调和于魏。

文言文翻译:

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魏国想要讲和,派惠施到楚国去。楚国准备让惠施到秦国去,让他主持讲和。

杜赫对昭阳说:“凡是参加讨伐秦国的国家是以楚国为首领的。如今惠施以魏国的名义来到楚国,可是您让他到秦国去讲和,这是向秦国表明楚国主战而使它相信魏国主和。您不如不听惠施的话,而暗中派人去请求讲和,并表示听从泰国的命令。”昭阳说,“好。”

于是对惠施说:“凡是参加进攻秦国的国家是以魏国为首领的`,如今您跟随我们去讲和,楚国就会得到秦国的好处,魏国就会受到秦国的怨恨。您先回去,我将派人通过魏国去讲和。”惠施返回魏国,魏襄王很不高兴。

杜赫对昭阳说:“魏国为您首先投入战斗,损失了一半兵力,向您报告军队处于困境之中,我们不听,请求讲和又没能办到,如果魏国调头去投靠齐国、秦国,您用什么办法挽救?东面有越国造成的麻烦:北面没有魏国的援助,并且与齐国、秦国的邦交还没有确立,这样楚国就孤立了。不如迅速与秦国讲和。”昭子说:“好。”于是派人告诉魏国与秦国讲和。

篇3:《战国策魏四秦罢邯郸》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魏四秦罢邯郸》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罢邯郸,攻魏,取宁邑,吴庆恐魏王之构于秦也,谓魏王曰:“秦之攻王也,王知其故乎?天下皆曰王近也。王不近秦,秦之所去。皆曰王弱也。王不弱二周,秦人去邯郸,过二周而攻王者,以王为易制也。王亦知弱之召攻乎?”

翻译

秦国停止攻打邯郸,而来进攻魏国,攻下了宁邑。吴庆担心魏王同秦国讲和,对魏王说:“泰国进攻大王,大王知道它的原因吗?天下诸侯都说大王亲近秦国。其实大王并不亲近秦国,恰恰是泰国所要除掉的。天下诸侯都说大王国力弱小。其实大王的'国家并不弱于东、西二周,秦国人离开邯郸,越过二周进攻大王的原因,是认为大王容易被挟制,大王也该知道软弱招致进攻了吧!”

篇4:战国策·魏二·五国伐秦原文及其翻译

战国策·魏二·五国伐秦原文及其翻译

魏二·五国伐秦

五国伐秦,无功而还。其后,齐欲伐宋,而秦禁之。齐令宋郭之秦,请合而以伐宋。秦王许之。魏王畏齐、秦之合也,欲讲于秦。

谓魏王曰:“秦王谓宋郭曰:‘分宋之城,服宋之强者,六国也。乘宋之敝,而与王争得者,楚、魏也。请为王毋禁楚之伐魏也,而王独举宋。王之伐宋也,请刚柔而皆用之。如宋者,欺之不为逆者,杀之不为仇者也。王无与之讲以取地,既已得地矣,又以力攻之,期于啖宋而已矣。’

“臣闻此言,而窃为王悲,秦必且用此于王矣。又必且曰王以求地,既已得地,又且以力攻王。又必谓王曰使王轻齐,齐、魏之交已丑,又且收齐以更索于王。秦尝用此于楚矣,又尝用此于韩矣,愿王之深计之也。秦善魏不可知也已。故为王计,太上伐秦,其次宾秦,其次坚约而详讲,与国无相离也。秦、齐合,国不可为也已。王其听臣也,必无与讲。

“秦权重魏,魏再明孰,是故又为足下伤秦者,不敢显也。天下可令伐秦,则阴劝而弗敢图也。是天下之伤秦也,则先鬻与国而以自解也。天下可令宾秦,则为劫于与国而不得已者。天下不可,则先去,而以秦为上交以自重也。如是人者,鬻王以为资者也,而焉能免国于患?兔国于患者,必穷三节,而行其上。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下不可,则明不与秦。而生以残秦,使秦皆无百怨百利,唯已之曾安。令足下鬻之以合于秦,是免国于患者之计也。臣何足以当之?虽然,愿足下之论臣之计也。

“燕,齐仇国也;秦,兄弟之交也。合仇国以伐婚姻,臣为之苦矣。黄帝战于涿鹿之野,而西戎之兵不至;禹攻三苗,而东夷之民不起。以燕伐秦,黄帝之所难也,而臣以致燕甲而起齐兵矣。

“臣又偏事三晋之吏,奉阳君、孟尝君、韩呡、周最、周、韩余为徒从而下之,恐其伐秦之疑也。又身自丑于秦,扮之请焚天下之秦符者,臣也;次传焚符之约者,臣也;欲使五国约闭秦关者,臣也。奉阳君、韩余为既和矣,苏修、朱婴既皆阴在邯郸,臣又说齐王而往败之。天下共讲,因使苏修游天下之语,而以齐为上交,兵请伐魏,臣又争之以死。而果西因苏修重报。臣非不知秦劝之重也,然而所以为之者,为足下也。”

文言文翻译:

五国讨伐秦国,没有战功而还。在这之后,齐国要讨伐宋国,秦国制止了它。齐国派宋郭去秦国,请求联合来进攻宋国。秦王答应了。魏王害怕齐国、秦国的联合,也要同秦国讲和。苏秦对魏王说:“秦王对宋郭说:‘分割宋国的城邑,击败宋国强大势力的,是六国。趁宋国衰弱,而同大王争利的,是楚国、魏国。请允许我们为了大王丽不去阻止楚国进攻魏国,大王就独自攻取宋国了。大王进攻宋国,刚柔两手请一齐使用。像宋国这样的国家,欺侮它不能算大逆不道,攻灭它不能算结仇。大王不要和宋国讲和来得到土地,已经得到土地了,再加强兵力进攻它,寄期望予齐国灭掉宋国。’

“臣下听了这些话,私下替大王悲哀,秦国一定会用这种方法对待大王,也一定将会使大王陷入困境来索求土地,已经获得土地,又将用武力进攻大王。又一定会同大王讲和,于是使大王轻视齐国,齐国、魏国的邦交恶化了,又将拉拢齐国更加向大王勒索。秦国曾经对楚国用过这种策略,也曾对韩国用过这种策略,希望大王深入考虑这件事。秦对魏友好用心深不可测。所以替大王考虑,最上策是进攻秦国,其次是摒弃秦国,再次是同盟国坚守信约而同泰国假装讲和,同其它国家彼此不结仇。秦国、齐国联合,国家就不可能保持下去了。大王还是听从臣下的,一定不要同泰国讲和。

“豢国权势过大,魏冉明习于诸侯之事,因此即使有为您损伤秦圉的,也不敢明显地表现出来。天下诸侯可以号令攻伐秦国,就会有人暗中劝告而不敢图谋伐秦了。看到天下诸侯损伤秦国,就先出卖盟国来自我解脱。天下诸侯能够号令摒弃秦国,受到盟国的胁迫而不得已相应。天下诸侯无法做到,自己就会首先背叛诸侯,而把秦国作为上等的邦交来保全自己。像这样出人,把出卖大王作为资本,怎能免除国家的祸患呢?免除国家祸患的人,一定用尽三等策略而首先推行上等的,上等策略行不通就推行中等的,中等策略行不通就推行下等的。下等策略行不通就明确表示不同秦国俱存乘损伤秦国,使秦国不择利害的多少,只有阻止魏国两败俱伤的举动才能得到自己的安宁。让您出卖盟国来向秦国求和,这样免除国家祸患的计策,臣下怎么知道它的可取之处呢?既然如此,希望您能研究臣下的计策。

“燕国、齐国是仇国,燕国、齐国同秦国是兄弟之国,让燕国、齐国这样的仇国联合起来,去攻打燕国的婚姻之国秦国,臣下感到为难。黄帝在涿鹿之野作战,而西戎的军队没有赶到;大禹攻打三苗,而东夷的.百姓没有起来响应。使燕国进攻秦国,是黄帝也为难的事,而臣下召来燕国军队并使齐国起兵响应。臣下又辅饶侍奉三晋的大臣,跟从奉阳君、孟尝君、韩氓、周寂、韩徐为并且列在他们之下,唯恐他们攻伐秦国疑虑不定,自身又同泰国决裂。一开始请求诸侯焚烧天下秦符的,是臣下;再次传告诸侯焚烧秦符的,是臣下;要使五国相约关闭通往秦国关隘的,是臣下。奉阳君、韩余为已经和睦了,苏修、朱婴已经都暗中留在了邯郸,臣下又游说齐王前击败坏宋郭的合秦之约。诸侯一同讲和,于是派苏络宣扬诸侯的言论,而把齐国作为最好的邦交,请求发兵攻魏,臣下又以死相争,果真从西面由苏修传来齐不伐魏的消息,臣下不是不知道秦国权势之大,然而我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您啊。”

篇5:战国策·楚三·秦伐宜阳原文及翻译

关于战国策·楚三·秦伐宜阳原文及翻译

作者:刘向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鲒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文言文翻译:

秦军攻打韩国的宜阳。楚怀王对陈轸说:“寡人听说韩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习诸侯间的事情,大约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因为他一定能避免宜阳的危亡,所以我想先替他据守宜阳,以此使他们更加感激我们。”陈轸回答说:“放弃这种想法,大王不要据守宜阳。凭韩侈的智慧,在宜阳都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糜鹿更狡猾的。糜鹿知道猎人张开大网,要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麇鹿因此被捕获了。如今诸侯明知道这里有许多狡诈的'伎俩,举着网伪装前进的人一定很多。放弃这种打算,大王不要据守宜阳。韩侈的聪明才智,在这里陷入困境了。”楚怀王听了他的话,宜阳果然被秦军占领。陈轸预先已经料到这个结果了。

篇6:战国策·秦三·魏谓魏冉原文及翻译参考

战国策·秦三·魏谓魏冉原文及翻译参考

魏谓魏冉曰:“公闻东方之语乎?”曰:“弗闻也。”曰:“辛、张阳、毋泽说魏王、薛公、公叔也,曰:‘臣战,载主契国以与王约,必无患矣。若有败之者,臣请挈领。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臣请挈领,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国依冉也,而事臣之主,此臣之甚患也。’今公东而因言于楚,是令张仪之言为禹,而务败公之事也。公不如反公国,德楚而观薛公之为公也。观三国之所求于秦而不能得者,请以号三国以自信也。观张仪与泽之所不能得于薛公者也,而公请之以自重也。”

文言文翻译:

有人替魏国对魏冉说:“您听到山东各诸侯国是怎么说的.吗?”魏冉说:“没有听说过。’这个人说:“辛、张仪、毋泽分别游说过魏王、薛公和公叔,张仪他们说:‘如果我们和楚国开战,车载着木主,以国结约,与大王联合在一起,一定不会有后患了。若是打了败战,请让我们提着脑袋来见您。然而我们还是忧虑秦楚联合这件事。再说楚王曾经让他的国家依靠魏冉,而来往伐我们韩、魏、齐三国,这是我们最忧虑的事情。’如今您想到东边去与楚国讲和,这是让张仪的预言变成了太禹一样来卜先知,并且让三匿败坏您联合楚国的计谋。我看,您不如返回您的秦国,使楚国感激您的恩德,观察薛公如何对待您。再观察韩、魏、齐三国对秦王有什么要求却不能得到,请用这种方法号召三国来争取他们的信任。最后看张仪他们对薛公有什么要求却没有得到,而您去为他们争取,这样您自己才能妥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篇7: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原文及翻译参考

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原文及翻译参考

秦攻韩,围陉。范睢谓秦昭王曰:“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爱也。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今王将攻韩围陉,臣愿王之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王攻韩围陉,以张仪为言。张仪之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于王,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以求于韩者,言可得也。”

文言文翻译:

秦国要进攻韩国,围攻陉地。范雎对秦昭王说:“在作战中,有的攻取人心,有的只是攻占土地。穰侯曾经十次进攻魏国却不能挫败他们,并不是秦国弱小魏国强大,而是因为穰侯他们所要夺取的只是土地。土地本来是入主最喜爱的'东西,而人主,无论哪个大臣都乐子为他效命。攻取人主所喜爱的东西,又与乐意为之而死的人搏斗,因此十次进攻都不能取胜。观在大王准备攻打韩国围攻陉地,我希望大王不要光是攻占他们的土地,而是要攻取他们的人心。大王若是攻韩围陉,就要以张平为谈判对象。如果张平有头脑,他就将割让土地,而在大王面前赎罪,希望割让一些土地而使韩国不被吞灭;如果张平没有头脑,那么大王就会赶走张平,再和不如张平的人讲交换条件。这样,大王想在韩国求取的一切,都可以全部得到手的。”

篇8:《战国策·秦三·应侯谓昭王》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秦三·应侯谓昭王》原文及翻译

秦三·应侯谓昭王

作者:刘向

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与?恒思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危乎?臣未尝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则病必甚矣。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百人诚舆瓢,瓢必裂。今秦国,华阳用之,穰侯用之,太后用之,王亦用之。不称瓢为器,则已;已称瓢为器,国必裂矣。臣闻之也:‘木实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伤其心。都大者危其国,臣强者危其主。’且令邑中自斗食以上,至尉、内史及王左右,有非相国之人者乎?国无事,则已;国有事,臣必闻见王独立于庭也。臣窃为王恐,恐万世之后有国者,非王子孙也。

“臣闻古之善为政也,其威内扶,其辅外布,四治政不乱不逆,使者直道而行,不敢为非。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竟内之利,分移华阳。古之所谓危主灭国之道,必从此起。三贵竭国以自安,然则令何得从王出,权何得毋分,是我王果处三分之一也。”

文言文翻译:

应侯对秦昭王说:“您也听说过在恒思那个地方的丛林中有一座神祠吗?恒思有一个凶顽的少年要求与祠主掷骰子,他说:‘我如果胜了你,你就要把神位借给我三天;如果不能胜你,你可以置我于困境。’于是,他用左手替祠主掷骰子,用右手为自己投骰子,最后他取胜了,祠主借给了他丛祠的神位。三天之后,神柯派人取神位,竟没有取回去。五天之后,这片树林全开始干枯,七目之后,这片树林全死了。现在可以说,国家就好比是大王的丛林;权势就好比是大王的神位。如果把这些东西借给别人:能没有危险吗?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手指比胳膊粗的,更没有听说过胳膊比大腿粗的:若是有这种事,那一定是病得太严重了。假使真的一百个人驮着瓢跑,那么瓢非摔碎不可。现在的秦国,华阳君掌政,穰侯掌政,太后掌政,大王也掌政。不把国家比做盛水的'瓢也就算了;如果把国家比做盛水的瓢,那么国家也必然会因分五裂的了。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果实累累的树,树枝必定要折断,树枝一折断,树心必定受到损伤。都城大的诸侯就将危及他的国家,权势过强的臣子必将危及他的君主。’秦国城邑中从一斗俸禄的小官吏以上,一直到军尉、内史以及大王左右的近臣。有哪个不是穰侯灼亲信呢?国家没有什么战乱,还没有什么,国家万一有什么战乱发生,我一定能看到大王在朝廷上受到孤立。我私下里替大王害怕,唯恐万世之后掌握国家大权的不是大王的子孙了。

“我听说古代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他的威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亲信遍布全国各处,政治安定,没有祸乱没有叛逆,使臣们按政策办事,不敢为非做歹。观在太卮的使臣分裂各地诸侯,虎符流布天下,操纵大国的权利,征聚强壮的兵士,诛伐诸侯。每至战胜攻取.财物全部归到陶地,国家财物,搜刮净尽都送往太后的私室,境内的资产,从各处运往华阳。古人所说‘使君主危险让国家走向灭亡之路’必将从这里开始。太后、穰侯、华阳君这三个显贵刮取国家财富求得自己的安乐,既然这样,那么国家的政令怎么能从大王这里发出,权利怎么能不分散,这确实使大王处在三贵包围一王的地位了。”

篇9:《战国策·韩三·秦招楚而伐齐》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韩三·秦招楚而伐齐》原文及翻译

韩三·秦招楚而伐齐

作者:刘向

秦招楚而伐齐,冷向谓陈轸曰:“秦王必外向。楚之齐者知西不合于秦,必且务以楚合于齐。齐、楚合,燕、赵不敢不听。齐以四国敌秦,是齐不穷也。”向曰:“秦王诚必欲伐齐乎?不如先收于楚之齐者,楚之齐者先务以楚合于齐,则楚必即秦矣。以强秦而有晋、楚,则燕、赵不敢不听,是齐孤矣。向请为公说秦王。”

文言文翻译:

秦国招集楚国一同攻打齐国,冷向对陈轸说:“将来秦王一定会联合别国,不会专一与楚国联合。楚国内部亲善齐国的`人:-知道不可能与西面的秦国联合,必定会竭力使楚国与齐国联合。弃、楚两国一旦联合在一起,燕、赵两国就不敢不听命。齐国用四个“舀家的力量对抗秦国,这样齐国就不会屈服。”冷向说:“秦王真的一定要攻打齐国吗?不如先收服楚国内部亲善齐国的人,楚国内部的亲齐者虽然原先竭力使楚国同齐国联合,但一旦被秦国收服,楚国就会靠向秦国。凭秦国的强大,再有楚国的支持,那么燕、赵两国就不敢不听命,这样齐国便孤立了。请让我替您去游说秦王。”

篇10:《战国策·齐三·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原文及翻译

作者:刘向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围邯郸。齐、魏亦佐秦伐邯郸,齐取淄鼠,魏取伊是。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是齐入于魏而救邯郸之功也。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故三国欲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福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赵、魏危,则非齐之利也。韩、魏、赵、楚之志,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兵一志以逆秦。三国之于秦壤界而患急,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也。故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故秦、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齐有此势,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过也。”

文言文翻译:

国子说:“秦国打败马服君赵括的军队,包围了邯郸。齐国、魏国也帮助秦国进攻邯郸,齐围攻占淄鼠,魏国攻占伊是。魏国公子无忌为天下设下妙计,杀死将军晋鄙,率领魏国军队去解救邯郸之围。使秦国不能占领邯郸而且失去天下民心。这就是齐兵侵入魏国造成无忌救援邯郸的大功。安邑是魏国的都城;晋阳是赵国的都城;鄢郢是楚国的都城。本来三国和秦国接壤,如果秦国进攻魏国,就会夺取安邑,进攻赵国,就会夺取晋阳,进攻楚国,就会夺取鄢郢。逼迫三国君主,兼并东西周的土地,攻占韩国夺取它的土地,秦国将要夺取天下的一半土地了。如今又强取赵国、魏国,疏远中原各国的邦交,割取卫国的东部领土,兼并魏国的河南,断绝赵国的东阳,那么赵国、魏国也就危险了。赵国、魏国处于危险境地,那并不是齐国的利益。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的意思,是害怕秦国兼并天下而使它们的君主称臣,所以专意用兵抗拒秦兵。三国与秦国接界祸患就迅速,齐国不与秦国接界祸患就迟缓。因此根据天下局势看来,诸侯不得不事奉齐国。如果秦国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它的'权势在中原将得到重视;赵国、魏国、楚国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完全可以抵御秦国。所以秦国、赵国、魏国谁得到齐国的支持,就会得到诸侯的重视,失掉齐国的支持就会受到诸侯的轻视。齐国既然占有这样好的形势,却不能在天下得到重视是什么原因?大概是用的计策错了。”

篇11:战国策·赵三·魏因富丁且合于秦原文以及翻译

作者:刘向

魏因富丁且合于秦,赵恐,请效地于魏而听薛公。教子欬谓李兑曰:“赵畏横之合也,故欲效地于魏而听薛公。公不如令主父以地资周最,而请相之于魏。周最以天下辱秦者也,今相魏,魏、秦必虚矣。齐、魏虽劲,无秦不能伤赵。魏王听,是轻齐也。秦、魏虽劲,无齐不能得赵。此利于赵而便于周最也。”

文言文翻译:

魏国因为富丁的`缘故将要跟秦匿联合,赵国恐惧,请求向魏国进献土地并听从薛公的指挥。李款对李兑说:“赵国害怕连横之策成功,所以想要向魏国进献土地并听从薛公的指挥。您不如让君王用土地资助周最,而请他到魏国为相。周最是个率领天下诸侯憎恨秦国的人,如今做魏国相国,魏国、泰国一定会不联合。齐国、魏国虽然强大,没有秦国的帮助就不能伤害赵国。魏国不听从齐国指挥,就是轻视齐国。秦国、魏国虽然强大,没有齐国帮助就不能得到赵国。这是对赵国有利并便于周最行事的时机。”

篇12:《战国策·韩三·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原文及翻译

作者:刘向

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请攻魏,秦王说之。韩侈在唐,公仲珉死。韩侈谓秦王曰:“魏之使者谓后相韩辰曰:‘公必为魏罪韩侈。’韩辰曰:‘不可。秦王仕之,又与约事。’使者曰:‘秦之仕韩侈也,以重公仲也。今公仲死,韩侈之秦,秦必弗入。入,又奚为挟之以恨魏王乎?’韩辰患之,将听之矣。今王不召韩侈,韩侈且伏于山中矣。”秦王曰:“何意寡人如是之权也!令安伏?”召韩侈而仕之。

文言文翻译:

韩国相国公仲朋派韩珉出使秦国,请求秦国进攻魏国,秦王很高兴。韩珉在唐地的`时候,公仲朋死了。韩珉对秦王说:“魏国的使者对继任的相国韩辰说:‘您一定要替魏国处罚韩珉。’韩辰说:‘不能这样做。秦王让他做官,又同他有定约之事。’使者说:‘秦国让韩珉做官,是因为重视公仲。现在公仲死了,韩珉去秦国,秦国一定不会让他入境。又怎么会协同他一起仇视魏王呢?’韩辰很担忧,就要听从魏国使者的话。今天如果大王不召见我,我就要隐居到山里去了。”

秦王说:“怎么把寡人想象得如此反复无常呢!现在您在哪里隐居呢?”于是召来韩珉,让位做官。

【战国策·秦三·五国罢成皋的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战国策·韩三·秦招楚而伐齐》原文及翻译

2.《战国策赵四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原文及翻译

3.战国策燕二原文及翻译

4.战国策秦攻赵蔺离石祁拔原文及翻译

5.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

6.偶成原文翻译及赏析

7.《战国策》节选文言文及翻译

8.秦妇吟翻译-秦妇吟原文

9.柳宗元三戒原文及翻译

10.尚书虞书皋陶谟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战国策·秦三·五国罢成皋的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