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别业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szb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青溪别业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青溪别业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欢迎阅读!
篇1:廖燕《青溪别业记》原文及翻译
青溪别业者,为金陵鹤闲朱先生读书处也。予未至其地,其胜概则不可得而知者焉。今得而记之者,□因其嗣君林修未予道其详也。
林修于兹岁甲子春自金陵来粤。袖图示予曰:“予族始家四明,至于祖双塘公值流寇之乱,以越地濒海不可居,遂徙家金陵。父鹤闲公以孝廉历宦荆楚,虽清白所遗,而堂构恢廓,颇称名阀。有别业在秦淮名青溪者,为予祖父及予身三灯火之地,兹图是其大略者。君其为予记之。”
予按其图,青溪为秦淮胜地。唐诗人王昌龄曾卜居于此。而别业隶其中,园林泉石,左右环绕,其最高而迥出城堞者,曰尘外楼,鹫岭、蒋岭、虎踞诸胜隐然在望。而沿溪一带,阁其上者八九,可弈可钓。对岸游人,曳屐扶筇,往来短篁疏柳间。凡图之所有者,皆可书而记也。
虽然,人当役境,不当为境所役。故舜禹有天下而不与,颜子陋巷而不改其乐。有舜禹之心,则虽天台、雁荡、罗浮以及鄱阳、洞庭伟丽奇崛之景,只如其胸中文章之所变现。有颜子之心,则虽一箪一瓢,皆足以寄其心斋坐忘之怀。况兹园林泉石之胜,有可乐而可游者耶?自非然者,吾俱其诱于物者必多也。此林修所以欲记之,而有所取舍于其间也。呜呼!知林修,则可以知鹤闲先生焉。于是乎书。
注①与:私有,享有。②自:假如
翻译:
青溪别业是金陵朱鹤闲先生读书的地方。我没有到过那个地方,那里的美景就不得而知了。现今能够为它写记,是因为他(鹤闲先生)的儿子朱林修为我讲述了那里的详细情况。
林修在甲子这一年春天从金陵来广东,从袖中拿出一幅图给我看,说:“我们家族起初在四明安家,到了祖父双塘公的时候,遇到流寇作乱,因为越地濒临大海不能再居住了,于是迁家到金陵。我父亲鹤闲公凭孝廉的身份在荆楚一带连续做官,虽说为官清白,所留下的房舍,厅堂建构宏阔,也还稍稍符合名门的气派。有一处位于秦淮名字叫青溪的别业,是我祖父、父亲和我三代人生活的地方。这幅图画的是它大概的情形。您一定替我给它写一篇记。”
我察看了这幅图,青溪算得上是秦淮的胜地。唐代诗人王昌龄曾经在这里选地居住。而青溪别业就属于其中一处,有园林泉石在左右环绕着,那最高的并超出城墙的,叫尘外楼,鹫岭、蒋岭、虎踞各处胜景都可以隐约看见。沿着溪流一带,在上面建有八九处阁楼,在上面可以下棋,可以垂钓。对岸的游人拖着木鞋拄着拐杖,在竹林柳树间来来往往。大凡图中所有的景象,都是可以写下来作记的。
虽然是这样,人应该役使环境,而不应当被环境所役使。所以舜和禹拥有天下而不私自享有天下,颜回住在简陋的巷子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如果具有了舜和禹那样的心境,那么即使是天台山、雁荡山、罗浮山以及鄱阳湖、洞庭湖那样伟丽奇崛的景观,也只不过是那胸中文章的变幻外显。如果具有颜回那样的心境,那么即使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也都完全可以寄托他内心静虚忘我的情怀。更何况这处园林中有那些让人快乐可供游赏的泉石美景呢?假如不是这样的话,我恐怕他被外物所诱惑的事一定会很多。这就是林修想让我作记而他在其间会有所取舍的原因。哎!了解了林修,那么就可以了解鹤闲先生了。于是我就写下了这篇记。
[廖燕《青溪别业记》原文及翻译]
篇2:青溪别业记阅读题带答案
青溪别业记阅读题带答案
①青溪别业者,为金陵鹤闲朱先生读书处也。予未至其地,其胜概则不可得而知者焉。今得而记之者,□因其嗣君林修未予道其详也。
②林修于兹岁甲子春自金陵来粤。袖图示予曰:“予族始家四明,至于祖双塘公值流寇之乱,以越地濒海不可居,遂徙家金陵。父鹤闲公以孝廉历宦荆楚,虽清白所遗,而堂构恢廓,颇称名阀。有别业在秦淮名青溪者,为予祖父及予身三灯火之地,兹图是其大略者。君其为予记之。”
③予按其图,青溪为秦淮胜地。唐诗人王昌龄曾卜居于此。而别业隶其中,园林泉石,左右环绕,其最高而迥出城堞者,曰尘外楼,鹫岭、蒋岭、虎踞诸胜隐然在望。而沿溪一带,阁其上者八九,可弈可钓。对岸游人,曳屐扶筇,往来短篁疏柳间。凡图之所有者,皆可书而记也。
④虽然,人当役境,不当为境所役。故舜禹有天下而不与①,颜子陋巷而不改其乐。有舜禹之心,则虽天台、雁荡、罗浮以及鄱阳、洞庭伟丽奇崛之景,只如其胸中文章之所变现。有颜子之心,则虽一箪一瓢,皆足以寄其心斋坐忘之怀。况兹园林泉石之胜,有可乐而可游者耶?自②非然者,吾俱其诱于物者必多也。此林修所以欲记之,而有所取舍于其间也。呜呼!知林修,则可以知鹤闲先生焉。于是乎书。
【注】①与:私有,享有。②自:假如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亦 B。夫 C。故 D盖
23。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4。第④段中“舜禹之心”和“颜子之心”可贵之处分别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下列关于“青溪别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青溪别业是作者仰慕已久的秦淮名胜。
B。青溪别业有鹫岭、蒋岭、虎踞等美景。
C。青溪别业曾有唐代诗人王昌龄居住过。
D。青溪别业是朱家三代人生活过的地方。
26。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
22。(1 分)D
23。(3分)①写出了青溪别业图的内容,突出了别业景观的美好。②呼应首段中的“胜概”,为下文关于人与环境(人当役境,不当为境所役)的'议论做铺垫。
24。(2分)不私享天下(1分)安贫乐道(1分)
25。(2 分)D
26。(4分)介绍了青溪别业的来历和概况,论述了人当役境而不为境所役的观点,宣扬林修父子不为外物所役的品德,期望人们不要诱于外物而为境所役。
篇3:廖燕《青溪别业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廖燕《青溪别业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①青溪别业者,为金陵鹤闲朱先生读书处也。予未至其地,其胜概则不可得而知者焉。今得而记之者,□因其嗣君林修未予道其详也。
②林修于兹岁甲子春自金陵来粤。袖图示予曰:“予族始家四明,至于祖双塘公值流寇之乱,以越地濒海不可居,遂徙家金陵。父鹤闲公以孝廉历宦荆楚,虽清白所遗,而堂构恢廓,颇称名阀。有别业在秦淮名青溪者,为予祖父及予身三灯火之地,兹图是其大略者。君其为予记之。”
③予按其图,青溪为秦淮胜地。唐诗人王昌龄曾卜居于此。而别业隶其中,园林泉石,左右环绕,其最高而迥出城堞者,曰尘外楼,鹫岭、蒋岭、虎踞诸胜隐然在望。而沿溪一带,阁其上者八九,可弈可钓。对岸游人,曳屐扶筇,往来短篁疏柳间。凡图之所有者,皆可书而记也。
④虽然,人当役境,不当为境所役。故舜禹有天下而不与①,颜子陋巷而不改其乐。有舜禹之心,则虽天台、雁荡、罗浮以及鄱阳、洞庭伟丽奇崛之景,只如其胸中文章之所变现。有颜子之心,则虽一箪一瓢,皆足以寄其心斋坐忘之怀。况兹园林泉石之胜,有可乐而可游者耶?自②非然者,吾俱其诱于物者必多也。此林修所以欲记之,而有所取舍于其间也。呜呼!知林修,则可以知鹤闲先生焉。于是乎书。
【注】①与:私有,享有。②自:假如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亦 B.夫 C.故D盖
23.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4.第④段中“舜禹之心”和“颜子之心”可贵之处分别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下列关于“青溪别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溪别业是作者仰慕已久的秦淮名胜。
B.青溪别业有鹫岭、蒋岭、虎踞等美景。
C.青溪别业曾有唐代诗人王昌龄居住过。
D.青溪别业是朱家三代人生活过的地方。
26.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参考答案
22.(1 分)D
23.(3分)①写出了青溪别业图的内容,突出了别业景观的美好。②呼应首段中的“胜概”,为下文关于人与环境(人当役境,不当为境所役)的议论做铺垫。
24.(2分)不私享天下(1分)安贫乐道(1分)
25.(2 分)D
26.(4分)介绍了青溪别业的来历和概况,论述了人当役境而不为境所役的观点,宣扬林修父子不为外物所役的品德,期望人们不要诱于外物而为境所役。
【参考译文】
青溪别业是金陵朱鹤闲先生读书的地方。我没有到过那个地方,那里的美景就不得而知了。现今能够为它写记,是因为他(鹤闲先生)的儿子朱林修为我讲述了那里的详细情况。
林修在甲子这一年春天从金陵来广东,从袖中拿出一幅图给我看,说:“我们家族起初在四明安家,到了祖父双塘公的时候,遇到流寇作乱,因为越地濒临大海不能再居住了,于是迁家到金陵。我父亲鹤闲公凭孝廉的身份在荆楚一带连续做官,虽说为官清白,所留下的房舍,厅堂建构宏阔,也还稍稍符合名门的'气派。有一处位于秦淮名字叫青溪的别业,是我祖父、父亲和我三代人生活的地方。这幅图画的是它大概的情形。您一定替我给它写一篇记。”
我察看了这幅图,青溪算得上是秦淮的胜地。唐代诗人王昌龄曾经在这里选地居住。而青溪别业就属于其中一处,有园林泉石在左右环绕着,那最高的并超出城墙的,叫尘外楼,鹫岭、蒋岭、虎踞各处胜景都可以隐约看见。沿着溪流一带,在上面建有八九处阁楼,在上面可以下棋,可以垂钓。对岸的游人拖着木鞋拄着拐杖,在竹林柳树间来来往往。大凡图中所有的景象,都是可以写下来作记的。
虽然是这样,人应该役使环境,而不应当被环境所役使。所以舜和禹拥有天下而不私自享有天下,颜回住在简陋的巷子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如果具有了舜和禹那样的心境,那么即使是天台山、雁荡山、罗浮山以及鄱阳湖、洞庭湖那样伟丽奇崛的景观,也只不过是那胸中文章的变幻外显。如果具有颜回那样的心境,那么即使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也都完全可以寄托他内心静虚忘我的情怀。更何况这处园林中有那些让人快乐可供游赏的泉石美景呢?假如不是这样的话,我恐怕他被外物所诱惑的事一定会很多。这就是林修想让我作记而他在其间会有所取舍的原因。哎!了解了林修,那么就可以了解鹤闲先生了。于是我就写下了这篇记。
篇4:右溪记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右溪记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2分)
①垂阴相荫( yìn ) 荫庇,遮蔽; ②乃疏凿芜秽( huì )污秽,肮脏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有的形成旋涡,有的激起浪花,有的激荡倾注。(2分。“触”“洄”“悬”“激注”四个词错一个扣0.5分)
3、下面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C.本文前一部分是记叙,介绍了小溪的位置、环境和特点。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遗憾以及介绍名称的由来。
D.本文通过叙述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4、文中画线句子从哪些角度描写右溪的水?请分别举例说明。(3分)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如“南流数十步”写溪水的“小”;“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描写溪水触石的各种形态。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攲嵌盘屈,不可名状”表明怪石是被溪水冲激所致,间接地描写了水势,同时又交待了溪水所在的环境。(3分。描写角度1分,每个0.5分;举例说明2分,每个1分)
5、右溪的自然景观有哪些奇特之处?作者对右溪的喜爱与眷恋同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的'“ , ”两句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怪石“攲嵌盘屈”、清流“洄悬激注”、木竹“垂阴相荫”。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分。第一问2分,三个要点错一个扣1分,错两个不得分;第二问1分)
6、所选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段之间又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答案: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上一段正面(直接)描写景物,为下文做铺垫;下一段借景抒情,借写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而引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本文上半段写景,下半段写清,突出情为景设,情景交融,形神俱备。
两段之间的关系:
上一段写景,下一段写情,突出情为景设,以景寄情,情景交融,形神俱备。
7、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借景抒情,借写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而引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作者简介
元结 (公元7-772年),中唐前期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
赏析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全文内容可分成三个部分。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从“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从“乃疏凿芜秽”至结尾是第三部分,记叙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这篇游记文字精练、文气流畅,但又不是一泻无余,而是如文中那条因“触石”而“洄悬激注”的溪流一般,迂回起伏。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作者笔调忽转:“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5-6]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篇5:抱膝轩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抱膝轩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③,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清·管同《抱膝轩记》,有删节)
【注】①僦(jiù)宅:租房。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地方。③喧阗(tián):哄闹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水穴城来会 穴:穿过 B.家凡六徙 凡:总共
C.意尚阙然 阙:残缺 D.予之名轩 名:命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 殆无异于郊外
B.而会是三水 抱膝而吟《梁甫》
C.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时人问其志
D.岂敢以武侯自命 予将何以答之耶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B.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C.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D.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
B.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很不满意,于是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抱膝轩处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但作者身处其中却能像陶渊明一样悠然自得。
D.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9.按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4分)
②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3分)
(2)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作者在抱膝轩中的“一时之兴”?请任举两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C(缺:缺憾。)
6.【文言虚词】D(A.在,介词;跟,同,介词。B.然而,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C.我的,代词;他的,指诸葛亮,代词。D.用,拿,介词。)
7.【文意理解】A
8.【内容归纳】B(作者并没有很不满意,抱膝轩也不是在屋外另建的。)
9.(10分)
(1)【文言翻译】(7分)
①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
[4分。答对“厌薄”“汲汲然”“讽”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②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
[3分。答对“明年”“恒”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2)【信息筛选】(3分)
①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床,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
(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
②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
(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
③当我高声朗诵的时候,那些嘈杂的声音,常常被我的读书声盖住。
(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3分。答对1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例句要能体现作者“一时之兴”,方可给分。]
【参考译文】
自从明太祖定都江宁,杨吴城濠就被围在了城内,它的水流一天天变小。它在向东流到竹桥的时候,有条河穿过城与它会合,就是古人所说青溪中的一条。它转过弯向南流,到柏川桥,又和钟山的山溪会合。又渐渐向南流,经过大中桥,就看到秦淮河流过东关,与它流到一起,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狭小了,可是会合了这三条河,半里长的河道之内,水势仍然显得很大。此外,这个地方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它的东岸大致是一些果园和菜圃,里面交错种植着桃树、杏树、韭菜和菘菜这些果蔬,山林和河水相映衬,船只穿梭往来。(令人感到)这里虽然处在城中,几乎和郊外没有区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总共搬过六次家。最近一次就在这条河的西岸租房居住。(我租的)老屋有一百多年了,(屋顶常有)尘土渗漏下来。每到夏天,阳光猛烈地照射,阴雨连绵,睡炕被热气蒸着,雨水淋着,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逃避。(可是)我住在这里未曾感到不舒适。唯独它只有四间屋,在奉养母亲、安顿妻子儿女和安排厨房之外,一点都没有安静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感到有点缺憾。嘉庆十五年我从山东回来,才在靠近第二间房后面一间屋大的地方,建成一间小屋,门上匾额题为“抱膝”。(小屋里)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床,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可是它所在的地方,前面靠近市场,后面连着内室,左边与邻居家相连;(由于)没有隔墙,凡夫俗子、行人旅客的歌唱声,妇女的呼叫声,孩子的啼哭声,鸡狗的鸣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无时无刻没有。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家里人常常笑话我声音大吵人。(前面所说的)那三种声音,常常被我的声音盖住。以前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抱着膝盖吟唱《梁甫》。当时的人们询问他的志向,他只是笑着不说话。我给这个轩命名,怎么敢拿诸葛武侯来自称,也只是(表达)像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如果)有人问我(志向在哪里),我将拿什么来回答呢?抱膝轩建好之后,我在那里住了一年。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可是那一时的兴致,不能忘怀,所以就将它补记下来。
篇6:市隐斋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市隐斋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舍于娄公所 舍:居住
B.非特深山之中 特:只,仅仅
C.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 诱:欺骗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意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乎不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 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 但以刘日薄西山
C. 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1.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伪隐者讽刺否定的一项是( )
①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②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③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 ④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
⑤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 ⑥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A.①②⑤ B.① 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 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3分)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3分)
(3)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4分)
参考答案
9.D(意,猜想)
10.D(D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A项前一个“乎”是句中停顿,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按照”,后一个“以”是连词,“因为”。C项前一个“之”是指示代词“这”,后一个“之”是助词。)
11.C(①④是作者的正面阐述,非讽刺否定)
12.D(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
13.(1)他想要您帮他写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评分标准:“渠”,他,1分;“其”,副词,表期望,译为“希望”,1分;“为之”,1分。
(2)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怎样的呢(或“是什么样的呢”)?
评分标准:“胆”,斗胆、冒昧1分;“所以”1分;“奈何”1分。
(3)娄公的确是隐士,但是他自我隐藏的思想,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
评分标准:“固”,译为“的'确”“本来”,1分;“而”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却”,1分;“义”,译为“主张、思想”,1分;“无乃……乎”,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市区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帮他写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之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坚定,不愿意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于朝廷与市肆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敛缩肩膀出入市肆,翘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致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怎样的呢?”
(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的确是隐士,但是他自我隐藏的思想,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
篇7:元结《右溪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右溪记》是唐代文学家元结的一篇散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2分)
①垂阴相荫( yìn ) 荫庇,遮蔽; ②乃疏凿芜秽( huì )污秽,肮脏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有的形成旋涡,有的激起浪花,有的激荡倾注。(2分。“触”“洄”“悬”“激注”四个词错一个扣0.5分)
3、下面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为溪在州右”两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C.本文前一部分是记叙,介绍了小溪的位置、环境和特点。后一部分都是议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右溪“无人赏爱”的遗憾以及介绍名称的由来。
D.本文通过叙述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怡情山水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4、文中画线句子从哪些角度描写右溪的水?请分别举例说明。(3分)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如“南流数十步”写溪水的“小”;“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描写溪水触石的各种形态。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嵌盘屈,不可名状”表明怪石是被溪水冲激所致,间接地描写了水势,同时又交待了溪水所在的环境。(3分。描写角度1分,每个0.5分;举例说明2分,每个1分)
5、右溪的自然景观有哪些奇特之处?作者对右溪的喜爱与眷恋同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的“ , ”两句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怪石“嵌盘屈”、清流“洄悬激注”、木竹“垂阴相荫”。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3分。第一问2分,三个要点错一个扣1分,错两个不得分;第二问1分)
6、所选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段之间又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答案: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上一段正面(直接)描写景物,为下文做铺垫;下一段借景抒情,借写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而引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本文上半段写景,下半段写清,突出情为景设,情景交融,形神俱备。
两段之间的关系:
上一段写景,下一段写情,突出情为景设,以景寄情,情景交融,形神俱备。
7、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借景抒情,借写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而引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注释
(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道州唐代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南:向南。
(3)合:汇合。
(4)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5)抵:击拍。
(6)悉皆:都是。悉,全。
(7)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
(8)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
(9)洄(huí):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10)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
(11)垂阴:投下阴影。
(12)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13)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14)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其义同此。
(15)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
(16)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
(17)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18)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
(19)已来:同“以来”。
(20)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21)乃:于是。
(22)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
(23)俾(bǐ):使。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
(24)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25)裨(bì):补助,增添。
(26)形胜,优美的风景。
(27)命:命名。
(28)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29)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创作背景
《右溪记》作于唐代宗广德、永泰年间(763年7月―766年11月),当时作者元结正在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任上。元结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赴道州刺史任时,由于几经兵荒马乱,加上“西原蛮”少数民族的侵犯,道州“人十无一,户才满千”,“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元结《谢上表》)。作为刺史,元结施行仁政,“为民营舍造田,免徭役”。此文记叙的对道州城西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溪加以整治的前后经过,正是元结造福民众、政绩斐然的一个有力佐证。
赏析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全文内容可分成三个部分。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从“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从“乃疏凿芜秽”至结尾是第三部分,记叙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这篇游记文字精练、文气流畅,但又不是一泻无余,而是如文中那条因“触石”而“洄悬激注”的溪流一般,迂回起伏。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作者笔调忽转:“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5-6]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作者简介
元结 (公元7-772年),中唐前期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
1.元结《右溪记》阅读答案
2.《目不见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3.王翦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松风阁记原文阅读答案
5.我爱春雨原文阅读答案
6.心与手阅读原文答案
7.《小名》原文阅读答案
8.爱之链阅读原文答案
9.丑娘原文及阅读答案
10.王翦传原文阅读答案
篇8:《记九溪十八涧》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记九溪十八涧》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淬蓄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巳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絅。
翻译译文或注释:
过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映入眼帘,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这条溪流上行,是从龙井开始的。
溪流是流经万山丛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却很多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丛生,茂盛苍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径。沿着溪流找山路,看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象是路阻断了,走上去却发现有路。凡是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做涧,一共有十八条涧,正好是九条溪的一倍。
我往上走,遇到涧就停下细看。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中间。流水和石块撞激,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稍深一点的地方,虽然水积得深,但还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底。
山上茶树多,枫树多,松树多。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岩石更加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 随风摆动,象是老人稀稀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有的象橱,有的象桌子,有的象一函书的形状。,向树林预上望去,淡淡地罩着云气。杜鹃花正盛 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我们走出山坳,已经是中午了。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同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凤岐、钱塘人邵伯絅。
篇9:《许氏吴兴溪亭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权德舆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22.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分)
24.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分)
2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2分)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26.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3分)
参考答案
22.(2分)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
评分说明:“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1分,“相得益彰”1分。
23.(3分)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
评分说明:“反衬”、“不求奢侈”、“不远离世俗”各1分。
24.(2分)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
评分说明:答对1点给1分。
25.(2分)D
26.(3分)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1分)。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1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
参考译文
溪亭是什么亭?溪亭在吴兴县的东部,是主人徐氏建造的。亭子的样式简约而雅致,溪流平稳而清澈。这二者相得益彰,因而主人完全享用它们,主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可以知晓。令人赏心悦目的东西,有的是因为开阔它的门窗,美化它的梁柱,(可是这样做),节俭之人士以之为耻;冠绝当世超凡脱俗的东西,有的是错落有致的巨大岩石,有的是藤蔓婆娑,可传统的观念瞧不起这些。哪里比得上这个亭子,和人间相距不远,可是美丽的景象却自然来到。满目青翠,山泉潺潺,或晴或阴,或明或暗,气象万千,景象万千。鸥鸟飞翔,鱼虾游泳,不慌不忙,自在徜徉。云彩不时飘来,擦着屋脊飞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氏站在屋前,目送溪边归鸟,口中吟诵《招隠》,神情自若,清心寡欲。体内凝聚力升腾,邪气侵而不入。
有良田二顷,依附在亭子边上,几个仆人耕耘稼穑。每当北风萧瑟,秋蝉凄鸣,庄稼成熟,许氏拄着拐杖徜徉亭上,流连忘返,不觉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如果一年粮食有结余,就酝酿成酒。当他斟酒满杯,举酒畅饮之时,感觉物我合一,如入化境。是非宠辱,黑白得失,争相逃走还来不及呢,哪里还能够撩乱自己的内心呢?
哎!整个社会,人们追名逐利而丧失了天性却过得不自在,而且弄错了一张一弛的文武天道。而许氏的做法,做官来代替耕种,而且做官又必在山水之乡,因此他在义兴、武康之地为官,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无事可做的时候,就仰卧在亭子中晒晒太阳,安分守己,自食其力,不骄不躁。哪里知道今天的自我封闭,不是将来的吉祥亨通呢?我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借助这个亭子来传播我的这些话。
【青溪别业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相关文章:
3.伐树记原文及翻译
4.虎丘记原文及翻译
10.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