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端口分析器的工作原理
“f1509220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交换机端口分析器的工作原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交换机端口分析器的工作原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交换机端口分析器的工作原理
交换机端口分析器(SwitchedPortAnalyzer)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给某种网络分析器提供网络数据流,
交换机端口分析器
它既可以实现一个VLAN中若干个源端口向一个监控端口镜像数据,也可以从若干个VLAN向一个临控端口镜像数据。源端口的5号端口上流转的所有数据流均被镜像至10号监控端口,而数据分析设备通过监控端口接收了所有来自5号端口的数据流。
值得注意的是,源端口和镜像端口必须位于同一台交换机上(但也有例外,如Catalyst6000系列交换机);而且SPAN并不会影响源端口的数据交换,它只是将源端口发送或接收的数据包副本发送到监控端口。
在SPAN任务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参数控制,来指明需要监控的数据流种类;还可以将一个或多个端、口、一个或多个VLAN作为源端口,并将从这些端口中发送或接收的单向或双向数据流传送至监控端口。
在Catalyst4006交换机中,最多可以配置6个单向的SPAN任务:2个输入数据流监控、4个输出数据流监控。一个双向SPAN任务实际上包含一个单向输入和一个单向输出。而且不仅仅二层交换端口可作为源端口,Catalyst4006上的三层路由端口也可设置为源端口。
SPAN任务不会影响交换机的正常工作。当一个SPAN任务被建立后,根据交换机所处的不同的状态或操作,任务会处于激活或非激活状态,同时系统会将其记入日志。通过“showmonitorsession”命令可显示SPAN的当前状态。
如果遇到系统重新启动的情况,在目的端口初始化结束之前,SPAN任务将处于非激活状态。目的端口(监控端口)可以是交换机上的任意一个交换或路由端口。当一个目的端口处于激活状态时,任何发送到该端口且与SPAN任务无关的数据包将会被丢弃。
一个目的端口只能处于一个SPAN任务中。当一个端口被配制成目的端口后就不能再成为源端口,同时冗余链路端口也不能成为SPAN的目的端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个Trunk端口被配置成为交换机端口分析器的目的端口,则其Trunk功能也将自动停止。
源端口又可以称作被监控端口。在一个SPAN任务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源端口,而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设置为输入方向、输出方向或双向,但无论哪种情况,在一个SPAN任务中,所有源端口的被监控方向都必须是一致的,
在Catalyst4006交换机上的VLAN也可以整体设置为源端口,这意味着被指定VLAN中的所有端口均为当前SPAN任务中的源端口。
Trunk端口可以单独设为源端口,也可以与非Trunk端口一起被设置为源端口,但要注意的是,在监控端口不会识别来自Trunk端口针对不同VLAN的数据封装格式,换句话说,在监控端口收到的数据包将无法辨明是来自哪个VLAN。
SPAN数据流的分类及配置
基于VLAN的交换机端口分析器是以一个或几个VLAN作为监控对象,其中的所有端口均为源端口,与基于端口的SPAN类似,基于VLAN的SPAN也分为输入数据流、输出数据流和双向数据流监控三种类型。如下说述:
(1)输入数据流(IngressSPAN):指被源端口接收进来,其数据副本发送至监控端口的数据流;
(2)输出数据流(EgressSPAN):指从源端口发送出去,其数据副本发送至监控端口的数据流;
(3)双向数据流(BothSPAN):即为以上两种的综合。
在配置基于VLAN的SPAN任务过程中,应注意几点:
(1)Trunk端口可以包含在源端口中;
(2)针对双向SPAN任务,如果在源VLAN中的两个源端口之间有数据交换,则每一个数据包将有两个副本被转发至镜像端口;
(3)对有多个源VLAN的SPAN任务来说,如果某个源VLAN被删除掉,则该VLAN也将从源VLAN列表中删除;
(4)处于非激活状态的VLAN无法参与SPAN任务;
(5)对于一个设置为输入数据流监控的源VLAN来说,来自其他VLAN的路由信息数据包不会被镜像;此外,从设置为输出数据流监控的VLAN向其他 VLAN发送出的路由信息数据包也同样不会被镜像。换句话说,基于VLAN的SPAN任务只对进出二层交换端口的数据包进行镜像,而不镜像VLAN之间的路由信息。所有网间传输的非路由数据包,包括组播包和BPDU(桥接协议数据单元)包,都可以使用SPAN任务进行镜像。
交换机端口分析器在一些任务的配置下,会出现同一个SPAN源端口数据包的多个副本被发送到SPAN监控端口的情况。正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在一个双向 SPAN任务中,假设a1和a2为源端口,d1为目的端口,如果a1与a2之间有数据包传输,则在a1传向a2的数据包将会被传送到d1两次,反之亦然。
篇2:交换机工作原理
一、概述
1993年,局域网交换设备出现,1994年,国内掀起了交换网络技术的热潮,其实,交换技术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操作。与桥接器一样,交换机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与桥接器不同的是交换机转发延迟很小,操作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互联网络之间的转发性能。
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瓶颈问题。现在已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和ATM技术的交换产品。
类似传统的桥接器,交换机提供了许多网络互联功能。交换机能经济地将网络分成小的冲突网域,为每个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带宽。协议的透明性使得交换机在软件配置简单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多协议网络中;交换机使用现有的电缆、中继器、集线器和工作站的网卡,不必作高层的硬件升级;交换机对工作站是透明的,这样管理开销低廉,简化了网络节点的增加、移动和网络变化的操作。
利用专门设计的集成电路可使交换机以线路速率在所有的端口并行转发信息,提供了比传统桥接器高得多的操作性能。如理论上单个以太网端口对含有64个八进制数的数据包,可提供14880bps的传输速率。这意味着一台具有12个端口、支持6道并行数据流的“线路速率”以太网交换器必须提供89280bps的总体吞吐率(6道信息流X14880bps/道信息流)。专用集成电路技术使得交换器在更多端口的情况下以上述性能运行,其端口造价低于传统型桥接器。
二、三种交换技术
1.端口交换
端口交换技术最早出现在插槽式的集线器中,这类集线器的背板通常划分有多条以太网段(每条网段为一个广播域),不用网桥或路由连接,网络之间是互不相通的。以大主模块插入后通常被分配到某个背板的网段上,端口交换用于将以太模块的端口在背板的多个网段之间进行分配、平衡。根据支持的程度,端口交换还可细分为:
·模块交换:将整个模块进行网段迁移。
·端口组交换:通常模块上的端口被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端口允许进行网段迁移。
·端口级交换:支持每个端口在不同网段之间进行迁移。这种交换技术是基于OSI第一层上完成的,具有灵活性和负载平衡能力等优点。如果配置得当,那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进行客错,但没有改变共享传输介质的特点,自而未能称之为真正的交换。
2.帧交换
帧交换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局域网交换技术,它通过对传统传输媒介进行微分段,提供并行传送的机制,以减小冲突域,获得高的带宽。一般来讲每个公司的产品的实现技术均会有差异,但对网络帧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直通交换:提供线速处理能力,交换机只读出网络帧的前14个字节,便将网络帧传送到相应的端口上。
·存储转发:通过对网络帧的读取进行验错和控制。
前一种方法的交换速度非常快,但缺乏对网络帧进行更高级的控制,缺乏智能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无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换。因此,各厂商把后一种技术作为重点。
有的厂商甚至对网络帧进行分解,将帧分解成固定大小的信元,该信元处理极易用硬件实现,处理速度快,同时能够完成高级控制功能(如美国MADGE公司的LET集线器)如优先级控制。
3.信元交换
ATM技术代表了网络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解决目前网络通信中众多难题的一剂“良药”,ATM采用固定长度53个字节的信元交换。由于长度固定,因而便于用硬件实现。ATM采用专用的非差别连接,并行运行,可以通过一个交换机同时建立多个节点,但并不会影响每个节点之间的通信能力。ATM还容许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建立多个虚拟链接,以保障足够的带宽和容错能力。ATM采用了统计时分电路进行复用,因而能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ATM的带宽可以达到25M、155M、622M甚至数Gb的传输能力。
三、局域网交换机的种类和选择
局域网交换机根据使用的网络技术可以分为:
·以大网交换机;
·令牌环交换机;
·FDDI交换机;
·ATM交换机;
·快速以太网交换机等。
如果按交换机应用领域来划分,可分为:
·台式交换机;
·工作组交换机;
·主干交换机;
·企业交换机;
·分段交换机;
·端口交换机;
·网络交换机等,
局域网交换机是组成网络系统的核心设备。对用户而言,局域网交换机最主要的指标是端口的配置、数据交换能力、包交换速度等因素。因此,在选择交换机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交换端口的数量;
(2)交换端口的类型;
(3)系统的扩充能力;
(4)主干线连接手段;
(5)交换机总交换能力;
(6)是否需要路由选择能力;
(7)是否需要热切换能力;
(8)是否需要容错能力;
(9)能否与现有设备兼容,顺利衔接;
(10)网络管理能力。
四、交换机应用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交换机网络中的瓶颈问题
交换机本身的处理速度可以达到很高,用户往往迷信厂商宣传的Gbps级的高速背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连接入网的工作站或服务器使用的网络是以大网,它遵循CSMA/CD介质访问规则。在当前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中多台工作站会同时访问服务器,因此非常容易形成服务器瓶颈。有的厂商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在交换机中设计了一个或多个高速端口(如3COM的Linkswitch1000可以配置一个或两个100Mbps端口),方便用户连接服务器或高速主干网。用户也可以通过设计多台服务器(进行业务划分)或追加多个网卡来消除瓶颈。交换机还可支持生成树算法,方便用户架构容错的冗余连接。
2.网络中的广播帧
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Netware、Windows NT等,而Lan Server的服务器是通过发送网络广播帧来向客户机提供服务的。这类局域网中广播包的存在会大大降低交换机的效率,这时可以利用交换机的虚拟网功能(并非每种交换机都支持虚拟网)将广播包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每台文交换机的端口都支持一定数目的MAC地址,这样交换机能够“记忆”住该端口一组连接站点的情况,厂商提供的定位不同的交换机端口支持MAC数也不一样,用户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交换机端口的连接端点数。如果超过厂商给定的MAC数,交换机接收到一个网络帧时,只有其目的站的MAC地址不存在于该交换机端口的MAC地址表中,那么该帧会以广播方式发向交换机的每个端口。
3.虚拟网的划分
虚拟网是交换机的重要功能,通常虚拟网的实现形式有三种:
(1)静态端口分配
静态虚拟网的划分通常是网管人员使用网管软件或直接设置交换机的端口,使其直接从属某个虚拟网。这些端口一直保持这些从属性,除非网管人员重新设置。这种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比较安全,容易配置和维护。
(2)动态虚拟网
支持动态虚拟网的端口,可以借助智能管理软件自动确定它们的从属。端口是通过借助网络包的MAC地址、逻辑地址或协议类型来确定虚拟网的从属。当一网络节点刚连接入网时,交换机端口还未分配,于是交换机通过读取网络节点的MAC地址动态地将该端口划入某个虚拟网。这样一旦网管人员配置好后,用户的计算机可以灵活地改变交换机端口,而不会改变该用户的虚拟网的从属性,而且如果网络中出现未定义的MAC地址,则可以向网管人员报警。
(3)多虚拟网端口配置
该配置支持一用户或一端口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这样可以将一台网络服务器配置成多个业务部门(每种业务设置成一个虚拟网)都可同时访问,也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的资源,还可让多个虚拟网间的连接只需一个路由端口即可完成。但这样会带来安全上的隐患。虚拟网的业界规范正在制定当中,因而各个公司的产品还谈不上互操作性。Cisco公司开发了Inter-Switch Link(ISL)虚拟网络协议,该协议支持跨骨干网(ATM、FDDI、Fast Ethernet)的虚拟网。但该协议被指责为缺乏安全性上的考虑。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中使用了大量的共享式Hub,通过灵活接入计算机端口也可以获得好的效果。
4.高速局域网技术的应用
快速以太网技术虽然在某些方面与传统以大网保持了很好的兼容性,但100BASE-TX、100BASAE-T4及100BASE-FX对传输距离和级连都有了比较大的限制。通过100Mbps的交换机可以打破这些局限。同时也只有交换机端口才可以支持双工高速传输。
目前也出现了CDDI/FDDI的交换技术,另外该CDDI/FDDI的端口价格也呈下降趋势,同时在传输距离和安全性方面也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它是大型网络骨干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3COM的主要交换产品有Linkswitch系列和LANplex系列;BAY的主要交换产品有LattisSwitch2800,BAY stack workgroup、System3O00/5000(提供某些可选交换模块);Cisco的主要交换产品有Catalyst 1000//3000/5000系列。
三家公司的产品形态看来都有相似之处,产品的价格也比较接近,除了设计中要考虑网络环境的具体需要(强调端口的搭配合理)外,还需从整体上考虑,例如网管、网络应用等。随着ATM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帧交换机的价格将会进一步下跌,它将成为工作组网的重要解决方案。
篇3:交换机的端口工作模式
一般可以分为三种:Access,Multi,Trunk,trunk模式的端口用于交换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路由器,大多用于级联网络设备。Access多用于接入层也叫接入模式。主要是将端口静态接入。详细点的:cisco网络中,交换机在局域网中最终稳定状态的接口类型主要有四种:access/ trunk/ multi/ dot1q-tunnel。
1、access: 主要用来接入终端设备,如PC机、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
2、trunk: 主要用在连接其它交换机,以便在线路上承载多个vlan。
3、multi: 在一个线路中承载多个vlan,但不像trunk,它不对承载的数据打标签。主要用于接入支持多vlan的服务器或者一些网络分析设备。现在基本不使用此类接口,在cisco的网络设备中,也基本不支持此类接口了。
4、dot1q-tunnel: 用在Q-in-Q隧道配置中。
Cisco网络设备支持动态协商端口的工作状态,这为网络设备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不建议使用动态方式)。cisco动态协商协议从最初的DISL(Cisco私有协议)发展到DTP(公有协议)。根据动态协议的实现方式,Cisco网络设备接口主要分为下面几种模式:
1、switchport mode access: 强制接口成为access接口,并且可以与对方主动进行协商,诱使对方成为access模式,
2、switchport mode dynamic desirable: 主动与对协商成为Trunk接口的可能性,如果邻居接口模式为Trunk/desirable/auto之一,则接口将变成trunk接口工作。如果不能形成trunk模式,则工作在access模式。这种模式是现在交换机的默认模式。
3、switchport mode dynamic auto: 只有邻居交换机主动与自己协商时才会变成Trunk接口,所以它是一种被动模式,当邻居接口为Trunk/desirable之一时,才会成为Trunk。如果不能形成trunk模式,则工作在access模式。
4、switchport mode trunk: 强制接口成为Trunk接口,并且主动诱使对方成为Trunk模式,所以当邻居交换机接口为trunk/desirable/auto时会成为Trunk接口。
5、switchport nonegotiate: 严格的说,这不算是种接口模式,它的作用只是阻止交换机接口发出DTP数据包,它必须与switchport mode trunk或者switchport mode access一起使用。
6、switchport mode dot1q-tunnel: 配置交换机接口为隧道接口(非Trunk),以便与用户交换机的Trunk接口形成不对称链路。
篇4:细数交换机工作原理细节
交换机是怎么进行工作的和交换机工作原理是什么啊?路由软件大多都是经过处理的高效优化软件,并不是简单照搬路由器中的软件,这些业务在物理服务器基础上,需要复杂的载量平衡算法,
交换机本身的处理速度可以达到很高,用户往往迷信厂商宣传的Gbps级的高速背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连接入网的工作站或服务器使用的网络是以大网,它遵循CSMA/CD介质访问规则。
在当前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中多台工作站会同时访问服务器,因此非常容易形成服务器瓶颈。有的厂商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在交换机中设计了一个或多个高速端口(如3COM的Linkswitch1000可以配置一个或两个100Mbps端口)。
方便用户连接服务器或高速主干网。用户也可以通过设计多台服务器(进行业务划分)或追加多个网卡来消除瓶颈。交换机还可支持生成树算法,方便用户架构容错的冗余连接。
2.网络中的广播帧
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Netware、Windows NT等,而Lan Server的服务器是通过发送网络广播帧来向客户机提供服务的。这类局域网中广播包的存在会大大降低交换机的效率,这时可以利用交换机的虚拟网功能(并非每种交换机都支持虚拟网)将广播包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每台文交换机的端口都支持一定数目的MAC地址,这样交换机能够“记忆”住该端口一组连接站点的情况,厂商提供的定位不同的交换机端口支持MAC数也不一样,用户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交换机端口的连接端点数。
如果超过厂商给定的MAC数,交换机接收到一个网络帧时,只有其目的站的MAC地址不存在于该交换机端口的MAC地址表中,那么该帧会以广播方式发向交换机的每个端口。
3.虚拟网的划分
虚拟网是交换机工作原理的重要功能,通常虚拟网的实现形式有三种:
(1)静态端口分配
静态虚拟网的划分通常是网管人员使用网管软件或直接设置交换机的端口,使其直接从属某个虚拟网。这些端口一直保持这些从属性,除非网管人员重新设置。这种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比较安全,容易配置和维护。
(2)动态虚拟网
支持动态虚拟网的端口,可以借助智能管理软件自动确定它们的从属,
端口是通过借助网络包的MAC地址、逻辑地址或协议类型来确定虚拟网的从属。当一网络节点刚连接入网时。
交换机工作原理端口还未分配,于是交换机通过读取网络节点的MAC地址动态地将该端口划入某个虚拟网。这样一旦网管人员配置好后,用户的计算机可以灵活地改变交换机端口,而不会改变该用户的虚拟网的从属性,而且如果网络中出现未定义的MAC地址,则可以向网管人员报警。
(3)多虚拟网端口配置
该配置支持一用户或一端口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这样可以将一台网络服务器配置成多个业务部门(每种业务设置成一个虚拟网)都可同时访问,也可以同时访问多个虚拟网的资源,还可让多个虚拟网间的连接只需一个路由端口即可完成。
但这样会带来安全上的隐患。虚拟网的业界规范正在制定当中,因而各个公司的产品还谈不上互操作性。Cisco公司开发了Inter-Switch Link(ISL)虚拟网络协议,该协议支持跨骨干网(ATM、FDDI、Fast Ethernet)的虚拟网。但该协议被指责为缺乏安全性上的考虑。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中使用了大量的共享式Hub,通过灵活接入计算机端口也可以获得好的效果。
4.高速局域网技术的应用
快速以太网技术虽然在某些方面与传统以大网保持了很好的兼容性,但100BASE-TX、100BASAE-T4及100BASE-FX对传输距离和级连都有了比较大的限制。通过100Mbps的交换机可以打破这些局限。同时也只有交换机端口才可以支持双工高速传输。
目前也出现了CDDI/FDDI的交换技术,另外该CDDI/FDDI的端口价格也呈下降趋势,同时在传输距离和安全性方面也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它是大型网络骨干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3COM的主要交换产品有Linkswitch系列和LANplex系列;BAY的主要交换产品有LattisSwitch2800,BAY stack workgroup、System3O00/5000(提供某些可选交换模块);Cisco的主要交换产品有Catalyst 1000//3000/5000系列。
三家公司的产品形态看来都有相似之处,产品的价格也比较接近,除了设计中要考虑网络环境的具体需要(强调端口的搭配合理)外,还需从整体上考虑,例如网管、网络应用等。随着ATM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帧交换机的价格将会进一步下跌,它将成为工作组网的重要解决方案。
篇5:剖析服务器交换机工作原理
服务器交换机与普通的交换机还有和智能交换机之间有什么区别?相信这是令许多用户头疼的一个难题,不知道选什么样的什么型号的交换机好,那么本文将解决您的困扰,
在第四层交换中为每个供搜寻使用的服务器组设立虚IP地址(VIP),每组服务器支持某种应用。在域名服务器(DNS)中存储的每个应用服务器地址是VIP,而不是真实的服务器地址。
当某用户申请应用时,一个带有目标服务器组的VIP连接请求(例如一个TCP SYN包)发给服务器交换机。服务器交换机在组中选取最好的服务器。将终端地址中的VIP用实际服务器的IP取代,并将连接请求传给服务器。这样,同一区间所有的包由服务器交换机进行映射,在用户和同一服务器间进行传输。
第四层交换的原理
OSI模型的第四层是传输层。传输层负责端对端通信,即在网络源和目标系统之间协调通信。在IP协议栈中这是TCP(一种传输协议)和UDP(用户数据包协议)所在的协议层。在第四层中,TCP和UDP标题包含端口号(port number),它们可以唯一区分每个数据包包含哪些应用协议(例如HTTP、FTP等)。
端点系统利用这种信息来区分包中的数据,尤其是端口号使一个接收端计算机系统能够确定它所收到的IP包类型,并把它交给合适的高层软件。端口号和设备IP地址的组合通常称作“插口(socket)”。1和255之间的端口号被保留,他们称为“熟知”端口,也就是说,在所有主机TCP/I P协议栈实现中,这些端口号是相同的。
除了“熟知”端口外,标准UNIX服务分配在256到1024端口范围,定制的应用一般在1024以上分配端口号。分配端口号的最近清单可以在RFC1700 “Assigned Numbers”上找到。TCP/UDP端口号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为网络交换机所利用,这是第四层交换的基础。具有第四层功能的交换机能够起到与服务器相连接的“虚拟IP”(VIP)前端的作用。
每台服务器和支持单一或通用应用的服务器组都配置一个VIP地址。这个VIP地址被发送出去并在域名系统上注册。在发出一个服务请求时,第四层交换机通过判定TCP开始,来识别一次会话的开始。
然后它利用复杂的算法来确定处理这个请求的最佳服务器。一旦做出这种决定,交换机就将会话与一个具体的IP地址联系在一起,并用该服务器真正的IP地址来代替服务器上的VIP地址。
每台第四层交换机都保存一个与被选择的服务器相配的源IP地址以及源TCP端口相关联的连接表。然后第四层交换机向这台服务器转发连接请求。所有后续包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重新影射和转发,直到交换机发现会话为止,
在使用第四层交换的情况下。
接入可以与真正的服务器连接在一起来满足用户制定的规则,诸如使每台服务器上有相等数量的接入或根据不同服务器的容量来分配传输流。如何选用合适的第四层交换
(1) 速度
为了在企业网中行之有效,第四层交换必须提供与第三层线速路由器可比拟的性能。也就是说,第四层交换必须在所有端口以全介质速度操作,即使在多个千兆以太网连接上亦如此。千兆以太网速度等于以每秒1488000 个数据包的最大速度路由(假定最坏的情形,即所有包为以及网定义的最小尺寸,长64字节)。
(2) 服务器容量平衡算法
依据所希望的容量平衡间隔尺寸,第四层交换机将应用分配给服务器的算法有很多种,有简单的检测环路最近的连接、检测环路时延或检测服务器本身的闭环反馈。在所有的预测中,闭环反馈提供反映服务器现有业务量的最精确的检测。
(3) 表容量
应注意的是,进行第四层交换的交换机需要有区分和存贮大量发送表项的能力。交换机在一个企业网的核心时尤其如此。许多第二/ 三层交换机倾向发送表的大小与网络设备的数量成正比。对第四层交换机,这个数量必须乘以网络中使用的不同应用协议和会话的数量。
因而发送表的大小随端点设备和应用类型数量的增长而迅速增长。第四层交换机设计者在设计其产品时需要考虑表的这种增长。大的表容量对制造支持线速发送第四层流量的高性能交换机至关重要.
(4) 冗余
第四层服务器交换机内部有支持冗余拓扑结构的功能。在具有双链路的网卡容错连接时,就可能建立从一个服务器到网卡,链路和服务器交换器的完全冗余系统。可网管交换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管理:通过RS-232 串行口(或并行口)管理、通过网络浏览器管理和通过网络管理软件管理。
可网管交换机附带了一条串口电缆,供交换机管理使用。先把串口电缆的一端插在交换机背面的串口里,另一端插在普通电脑的串口里。然后接通交换机和电脑电源。在Windows 98和Windows 2000里都提供了“超级终端”程序。打开“超级终端”,在设定好连接参数后。
就可以通过串口电缆与交换机交互了,这种方式并不占用交换机的带宽,因此称为“带外管理”(Out of band)。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交换机提供了一个菜单驱动的控制台界面或命令行界面。你可以使用“Tab”键或箭头键在菜单和子菜单里移动。
按回车键执行相应的命令,或者使用专用的服务器交换机管理命令集管理交换机。不同品牌的交换机命令集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品牌的交换机,其命令也不同。使用菜单命令在操作上更加方便一些。
【交换机端口分析器的工作原理】相关文章:
3.空调工作原理
6.带锯床的工作原理
10.先导式安全阀工作原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