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阿莱桑德雷简介

阿莱桑德雷简介

2022-05-27 21:58:0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ing52033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阿莱桑德雷简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阿莱桑德雷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莱桑德雷简介

篇1:阿莱桑德雷简介

阿莱桑德雷简介

阿莱桑德雷(184月26日-1984年12月14日)西班牙诗人,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莱桑德雷曾被认为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一个神秘主义泛神论者和一个新浪漫主义者。(新浪漫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虽然阿莱桑德雷本人并未将自己视为保守的超现实主义者,但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其受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下意识联想和梦臆般的意象。性爱,孤独,时间和死亡是阿莱桑德雷作品的主题。

“嗜耍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始终是一个启示者。从本质上来说,他是预言家,是先知。然而他的预言当然不是一种关于‘未来’的预言,它可能与‘过去’相关:它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预言。诗人--照明者,光的瞄手,人类的儆戒者。诗人是一颗芝麻的拥有者,从某种神秘的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关于他自身命运的文字的拥有者。”(摘自1977年的获奖演说)

阿莱桑德雷文商兀生于塞维利亚。其父是一名土木工程师,其母是一位地方军事指挥官的女儿。在他还是孩童时,全家迁往了马拉加(西班牙南部一个生产葡萄的城镇),诗人在那里渐渐长大并随后在自己的诗中描绘了那里明媚如画的景致。19,阿莱桑德雷一家迁往马德里,他随之进入了Teresiano高等学校,19他从那里获得了自己的高中文凭。第二年,诗人进入马德里大学学习法律,19毕业后成为马德里工商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随后他又为安达卢西亚铁路公司工作并写诗以自娱。

1922年以后,阿莱桑德雷的健康开始出现严重的问题,几年之内他变成了半残废。他隐退回到父亲在乡间的一所宅第,并开始全身心投入写作。“孤独与冥思赋予我一种洞见,一种我从未放弃的观念:与其余人类的团结。”由于内向孤僻加之疾病缠身,阿莱桑德雷一直秘密地写作。直到1926年,他的第一份诗稿才由他的朋友们发表在《欧美评论》杂志上。

次年0⒗成5吕浊ㄈ肼淼吕锉辈拷记的一栋小别墅,他在那里渡过了余生。

阿莱桑德雷早期的作品是在鲁文达里奥0捕尼奥马查多,以及乌纳穆诺,希梅内斯的影响下写就的。1928年诗人在《轮廓》(MBITO)中崭露头脚,初次显示了自己的风格,那是一部关于自然与爱的水晶般的诗集。在此前后,阿莱桑德雷开始阅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作品,在诗集《大地之恋》(PASIN DE LA TIERRA 1935)中其对诗人的影响可见一斑。里面的诗歌被有意识地安排成一系列次序,它们欲要探究一个所有真实之物都碎裂其中的世界。《毁灭或爱情》(LA DESTRUCTIN O EL AMOR 1935)关注性爱与死亡,它堪称阿莱桑德雷诗歌作品中的杰作,也是整个20世纪西班牙诗歌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用诗人自己的话说,这些早期诗集关注的中心是:“宇宙那充满爱意的.统一”。

1933年阿莱桑德雷(凭借诗集《毁灭或爱情》)赢得西班牙国家文学奖。像西班牙历史上其他“27一代”的主要成员(加西亚洛尔迦,阿尔贝蒂,聂鲁达,乌纳穆诺,萨里纳斯纪廉)一样,阿莱桑德雷走进了20世纪30年代那个属于个超现实主义的时期。西班牙内战期间,阿莱桑德雷居住在共和军的辖区内。他的作品被禁,他的房屋也在战争临近结束时被摧毁。绝大多数“27一代”的代表人物都已离开西班牙,然而阿莱桑德雷却因为从年轻时就开始折磨他的慢性肾病留在了马德里。

由于从不向弗朗哥杖ㄇ服和众所周知的政治独立性,阿莱桑德雷的作品在一段时期内被禁之出版。禁令解除之后,他出版了一些诗集。第一部《天堂的影子》(SOMBRA DEL PARASO

1944),当中的痛苦与欢乐交杂着怀旧乡愁。

“是的J人,爱与忧伤正是你的国度

你炙有,便是那精神刺激而成的必死肉身

在黑夜中闪闪发亮或在巨大的明月上站

挛薇呒实脑ぱ灾舌正在天空中舔食

启蒙的语词剿劳龃给人类。”

(摘自《诗人》)

在阿桑德雷晚期的作品中!锻一的世界》(MUNDO A SOLAS)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写成,但却迟至1950年才得以出版。《心的历史》(HISTORIA DEL CORAZN 1954)集中关注人类的团结。《在一个辽阔的领域里》(EN UN VASTO DOMINIO 1962),阿莱桑德雷将死亡的主题结合在一个宇宙的,历史的框架中。 在实验性的《知识的对话》中,有两个相互对抗的人。其中一位总是谈论希望和奋斗,而另一位则谈论哀伤和弃绝。阿莱桑德雷叩问:真理在哪里?谁人能触及它?

阿莱桑德雷终身未婚1950年诗人当选为皇家语言学院院士。他分别在1963,1969和1975年获得“批评家大奖”。阿莱桑德雷由于太虚弱而不能亲临诺贝尔颁奖典礼,由他的挚友--诗人,翻译家Justo Jorge Padron代为出席。1984年12月14日,阿莱桑德雷在马德里逝世。

篇2:阿莱克桑德雷·梅洛简介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姓名: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8-1984

国籍:西班牙

所获奖项: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1898~1984)西班牙诗人。生于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塞维利亚城。童年在海滨城市马拉加度过,后随全家迁至马德里。 1913年进大学学习法律和商业,毕业后当过律师。1925年,一场大病使他放弃了律师工作,开始投身于创作。此先,他已结识了著名诗人鲁文·达里奥、加西亚·洛尔加和希梅内斯等,正是这些朋友把他引上了诗坛,并成为“27年一代”诗人中的重要成员。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从1928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轮廓》至1953年发表《最后的诞生》,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表现人与宇宙万物的统一关系,而“爱”则是维系宇宙万物成为统一体的最根本的力量和纽带。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散文诗集《大地之恋》(1929)、诗集《如唇之剑》(1931)、《毁灭或爱情》(1933)、《天堂的影子》(1944)、《独处的世界》(1950)等。其中,《毁灭或爱情》是这一阶段创作的代表作,获西班牙国家文学奖,从此名声鹊起。1944年,当选为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

从1954年问世的《心的历史》开始,直至1965年出版《带名字的肖像》,是他创作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表现人类的一致性,认为人与人之间应通过爱来推进相互交流、团结的关系,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诗集《毕加索》(1961)、《在一个辽阔的领域里)(1962)等。

最后一个阶段是诗人的晚年创作,这是一个以对生命、岁月和死亡等观念的重思为主的阶段,代表作是《终极的诗》(1968)、《知识的对白》(1974)。

阿莱克桑德雷勤奋笔耕五十余年,留下二十多部诗歌和散文集,成为西班牙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大部分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混合体。他的诗感情真挚,富于激情,强烈地表现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对宇宙生命奥义的深思。他善于从传统诗歌中汲取营养,气势庄严,意象奇僻,意蕴丰富,颇为耐人寻味。

1977年,“因为他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诗作,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并汲取了现代流派的风格,描述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篇3:阿德莱德

澳大利亚港市,南澳大利亚州首府。濒临托伦河。由移民建于1837年。工商业中心。有汽车、机械、化学、纺织、炼油和电子装备等工业。通过阿德莱德港出口小麦、毛线、水果和畜产品等。多公园。有英国圣公会大教堂和罗马天主教大教堂等古迹。设有阿德莱德大学(1874)和自然历史博物馆(1895)。自1960年起每两年在此举行一次阿德莱德国际文艺节。人口:969,200(1983)。

目录简介历史地理气候简介

澳大利亚(Adelaide)南澳大利亚州首府和港口。位于州东南部洛夫蒂山地与圣文森特湾间的滨海平原上。托伦斯河横 贯市区。港口距市区西北12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120.21万,占全州人口的72%以上,增长率1.3%。人口密度为615/kO。1836年始建,为州行政、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铁路连接大陆东西海岸重要城市,又北通艾丽斯斯普林斯,为纵贯大陆铁路的南端海港站。附近为小麦、大麦和葡萄种植区,并有发达的奶牛养殖业。为本州农畜产品贸易中心和重要输出港。工业发达,以汽车制造、金属加工、化工、机械、电气设备、纺织、食品加工等为主。博物馆富藏澳洲人种学资料。冬季游览地。 阿德莱德是澳洲的第四大都市,最初在1836年由英国的殖民来此建立,成为澳州第一个自由殖民城市。这是一座宁静,美丽,略带乡村气息,但又不失现代与艺术气氛的城市。应该说阿城是近几年澳洲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她以艺术与葡萄酒而闻名于世,再加上南澳洲的矿藏资源极为丰富,为阿城增添了无限魅力。近年来各国投资者不断涌入,更为这座城市带来生机与活力。阿德莱德是个非常年轻的城市,1836年始建居民点。城市早年在农畜产品集散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逐步建立了加工工业。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邻近的米德尔巴克山脉铁矿和利克里克煤矿的开采而发展起重工业,港口亦随之扩展。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当初这儿不是犯人流放地,而是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早期的移民大部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战后亚洲人开始迁入。市内可见典雅的维多利亚式及爱德华式建筑物及殖民地时代的房屋。至今仍旧保存完好无缺,甚至包括建筑物的游廊及铁制细工亦然。

历史

欧洲殖民前阿德莱德地区是Kaurna土著人的居住地。他们对这个地区的名字是Tarnda(r)nya,这个名字可 能来自tarnda,意思是红袋鼠。有些人依然使用这个名字来叫阿德莱德,不过这不是官方名字。Kaurna人是石器狩猎采集人,他们住在阿德莱德平原及其附近地区。他们有在阿德莱德的山地里放野火的习俗。欧洲人定居后开始驱逐土著人。到1852年在阿德莱德仅剩650个土著居民,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冬季他们移入阿德莱德群山因为那里有更多避风处和木头。 阿德莱德是英国国王威廉四世王后的名字。当时,约翰.欣德马什总督命令威廉.莱特在墨累河口附近建立一座城市,掌权者希望这条河能像密西西比打开北美大陆那样打开澳洲大陆。在考察了经常被淤泥充塞的墨累河口和附近充满危险的海岸线后,威廉.莱特决定把新城市建在大约60 英里(96公里)以外DD远至圣文森特湾以北的内陆平原上。这一行动激怒了欣德马什总督,引起了两人及其支持者之间的激烈争论。城市于1836年构思并建造,设计师就是当时的威廉.莱特上校。1839年,威廉.莱特去世,弥留之际,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对于把阿德莱德建在这里的理由,我不指望现在能得到广泛的理解和冷静的评判,我是应该受到赞扬还是谴责,自有子孙后代来做判断。” 稳定持续的繁荣史印证了莱特的正确选择。满怀感激之情的市民在蒙特菲奥里山(Montefiore Hill)上为他竖立了一座铜像,当初他就是在那里注视着下面的平原,并认定它就是建成的地点。这座山原是北阿德莱德一个野草丛生的小山丘,刚好位于阿德莱德板球场上。这是一个认识这座城市的理想场所,从此可以看到一块块环绕内城的城市公共用地、宏伟的圣彼得大教堂的两个尖顶、优雅的托伦斯河(Torrens River)和整齐的城市高大建筑物的空中轮廓。这片景色被称为“莱特视野”。当黄昏灯光闪烁的时候,站在莱特视野,很容易就能够理解莱特的想法,他虽然没能创建乌托邦,但他至少看到了要在哪里去实现它。 1853年慕瑞河通运,阿德莱德开始与澳大利亚其他州展开州际交易。185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南澳州成为自治的英国殖民地。公民选举制度此时被引入。1857年3月9日,选民选出了一个两院制的议会,当时南澳全州人口共有109,917名。1860年,府城有一个水源保护区被开辟了,她成为阿德莱德地区的水源处并且取代了已显浑浊的多伦斯河。1867年,南澳政府引入了天然气路灯,1874年,府城肇建了阿德莱德大学,1881年,南澳州立美术馆开放。1890年代,澳大利亚遭到一连串经济萧条的.打击,结束了经济飞跃和地价飞涨的膨涨时期。许多在墨尔本和悉尼地区的金融机构和银行接连倒闭,同时国民生育率骤降,移民几乎停止。当时,南澳州的出口也几乎减半。从1884年开始,干旱和收成减低更加剧了这项问题。一些家庭迁移到西澳州。幸好,阿德莱德本身的经济衰退不如墨尔本或悉尼的大,因为南澳政府在布罗肯希尔所发现的银矿和铅矿缓和了打击。阿德莱德在当期仅有一年出现赤字,而且葡萄酒和铜矿出口是府城两个持续成长的产业。多元发展 19阿德莱德开始使用电灯照明,19府城市内开始使用有轨电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德莱德征募了2.8万士兵。战后府城经济大发展,但是干旱和1930年代的大萧条对阿德莱德再次打击,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的领导下,阿德莱德得以摆脱萧条。为了摆脱对第一产业的依靠城市开始发展第二产业。1933年,南澳州共有580,949名居民,居民数的增高比澳大利亚其他州的速度要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阿德莱德的工业带来了新的刺激。阿德莱德的工业开始多样化。作为一个后方安全的生产地阿德莱德发展迅速。在二战中共有七万阿德莱德人接受征募。附近怀阿拉的船厂扩建。 战后南澳州政府在战时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使用战时留下的工厂作为生产场地来帮助阿德莱德从一个农业服务中心改变为一个20世纪的新城市。1954年建造的一条水管将慕瑞河的水从湄能运到阿德莱德,1955年西滩的机场开用。从1947年到1973年共有21.5万不同国家的人移居南澳州。1970年州政府开始了“文化复兴”的政策,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并将阿德莱德改造成一个艺术中心。从1985年到澳大利亚大奖赛在阿德莱德举行。1992年南澳州立银行倒闭将整个州和阿德莱德的经济带入萧条,其影响至今存在。今天V8国际超级房车赛在过去的大奖赛跑道上举行,经济也有所恢复。

地理

阿得莱德是一个位于澳洲大陆南缘上的美丽城市,同时也是是南澳洲的首府,更是澳洲东部各州前往澳洲中 西部的交通中心。阿得莱德位居海岸平原, 西靠圣文生湾(Gulf of St. Vincent),东倚阿得莱德丘(Adelaide Hills)。整座城市坐落于托罗斯河岸上,背后是风景优美的诺夫第山岭,市区街道整齐宽敞, 由高空俯视整个市区宛如倾斜的8字型。市区以一条东西横贯的北台街(North Terrace)将阿得莱德划分为南北二区,北阿德莱德(North Adelaide)和北区多为宁静的优美住宅区。一片占地约689公顷的长形公园绿地环绕着城区,将阿德莱德与日益扩展的郊区隔开。南区阿德莱德(Adelaide/city)多为商业区。而另一条重要干线为南北纵贯的威廉王路(King William Rd.)。这两条主要干道的交会点,正是阿得莱德的中心位置和精华所在。阿德莱德港(Port Adelaide)距离市中心11公里。 阿得莱德城市面积为平方公里,约为悉尼的一半。人口约在1,172,105,其中欧美人士占85% 亚洲1% 其它种族则占14%。 在欧洲人到达前,阿德莱德主要是灌木林地,海边有一些沼泽。但大部分过去的植被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在一些自然保护区里还可以看到它们。不少小溪和河流流经阿德雷得,其中最大的是托伦斯河。阿德莱德的用水来自周边的许多水源保护区。

气候

阿得莱德 (Adelaide) 拥有地中海式气候,冬天温暖多雨,夏天比较干燥。春天和秋天日夜天气都相当 暖和, 夏天平均最高温度约为摄氏28度 (但内陆地区温度可高达40度),冬天温度则降至约摄氏15度。阿德莱德气候温和宜人,12月-2月,炎热而干燥,25-35度,3月-5月温和 20-25度,6月-8月 凉爽,多雨 10-15度,9月-11月,温和,20-25度。 Adelaide Airport (1971-2000)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平均高温 °C (°F) 27.8 (82) 28.4 (83.1) 25.4 (77.7) 22.0 (71.6) 18.7 (65.7) 15.8 (60.4) 15.0 (59) 16.0 (60.8) 18.1 (64.6) 20.9 (69.6) 23.7 (74.7) 26.0 (78.8) 21.5 (70.7)平均低温 °C (°F) 15.9 (60.6) 16.2 (61.2) 14.5 (58.1) 11.7 (53.1) 9.7 (49.5) 7.6 (45.7) 7.1 (44.8) 7.7 (45.9) 9.0 (48.2) 10.7 (51.3) 12.8 (55) 14.7 (58.5) 11.5 (52.7) 降水量mm (英寸) 20.0 (0.787) 18.3 (0.72) 24.3 (0.957) 36.8 (1.449) 48.9 (1.925) 56.9 (2.24) 64.2 (2.528) 52.5 (2.067) 49.9 (1.965) 43.5 (1.713) 22.7 (0.894) 24.6 (0.969) 462.7 (18.217) 来源:Bureau of Meteorology,Climate statistics-03-17

篇4:福莱德简介

大雁归来课文研讨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要把握课文中知识与情感两种成分的轻重,课文也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是,很明显,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因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应该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

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的确,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大雁是报春的使者,作者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他是那样珍爱大雁。

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不必说,这也是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晚上大雁群居沼泽,作者说那是他们的集会,他喜欢听那种集会的种种声响。

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

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就是全文的主旨。

从写作上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一大特色。

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无论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按照大雁行为的过程,有层次地细细地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关于大雁的知识,作者介绍了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诸如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为人们闻所未闻,让读者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

浓郁的抒情色彩更是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感情。

二、问题研究

1.先要研究几个难句的含义。

①“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可以先把句子简化为“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先知的坚定信念。”先思考:这位先知的“坚定信念”是什么?从上文所说的“春天”可知,这个坚定信念,就是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了。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称得上“先知”。那么,这位先知是谁呢?当然这是虚拟之说,意思是大雁的迁徙日期是很神奇的,对季节的判断竟如此准确。再看“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②“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看下文内容可以解读这个句子。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③“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确实少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6只,或6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6只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成为失去子女的父母,原先就这样推断为此而感伤,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2.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现代化固然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利,但是自然界自有无可替代的情趣,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练习说明

一、阅读本文,参考下面的材料,说说作者对于大雁作了哪些描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本题要求从概括内容和领悟主旨两个方面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主旨是深入一层的把握,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大雁归来的情景,描写了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二、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本题要求理解句子含义。这样设题是考虑了课文语言的特点,不少句子只有仔细体会思想感情,才能理解透彻,从而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

1.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教学建议

一、可以引《敬畏自然》中的一句话来激发学习兴趣:《敬畏自然》说:“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伦理学家,他对大雁,正是这样,他把大雁看做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做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也可以从已知引向未知: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大家谈)《大雁归来》的作者是作了一番观察和研究的。他观察过归来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怎样寻找栖息地,他观察过大雁觅食,他研究过雁群的结构,他聆听过大雁集会的鸣叫,原来大雁还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趣事。

最好尽量搜集大雁的图像资料,布置在教室里。也可以轻轻地放音乐:“南飞的大雁……”

二、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

课文是译作,有些句子较长,理解有些困难,可以讲解句子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用缩句的方法理解句意。例如:“通常,乌鸦的飞行被认为是笔直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目标的大雁相比,也就成了曲折的了。”“大雁”前面有很长的定语,这些枝叶去掉,句子就成“与大雁相比”,这很好懂。说大雁“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目标”,也好懂。

三、探究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思想感情上面。第一步,宜抓住若干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除练习二所举三句之外,还可以找几句。

例如,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归来的大雁,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大雁飞临沼泽的种种动作,为大雁栖息农场而骄傲?

又如,作者为什么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声,而且把它们的鸣声称之为辩论、议论、集会、发言?

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么对大雁对动物怀有这样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有怎样的理念?

有关资料

一、关于大雁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版)

二、《沙乡年鉴》序言

1.序(苏珊·福莱德苏珊·福莱德(susan flader),美国密苏里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和对鹿、狼及森林的生态观的演变》《大湖地区的森林》《密苏里的遗产》《利奥波德的沙乡》等。这篇序是苏珊受利奥波德子女之托而作。)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书架上与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著作的经典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

和梭罗一样,利奥波德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有着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国策制定和为创建20世纪美国的两个新专业──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上,也卓有建树。他一生(1887—1948年)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沙乡年鉴》中那些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则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们对专业科学工作者和资源管理人员以及那些崇尚自然和欣赏优美文学的普通公民们,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一开始是对一个荒弃了的沙乡农场上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利奥波德和他的一家人曾在这个农场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接下来,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美国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最后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美学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结束全书。《土地伦理》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它通过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的想像力,把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串到了一起。

文章的寓意是极其深刻的。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发生着世界性恶化的时代,利奥波德试图说明普通老百姓可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文章不是祈求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的答辩书,也不是通过渲染人们对生存危机的恐惧去进行动员而宣扬世界末日的宗教小册子。他力图在阐释土地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去强化人们对土地的了解,从而激发人们对土地共同体的热爱和尊敬。他认为,通过了解和热爱,就会产生一种在行为上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便能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功能。

利奥波德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和那些他所描写过的地方的人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他的思想也传到了海外,《沙乡年鉴》已经有了俄文、日文、法文和德文译本,现在,将再次用中文依照侯文蕙的具有深刻感受的译文出版。

侯文蕙在她的译文中注入了一种对自然的爱,和一种对利奥波德所描述过的许多地方和环境的亲切感,并融入了她从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学中所获得的鉴赏力。她曾在夏日和冬季里徜徉在利奥波德的沙乡农场的树林中、草地上和沼泽边;曾与利奥波德的几个子女讨论过他的理论;并与其他谙熟利奥波德精神遗产的人们进一步探讨过他的科学和文学观。因此,她非常有资格向她的中国同胞介绍一位作家──一个土地共同体的公民伙伴们无论他们在哪都可能永远铭记的作家。

在侯文蕙翻译的利奥波德的经典之作的这个版本中,她加进了利奥波德早先为这本书写的一个自传式序言。利奥波德在写一个现在用在这本书中的较短的、更为深刻的前言之后,曾打算将先前所写的序修改成一个附录。但利奥波德恰恰在这本书为牛津出版社接受出版时逝世,因此未能进行修改,这篇序也一直未能出版。这确实是很遗憾的,因为在很多方面他都更好地揭示了各篇不同的文章所得以产生的那种特殊的生活经历。

由于在这个《沙乡年鉴》的中译本中附有原序,中国读者们将能更好地理解到利奥波德时代正在变革中的历史状况,以及他对它们的某些反应。在一个现在也正经历着其自身巨大的经济增长,但也面临着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国家的读者那里,利奥波德呼吁生态理解、伦理意识和有责任感的土地管理上的恳求,大概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1989年9月

2.英文版序

有些人在没有野生的东西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这些随笔就是那些离不开野生的东西的人们之喜悦和身处两难的表达。

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些野外的东西,我承认,直到机械化为我们提供了美味的早餐,而科学又为我们揭示了它的来源和如何生长的故事之前,是几乎没有什么关乎人类的价值的。全部矛盾由此而凝聚为一个相当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少数人看到了在进步中出现的回报递减律,而我们的反对派们却并未看到。

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现状来制订对策。这些文章便是我的应对之策。它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这些“木屋”随笔按季节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

第二部分:“随笔──这儿和那儿”,则列举了我生活中给我以教导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渐地,有时是很痛苦地与伙伴们分道扬镳的插曲。这些插曲遍布北美大陆,前后有40年时间。它们为那些有着一个共同标志──保护主义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

第三部分:“结论”,从推理的角度,提出了我们这些持不同意见者的某些观点,这些观点是对我们的看法的科学说明。只有那些具有同感的读者会希望去弄通第三部分的这些理论问题。我想,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即这些文章向同行们说明了怎样才能回头取得认识上的一致。

保护主义已逐渐沉寂了,因为它是与我们的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所不相容的。我们蹂躏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当我们把土地看成是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与尊敬来使用它。对土地来说,是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逃脱机械化的人类的影响的;对我们来说,也无其他方法从土地中得到它能以──在受制于科学的情况下──奉献给文化的美学收获。

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观念,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敬,却是一种伦理观念的延伸。土地产生了文化结果,这是长期以来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却总是被人所忘却。

这些文章试图把这三种概念联结起来。

当然,这样一种关于土地和人的观点是容易由于个人的经验和偏见而被混淆和歪曲的。然而,不论真理是否可能被误传,有一点却是如水晶一般地清晰:我们的自大和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一个忧郁病患者,它是那样为其自身的经济健康而困扰着,结果反而失去了保护其健康的能力。整个世界是那样贪婪地希望有更多的浴盆,以至于失去了去建造这些浴盆,或者甚至应关掉水龙头所必需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什么比从卫生角度稍稍轻视一下过多的物质享受更有益的了。

大概这样一种价值观上的转变,可以通过重新评价非自然的、人工的,并且是以自然的、野生和自由的东西为条件而产生的东西而达到。

奥尔多·利奥波德

1948年3月4日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篇5:阿德莱德大学地理位置

Adelaide uni坐落于adelaide city的北边(north terrace) 虽然是边缘 但是阿德很小的 而且离最热闹的购物街很近交通很方便 tram(有轨电车)和bus都可以做 环城的free bus也可以

阿大后面就是人工湖平时散步晒太阳很暇意

当然了 我说的是阿德莱德的主校区 也就是你报道和主要科目的上课地点 但是如果你学的科目比较偏僻(例如农业) 你需要去其他校区上课

阿德莱德城里就2所大学 阿大和sa,而且阿德city比你想象的要小 所以不用担心。

阿德莱德大学是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德莱德市。从建立到如今一个多世纪以来,阿德莱德大学的教师,科研人员和毕业生为学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涉及领域包括科学,医学,工程,法律,社会科学和艺术表演等方面。阿德莱德大学有着优良的传统---创新和高质量的科研以及优秀的教学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证。该校发展国际化并且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同时也创造更多的企业化机会。阿德雷德大学还有着很好的学术环境,是一个和睦的团体。

阿德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Adelaide)把传统的优势和现代艺术特色及丰富的学生生活相结合,是澳大利亚政府对大学生综合测评后推举的最优秀的四所大学之一。是世界排名73的大学,同时也是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澳大利亚大学排名第四(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名)。位于南澳大利亚首府阿德莱德市中心。澳大利亚一共得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5位来自阿德莱德大学。在校生有20,088人,员工3,654人,其中包括5597多来自世界各地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就读于阿德莱德大学。相关分析表明,就论文的影响力和引用数量而言,阿德莱德大学在11个研究领域中居世界前1%的优秀大学之列。

就创新和前瞻性而言 , 阿德莱德大学在下列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酿酒与食品、健康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信息技术与电信、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此外,酿酒与食品,生物科技,物理科学,工程,信息技术,无线电通讯,环境科学,会计与金融,社会科学专业是它的优势领域。

篇6:阿德莱德野生动物园游记

我们先去看袋鼠。我们拿着我们买的食物来喂它们,结果它们一点儿也不吃。怎么办呢?我看见一只袋鼠在地下啃树叶,于是我便拿树叶来喂它。

它张开它的小嘴巴,一口接一口地吃。而且,它的力气还蛮大的,一下子就把树枝从我手里拽走了。也许它是想自己细嚼慢咽,不让别人控制。

然后,我们又去看喂蛇表演。饲养员用夹子把小老鼠夹起来,伸到蛇洞里喂蛇吃。第一只蛇因为要脱皮,不想吃饭。第二只蛇很饿,张开血盆大口,一口一口地把那只可怜的小老鼠给吞了下去。

我们吃过中午饭,便匆匆忙忙地去看Koala。我们先跟Koala拍照,令我们大吃一惊的是,那只Koala竟然跟两岁的孩子一样大。憨憨的,躺在树杈上,两只前爪扒在一根树枝上,一只后爪还在挠自己的痒痒。

拍完照,我们经过一排小“房子”,里面睡着姿势千奇百怪的Koalas。有撅着屁股的,有挂在树上的,还有扭着脑袋伏在树上的……

最后,我们去看鸟。我们先看到一种特别大特别白的鸟,个子都快赶上我高了,并且嘴巴都快赶上我胳膊长了。

我还喂了黑天鹅,没想到那只可恶的黑天鹅忘恩负义,还咬了我一口,弄得我到现在还疼呢。

这次阿德莱德野生动物园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准备明年去美国的时候,也看看美国的野生动物园。

篇7:阿尔维德-卡尔森简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3年1月25日生

籍贯:瑞典乌普萨拉

学历:瑞典兰德大学医学博士

职务:苏黎士大学兼免疫学研究所所长

阿尔维德-卡尔森,1923年1月25日出生于瑞典的乌普萨拉。

1951年获得瑞典兰德大学医学博士

1951年任助理教授

1956年任副教授

1959年任瑞典加特伯格大学药理学教授

1989年退休

来自哥德堡大学药理学专业的阿尔维德-卡尔森教授获奖的原因是他发现了多巴胺(一种治疗脑神经的药物)可以作为人脑中的信号传送器,而且这种药物对于人类控制其身体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已使人们意识到,患上帕金森症的原因正是人脑某个部位中缺少了多巴胺,而且人类可以很快研制出针对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森教授到目前为止已做出了多个后续发现,这些发现已进一步证明了多巴胺对人脑具有重要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还进一步显示了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药效。

【阿莱桑德雷简介】相关文章:

1.桑 原简介

2.澳洲留学南澳阿德莱德给我的一点感悟

3.阿敏简介

4.阿德的梦说课稿

5.赛德克巴莱观后感高中生

6.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

7.林德宪简介

8.阿德的梦教学反思

9.课文《阿德的梦》说课稿

10.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阿莱桑德雷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