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

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

2024-02-22 07:50: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zr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希望您能喜欢!

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

篇1: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

端午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走到厨房正看见奶奶、奶奶和爸爸在热火朝天地不知道在做什么?

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在包粽子啊!我恍然大悟今天是端午节啊!我去洗了手,挤进奶奶和奶奶的中间,只看见一些绿绿的苇叶、黄黄的糯米、红色的豆子和一捆捆线。我寻问奶奶粽子到底怎么做?奶奶用柔和的声音说:“首先把苇叶围成一个漏斗形状,把糯米放进去,然后按住再裹起来,最后用线捆起来。看一个粽子就做好啦!”我看着奶奶的做法也随手拿起了两片苇叶开始包了,我好不容易把苇叶包成了一个漏斗形状了,我把糯米放进了皱巴巴的苇叶里。咦,为什么糯米会从下面漏出来呢?我低头一看原来底下有一个很小的洞,我轻轻地把苇叶收紧一些,可是天不从人愿苇叶破了。“唉!”我开始不耐烦了,奶奶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对我说:“宝贝,别灰心,多做几次就会了。”说着奶奶拿起叶子包了起来,看,小巧玲珑的叶子在奶奶的手中变成了一个绿油油的大粽子。我惊呆了,奶奶包粽子的速度竟然这么快。我暗暗下决定:我一定要把这粽子给包好!

经过几十次的失败我终于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不管它很难看,但是我还是很欣慰的,因为它是我经过几十次的失败才包好的。

奶奶把粽叶放在已经煮开的开水中,烧上个几分钟。我问奶奶“为什么要把粽叶放在开水中煮?”奶奶说:“等一下,包起粽子来好包一些。”奶奶又把糯米浸在水中,浸好后,奶奶在糯米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搅拌均匀。糯米好了,该新鲜的猪肉上场了,奶奶把猪肉一块一块切得特大,因为我最爱吃粽子里的肥肉。

材料准备好了,该开始包粽子了。奶奶把准备好的材料放在桌子上,奶奶动手了,她把粽叶捥成一个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底部放上一层糯米,在中间夹上一块肥肉,上面再铺上一层糯米,把多余下来的粽叶,盖上,再用线,一圈一圈的包紧再打上结,四只粽子为一串,奶奶一个小时不到就包了几十串。我看奶奶包得那么的轻松,自己也想包一个粽子,自己怎么包也包不好,奶奶在催我“快点,快点,要蒸粽子了。”我在奶奶催促下包好了一个粽子,这个粽子真是难看。哪能跟奶奶的相比呢!

开始蒸粽子了,奶奶把一个个粽子放在锅里煮。我烧火,我烧了个两个小时多,粽子虽然熟了,我烧得却像两红苹果似的,通红通红的。

粽子蒸好了,我开始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了,一揭盖,一阵一阵粽香争先恐后地扑鼻而来。我拿出自己包的粽子,虽然有些糯米露出了,但一吃,好难吃,但我把那只粽子吃了。因为那是我自己包的。

篇2: 端午节风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之后,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好处。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这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此刻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之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向到这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资料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内含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内含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必须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精选介绍(2):

端午节开运十大习俗

一、端午节赛龙舟

端午节开运十习俗“”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好处。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这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此刻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二、端午节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能够早中状元。

三、端午节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端午节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端午节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资料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六、端午节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端午节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务必慎用。

八、端午节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能够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九、端午节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十、端午节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精选介绍(3):

篇3: 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吃粽子。

另外,就是包粽子的叶子的种类,也有南,北之分。

一、粽子的南北之分: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一两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二、粽子的种类:

1.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蘸白糖来吃。

2.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3.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馅料都经过专人选取,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4.瑶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

5.畲族粽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

6.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念一对因婚姻遭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

7.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好处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能够解毒去病。

篇4:端午节风俗作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到了。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我打开房门发现妈妈和奶奶都在包粽子呢!

我开心地走过去,问道:“奶奶我能包粽子吗?”奶奶一如往常慈祥地说:“可以,来试一试吧!”我撸起袖子,先拿一片粽叶,再挖两勺米放在粽叶上,接着用筷子夹一块又细又长并且肥瘦相间的腊肉放在米上面。哈哈,这样一看,这腊肉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婴儿,那糯米啊仿佛是张软乎乎的公主床呢!“小宝宝别着急,姐姐给你盖上白花花的棉被。”于是我用勺子挖一勺米把腊肉给盖住。最后用三根又细又细的长的绳子把粽子捆起来,哈哈!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这一会儿的工夫,我和奶奶就包了这么多的粽子,一大盆诱人的粽子摆在眼前,真让人垂涎欲滴。“一、二、三”我数了数,我一共包了十三个粽子呢!太有成就感了!

奶奶马不停蹄去煮粽子了,我等了好久,围在厨房团团转,终于听到奶奶叫道:“吃粽子了!”我赶紧跑过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呀!这是我自己包的粽子,我闻了闻,好香呀!令我直流口水。我咬了一口,香甜软糯的糯米,肥瘦相间的腊肉,这简直是人间美味!好好吃!我也不顾形象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心想:我下次还要包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屈原诗人,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还能吃上如此美味的粽子。我爱端午!希望这样的传统节日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篇5:端午节风俗作文

细心的同学一定不难发现,在市场上会经常见到一种发着阵阵清香的绿色长叶子,与这相配的还有雪白雪白的糯米和红红的大枣,聪明的同学们一定会猜到,这是为了包粽子呀,因为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风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等等,其中为佩香囊和包粽子最为盛行。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将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年年岁岁,这个风俗便流传下来。

每逢端午节,小孩子们都要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当然,除此之外,很多家庭还会在门口插艾叶、饮雄黄酒,有的地方还会举办龙舟赛,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篇6:端午节风俗作文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热闹的春节,追悼亲人的清明节,纪念爱国诗人的端午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在这些节日当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

在农历五月初一,大人们都会先在门楣上挂艾叶、昌蒲,这些可以驱赶蚊虫,而且还要喝雄黄酒,防病防灾,大人们还会去采摘粽叶洗、浸,还要浸糯米,糯米里面可以加红豆、肉、花生等食物。

接着是包粽子,在我们家里,奶奶包粽子包得最好。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我问奶奶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奶奶说:“在公元前278年,楚秦争夺霸权,楚国的楚怀王昏庸无能。屈原建议他富国强军,举贤授能,而楚怀王却听信小人谗言,把屈原削职流放,屈原在京都听有人说秦国把楚国攻破了,屈原听自己的国家被别的国家占领,悲痛万分,他就抱着一块石头投江自尽了。人们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尽后,就把叶子包着糯米投到江里去,让那些鱼虾吃饱,不要咬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要吃粽子的原因了。”奶奶说完,我恍然大悟。

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是门绝活,锅里放入蒜瓣等作料,吃粽子的时候还要醮白糖,这样才不容易坏肚子。

吃饱喝足,我们一起去看赛龙舟。赛龙舟同样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赛龙舟主要是为了驱赶水中邪灵,让屈原的灵魂归到故里。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个盛大的节日,在端午节里,我们大家都开开心心,天空弥漫着欢笑声。

篇7:端午节风俗作文

“五月榴花妖艳拱,欲养花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这不正是浓郁温馨的端午节场景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大街上到处中野飘香,粽子的腥味扑鼻而来。到了家里,我看到奶奶准备了一大盆香嫩糯米,还没开始包,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奶奶一手拿着粽叶,一手拿着勺子,匙了一大口糯米,放进一个卷成三角体的棕叶里,再用手指压一压,用绳子一绑,一个完美的粽子包好了,我没想到男人的双手是那么的灵巧。

等到粽子蒸好了,打开锅盖,一个又大又秀的粽子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迫不及待的剪开,猛地咬了一大口,味道好极了,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

吃完了粽子,我们去看划龙舟。河边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还没有看到龙舟,就震撼到了我。我挤进人群,鼓声地动山摇,划龙舟的人乐在其中,船桨在水里整齐的划着,翻起洁白的浪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穿着雪白的连衣裙在河上跳舞,是那样的婀娜多姿,那样华丽无比。

黄昏时分,划龙舟的人上岸了,紫色的星云悬挂在天空,让人不禁联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的情景,让人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和赞颂!

篇8:端午节风俗作文

在我的记忆中,还记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欢乐;我还记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我还记得“棕包分两鬓,艾束着危冠”的心境……

在端午时,家家户户吃粽子,在无事时总会有阵阵粽香陪伴。端午节是中国四大节日之一,又称天中节。

带上五彩绳,步行来到东城河畔,人们正高兴赛着龙舟,嘴里不停的喊着加油,加油。看着渐行渐远的人们很快分出了胜负,不尽想起投江的屈原,汨罗江畔,寒风飒飒,你独立江边,你仿佛听到战火纷纷。“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一曲铿锵《离骚》你选择赴死。

走在小路上,小餐馆的人们泯着一口雄黄酒,就是完美的节束。回到家,浴室里弥漫这艾草的香味,人们这一天都会用艾草洗澡。

吃上一顿团圆饭,当然粽子是比不可少的,那粽子沾上点糖,嘴里顿时有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指不定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呢!

晚上,来到古色古香的稻河古街,五彩斑斓的彩灯显得十分的和谐,小孩子们绕着喷泉池旁跑来跑去,路人都觉得他们天真可爱呢!泰州的端午节就是这样,大家团团圆圆,高高兴兴的!

回家后,我打开《离骚》,滚滚江流,涛涛风景,你的另一种风骨沉淀江底,去纪念屈原的一生。在这节日里,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不仅仅是仍下粽子怕鱼儿把屈原的尸骨啃噬,还把自己对屈原的思念裹进粽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平淡又天奇。

篇9:端午节风俗作文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伴着愉快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了。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

先说说它的由来:端午节由来最多的说法还是指屈原。当时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挤秦,遭官宦强烈反对。楚怀王得知此事,把屈原流放在楚国边境。没过几年楚国就被灭了。屈原得知后,心如刀绞,便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百姓得知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悼念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想捞起屈原的真身。有位法师把饭团、鸡蛋“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体。有一位药师把雄黄酒倒进汨罗江里,说是要把水龙药晕。后来人们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子包饭,外缠丝带,现在发展成了粽子。此后的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以此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包粽子。具体的步骤如下:先将竹叶清洗,泡一会儿,在这泡的过程中,准备馅料:将糯米准备好,然后按个人喜好放食物。可以放肉、红枣、红豆……然后拿泡好的叶子拿两片,一头朝外一头朝内,然后裹成一个圆锥,在里面放上准备好的馅料,接着用线缠好,最后把它放进蒸锅里,不一会儿就好了,蒸出来的粽子香喷喷的,看着都就好吃。

现在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包粽子,门上挂艾叶、菖蒲。以后我长大了,也会把这美好的习俗给延续下去。

篇10:端午节的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风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在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于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在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风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风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的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7、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够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的时候,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篇11:端午节风俗作文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一听到小朋友们说起这首儿歌,我们就知道端午节来了。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成了“粽子王国”。

每家每户都忙着包各种陷的粽子:有鲜肉陷的,有白糖陷的,还有蜜枣陷的……真是种类繁多呀!除了吃粽子,还要举行“赛龙舟”的比赛。也就是一些人组成一个组,在一条很像龙的船上,等裁判一声令下,“龙”就在水中自由穿梭了。告诉你们,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而死,往江里扔粽子是让鱼蛟虾蟹吃粽子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而赛龙舟是为了捞救屈原。大家一定很疑惑,为什么端午节要把“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插在门上呢?原来可以保平安呀!还有,为什么要拿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我们小孩子的脖颈、手腕和足踝上呢?因为这五色编成的丝线称为“长命缕”,戴在身上可以长命。

你应该没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竟隐藏着这么多有趣的风俗吧!

篇12:端午节风俗作文

我的祖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民的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或文、或武、或景、或节,数不胜数。在这悠久的文化中,我最喜欢的是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因为一到端午节,人们都会做好多不同的事:划龙舟、包粽子、给孩子凃雄黄、挂艾叶、佩香囊。

说起划龙舟啊,我跟妈妈今天又来到了华岩寺。每年的端午节,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刚走进大门,华岩湖边早已是人山人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挤到了能看清比赛现场的地方。真是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划龙舟呢?相传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去救屈原,他们争先恐后,但是追到洞庭湖就不见屈原的踪影。后来,人们为了不让与吃点屈原的身体,借助龙舟之力驱赶江中之鱼,所以划龙舟这个习俗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

这时,湖边的人们很自觉的把小孩子们都让到了前面,一层一层的,特别的规矩。人们目不转睛的盯着湖里参赛的船队,好像比参赛队员还紧张。再看看比赛现场,一个个队员精神抖擞,屏息凝视地看着前方。一声号令,整装待发的龙舟如离弦之箭,脱缰的野马,争先恐后地出发了。河岸上的观众异口同声“加油加油”与参赛队员们整齐的“一二一二”合在一起,就像一首动听的二重奏。每一艘船都你追我赶,都使出了吃奶了力气,谁也不让谁。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尾随在后面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随着,我看着就替他们着急,多想跳进船上拉他们一把。在人们的加油声中,赛龙舟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喧闹的湖边随着比赛的结束变得安静了下来。

端午节不仅要划龙舟,还要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里,人们把挂艾叶看成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为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赶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最后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一项也是我很喜欢的—包粽子。粽子是由一片棕榈叶、糯米和绳子组成的,现在就连学校也已经开展了包粽子的活动,可为什么学校要让我们包粽子呢?原来是因为国家想让我们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就在今年的5月27日我们也进行了包粽子的活动。在我们包粽子时,要先把棕榈叶折成“V”字形,再把有尖的地方卷一圈,就变成了一个漏斗型,接着把已经发酵好了的糯米装进去,然后用筷子敲几下,最后用叶子盖起来再用绳子拴紧就行了。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有木有觉得很有趣呢?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希望大家能把更多的传统文化重视起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篇13: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躲午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挂蛋袋

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便要溜到下界害人,其中受害者多为小孩,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里烧香磕头,祈求消灾降福。

女娲听闻后便找瘟神论理:“今后不准许你伤害我的嫡亲孩儿。”瘟神自知不是女娲的对手,便问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每年端午节,我会让我的嫡亲孩儿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你就不许对他们胡来。”从此,端午节挂蛋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每到这天,母亲们便将煮熟的咸蛋挂在孩子胸前,祈求平安。后来,挂蛋习俗逐渐发展为亲友邻里间相互送蛋,意为送蛋送福气。

挂艾草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吃五红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在江南一带,还要吃一个“五”打头的东西,目前说法很多,有“五红”“五黄”,甚至“五毒”一说,而仅仅是五红组合也有多个说法。

最初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饭桌上红苋菜正当上市的季节,菜场里,一两块钱就可以拎上一斤,蒜泥炒制,粉红的汤汁极其诱人,用来伴米饭最合适不过;红心咸鸭蛋价格不高,一般的菜市场里也就一块五一个,超市里精心包装的则买到两三块一个,但是如今和粽子放在一起包装成礼盒,身价迅速蹿高。最好的咸鸭蛋红心流油,是夏日补钙之上品;过去五红中的虾子应该是河虾,买回家用油炒后,虾壳红通通的红光油亮,成为一红。但是近年来,龙虾越来越受欢迎;烤鸭则更加平民,南京城里随便一个大型的居民小区都有一个很有名的烤鸭店,到店里斩个脯子或腿花费不多,但是味道不错,配料最重要的是一兜红卤,略甜微酸,鲜咸适度。

只是相比之下,雄黄酒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传说雄黄酒颜色有点橙红,因此被作为五红之一。最初由于雄黄作为一种中药,可以做解毒剂、杀虫剂,于是古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五毒,事实上雄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有较强致癌作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现在已退出五红,被黄鳝所取代。

端午节挂艾草有什么寓意?

在民间的说法是端午节插艾,这样不仅有招福驱邪的用途,而且还有防病驱蚊的效果,当然了重点在于后者了。艾草在农村是十分常见的一种野草,但是它的用途不小,其中一点就是有驱蚊虫、净化空气的作用。这是因为艾草的茎、叶中都含有一种挥发性的芳香油,而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就可以驱赶蚊蝇、虫蚁,并且净化空气的效果。那端午节插艾草有什么讲究?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首和端午节相关的童谣“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其就准确的描述了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端午这一段时间的活动安排。从这首童谣也可以看得出来,在过去是五月初二的时候就包粽子了,而五月初四悬挂艾草,等到了端午节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看龙船比赛了。不过现在多数都没有遵守这个规矩了,普遍都是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包粽子、插艾草。有人也疑惑,艾草是在早上插,还是晚上插好呢?农夫认为,只要是在端午节这天,无论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插艾草都是可以的,没有规定说一定要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插艾草。这个没有特别的说法,早晚都可以,但是农村的老辈人普遍认为早上插比较好,所以端午节当天一早就在大门口悬挂艾草了。

端午节插艾草的方法也简单,一般是将“天中五瑞”中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任选两三种,通常是将艾草、菖蒲等用红色的绳子捆绑成为一束,然后悬挂在门上,或者是窗户边上就行。之所以会加入菖蒲,那是因为它是“天中五瑞”之首,并且叶片看起来很像一把剑,在民间它还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那端午插的艾草什么时候取下来呢?

就和悬挂艾草没有时间规定一样,什么时候取下来也没有时间规定的。多挂几天,少挂几天也是无所谓的。根据我们这里的习俗,一般都是等到艾草干了以后,没有了味道了才会把它们取下来的,因此艾草一般会在家门口悬挂一个月左右,然后才会取下来的。因为艾草本来有香味,有较强的驱蚊防虫的效果。因此当艾草干枯了以后,也是有用处的,尤其是多年的陈艾药用价值更高,所以会留着以后备用。但是多数都是在天黑以后,把这些艾草放在盆里烧掉,其所产生的气味还能驱蚊虫哦。

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稹喜欢“萌”粽子 陆游爱办派对吃粽子

诗人和吃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词,在我国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讲究吃。文人们端午吃粽子就是一个明证,比如说,那粽叶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黄河边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样繁多。像唐代着名诗人元稹,就是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那位,他诗风婉约,喜欢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可见他对那种小如初生绿菱的“迷你卖萌”粽子情有独钟。

不过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说明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T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当然有好吃的不能独享,不少诗人也喜欢在这一天约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陆游也写过“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的诗句,看来陆游算是个比较喜欢热闹的“派对达人”。不过,热闹繁华的背后总是寂寞空虚冷,每一个节日都会引发他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端午当然也不例外。喜欢独自散步的诗人们,也免不了在节日里思乡。像宋代诗人朱松就在他的《重五》一诗中写道:“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进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古人没有电话,只能托些个花花草草、菖蒲艾叶什么的寄托一下对亲人的相思,若是如现在这般通讯发达,一个电话便可听到乡音,就不会有这些让人读来肝肠寸断的诗句了吧。

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赠夏衣 衣上有题名,穿着很清凉

百姓要过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当然,皇家过端午的规矩也多。比如说节日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赐予夏衣。这个工作很仔细,所赐的衣服用轻薄的细葛为料,还要根据臣子的身材缝制,让他们穿着合身。

杜甫《端午日赐衣》诗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首句表达出乎意料的心情:宫衣上面居然还有我杜甫的名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此时肃宗正在打击他老爹的臣子,把房?g、张镐、严武、贾至、高适、岑参等人贬出京都,杜甫也在打击之列,端午节过后没有几天也被外放了。所以,他对受赐夏衣这份“恩荣”感到意外。三四两句写夏衣的轻软高级,细葛含着微风,香罗白如积雪,杜甫的想像力令人叹服。五六两句写穿着的惬意,夏衣上面的题名墨迹尚湿,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凉。第七句写衣服长短合身,结句写自己终身感戴皇恩。杜甫当时任左拾遗,是个八品小官,他能受赐夏衣,可见皇上端午赐衣的范围十分广泛。

一方是皇上赐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献夏衣。关于后者,史书未记,长于记事的杜甫却把它写进诗中。杜甫有《惜别行 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详,他制成了一件高级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长安)进奉给皇上,杜甫写诗给他送行。诗中写道:“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云雾,比喻夏衣的轻柔,拜跪题封,是表示对皇上的敬重。

手腕上挂长命丝绳 皇上向大臣赐“百索”

除了互赠夏衣,因为五月是民间信仰的恶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恶月中的恶日。流传下来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徽宗皇帝和童贯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两人心里难免疙疙瘩瘩、十分郁闷,于是改为十月十日生的,一下子就从金牛座,改成了天秤座。

出于趋利辟邪的考虑,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要在门上或手腕上挂结长命丝绳,在门上插艾草。晚唐诗人和凝《宫词》写道:“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朱门插艾”,“香丝系臂”就是这种风俗的体现。

古代端午,皇上还要向臣子赐赠“百索”,百索,就是长命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绳索,又名长命缕。唐代诗人窦叔向有《端午日恩赐百索》,诗云:“仙官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为“仙官”,这里指皇上。皇上赐予长命缕,深深感动了这位诗人,他说此事之大足可惊动蛟龙,恩情之深足可晓谕犬马,表示在有生之年尽力报答圣明的心情。

端午前下场“龙舟雨” 被认为是好兆头

龙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涨龙舟的水,意思就是说,为了方便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端午节前都会下雨,让河水上涨,人们把这种雨叫做“龙舟雨”。

传说,在端午节前,如果有下“龙舟雨”,则是个好兆头。端午节过后,气温将显着升高,雨量也将更加充沛。下了雨,紧接着便是震人心魄的龙舟赛了。除了思乡,古人们着墨最多的,便是这龙舟赛了。

张建封的长诗《竞渡歌》最被人们看好,其中描写竞渡场面十分精彩:“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到了冲刺阶段,场面更加热烈了:“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望着即将靠近的终点锦标,两条龙舟上的健儿们眼睛闪出亮光,“目如舜”,传说舜有双瞳,所以视觉特别明亮。看着决胜的关头,坡上的观众发出了惊雷般的呼叫。胜负转眼间作出分晓:“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这是写输了一方的表现,眼看着别人夺了锦标,只好徒劳地挥动船桨向前划,郁闷得不得了。

篇14:端午节风俗作文

端午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一起去嘉兴,听说在日本和香港的阿姨都从远方赶了回来。

聚在一起,我们一家子有好多人:太婆、舅公、舅婆、姨公、姨婆、三位阿姨、舅舅……这顿饭是香港的阿姨请客的,她还带着她的孩子一起回来的,这个弟弟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哦。也有一些人已经有好几年都没见面了,今天一见面大家都特别热情、特别开心,要说的话特别多呢!

篇15:端午节风俗作文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两千年历史,风俗有很多,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端午节地风俗:挂艾草 ,因为夏天有很多蚊子,挂艾草能够驱虫除病。用艾草洗澡还能够防止蚊子叮咬呢!我在电视上看见8岁左右的小孩光着身子在小木盆里洗澡。

吃粽子的来历是因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他觉得世界不公平,抱着石头投江自尽所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包粽子,吃粽子。还会把粽子投到江里,不让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

这一天,我过得非常开心,因为既有美味棕子吃,还能够听到古老的传说故事——包棕子的来源。

篇16:端午节风俗作文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古代有一个叫屈原的诗人,他很爱他的国家。突然有一天,他的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包围了,他想为国家报仇,可又感觉自己太弱,于是就跳河自杀。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粽子投到河中,让小鱼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于是这一天也就称为“端午节”,人们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

篇17:端午节风俗作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是中国著名人士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五节、五月节、午节、端阳节。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女儿回娘家、比赛、击球、荡秋千、吃咸蛋。

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包粽子的时候可以包不同的形状,比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粽子是咸的,甜的.,花生的。

赛龙舟一是因为宇宙飞船可以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二是因为人们害怕龙伤害屈原的身体,所以人们可以用锣鼓把龙赶走。每年五月初五,都会有龙舟比赛。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爱端午节!

【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2022端午节风俗作文

2.端午节传统风俗作文

3.端午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4.端午节的风俗的作文

5.节日风俗心得体会

6.家乡的风俗作文端午节

7.端午节的风俗作文初二

8.家乡的风俗端午节的作文

9.端午节的风俗优秀作文

10.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下载word文档
《端午节风俗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