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的诗句——《客舍青青柳色新》
“士多啤梨苹果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关于雨的诗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关于雨的诗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关于雨的诗句——《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唐代大
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
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
篇2: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上是什么
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赏析
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上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主要点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而“客舍”和“柳”则几种表现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为下文做铺垫。这两句诗主要是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篇3: 柳色青青作文
柳色青青作文
那一抹淡淡的绿色,在初春的天空之中,显得分外清新,那是新绿的枝桠,是柳树悄悄吐露出自己的心声。朝着柳树的方向望去,原本干枯的枝干已经换了全新的面貌。
柳树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庄重的,作为一个春天的符号,它很难被忽视。柳叶悄悄地铺开自己的绿色,装扮了春天的迷人。心底无私天地阔,柳树便是一棵天真的树,没有繁杂的枝叶,没有复杂的形态,就连生命的传承都是那样简单,“无心插柳柳成荫”,扦插就可以让它成活。如果生命也是如此简单而纯粹,直接而坚定,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纷争。
我不知道门前的柳树有多少年了。柔软的枝叶让我看不清它的年龄,据说年轮的大小、宽窄会随着每年吸收的雨水和阳光的数量而变化,在阳光雨露充裕的时候,年轮也会更宽。生命也是如此,深邃的思想会在生命的年轮上留下深远的痕迹。
我渴望生命面对光明,我渴望旅程在雨之中漫步。风雨兼程的人生体验值得品味。不似迎春花的张扬,柳树沉默地成为春天的使者。春风一过,枝叶就变成了绿色。满身绿叶的柳树,似乎有些腼腆,却静静地流露出内心的力量,带领万物奔向春天。
无论你住在哪里,心中都可以有一片田野,一片广阔的天空,一片繁星的海洋。在柳树的枝叶上,我看到了春天,感觉到生命在流动的声音。我想我是那个不能停止写作的人。只要我的'生命还在,我就想用笔墨歌唱。一定是某种宿命的因素让我如此热爱写作,让我记下季节的流转。
孩子们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里面奔跑,老人们在木椅上晒着午后的阳光,我在寂寞之中写作,去聆听、去感知、去发现,一棵柳树是我通向春天的媒介。
柳树的年轮缓慢而坚实地生长着,记录着气候的变迁。人也注定与记忆密不可分。生命太长,记忆是无尽的篇章。每一个小小的事件都将成为宝藏。
柳树换上全新的衣服以后,花儿就会开了,所有的树都会焕然一新。春天的世界即将来临。山湖光照,树木葱郁,花香四溢。我想把春风拥抱在怀里,我想把柳条画在纸卷上,我想把每一点春日的信息透露给你。让我们一起寻找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一起度过这个幸福的春天。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温柔的柳,温柔的春天,承载着许许多多温情的记忆。看湛蓝天空下,柳叶轻轻地摇摆着,那婀娜的姿态点亮了春天,默默地支撑起了生活的天地。
篇4:又见青青柳色新优美散文
又见青青柳色新优美散文
春天来了,大地萌青。是谁最先把春的消息报给人们的呢?
是柳。“侵陵雪色还萱草,泄漏春光有柳条。”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柳。意思是说,柳在冰雪消融之际,首先将春光“泄漏”给人间。
自号“四明狂客”的.唐朝诗人贺知章,他笔下的《咏柳》诗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剪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柳树的细叶说成是二月的春风裁剪出来的,想像力是何等丰富啊。
古人爱柳,千古不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秉性耿直,因受不了“为五斗米折腰”的屈辱,归田隐居,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他在自家门口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并著有《五柳先生传》,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别号东坡居士,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苏轼,在杭州任官时,疏浚西湖,葑泥筑堤2。8公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形成了“六桥烟柳”。每到春天,苏堤两侧柳丝泛绿,随风摇曳,如碧空翻浪,新柳如烟,远远望去像条彩色锦带,妩媚动人。
“系春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古人还以柳惜别,挽留赠别友人。唐人修补的六朝旧本《三辅黄图》记载,汉时人们分离时,在长安东面的灞桥折柳送赠离人,以示惜别,代相沿传。唐・雍陶折柳名桥的故事,流传百年,耐人寻味。据传,雍典阳安,送客至“情尽桥”,情难尽而复萌情,依依情意,不尽缠绵。故有诗曰:“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柳,之所以被人赞颂,最可贵的一点还在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说柳不拘土质,不择地势,不畏旱涝和严寒;它不论在山沟里,小河旁,还是穷乡僻壤,沙洲荒滩,只要随手插下一枝,不多几日,就生出嫩绿的新芽,既无须浸种催芽,又不必育苗修剪,春风一阵,杏雨几点,就一天绿似一天,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我赞美柳,是因为柳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柳树的锯屑,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生产主要原料;柳芽,可以泡茶,喝后沁人心脾,延年益寿;柳条,可以用来编织柳编制品,如花篮等精美工艺品,漂洋过海,传递友谊,促进贸易……
柳不仅点燃了春色,还给人们生活创造了美好环境。假如您漫步于江畔、堤边,那嫩绿的枝叶迎风摇曳,会令您流连忘返。假若您置身街心花园、乡村原野,如果有那如藤漫垂的柳巷,您定会感觉若置仙境,心旷神怡了。
篇5:青青河边柳
青青河边柳
一场淅淅沥沥的清明雨过后,不经意间,桃红渐褪的长堤上,湿润的柳梢,绿了。晴光暖照里,弱柳扶风,秀色正嫩,千般婀娜。漫步在柳丝轻拂的草径上,肺腑间,就如初涨的溪水一样,既温软,又明澈。泥融沙暖的季节里,迟来的燕子,在轻快的翻飞中,斜剪春晖、呢喃低语。生机葱茏的眼帘外,流金的菜花和涌翠的麦苗,渲染出一围浓郁而闲适的田园风光。
我喜欢在花影阑珊的日子里,轻挽丝丝缕缕的烟雨,无需撑伞,一个人默默地走在柳色沾衣的河堤上。在一阵诗情画意的微醺中,我与清丽的梅风笛韵一起,轻轻走入一幅疏淡而工巧的水墨画,于是,音缓韵长的二月雨,淋湿了我的发梢和衣襟,而我无眠的感觉,却在黄昏的另一端,不停地寻觅——思绪萦绕的故乡。流连在小桥流水的背景里,我依稀看见,一叶扁舟,在“夹岸桃花蘸水开”的时候,轻摇一江蕴碧的春水。此时此刻,你的意象,便在我温暖的眼神里,款款凌波、含羞抽簪。入夜,我的睡梦里,蒙蒙细雨中,一定会有乌瓦粉墙、青石小巷;帘卷西窗时,也一定会有红杏绿柳、草长莺飞……
我喜欢在骤雨初歇的夏日,一个人静静地端坐在清凉的柳荫里。眼前,一泓秀水,一池荷花,几只蜻蜓,交织成艳阳下一首纤丽而婉约的宋词,让人在圆荷滴露的想象中,斟满一壶闲茶,然后,斜倚东风十二阑,独自品味江南水乡的烟柳画桥,和烟柳画桥上――那朵粉红的阳伞。终于,田田莲叶间鲜活的游鱼,以一段平平仄仄的韵律,写入我回肠荡气的诗行。醉眼迷离之间,我看到盛装出游的画舫,在一片不绝于耳的丝竹交响之中,摇曳一橹飘红的流水,在南宋清亮的湖光山色里,随着我手中徐徐打开的折扇,渐行渐近,又渐行渐远。那一阙粉香扑鼻的宋词啊,最终化作我耳畔的天籁之音——柳浪闻莺、夜半钟声……
我喜欢在暮霭沉沉的秋天,伫立在菊香淡淡的杨柳岸,用饱蘸寥落的画笔,轻轻勾勒一轴晓风残月的意境。不知道那一只楚天荡浆的兰舟,是不是还能载得动双溪的伤感和忧愁。冥色渐浓的.古渡口,有谁,还在西风残照里,舞动惜别的衣袖?纵有千丝绿柳,又怎能系得住游子的漂泊和天涯的浪迹。一树低啭的蝉唱和一杯简约的黄藤酒,永远定格在《雨淋铃》潮湿的记忆里。寂寞,有时候真的可以绽开花蕊,就如江枫渔火一样,点亮你的心灯,让你在无边的思念里,享受一种巴山夜雨般细腻而甜润的孤独。参差的柳影,不一定要圆满一个“月上柳梢头”的等待,带有缺憾的情绪,也许,更深沉,更浓稠,更悠长……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一种随心随意、随缘随遇的性格,一如长堤上婆娑多姿的垂柳,并没有刻意的选择和多余的修饰。真诚地表白,可以让人敞开紧闭的心扉;自然地流露,就能诠释美的真谛;随遇而安,就能繁衍出一片又一片拢翠的浓荫。
我喜爱那给我无限遐想和许多慰籍的青青河边柳。
篇6:柳色如梦
柳色如梦
想起淡塘,难忘塘堤上的'杨柳.青青而长长的头发.白天,被太阳的金梳子,梳理得整整齐齐:夜晚,薄雾似面纱,星斗便是纱缕上的钻石,闪烁晶莹. 淡塘原是一口湖,只是倜处村野,名气没有西湖来得大,面积也没有西湖来得宽.乡下人,也不懂得什么时髦的观光事业,老老实实,把它叫做塘.
作 者:季薇 作者单位: 刊 名:新世纪文学选刊 英文刊名:XINSHIJI WENXUE XUANKAN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篇7:古柳青青散文
古柳青青散文
古城的春色,是从几颗百年古柳萌发的。
早春,城北的小河开始解冻,河中间豁开一道缝,清粼粼的河水,裹挟了枯枝,落叶,浮冰,碎沫,汩汩流淌,一泻西流。凌空低掠的鸟雀,一群群飞过来,落在河里的冰上,在冰隙边汲水,在河岸上梳羽,在春阳下啭呖。远远的,一只风筝飞来了,一群孩子跑过来了。鸟雀们受了惊,躁动着,哗的一声飞了起来,在树梢边轻掠,在河滩上盘旋,在冰面上俯冲,几声鸣叫,一阵展翅,他们全都振羽翱翔,朝着河岸右侧飞去,朝着古道一边飞去,飞向那虬枝插天的古柳上,隐没在柔曼婀娜的枝叶间。
温煦的天气,寻常的日子,人们对鸟雀依恋老柳的情状早已习以为常。这些古柳,平平静静地伫立在国道旁,早已存活在小城最年长居民的记忆深处。从小到大,从幼到老,古柳已融入了老人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流水般日子里,他们总会不厌其烦的跟儿女们讲古柳,给孙辈们说古柳,与那些相识的老邻居们絮叨古柳,与那些素不相识的游人谈论古柳。上百年了,这些老柳的生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小城的任何一个人,这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在干旱少雨的大西北,在草木稀疏的黄土地,任何植物的生存,都是生命的奇迹,更何况柳树生长的周期,也不过就一二百年。柳树能在古城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存活至今,本身该有多少感人的故事。
古柳被栽植的那年,还是大清帝国的天下。同治十一年,一位叫左宗棠的湖南老人,带着他的湖湘子弟,忙碌在收复新疆的漫漫征途上,他们一段一段修筑着西征行军的大道,也一株一株植压着固土防汛的柳条。春天来了,春风吹拂着陕甘大地,春雨滋润着一草一木,路边的柳条萌生嫩芽,开始摇曳在西行大道的两边。来自江南水乡的左总督,某天偶然看见了这春意盎然的景象,一下勾起了对家乡三月烟雨柳色的思念情愫,就是从那时开始,老人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宏伟的想法:道植杨柳,再造西北,让秀美的春风吹过玉门关去。于是,一声号令,军民同心,三千里征程,三百万杨柳,短短几年时间,荒凉的陕甘大道,变成了一条绵延千里的绿色飘带。“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古道漫漫,柳色青青,辽阔的大西北,从此出现了人类创造的最靓丽的生命之色。
小杨柳生根发芽了,但地处大西北恶劣的生存环境,弱柳们注定要经受狂风暴雨的摧残。刚刚生长的那些年,枝柔叶嫩的小柳树,就几遇灭顶之灾。一场接一场的风暴、霜寒、雪冻,肆虐在了晚清帝国大西北昏黄的天空里。大风,吹走了黄沙,吹去了草皮,吹折了树木,吹断了屋梁。小柳树在狂风中摇曳,在荒原上挣扎,在古道边被连根拔起,在风沙下被刮进沟壑。今天的人们,只看到沙尘的可怕,可枝叶青青的古柳,应当不会忘记自己幼年时经历的恐怖。史书里的“大风拔树”、“风掀屋瓦”、“寺庙随风入空”,至今能使后人想象一些沙尘暴肆虐的景象。树干断了,树枝折了,树叶飞了,刚刚成活的柳树,该有多少被大风拔起,卷走,有多少被霜雪冻死,压断,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天灾虽然可怖,生命却顽强存活,十余年间,古道郁郁青青,柳树参天而立。但树木因路而生,自然会因路蒙难,这就是古柳的宿命。从晚清,到民国,从官兵,到军阀,从商贾,到路人,大道上,古柳边,天天都是车辚辚,日日都有马萧萧,行军不停,行人不断。虽然官府禁伐告示高悬,但战乱岁月,烽火年代,人的`性命微如蝼蚁,有无明天难以保证,人且如此,树又何免,又有谁顾得了路边柳树的死活。马饥了,吃草啃树;人饿了,埋锅砍树;天冷了,生火伐树;没钱了,趁乱盗树。道旁官柳,砍了无责,前人载树,后人当柴。巍巍老树,青青柳枝,就这样在军队和百姓的明盗暗伐之下,减少了成千上万。当初植树的那位老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当一个时代陷入**,民不聊生,兵亦成灾,生灵涂炭,草木皆灰,他当年苦心栽植的柳树,又怎么能苟全性命于乱世,泼洒浓绿于兵戎呢?
古柳喘息着,挣扎着,终于活到了民国。似乎开始有人看重这些柳树了,政府的保护通令贴满古道两边。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古柳一派青葱,枝繁叶茂根深,道上的行人,终于喜欢起了行走时浓荫之下的清凉,而路边的百姓,也开始明白老柳存活对一个村庄的意义,不敢再随意糟蹋先人的遗爱了。人祸少了,天灾又降临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地震,倾覆了土地,夷平了山塬,摧毁了屋宇,埋压了生命,也倾覆和摧毁了无数的树木。山河易色,草木易容,沟涧易土,乡村易人,震灾,使存活了几十年的老柳树,或东倒西歪,或根须离地,或身裂枝断,或风干凋零。行走在古道之上,到处断树残枝,遍地倒柳挡道,古柳,从此进入岌岌可危的生存期。
一难未已,一灾又至。民国十八年,陕甘大地,亢旱三年,随着旱情的持续,灾情的加重,人人争吃野菜,个个抢夺树皮,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茫茫西北,饿殍遍野,千里古道,老柳遭殃。插天的柳枝,被砍伐,被刮皮;茂密的柳叶,被捋光,被煮食。每天,原野上可见饥饿的民众,抢剥树皮,生嚼树叶,陕甘大道上,到处是白花花的树干,光秃秃的树枝。生存多年的古柳,在人们危难的时刻,就这样以一种被动的方式拯救着人类。而那些掠食柳树的饥民,却恐怕从未想到那些舍身救人的柳树,裸露在干涸的土地上,自身也需要水分,也需要养料,剥了它们的皮,捋了它们的叶,也就等于要了它们的命。有恩于人的古柳,就这样在人类的手下,遭受了又一场灭顶之灾。
幸存的柳树,又顽强地挺过了灾难,蓬蓬勃勃的繁茂起来,古道两旁的绿色,也再次年复一年的鲜艳起来。然而,柳树的寿命本就几十年甚或百年,在大西北严酷的生存环境里,柳树的生命自然更是短而愈短了。多年的天灾人祸,使得这些老柳慢慢失去生机,生命开始步入衰老的年轮。不测之灾,就这样再次降临,许多柳树生病了,树干开始生虫,空心腐朽,最后枯萎死亡,风干成一截截干枯坚韧的木头。柳树病了,死了,有人窃喜有人忧。政府正在抗战,官员不忘敛钱,只准砍伐病树枯树的通令,变成了某些人借机乱砍乱伐的借口,一时间,病树砍了,枯树伐了,活树挖了,好树没了,木材买成大洋,统统入了私囊。区区一地,尚存古柳千颗,如今遭逢洗劫,竟已成一二百颗。人祸多了,古柳没了,一个政权的气数也到尽头了。
革故鼎新,国家新生,和风化雨,枯木逢春,古柳,终于迎来了和煦的阳光,平静的生长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官产国有,古柳为公,登记造册,严禁砍伐,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不断颁发的新政策,不断补栽的新树苗,也把古树的生命带进了一个难忘的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的春潮汹涌澎湃,开放的激情空前迸发,昔年修筑的古道,需要拓展成宽阔的国道,与外部紧密相接,带动地方发展。一面是古柳婆娑,浓荫遮道,一边是良田万顷,庄稼繁茂,艰难的选择摆在眼前。在当时尚未完全解决温饱的年代,人们对半个世纪前的那场饥荒记忆犹新,谁也不愿割舍养家活人的土地这个命根子。激烈争论,艰难抉择,几经取舍,百年老柳终于成了被舍弃的东西。政府顺应了民意,理由非常简单:树没了,可以再栽,地没了,就要亡命!更何况百年老树,心空枝朽,多数枯萎,保留着,也存活不了几年。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一群人踏上了古道,电锯响了,斧子亮了,镢头动了,古柳倒了,老根刨了,国道终于拓宽了,绿色从此变少了。承载了几代人记忆与欢乐的古柳,短短半月全没了。
万幸的是,在古城的南隅,尚有二十余颗古柳,因为城市绿化的需要,最终躲过了这场砍伐,幸运的存活下来。世纪之交,生活小康,旅游兴起,宾客云集。忽有游客询问古城人:昔有左公,开道植柳,千里绿带,百年遗爱,不知贵地现有多少,影踪何处?消息一经传开,地方一片哗然,大家追悔莫及,始知当年壮举,愚蠢近似犯罪。在民间的一片问责声里,残余古柳的保护被提上了日程。换土,浇水,编号,围栏,看护,处罚,严禁树下割草,取土,拴马,牧牛,种种措施,不一而足。进入新千年后,地方上大建生态园林城市,青青柳色再次飘入了人们视野,于是,比较集中的多株古柳,终被围成一园,遍植花草,广种树木,名为“古柳公园”。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伫立在城南的一颗百年老柳前,静静瞻仰,心潮起伏,情难自已。古柳,已萌发了新枝,新枝也绽开了嫩叶,午后的斜阳,静静泻在古柳的虬枝和嫩叶间,在地上的树荫边洒满了柔和的光,稀稀疏疏,斑斑驳驳。那些从小河边飞来的鸟雀,正在枝叶间上下跳跃,快活鸣叫。老柳顶端,一个硕大的鸟巢盘踞在枝桠上,有鸟雀飞出飞进,忙碌异常。古柳是鸟的家,古城是我的家,看着这丽日静好,万物同春,想起古柳百年的沧桑,我的眼睛竟有些湿润起来。
古柳青青,绿意婆娑,昔年的灾难,今日的美好,都浓缩在了眼前这颗叫“左公柳”的老树里。只是,人世沧桑,前事茫茫,百年风雨,岁月蹉跎。生态既毁,修复何易,一树古木,存留几多?时光,毁灭了人世间多少珍贵的东西啊!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真不知这古柳的故事,今后还会不会周而复始,循环人间?
【关于雨的诗句——《客舍青青柳色新》】相关文章:
1.柳色青青作文
3.新柳作文350字
7.新柳翻译及赏析
8.描写春柳的诗句
10.杨万里《新柳》翻译及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