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的古诗
“昇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茱萸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茱萸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茱萸的古诗
有关茱萸的古诗
古人,特别是唐朝的诗人,为何喜欢用茱萸入诗?如果你看完了我的介绍,我想大家会看出一些端倪来。
一、重阳佩茱萸是古代的风俗习惯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为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是晋代葛洪的《西经杂记》。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直至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仍将重阳节时的民间集会称为“茱萸会”。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已久逐渐稀见,时至今日,几乎绝迹。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重心的潜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
二、茱萸的药用价值很高
茱萸,又名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茴香科植物吴茱萸。
山茱萸科的山茱萸(英文名Asiatic Cornelian Cherry Fruit),其果肉称“萸肉”,俗名“药枣皮”,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氨基酸、多种糖、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其食用和药用历史已在15以上,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列山茱萸为滋补之上品。山茱萸为落叶乔木,清明时节开黄色花,“秋分”至“寒露”时成熟,核果椭圆形,红色。山萸肉,味酸涩而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常用可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肝虚寒热、耳鸣、遗精、尿频、虚汗不止、心悸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现在常用的六味地黄丸就是以它为主药的,另有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八仙长寿丸等,均是以山茱萸为主药的良方。此外,民间古方也用鲜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饮料的习俗。山茱萸还可制成药酒、果脯、罐头等多种食品。山萸酒的酿造始于宋代。由于它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滋补功效,被历代帝王视为珍奇异宝,列为“贡品”。
茴香科植物吴茱萸。吴茱萸是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质量最好,因而得名。
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茱萸雅号曰“辟邪翁”,关于茱萸可以避瘟疫之说,史书记载也颇多。《淮南毕万术》谓曰:“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无瘟疫,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入。”《风土记》中载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见到此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
三、唐诗中有关的“茱萸”名篇名句
宋朝洪迈《容斋随笔 》卷四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朝诗人刘梦得(刘禹锡)说:“在诗中用茱萸这个名字的共有三人。杜甫诗‘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诗‘插遍茱萸少一人’,朱放诗‘学他年少插茱萸’,三个人所写有关茱萸的'诗句中,杜甫的最好。”
其实,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洪迈的结论显而易见被推翻了。如果随便抽几个人来背上面三首唐诗,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能够背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的,相对就比较少一些: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而能够背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其实,唐诗中涉及“茱萸”的数不胜数。洪迈《容斋随笔 》卷四中仅列了10多个人,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现将其余的相关的七言和五言诗句罗列如下:
其一:七言
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寿,
翡翠横钗舞作愁。
戴叔伦《登高回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堆。
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觥醆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
《九日寄微之》:蟋蟀声寒初过雨, 茱萸色浅未经霜。
其二:五言
万楚《茱萸女》: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
徐铉《茱萸诗》: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
当然,这里仅仅只是列举了其中的一部分,与大家共同赏析。但比较有故事性的,要数储光羲的登临怀古之作《登戏马台作》,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项羽曾经戏马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城南,重阳节时宴群僚于戏马台上,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的故事。全诗如下:
君不见宋公仗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
小会衣冠吕梁壑,大征甲卒碻磝(què áo)口。
天开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
泛泛楼船游极浦,摇摇歌吹动浮云。
居人满目市朝变,霸业犹存齐楚甸。
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走琅琊县。
沧海沉沉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
少年自古未得意,日暮萧条登古台。
篇2:茱萸是什么_茱萸相关诗词
茱萸是什么_茱萸相关诗词
茱萸是什么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茱萸相关诗词
常见内容
茱萸在唐宋咏重阳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这些写到茱萸的诗词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谢新恩
作者:(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
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
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
紫菊气,
飘庭户,
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
愁恨年年长相似。
九日登高
作者:(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
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
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
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
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五首
作者:(唐)杜甫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九月九日
作者:(隋)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过裴舍人故居
作者:(唐)刘长卿
惨惨天寒独掩扃,
纷纷黄叶满空庭。
孤坟何处依山木,
百口无家学水萍。
篱花犹及重阳发,
邻笛那堪落日听。
书幌无人长不卷,
秋来芳草自为萤。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作者:(唐)白居易
爱菊高人吟逸韵,
悲秋病客感衰怀。
黄花助兴方携酒,
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
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
拟废重阳一日斋。
西江月
作者:(宋)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
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
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
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
俯仰人间今古。
[茱萸是什么_茱萸相关诗词]
篇3:茱萸怎么读?
茱萸怎么读
茱萸,读音zhū yú,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也是当代青年诗人的名字。
茱萸是什么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茱萸,见之史料甚早。史料及医学著述中,有、住⒃嫫ぁ⒁┰妗⑹裨妗⑹袼嵩妗⒖实、石枣、鼠矢、鸡足、汤主、山萸肉、萸肉、肉枣等名称。多指果实、果核而言。
茱萸具体分类
山茱萸,山茱萸目山茱萸科植物。
吴茱萸,无患子目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
蜜茱萸,无患子目芸香科蜜茱萸属植物。
食茱萸,无患子目芸香科花椒属植物。
草茱萸,山茱萸目山茱萸科植物。
秋茱萸,蔷薇目胡颓子科植物。
篇4: 《茱萸花园》读后感
《茱萸花园》读后感
读书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让你热爱自然,真切了解世界万物。当我阅读作家周涛老师新写的《茱萸花园》这本书时,仿佛与作者一起走进了大自然与书共融的另外一个花园般的神奇世界。好像自己到了山里,成为了书中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孩子。
《茱萸花园》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前后的乡村生活。书中的主人公小山子在当时那么贫苦的生活条件下,在大自然中,渐渐成为了勇敢、勤劳、朴实、健康、乐观的孩子。《茱萸花园》让我看到了山里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特别是小孩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看到了大自然无尽的美景,看到了山里孩子对求学的渴望。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但这丝毫不比买的差,因为做玩具的乐趣要比玩玩具的`乐趣更多。书中“波波哥”的动手能力很强,玩具做得栩栩如生,正是这些自己做的玩具给山里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虽然贫穷,但小孩子们精神都很好。
书中,主人公们生活中到处都有茱萸树,茱萸是山里人的主要经济来源,黄灿灿的茱萸花、红艳艳的茱萸果给山里带来了无限生机。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成了茱萸树林里贪玩的孩子。
这本书中,一个个故事都脍炙人口,一个个传说都引人入胜,奇异的树木,秀丽的景色,小伙伴们的友谊,都让人难以忘怀,但我还是要选出一篇仔细说一说。书中《向数学家学习》这一节,讲了主人公小山子爹给小山子他们讲陈景润如何攻克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虽然小山子家在山里生活很清苦,但大人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很上心,让他们人穷志不穷。波波哥受此影响,勤奋学习,终于获得了全县数学竞赛的冠军,为学校争了光,读来很受鼓舞。
从《茱萸花园》这本书中我受益匪QЩ崃撕芏嘀识,也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我们要向山茱萸学习,凌寒开花,不间断修炼;向小山子、波波哥他们学习,不怕困难,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努力做一个坚强、勇敢、勤劳、朴实、健康、向上的孩子
篇5:余光中:茱萸的孩子
余光中:茱萸的孩子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是谁把自己称为“茱萸的孩子”,又是谁的笔尖流淌着绵绵不绝的乡愁?是他,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余光中,一株飘落在中国内地之外的茱萸草。
初次读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便会被诗句中邮票、船票和坟墓等词语渲染出来的浓烈的乡愁气息所感染,因此,这些诗句便不曾再淡忘,这乡愁便深入到读者思想灵魂的深处。在淡淡月光铺满窗台的夜晚,在潇潇冷雨淋湿落叶的黄昏,我们便会忆起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出生于重九之日,他称自己为茱萸的孩子,是出于对“母难”的纪念,是对当时民族命运的一种祈望,更是自己对祖国充满无限怀念的表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此,茱萸也成为余光中生命里思乡感情的寄托。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市,童年随母亲生活在江南,因战火蔓延,他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厦门大学读书,大学三年级时进台湾大学外文系继续就读,后在国外求学并旅居海外多年。战火纷飞、家国分裂、骨肉离散深深地刺痛着余光中先生的心灵,特殊的经历与遭遇点燃他越来越浓的爱国和乡愁情感,引起无数的创作灵感,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余光中先生的故乡在江南,秀丽的江南水乡陪伴他度过了美好的年少时光,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是江南秀丽的风光,“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那低回的咏叹调里/总是江南稻田的水意”。江南的太湖、江南的红莲、江南的小舟、江南的细雨、江南的蝉声和蛙声……因为曾经熟稔于心,而后遥远至无法触及,便全部化为缕缕乡愁。
江南是回不去的,因为处身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他只能客居台湾无法回乡,梦中江南水乡的山水画便成为镜花水月:“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一路按节气飞来/躲在野烟最低迷的一角/一声声苦催我归去”,“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母亲的声声召唤是居住在海峡那边游子的切肤感受。
余光中的乡愁诗表达了大批台湾游子离开大陆后的浓浓思乡之情,“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说:“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乡愁诗抒发的不仅仅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更包含了对骨肉团圆的期盼和回归祖国的向往。
先生的乡愁不仅仅是在江南,而更多是在整个祖国的大陆。即使死去,也要把自己埋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余光中先生对祖国的感情浓烈而又绵长,他的愁绪像“酒一样的长江水/血一样的海棠红/信一样的雪花白/母亲一样的腊梅香”,只有处身于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地理,才可能渲染起这样芬芳炽烈的爱情。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充满了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挚爱,充满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依恋,她的诗中处处透露出浓浓的爱国之情,“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从早潮到晚潮”。在他的诗句中使用最多的词语是祖国的'历史文化,李白、苏东坡、陈子昂、屈原……盘古、蚩尤、大禹、燧人氏……多是祖国的秀丽山川地域,长江、黄河、长城、故宫、西湖、太湖……,他的诗句能让读过的所有华夏子孙产生强烈的共鸣。
后来通过电视节目,许多大陆同胞得见了余光中先生,七十多高龄的余光中先生花自如雪的银发、清瘦矍烁的身影、睿智清冽的目光和儒雅的风范令人难忘。一定是诗人那颗敏感的心中装满了过多的乡愁,不然何处得来万千华章?他确实是一株飘落在中国内地之外的莱萸草!
拓展:
余光中的“盗版”签名
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浙江省组织了一个作家访台团,前往台湾进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访台团中的两位温州籍作家,率先去拜访了住在台湾高雄的余光中,因为这两位作家要负责接余光中夫妇去餐厅就餐。
在拜访过程中,其中一位温州的翁诗人取出一册标有余光中著的诗集《乡愁》,对余光中说:“这是我特意从大陆买的,请余先生帮我签名留个记念。”余光中看到这本书的封皮装潢考究,封面设计也很精美。不过,他随手翻了翻后,就用轻柔而果断的语气回复说:“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本书,这应该是盗版的。”
对此,那位翁诗人觉得很意外,因为他一直都认为这本书是正版的;同时,他又感到颇为尴尬:拿一本盗版的书,来请余光中签名,这叫什么事呀?于是,他连忙道歉:“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也没有想到这本书居然是盗版的。”
余光中没有生气,他微笑着说:“没事,只要你喜欢我的书就好。”随即,余光中取出笔,在这本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自己的著作”上,依着扉页认真签下自己的大名。见此情景,那位诗人感动不已。
余光中的“盗版”签名,折射出的是他的豁达与大度,宁可让自己吃亏,也要顾及别人的面子。当然,给人留面子,并非无原则性的迁就。其关键是,能够在对方尴尬的时候,在对方感觉无地自容的时候,主动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篇6:茱萸湾一日游作文
茱萸湾一日游作文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国庆节。我回到了扬州,庆祝这祖国的生日。
今天我要和舅舅一起来到茱萸湾动物园一玩到底。一路上虽然很堵,可我的心情却没有受到影响,在幻想动物园里的趣事呢!
到了动物园我直往前跑,一路上我看见了许多有趣的小动物:有在水中畅游的天鹅、美丽的孔雀、温顺的斑马、凶狠的老虎、可爱的羊驼……而最吸引我的却是那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只见它胖胖的身子、肥肥的四肢、小耳朵、小眼睛,两只眼睛外面有两个黑圈,像是戴着一副特大号的眼镜。它既有熊的笨拙又有猫的可爱。怪不得有这么多的游客来看它呢!它懒懒散散的`向前走了几步,我以为是要来欢迎我们的呢,可它却叼起了地上的竹叶又往回走。也许是害羞,它低下头往窝里走去。啊!它要睡觉了,我看不到它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了,而看到了它爱干净的一面,只见它先用舌头舔舔前肢,然后再用前肢抹抹臉、抹抹身体,像是在洗脸。它的一举一动跟猫的行为一模一样。
天边,晚霞染红了天空、也染红了整个动物园,预示着关门的时间要到了。我和舅舅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动物园,往日热闹的动物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整个扬州市的夜晚却热闹起来了。
篇7:扬州茱萸湾公园
扬州茱萸湾公园 -资料
??茱萸湾公园位于扬州城区东北郊湾头镇,湾头镇因盛长茱萸树,故古时曾名茱萸村、茱萸湾;又因古运河至此转弯,故又名湾口、湾头。茱萸湾是古运河从北面进入扬州市区的门户,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乾隆帝六次南巡都经过这里。唐代的茱萸湾 还是国对处往来的一个港口。唐诗描绘了这里的水色风光:“半逻鸢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不论在四时哪个季相,或携友或举家作客茱萸湾公园,您都会亲自感受到“生命的常青树――植物”带给您的天赐美景:春季桃花笑靥、夏季芙蕖朵朵、秋季金桂飘香、冬季腊梅傲雪。四时季相的相序变化,似一幅幅合着天时良辰绽开的`水墨画景,如此美妙和谐地定格在茱萸湾这块充满绿意的土地上,
资料
??茱萸湾公园千顷绿地由诸多绿色植物自身作围合元素,构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令人心醉的植物美景。诸如“荷风曲桥”、“梅山春深”、“芍药婵娟”、“寒梅傲雪”、“茱萸古韵”等。这些典型植物美景独特的体量不同于传统的私家花园占地较小的局限性,其意境的开放性已经能够接待合乎现代旅游理念的大型团队游览观赏。这些典型植物美景构成的水墨画般的整体效果,虽由植物自身围合的局部空间相加构成,却又大于整体的空间效果,使您在游览茱萸湾公园“植物王国”时真正能够亲自体验到那种绿杨城郭的如梦意境。
??千顷绿地点缀的亭台楼阁,十分巧妙地掩映在“绿海”之中,以藏为主,偶露芳容,表现了传承华夏造园文脉和合乎时代潮流的高度和谐,是当今生态园林展现植物形体美、线条美、色彩美的佳作名园。正是由于植物美景对四时相序表现出的非亭台楼阁那样的人工痕迹和时代烙印,四时植物美景都表现出了特有的非人工的寓意,有着简单、本质,却异常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越接近植物美景的自然本质,就会越受到自然的熏陶,这正是茱萸湾生态园林公园独特的魅力!
篇8:九九重阳节插茱萸
有关九九重阳节插茱萸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今天小编为您介绍重阳节的传说、习俗,一起去了解一下重阳节!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祭祖
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国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重阳登高,与古人的祭祖活动密不可分。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先秦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古时因耕地资源少,加上有讲究的人家要看龙脉堪风水,通常墓地会选在山上,所以祭祖一般要登高。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不仅仅要将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下去,而且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孝敬自己的祖先自己的亲人,让传统的孝爱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篇9:重阳节要不要佩茱萸
重阳节佩茱萸知识
重阳节要佩茱萸,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重阳节来历
我们的先人将重阳看作是吉祥、长寿的节日。由于“九”是从“一”开始的个数最高数,古人将“九”看作是吉祥、长久的“至数”、“阳数”,称农历九月为“阳月”,九日为“阳日”。九月九日恰是“至数”相遇,两阳重叠,故而得名“重阳”。
重阳节登高,一般认为始于东汉。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跟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将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这天,桓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桓景家人听师言而得幸免。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夕,靠近山岭的人家为免遭天祸,便纷纷登山避邪。而居住在平原的百姓,由于无山可登,就在重阳这天,在自制的米粉糕上插上一面彩色三角旗,用“吃糕”代替“登高”,用三角旗代替“茱萸”,以示登高避邪之意。久而久之,重阳登高的习俗便沿袭下来。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篇10:重阳节插茱萸是什么寓意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祀、避邪之物,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曾经佩戴茱萸首饰,于重阳日登高畅游,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文人们于重阳结伴出外登高赏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几十位诗人均有吟唱重阳登高及插茱萸的诗。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避除邪恶之气。
篇11:重阳节插茱萸是什么寓意
重阳节插茱萸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人心害怕却又毫无办法。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
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
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终于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艺。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回到家乡后,恒景按仙长的叮嘱,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意欲祸害人间。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青龙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实践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重阳节茱萸介绍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山茱萸又叫山萸肉、山芋肉,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演变为茱萸。
篇12:重阳茱萸节作文
重阳茱萸节作文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我们家乡,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大人们会在重阳节去扫墓,拜祭先人,祈求先人的祝福。另外重阳节也叫做老人节,我们晚辈要在重阳节那天给老人们送上祝福,表现我们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护之情。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茱萸的古诗】相关文章:
1.九九重阳节插茱萸
6.立春古诗
7.四季古诗
8.送别古诗
9.《乡愁》古诗
10.江南 古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