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创始人科学家名人故事
“御白而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元素周期表创始人科学家名人故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元素周期表创始人科学家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元素周期表创始人科学家名人故事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科学家名人故事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着《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虽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门捷列夫开始编写一本内容很丰富的着作《化学原理》。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他准备了许多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他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
1869年3月1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化学界通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属性越强,越是向上金属性越强。同主族元素,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大,金属性越来越强。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系数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小,非金属性越来越强。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篇2:中外名人科学家的故事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
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
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
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
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中外名人科学家的故事2:比上帝还挑剔的人——泡利的故事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生于19,1958年就去世了。他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他在1924年发现的,对原子结构的建立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的影响。
泡利在19岁(19)时就写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才3年,人们认为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从此他一举成名了。
关于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
一次,在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象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的开幕式报告除外。”
另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泡利对他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但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在物理学界还曾笑谈存在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
而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通常表示一种非常高的赞许。一则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把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道:“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
篇3:宅急送创始人陈平再创业名人创业故事
宅急送创始人、有着“中国快递之父”之称的陈平,他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994年,陈平和几个朋友赤手空拳在北京做起了送快递的买卖,冬天大家要在平房里围着一个铁皮炉子煮东西吃,夏天谈事情得钻到蚊帐里躲着苍蝇、蚊子和臭虫。当时他34岁,刚刚从日本归来。3月,和大股东不和离开宅急送后,他成立了“星晨急便”,开始第二次创业。此时他年近50。
宅急送从创立到收入13亿的顶峰时期,花了时间。而对于第二次创业,陈平只给自己“三五年”时间:“到,也就是我55岁生日的时候,如果没有成功,我就认命。”
他把自己所说的“成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建立物流网络,重点省市覆盖到乡一级,非重点省市覆盖到县级;第二,针对电子商务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开发的四个产品使用并完善,三流闭合的生态圈做到无缝连接;第三,企业产生一定行业和社会影响,向资本市场迈进。
陈平不认为自己“三五年要成功”的目标是操之过急。“宅急送的成功是花了十几年时间,可当时的创业属于‘四无’:无资金、无项目、无经验、无人才。现在钱也有了,经验也有了,什么都有了。”
陈平所说的“钱有了”,是指从宅急送走的时候,他的两个哥哥――董事长陈东升和总裁陈显宝给他的一笔钱,外界称有3000万。同时他还在和风投接触。掌管宅急送时陈平已经积累了和PE(私人股权)、VC(风险投资)打交道的丰富经验。
陈平出走时,有一帮宅急送的人员跟随,或许就是他所说的“有人才”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有项目”,陈平称星晨急便的业务核心,就是电子商务配送,这里的电子商务也不止是网购,而且包括了店购、网购、申购、3G手机购物和DM购物,有他的话来讲,电子商务不是“一指残”而是“五指通”。
宅急送的标志是一只猴子拿着包裹攀援,而星晨急便的标志则是猴子同时抱着包裹和一只小猴。和“宅急送”这三个字一样,“星晨急便”也充满着日本语言的特点。有人说,星晨急便处处有着宅急送的影子,但陈平坚决认为星晨急便和宅急送做的事情不一样。“十几年过去了,我要再创业不做一般的快递公司,因为已经有很多了,我再做就是浪费资源。”陈平说。
“飞机上天、公司上市、企业上榜(500强企业榜)”是陈平为宅急送设定的理想,谈及这个著名的理想,他坦言这“带有浓厚的传统企业色彩”,并且“已经不合拍”。二次创业,他的新理想是注重客户体验,把一切不好用、不方便的地方改掉;让企前无店铺、后无库房,不愁卖货。
外界经常这样评论陈氏兄弟:陈平满脑子新点子,有闯劲儿,热情;陈显宝老道稳重,稳扎稳打。
陈平自叹,经过了宅急送这一番波折后,他的性子也变了,“不那么急了”。以前的陈平,脑子里天天有想法,一有点子就要马上执行,给属下下任务,完成不了就要吼,要叫。“下边的人还没领会,就被催着去做,囫囵吞枣,很多好想法都没能执行,浪费掉了”。
宅急送成立不久的时候,还没有实力招足够的小件派送员,就模仿日本快递公司签“代售点”,让商店、学校、宾馆等帮着收货。在陈平的“吼叫”中,下面完成任务一样签了一批洗脚房、小超市,拿着数字来交差,但没有对代售点的培训方案,如何收货,如何称重、收多少钱,派货如何签收等等,结果没有能真正执行下去。
“现在我又做代售点,这回肯定能成功。”陈平说,这回他把这个想法详细将给下属,大家开会讨论,把每个环节细化。
这是陈平总结掌舵宅急送时的教训。“另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股权可以稀释,但在企业未正规到自我运行时,决策权和管理权一定要牢牢掌握。”陈平说。
但他始终都认为,自己在宅急送的间,“没有任何方向性的错误”。
篇4:麦当劳创始人克罗克的名人故事
麦当劳创始人克罗克的名人故事
雷.克罗克(1902~1984)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不只是在美国,在世界其它地方也会时常听到他的名字。
因为他的事业——麦当劳快餐业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他的创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也激励着梦想成功的从事着其他职业的人。
在美国,雷.克罗克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人们认为他是重要新产业的创始人,在商业界他的地位是无人企及无人企及:没有人比得上。的。有人将他的事业与洛克菲勒的炼油业、卡耐基的钢铁工业以及福特的汽车装配相比拟。
他的经历是丰富而痛苦的。他曾经靠演奏钢琴来谋生,也当过推销员,还做过销售经理。他自己也办过一个小公司,事业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以常人而言,他该躺下来休息一会了。但是,1954年,52岁的克罗克,为生命立下了最大的 ,他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工作,为麦克唐纳兄弟推销麦当劳快餐店专营证,并且自己在伊利诺斯州开业了一个麦当劳快餐店。他的麦当劳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困难,也曾负债累累,也曾面临领导层分裂的危机。但是克罗克毕竟是克罗克,他不怕困难,面对各方面压力,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加上自己的智慧,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终于他的麦当劳快餐店在不长时间里便风靡(mí)美国,遍布世界。
小小商人19,雷.克罗克出生在芝加哥西部的一个名叫奥克帕克的小镇。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路易斯.克罗克是西部联合公司的雇员。父亲的经历也是十分艰苦的,老克罗克12岁时就开始为这家西部联合公司工作。
母亲罗斯心地善良,小克罗克一家称她有一副菩萨心肠。
在高中的时候,他开始尝试实现自己童年的幻想。
当他激动地跑回家,向家人宣布他的出色的主意时,全家笑他“丹尼空想家”。小伙子正值血气方刚,他受不了这个。于是他开始动手了。
他幻想过摆一个卖柠檬水的摊位。于是,在暑假里,他设立了一个。虽然这耗费了他大量的气力和时间,但是他那次丰收了——他卖掉了许多柠檬水,他也体验到了成功后的成就感。
卖过柠檬水后,下一步,他该干什么呢?这个少年,他开始实现他的童年时的另外一个梦。
在上个学年的夏天和每一天的午休时间,克罗克都是在他的叔叔厄(è)尔.爱德豪的店里度过。
那个时候,他叔叔的店里开了一个冷饮专柜,克罗克是在冷饮专柜工作的。他的工作内容是向别人推销圣代。
那个时候,他的工作动力是明确的,他要多挣钱,他要开一个店。于是他更加拼命工作,他努力钻研推销技巧,他在那个时候,学会了用微笑和热情去影响人。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能阻止他赚钱的欲望。而且,他要把钱一分一分地存起来。终于在银行里,他有了一笔足够的存款。
那时候他的气派和勇气是令人称道的。他,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家伙俨然象一个大企业家。他到处张罗,又去找了两个朋友,因为这两个朋友有存款。他们每个人投资100美元,租了一间房子,房租当时是每月25美元。他们开始采购货物,这个小店里有活页乐谱、新奇的乐器,如奥卡利那笛、口琴、克罗里里琴等。他们出卖这些。
同时,这个店里也有其他的项目。克罗克开始实现童年时的那个梦,他成为该店的钢琴演奏师,
只是他并不是十分满意。虽然他搞了许多演奏,也唱了许多的歌。但是他们的生意并不兴隆,他们只卖出了一点点东西,他们的生意太少了。而他们的房子是按月租赁的。
他们只支撑了几个月,这个店就黄了。店里的货全卖给了另外一家音乐商店。
完了,一切就这么结束了。克罗克这个少年当年痛苦了一阵儿,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创业真的不容易。此后,他的“商业生涯”便告一段落。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他越来越烦。
那时候,他也受不了那种沉重的学习压力,他需要成功,而学业上却没有长进。于是他就有了退学的打算。
一战爆发的时候他才15岁。但是他也入伍了,他虚报了年龄是想逃脱学校里的功课。他加入了红十字救护车队,成为一名驾驶员。
一战结束后,他又回到了芝加哥。他的父母再次苦心地劝他去读书。他去了,其实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但是他总是缺课。
他喜欢去外面搞推销,弹钢琴。干这些事时他如鱼儿得水一样欢乐而且精力充沛(pèi)。在19的时候,他一周就可以赚到25美元或者30美元了,无论如何,这是不错的收入。日后,没有多久,他开始比他的'父亲赚钱多了。
他认为他没有必要再念下去了,他终于离开了学校。
在这一段放荡的日子里,他还是拼命地找工作。他认为他的生命中不能没有工作。有一次,有一个人向他介绍了一份工作。他喜滋滋地去了。那是一个夜总会,介绍人对他说,那里需要像雷.克罗克这样的演奏者。
因为他太需要工作了。他不顾一切地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
那一次他及时赶到了夜总会,那时已经是晚上9点了。
雷.克罗克受骗了,原来那是一个妓院,克罗克匆匆演奏完了,就拿着工钱跑了,此后他再也没有去过那个地方。
此后,他又干过一些推销,但推销的东西是吊袜带和床垫上的玫瑰花苞。他觉得他不感兴趣,便又放弃了。后来,他就在密歇根州的波波莱克的一个乐队中找到了一份演奏工作。
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埃塞尔.弗来明的姑娘,这个姑娘成为日后他的第一个新娘,并一起共同生活了35年之久。
一个不断变换工作的人1922年,雷.克罗克与埃塞尔.弗来明结婚了。结婚之后,克罗克开始推销莉莉纸杯。初始推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尽管,克罗克的口才是一流的,但他当时也是处处碰壁。
那时候,他拿着样品向餐馆老板推销,而这些老板却摇着头说:“不要。玻璃杯要比它好。”
他又向冷饮柜的老板推销,他把纸杯子的好处说尽了。但由于当时他一点经验也没有,推销工作进展不大。
他从早晨到下午五点乃至于五点半,他一直漫步在他推销区的人行道上。紧接着下午六点他还要有另一份工作。这是在奥克帕克的WGES公司广播电台弹钢琴。演播室在奥克帕克的阿姆斯旅馆,这与他的居住地仅隔几个街区,但他却常常是彻夜不眠,根本回不了家。后来,因为雷.克罗克干得不错,他成为WGES电台的专职钢琴师。这样,他一天就有了两份固定的工作。
这种生活是有规律的,一般只有在星期天他才会有一天的休息,因为白天莉莉纸杯厂放他一天假。但晚上他还要去电台工作几个钟头。
星期一的电台没有节目。这个夜晚对于电台而言是一个“安静的夜晚”,但是对于克罗克而言却是个例外,因为他还有演出任务。
篇5: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200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
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篇6: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200字
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爸爸看到儿子自制的土电报机还真能用,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孩子也不简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爱迪生晚上道电报实验了。后来爱迪生经过艰苦地努力,终于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
篇7:科学家名人励志小故事作文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学子走出国门,学习最先进的知识报效祖国,而在这些学子之中,有一位勇敢的指出自己老师也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阿加尔老师的错误。
几年前,她报考了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加尔的博士生。阿加尔教授每隔四五年才收一名研究生,所有报考的学生都很珍惜这次机会。可轮到彭倚云口试时,她却直率地陈述了与教授不同的学术观点。教授十分生气,禁不住大声斥责道:“你难道认为我会收一个反对我的观点的研究生吗?”彭倚云想:反正我也没有希望被录取了。干脆,就豁出去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几天后学校宣布,阿加尔教授决定,把这难得录取名额以及奖学金授给彭倚云。
阿加尔对这位顶撞自己的学生说:“你看,我的孩子。你和我争了两个小时我还是决定录取你。为什么呢?因为我要你在我的支持下充分反对我的理论。要是事实证明你是错的,我当然很高兴;要是我们都对,我更高兴;要是你对了,而我错了,哈!想不到吧!我会特别高兴。因为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有希望!”
看到了吧朋友!只有勇于指出老师的错误,才能更好的学习,我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对于老师的错误不敢勇于指出,每次话都到了嘴边,有活生生给咽了回去,我相信通过彭倚云的故事我们以后遇到错误就会勇敢地指出来啦!加油!
篇8:名人故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名人故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满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之后母亲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23岁毕业于着名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
1687年,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着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着名的运动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17,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
牛顿61岁那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此后年年连任直至逝世。作为举世公认的、最卓越的科学巨匠,他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逝世了。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他被葬在了英国国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篇9:名人故事之 Jon S. von Tetzchner:Opera创始人
在硝烟弥漫的浏览器大战中,Opera在移动领域的作为让人刮目相看,这绕不开Jon S. von Tetzchner的功劳,他是Opera的灵魂人物,
冰岛出生的Tetzchner在挪威完成大学学业,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此后,进入挪威国家电信巨头Telenor公司工作。在那里Tetzchner与日后的创业伙伴Geir Ivarsoey在同一个研究组工作开发ODA,一种基于标准的文件存储修复系统。尽管这个系统没有被广泛应用,但是它的高效率与灵活性带给Tetzchner他们不少启发,于是他俩决定自行开发一个能实现多结构的网络浏览器。1995年,Opera Software ASA公司成立,并对外发布新的浏览器MultiTorg Opera。很快,这款浏览器就因为强大的多页面浏览性、Hotlist、工具栏等设定而备受关注。
如果只凭技术优势就想要在微软垄断的浏览器市场存活是非常不容易的。初成立的Opera势单力薄,根本没进入微软的法眼。据调查,整个美国87%的浏览器市场被微软占据,13%是Netscape的拥护者,强大的用户习惯使得大多数人不会去尝试别的软件,尽管从1995年起下载和使用Opera的人数逐年飞涨。如果不强化市场运作、不开辟新的战场,Opera就只能永远活在微软的阴影下。
Tetzchner的策略是“用两条腿走路”:桌面浏览器与应用扩展。为了推广Opera桌面浏览器,Tetzchner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市场营销模式。他允许用户免费下载和升级Opera浏览器,但免费的午餐是以添加广告为代价的。如果想获得干净的浏览空间,用户只要付费就行了,而且价格便宜而灵活:个人用户39美元,学生或老人20美元,批量购买15美元,等等,
同时,跟google等搜索引擎开展业务合作,获取现金回报。但是,无论付费或不付费,Opera浏览器始终坚持带给终端用户最简易的操作、最强劲的功能和最快的速度。
Tetzchner更有远见的做法是开辟手机以及其他互联网接入设备市场。介入这块市场Tetzchner有充分的理由:嵌入式互联网设备受内存的限制,因此在这些设备上运行的软件相应地也应当缩小比例;Opera小而快,完全按W3C标准设计,适用于各种操作平台,所以受到各种嵌入式设备生产厂商的欢迎。如今手机市场蓬勃发展,曾经在PC领域呼风唤雨的微软是否能压倒Opera,还真的说不清。
Tetzchner自信地说:“现在我们无法在桌面市场有大作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互联网外设市场的领导者。”当然,“去微软化”的标志也是很好的宣传手段。“我们告诉这个产业中的人们,‘到计算机制造商那里,问问它们同微软打交道时愉快吗?’。”利用外设制造商们对微软的犹豫与不信任,只要Opera提供和微软一样好的解决方案,人们就会选择Opera。
互联网外设市场的热烈反应证实了Tetzchner的决策正确。2003年,Opera公司有70%的收入(约八百多万美元)来自于发给手机、互动电视及其他非电脑设备执照商的软件授权许可。Opera的客户包括一些响当当的公司,如IBM、Nokia、Motorola以及Canal+ Technologies(一家专门将小型浏览器编入手持设备、机顶盒及其他产品的法国公司)。“如今这些公司不再依赖微软了,而且未来他们也不愿如此”,Tetzchner说道。
事业蒸蒸日上的Tetzchner如今很难抽出空踢足球或是收集古董电脑。他怀揣着更大的梦想,他憧憬着有一天所有的浏览器,当然包括Opera在内,将会出现在从汽车到其他所有的应用设备上。
来自:blog.csdn.net/programmer_editor/archive/2006/11/27/1417019.aspx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科学家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8.科学家的故事作文
9.名人智慧故事
10.名人经典笑话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