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歌诀(网友来稿)
“shinena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诗鉴赏歌诀(网友来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古诗鉴赏歌诀(网友来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古诗鉴赏歌诀(网友来稿)
古诗鉴赏歌诀(网友来稿)
河北永年二中语文组 李现考
古诗鉴赏不畏难,
考纲要求烂心间。
表达技巧和形象,
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
神游于古想联翩。
诵读咏叹兴会至,
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
押韵也使语序缠。
语言风格有特质,
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
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
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
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
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
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
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
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
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
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
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
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
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
虚实结合更鲜明。
双关互文兼对仗,
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
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
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
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
思亲怀乡拟不差。
故道长亭别情重,
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
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
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
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
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
读品思评四步法。
如今识尽个中味,
居高临下六分抓。
作者邮箱: hdlxk@eyou.com
篇2:古诗鉴赏的歌诀
有关古诗鉴赏的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
二看作者悟情志
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
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经表现是现实
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
北魏风骨颇大气
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
南朝爱情缠绵意
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
李诗浪漫杜现实
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
初唐清新有四杰
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
豪放、婉约两分枝
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
低吟“廉颇老矣”
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
元代诗型有变异
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
锋芒毕露抒胸臆
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篇3:诗歌鉴赏如何编成歌诀
学习离不开记忆,如何记忆,自己要善于摸索、总结。如记忆鲁迅的小说,只在篇名之间添几个字,形成有一定意义的句子,组成歌诀,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呐喊》收了14篇:《孔乙己》在《故乡》吃《药》写《狂人日记》;《明天》天讲《阿Q正传》和《头发的故事》;为《一件小事》,《兔和猫》闹了《**》;《端午节》演《社戏》——《白光》和《鸭的喜剧》。
《彷徨》收入11篇:《在酒楼上》《祝福》是《幸福的家庭》;《孤独者》《伤逝》令人同情;《长明灯》下《高老夫子》被《弟兄》《示众》,只因偷《肥皂》导致《离婚》事件。
《故事新编》8篇:《补天》须《奔月》,《理水》还《采薇》;《铸剑》《出关》去,《非攻》《起死》归。
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牢牢记住十九部中国古典名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这首二十八个字的`小诗中,第一句诗“东西三水桃花红”:“东”指《东周列国志》;“西”指《西游记》;“三”指《三国演义》;“水”指《水浒传》;“桃花”指《桃花扇》;“红”指《红楼梦》。第二句诗“官场儒林爱金瓶”:“官场”指《官场现形记》;“儒林”指《儒林外史》;“金瓶”指《金瓶梅》。第三句诗“三言二拍赞今古”:“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今古”即《今古奇观》。第四句诗“聊斋史书西厢镜”:“聊斋”指《聊斋志异》;“史书”即《史记》;“西厢”即《西厢记》;“镜”即《镜花缘》。
篇4:诗歌鉴赏如何编成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时代、流派要牢记。诗经表现是现实,楚辞浪漫多比喻。汉代乐府很灵活,北魏风骨颇大气。两晋山水寄情意,陶潜首推属第一。南朝爱情缠绵意,北朝边塞铿锵诗。唐代鼎盛两高峰,李诗浪漫杜现实。白诗兼备李杜风,无题含蓄李商隐。初唐清新有四杰,南唐哀婉数李煜。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两分枝。苏词、辛词多豪放,婉约首推李清照。元代诗型有变异,曲中可寻诗痕迹。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古诗源远一脉承,多吟、多背、多深思。
学习中,如能灵活地编歌诀巧记,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编的过程也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在编的过程中,有些知识就掌握了,或编成之后念两遍就记住了。例如学习“修改病句”时,学习了修改方法后,可与同学一起总结知识要点,编出《修改病句“十看”歌》:
一看语义贯通否,前后矛盾是常病;二看成分残缺否,主干枝叶辨分明;三看用词恰当否,词性词义和褒贬;四看搭配恰当否,主谓谓宾最常见;五看语法合理否,习惯说法要考虑;六看修饰恰当否,定主状谓配合好;七看联络适宜否,关联词语用妥当;八看是否有歧义,表意明确是宗旨;九看否定词几个,单是否定双肯定;十看是否有杂糅,句式单一表意明。
歌诀编好了,有关知识基本上也就记住了。当然,歌诀可以是七字句、六字句、五字句,也可以是四字句,只要押韵,便于诵记就好。例如文言翻译方法,按照“换、留、增、删、调”的五字经,可以归纳编写出如下《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动人的韵文,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借助它来帮助记忆,确实是个好办法,有兴趣的不妨一试。
篇5:古代诗歌鉴赏歌诀
总纲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注释明暗示;
三看题材定类型,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作者悟情志,六看句式理意趣;
七看背景知来历,八看典故解用意,
其一
风格流派要记熟,时代手法挂心头。
诗经表现是现实,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北魏风骨大气多;
两晋山水寄情意,陶潜首推属第一;
南朝爱情缠绵意,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李诗浪漫杜现实;
乐天兼备李杜风,禹锡无题含蓄风;
初唐清新有四杰,后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蕴深情;
豪放当属苏辛词,雄健旷达显真功;
婉约首推李清照,国恨家愁缠绵妙;
元代诗型有变异,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
古诗源远一脉承,多吟多背多思功。
其二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
思想内容和评价,形象表达和语言;
反复诵读加咏叹,语言突破是先端;
质朴清新也奇妙,简练隽永意味高;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寄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蕴意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凉,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举尽,骚人寓意话衷肠。
其三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呈,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意更高;
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
古道长亭别情发,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嗟讶;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结束语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
倘若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把分抓!
付雨皓
[古代诗歌鉴赏歌诀]
篇6:作文歌诀
开头
文章开头很重要,变化多端挺奇妙;开门见山最易学,不必东转又西绕。
选材
作文选材要认真,注意观察动脑筋;要选精华动人事,下笔才能如有神。
主题
叙事抒情或描写,生动形象又简洁;写来写去不可忘,主题思想要明确。
立意
文章立意先要准,分清对错再求新;要从模仿变创作,不说假话只求真。
结构
题材若像血和肉,文章骨架是结构;动笔之前要想好,层次逻辑分先后。
炼字
炼字就像拣沙粒,写完初稿反复吟;多余废字不可要,关键好字值千斤!
造句
造句就怕老一套,活的语言动人心;日常听到好句子,积累起来写进文。
剪裁
做衣服,讲剪裁,写完文章要修改;哪该简略哪该详,全凭增删巧安排。
细节
提高写作靠勤学,关键时刻讲细节;选准典型写真切,画龙点睛才叫绝。
结尾
好的结尾味无穷,坏的结尾意不明;千变万化不离宗,完成主题笔就掉。
篇7: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专题
第三讲 意境
第四讲 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五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二、知识梳理
(一)炼字技巧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表达技巧的内容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3、表现手法:
(1)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四)、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三、解题方法
答题指津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题示例: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这首诗以精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见长。请联系全诗,对划线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人想象卷起的芭蕉叶(2分)像一封深藏着美好情愫密封的少女书信(2分),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2分),使美好的情愫显露在无边的春色中。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
(1)一、二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流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鹤?
参考答案:(1)运用对比,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构成对比。流露出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
(2)诗人写“冲天而上的鹤”,将天高气爽、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
答案示例:诗歌第二句以红叶青山的美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第四句描写满天风雨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参考答案:(“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 刘攽 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生动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请写下你自己对三四句的赏析。(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篇8:古诗鉴赏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宋·周邦彦
篇9:古诗鉴赏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 二年级3班 王一品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写的。诗中的黄四娘家在四川的成都,诗中写到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千万朵硕大的鲜花把枝条都压弯了,花丛中成千上万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嬉闹玩耍,久久不愿离开,自由自在、漂亮娇美的黄莺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声,真是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
2002年五一的时候,我们全家游览了成都的杜甫草堂,草堂里到处都是鲜花、树木、翠竹,景色非常美丽,我还在大诗人杜甫的雕像前照像留念呢。
指导教师:姚兰
【古诗鉴赏歌诀(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古诗鉴赏
2.江南古诗鉴赏
3.古诗春晓鉴赏
4.古诗鉴赏示例
5.蝶恋花古诗鉴赏
6.忆江南古诗鉴赏
7.寒夜古诗鉴赏
8.古诗《咏柳》鉴赏
10.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