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擂圆回忆诗歌
“一株小小向日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冬至擂圆回忆诗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冬至擂圆回忆诗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冬至擂圆回忆诗歌
冬至擂圆回忆诗歌
冬至不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
却是一年中最漫长的'一夜
冬至擂圆是儿时期盼的美味
一家团圆,围着一盆炭火吃擂圆
炭火哔剥有声,温暖而遥远
那是很多年前冬至的记忆
过了冬至黑夜就逐日变短
吃了冬至擂圆就要长一岁
外婆在世的时候
会摆上八碗八盏
让我拜一拜土地和祖先
保佑聪明伶俐,快长快大
而今外婆是否也回来坐坐
擂圆的味道一如当年吗
也许人短暂的一生
不是用来忘记
而是用来回忆
注:冬至夜,临海家家户户祭天祭祖吃“擂圆”,民间亦有“吃了擂圆大一岁”之说。“擂圆”是用糯米粉做成盅口大小的团子,煮熟后热腾腾地放在红糖桂花芝麻豆黄粉里拌滚,这个过程临海方言叫“擂”,故名“擂圆”。糯软香甜的“擂圆”再配上大鱼大肉,自然吃得又饱又美味。
篇2:擂沙圆
擂沙圆是上海市乔家栅点心店的汉族传统名点之一,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煮熟的各式汤团上滚一层擂制的干豆沙粉而成。既有汤团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无汤水,便于携带,冷热皆宜,别具特色。有色有香、热吃有浓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软糯爽口,携带方便,一直深受游客的欢迎。
目录简介典故原料做法收缩展开简介在煮熟的各式汤团上滚一层擂制的干豆沙粉而成。既有汤团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无汤水,便于携带,冷热皆宜,别具特色。乔家栅点心铺经营的擂沙圆是将崇明县大红袍赤豆煮熟后磨成沙,晒干后即成紫红色的粉,然后,把包有鲜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馅心的糯米汤团煮熟,沥干水分,滚上一层豆沙粉。这种汤团,有色有香、热吃有浓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软糯爽口,携带方便,一直深受游客的欢迎。
典故乔家栅是个地名,原指上海城内乔家浜(今乔家路)上的一个居民点。因周围有栅栏相围而得名。清朝末年,有人在这里开了间糕团点心店,即以地名为点名。乔家栅点心店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各类食品中尤以“雷沙圆”享誉沪上,于是乔家栅也就成为上海著名的`地名之一。上个世界三十年代,由于市政发展的原因,乔家路位于城内偏僻处,点心店的生意逐渐清淡,延至四十年代,有人见乔家栅点心店的生意不错,也在西区拉都路西爱咸斯路(今襄阳南路永嘉路)口开了家“乔家栅点心店”,专门制作和销售高级精美点心。由于此处地段市口优于城内乔家路,不久人们便以店名为地名,称这里为乔家栅。后来为区分二者,一般又分为南市乔家栅和西区乔家栅。解放后,1956年,地处南市西门的“鸿运楼菜馆”因支援内地建设而迁出,乔家路的乔家栅点心店遂迁往西门该菜馆原址。因为这是地处闹市,于是西门口的乔家栅点心店又成为上海名店。人们又以店名称地名,把西门的乔家栅点心店附近叫做乔家栅,原乔家路的乔家栅鲜少使用。 相传清朝末年,上海城内三牌楼(今三牌楼路)有一位开汤团店的雷氏老太太,为便于顾客把熟汤团带回家进食而找到了窍门,即把煮熟的汤团捞起,投放在炒熟的赤豆粉中搅拌,使汤团外层沾满红色的豆沙粉。这样汤团不再带汤,携带方便,热吃冷食悉听尊便,故名“雷沙圆”。上海乔家食府创设后,大宗生产这种雷沙圆。该店还改进制作方法,将赤豆粉炒制成干沙后,再用十七眼筛筛过,使赤豆粉更加细腻,熟汤圆沥干水分再投入粉盘擂滚,成品呈紫红色,清香软糯,深受食客欢迎。乔家栅食府遂将“雷沙圆”改名“擂沙圆”,成为上海传统小吃之一。
原料赤豆(红豆)1000克、煮熟的各式汤团100个 擂沙圆品种有鲜肉、豆沙、芝麻等。其色粉红,豆香浓郁,软糯爽口,携带方便。
做法一、将赤豆洗净煮烂,磨成细粉,压于水,使之成块状豆沙,搓散,在烈日下晒,约两、三天,豆沙成小粒硬块(也可用烘箱烤干),水分完全蒸发,冷却后即可收藏保存待用。 二、使用时,取出用微火炒30分钟,使豆沙小块散如芝麻大的细干沙,取出再磨,磨细,用17眼箩筛过,粗粒再磨,弃去豆壳,成粽黄色擂沙粉(擂沙粉要现炒现用,久置不用则香味散失)。 三、将煮熟的各式汤团沥去汤,滚沾一层擂沙粉即成擂沙圆。
篇3:冬至圆是什么意思
冬至圆,又叫汤圆,是冬至日吃的汤圆专称。
冬至圆 - 做法
先用优质糯米水浸水磨,沥成团块,再用黑芝麻、猪油(纯板油)、绵白糖、桂花做成馅子(也有用豆沙、白糖),用手搓成圆形,然后放入沸水中煮,待汤团浮起水面,再加少量冷水煮熟,吃起来香甜滑糯俱全;或用肉丁、香干、笋丝、葱花作馅,或蒸或炒,各有风味。“冬至大如年”,吃了冬至圆,年龄又长一岁,阖家团团圆圆吃汤圆,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地区汤圆:
宁波的汤圆:
猪油汤圆据考证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猪板油剔筋、膜,切末斩碎,放盆中加白糖,芝麻粉拌匀揉透,搓成 猪油芝麻馅心小圆子。水磨粉加水拌和揉搓成光洁粉团,捏成酒盅形,放入馅心,收口搓圆成 汤圆。锅内清水烧沸,放入汤团煮三分钟后,待汤团浮起时加入少量凉水,并用勺推动以防黏锅。再稍煮片刻,待馅心成熟,汤团表皮呈玉色,有光泽时,即连汤舀入碗中,加入白糖,撒上 桂花即成。猪油汤团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汤团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鲜爽可口,令人称绝。
广东潮汕的汤圆:
四式汤圆先将 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
山东的汤圆:
芝麻枣泥汤圆
先将大红枣煮熟去核并捣成泥状,猪板油去膜用刀拍碎,
两者加白细砂糖搓成馅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小汤圆,
芝麻炒熟和白细砂糖研成细末成炒面,
将煮熟的小汤圆在炒面中滚一圈即可,吃时油润绵软。
上海的汤圆
擂沙汤圆、酒酿汤圆、雨花石汤圆
擂沙汤圆是上海著名小吃,已有70多年历史。以 大红袍赤豆煮熟磨细,将带馅汤圆煮熟,外滚豆沙而成,其特点是形美色艳,豆香宜人。以前是先用一只内壁带有菱形纹路的缸瓦土沙盆,再用一支质地坚硬的石榴木作为磨粉浆的“擂浆棍”,往沙盆中放入炒香的干豆,如花生、芝麻或黄豆,干磨出碎末粉状的“香沙 ”;最后,煮熟的汤圆在“香沙”里滚来滚去,于是黏黏的糯米丸子黏满了“香沙”,故名为擂沙汤圆。上海满园春酒酿汤圆选细腻糯米粉为原料,放在圆竹匾中边洒水边旋转,逐渐滚成汤圆生坯。将其投入酒酿汤锅中,加白糖、桂花煮熟。该汤圆的特点是软糯有劲,酒酿味浓,甜酸可口,清香诱人。雨花石是一道貌似雨花石的汤圆,软软的薄皮配上浓稠的抹茶馅,口感有如日式草果般香滑。最难得的是薄皮上依然能做出雨花石一样的花纹。
肉汤圆
【原料】适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酱油、胡椒、料酒、姜末、冬菜末、葱花。 【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浸1一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在锅中倒入油少许,油七成熟时下肉末炒熟,加入酱油、胡椒、料酒、姜末,入味后起锅装盘。
3)熟肉末晾凉后,加入适量的生肉末、冬菜末、葱花,拌匀后放冰箱里冷冻,切成小块为馅心。
4)将面粉加入适量冰水的揉和,取一小块捏扁,包入馅心揉圆。
5)将汤元下锅煮,火不宜过旺,见汤圆浮上水面即捞出。
6)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酱油、胡椒、味精、化猪油、葱花等,冲入适量高汤,将捞出的汤圆放入即可食用。
水果什锦小汤圆
【原料】汤圆粉、任意水果、淀粉、糖 【做法】
1)用汤圆粉、温水和面,把面团揪成花生米大小的剂子揉成小丸子状。2)将水果洗净切成小粒。
3)将小丸子放进锅中煮熟,约10分钟,然后放入水果粒。
4)勾薄芡后捞出锅食用即可。
珍珠醪糟
【原料】主料:醪糟、汤圆粉、鸡蛋。调料:白糖、桂花。 【做法】将汤圆粉加少量凉搅拌成类似做疙瘩汤的小碎状,酒糟放在锅里加热,将搅拌好的汤圆疙瘩一把一把到锅里,边撒边搅拌,用文火2――3分钟,待小疙瘩完全漂来,打上碎鸡蛋花,蛋花漂起后关火,撒上桂花、白糖。
芝麻枣泥汤圆
【原料】大红枣、猪板油、芝麻、白细砂、水磨糯米粉
【做法】 1)先将大红枣煮熟去核擦泥,猪板油去膜用刀拍碎,两者加白细砂糖搓成馅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小汤圆,
2)芝麻炒熟和白细砂糖研成细末成炒面,将煮熟的小汤圆在炒面中滚一圈即可,吃时油润绵软。
芝麻汤圆
【原料】适量的糯米、大米,适量的白糖、麻酱、挑仁(压碎)、芝麻、化猪油。
【做法】
1)将糯米与大米混合(5000克糯米可加1000克大米),水浸1一2天,用磨磨细,放入布袋内,悬空吊浆,制成面粉。 2)将白糖、麻酱、桃仁、芝麻、化猪油和面粉混合拌匀,制成小方块馅料待用。
篇4:冬至圆是什么
冬至圆的历史由来
古代农业社会,冬至前一两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并准备做汤圆,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压榨水份后,在冬至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来,把它搓成圆子。圆子又分为红白两种,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
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阖家围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而在我国闽台地区,人们吃了冬至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台湾着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在台湾,说起冬至圆粘门环这一节俗,还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传说,说的是从前有年冬节,台湾某地有一家三人,流浪街头做了乞丐,其中做母亲的饥寒交加断了气,女儿痛哭一场后,决定卖身葬母,可是父亲也饿得难以行走,女儿就把刚刚讨来的几个冬节圆送给父亲吃,父女推来让去好几次,做父亲的才含泪把冬节圆吃下。
临别时,父女两人约定,女儿不管到哪家打工,每年冬节都在东家的大门门环上粘附两个冬节圆,这样今后做父亲的就不会找错门了。说罢,父女抱头痛哭一场,就此天各一方了。
翌年冬节,在财主家当丫环的女儿思父心切。她心生一计,对东家说:“冬节敬祖宗,也要敬门神,这样才会迎来财神。”东家很迷信,听罢也觉得有理,就叫丫环将两只糯米团粘在大门的门环上,以后也成为家中习惯。
就这样秋去冬来,五年后,父亲终于找到了在门环上粘冬节圆的这户人家,父女得以团聚。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家,但每到冬节,父女俩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总要在门环上粘上冬节圆。后来,乡亲邻居也竞相效仿,以寄托对出远门亲人的怀念和祝福,盼望他们早日归家,久而久之,便给冬节增添了富有浓郁人情味的节俗内容。
冬至的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篇5:冬至圆作文
农历冬至那天的课上,老师准备了食材让我们做汤圆。材料有糯米粉、芝麻馅和温水。老师先跟我们讲了冬至的习俗,原来这一天,我们台州人要吃冬至圆,大家听了都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试了。
开始做圆了,首先拿出糯米粉放进盆里,加入温水将粉揉搓成了粉团。然后取一小部分揉成球压扁成皮,再将芝麻馅揉成团,放入皮中,把它包紧后搓圆即可。可这看似简单的一步,有些小朋友却笨手笨脚的,怎么都包不起来,把馅都搓露出来。最后,拿着圆子在糯米粉上滚来滚去,防止黏在一起。
开始煮汤圆啦,我们把汤圆一个一个地放入锅里。我观察发现,生的圆扔到锅里的时候,会沉到锅底,等到水烧开了,汤圆渐渐浮上来了,就代表熟了。
出锅啦!刚出锅的汤圆,热腾腾的,胖乎乎、圆溜溜,就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有时还会有几个调皮的咧着嘴巴冲着我笑笑,里面的馅都流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夹起一个,一口咬下去,好好吃,吃完了我们都还想要。
自己动手做的汤圆真好吃!
篇6:冬至圆日记200字
今天下午,我们和叔叔阿姨要一起做汤圆、尝汤圆。
汤圆圆溜溜的,白白的,小的汤圆像弹球,大的汤圆像乒乓球。汤圆咬上去甜甜的,软软的,可好吃了!可是怎么做汤圆呢?噢,原来是这样做的:先用黑黑的芝麻糊做一个小球,再用白白的面粉做一个大球,把大球按出一个小坑,把小球放入小坑里,把小坑填上,搓圆,这样,一个汤圆就诞生了!
我们做了许多汤圆,有的汤圆大,有的汤圆小,有的汤圆没有馅,还有的汤圆露出了芝麻糊呢!叔叔阿姨们把汤圆放进锅里煮,没过多久,汤圆就煮好了。等一等!现在还不能吃,要蘸上麻心粉才好吃!蘸上麻心粉的汤圆真好吃!下次我还要做许多汤圆,和小伙伴们一起吃可口的汤圆。
冬至圆日记200字
今天下午,有好几位爸爸妈妈来教同学们做汤圆。为什么要做汤圆呢?因为明天是冬至,那么怎么做汤圆呢?老师对同学们说:“先把芝麻做的麻心馅揉起成一个小圆。每一组揉五十个,再把皮揉成一团用指头搓一个凹形,把麻心放到里面去,再把整个揉成圆形,做好后叫身旁的妈妈帮忙煮。”我们这组开始做汤圆,我们拿出麻心开始揉,每个人都揉了十个。我揉到一半就觉得麻心很粘,我的手都被粘住了。我拿出皮把它压的扁扁的,妈妈给我做了一个示范。我还是做的扁扁的,我看看其他的同学的汤圆全是圆圆的,我做得每一个都一大一小,惹得我哈哈大笑。
汤圆做好了,我请储扬妈妈帮忙煮,不一会儿汤圆就浮上来了,我妈妈在汤圆外面裹上点豆沙粉,我一尝怎么苦的呢?可能是没有吃到里面的麻心,为了能吃到麻心,我把汤圆拉成两半,同学和老师都笑我。
篇7:冬至圆100字作文
冬至圆100字作文
今天是冬至,食堂有汤圆吃,我真高兴啊!我三步两跳来到食堂,只见每个窗口都排着一条长龙,小朋友叽叽喳喳地叫着像一群快乐的鸟儿。我也在窗口打了一份汤圆,一大一小,一咸一甜。我咬了一口甜汤圆,真香啊!陷里有红糖芝麻粉,我一口气就吃了两个。妈妈告诉我,吃了冬至汤圆就长大了一岁,我期盼明年冬至快点到来。
篇8:回忆诗歌
有关回忆诗歌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在这雨霏烟蒙,清露凝霜的秋日,
夜凉如水,日照露白。
我们505通信站的战友,从四面八方汇聚在QQ群。
重逢的喜悦溢于言表,滔滔的话题欲语还休。
四十二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恍若在昨天。
从浩瀚的兴安巅峰到汪洋的渤海之滨,
我们一起吃过冻硬的白菜土豆;
一起睡过上下两层的大通铺;
一起列队唱歌进食堂,围着餐桌练站功。
此景只乃军中有,别处哪能几回闻!
从兴城到承德,佟山上留下我们稚嫩的身影。
那时的我们,吃不惯粗粮,
常偷偷的把每日仅有一顿的'大米饭装满斗碗,带回机房;
那时的我们,青春萌动,
憧憬着美好的爱情,青涩的你我却连手都不敢牵碰。
从承德进新疆,我们横跨千万里,纵横东西北。
多少汗水抛洒在西部的戈壁边陲。
一路走来,
我们献出的是火红的青春,留下的是珍贵的回忆!
仍依稀记得那段早已远逝却从未消弭的岁月。
春夏秋冬我们一起度过。
穿过那清色小溪,拾取落花一朵朵;
喜乐哀愁我们曾经有过。
年少也识愁滋味,天上星星一颗颗;
森林海滩我们也曾走过。
小河淌水唱不完,满目青山一座座。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未曾想到,天南海北的战友还能相聚,
未曾想过,经久不衰的友情还能追忆!
时至今日,
我们从父母的孩子变成孩子的父母,孙儿的祖辈。
我们饱览世事的沧桑,人间的悲喜;
历经生活的顺境逆境,人生的大落大起。
我们成家立业,我们奋斗打拼,
军旅生涯锻造我们不弯的脊背。
往事越经年,故旧仍如新。
也许,安享晚年的你,已别无他求;
也许,孤独寂寞的你,还渴望一声问候;
也许,疾病缠身的你,正期盼一双援手;
也许,含饴弄孙的你,辛苦却又快乐着。
战友啊战友,此时此刻,我能想到的就是:
让我们彼此温暖,彼此珍惜!
篇9:回忆是什么诗歌
回忆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他总在你无所事事时
来搅乱你平静的生活
回忆是一位老者
他总在你迷茫、徘徊时
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回忆是你曾经的恋人
他总在你孤单、寂寞时
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回忆是你最忠诚的粉丝
总是如影随形地跟着你
不离不弃
回忆是一位杰出的画家
他总能描绘出最凄美动人的画面
回忆是作曲家
他的'曲时而欢快
时而沉闷
时而跌宕起伏
时而荡气回肠
篇10:回忆是什么诗歌
它有着最动人的旋律
最扣人心弦的词句
回忆是种特殊的遥控器
他总能控制你的情绪
让你哭让你笑
让你哭笑不得
回忆是你留在人生路上的足迹
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
是如何一步一步地
走到现在
变成这样
回忆是一面镜子
无论你怎么伪装
它都能照出最真实的你
回忆是一颗没有熟透的果子
酸中带着甜
甜里面又透着那个酸
还有那么些的涩涩的味道
回忆是一座桥,
通往寂寞的牢
那里面的某个人
某段情
回忆是一部电影
有音乐
有笑声
有哭泣的声音
也不时会有疯狂的嚎叫
回忆是我们脑海里中的一个最真实的梦
它不会因时光的飞逝而被遗忘
回忆是一张照片
虽然已久远、发黄
但是照片中的人却清晰可见
回忆是一柱檀香
那如梦如幻的青烟
便是渐渐远去的逝水年华
回忆是一杯苦咖啡
需由感情来煮
用宽容搅拌
才会散出缕缕清香
回忆是“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怅然泪落
回忆是“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然醉歌
回忆是“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恍然幽梦
回忆是“过尽千帆皆不是
晖脉脉水悠悠”的沦然肠断
【冬至擂圆回忆诗歌】相关文章:
1.《冬至回忆》日志
2.擂成语
3.冬至的诗歌
4.诗歌:青春回忆
5.学生冬至朗诵诗歌
6.童年的回忆诗歌
8.诗歌:和你的回忆
9.追梦,回忆诗歌
10.自吹自擂的擂的意思是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