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王安石《壬辰寒食》诗歌练习及答案

王安石《壬辰寒食》诗歌练习及答案

2023-04-06 07:55: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茄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王安石《壬辰寒食》诗歌练习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王安石《壬辰寒食》诗歌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安石《壬辰寒食》诗歌练习及答案

篇1:《壬辰寒食》王安石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赏析: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作者:

王安石(10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

篇2:王安石《壬辰寒食》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壬辰寒食》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 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篇3:《壬辰寒食 王安石》阅读答案

《壬辰寒食 王安石》阅读答案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觅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37岁。这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

佑四年(1052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

代官位爵禄。

1.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析。(6分)

2.“但欲老渔樵”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通过比喻写客思之愁,用春风吹拂的千万条柳枝来写愁绪之多;通过夸张写寒食之哀,用倾泪可涨冶城之潮写出悲情之重。(修辞各1分,分析各2分)

2.表达了作者希望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原因一是长兄为官有志却英年早逝,二是仕途不顺,为官不快。(情感1分,原因分析各2分)

篇4:王安石《壬辰寒食》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王安石《壬辰寒食》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觅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37岁。这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佑四年(1052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1.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析。(6分)

2.“但欲老渔樵”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通过比喻写客思之愁,用春风吹拂的千万条柳枝来写愁绪之多;通过夸张写寒食之哀,用倾泪可涨冶城之潮写出悲情之重。(修辞各1分,分析各2分)

2.表达了作者希望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原因一是长兄为官有志却英年早逝,二是仕途不顺,为官不快。(情感1分,原因分析各2分)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 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篇5:王安石《壬辰寒食》译文及注释

王安石《壬辰寒食》译文及注释

《壬辰寒食》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 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篇6:壬辰寒食阅读答案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阅读题目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7.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6.B

17.①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思乡、思亲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

②哀悼之痛。诗人在寒食节回江宁扫墓,产生了对亲人的哀悼之情。

③早衰之叹。诗人面对白发和衰老的容貌,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早衰。

④为官之苦。诗人未知为官之乐,欲过渔樵生活,表明诗人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心情。

【分析】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项,“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错误,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愁具体化,以杨柳风起兴,用春风飘飞的杨柳反衬伤春之悲。

篇7:壬辰寒食 阅读答案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阅读题目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7.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6.B

17.①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思乡、思亲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

②哀悼之痛。诗人在寒食节回江宁扫墓,产生了对亲人的哀悼之情。

③早衰之叹。诗人面对白发和衰老的容貌,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早衰。

④为官之苦。诗人未知为官之乐,欲过渔樵生活,表明诗人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心情。

【分析】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项,“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错误,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愁具体化,以杨柳风起兴,用春风飘飞的杨柳反衬伤春之悲。

篇8:王安石的诗之《壬辰寒食》

创作背景

此诗是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当时王安石三十二岁。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祐四年壬辰(1052年)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原文

篇9:王安石的诗之《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

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做官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鉴赏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篇10:壬辰寒食,壬辰寒食王安石,壬辰寒食的意思,壬辰寒食赏析

壬辰寒食,壬辰寒食王安石,壬辰寒食的意思,壬辰寒食赏析 -诗词大全

壬辰寒食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雕。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篇11:王安石《壬辰寒食》的鉴赏检测试题与答案总结

王安石《壬辰寒食》的鉴赏检测试题与答案总结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8—19题。(7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③轩冕:代指做官。

18.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9.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8、3分 B

19、4分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乡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王安石《壬辰寒食》诗歌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壬辰寒食》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2.《寒食》诗歌简析

3.《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的诗歌原文及答案

4.《老马识途》翻译练习及答案

5.《凿壁偷光》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6.《黑锅》阅读练习及答案

7.《牙膏》阅读练习及答案

8.《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9.《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10.初一病句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王安石《壬辰寒食》诗歌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