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辛弃疾爱国的诗句

辛弃疾爱国的诗句

2023-04-17 08:06: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采而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辛弃疾爱国的诗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辛弃疾爱国的诗句,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辛弃疾爱国的诗句

篇1:辛弃疾著名爱国诗句

辛弃疾著名爱国诗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篇2:辛弃疾爱国的诗句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篇3:辛弃疾的爱国诗句

辛弃疾的爱国诗句大全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辛弃疾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4、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5、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辛弃疾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青春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与青春斗长久。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更持银盏起,为君寿。

6、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7、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

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拓展: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为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的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称号。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其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与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篇4:辛弃疾写的爱国诗句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篇5:辛弃疾著名的爱国诗句

辛弃疾著名的爱国诗句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①此为出守京口时所作。  与上篇作于同时同地,同一怀古情怀,但体制不一,手法各异。前者慢词,以叠层铺叙、纵横议论见长,后者小令,以简洁明快、自作问答、巧用古语取胜。此词上下两结,一借杜诗以眼前景结,一用操语以议论作收,俱水到渠成,浑然天成。尤其下片结拍三句化用曹操语意,一气而下,对答如流,倍见功力。

②“何处”两句: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但中原故国何在?按:此两句倒装句法。神州:指沦陷的北方。

③“千古”三句:感叹古今兴亡无尽无休,犹如眼前江水滚滚东流。悠悠:迢迢不断貌。不尽长江滚滚流: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年少”两句:赞美孙权少年英雄独霸江东,称雄一时。按:孙权十九岁即继承父兄基业,故言“年少”。兜鍪(dōumóu都谋):头盔,代指兵士。万兜鍪,犹言千军万马。坐断:占据。

⑤“天下”三句:谓当时能与孙权匹敌称雄者,惟曹操和刘备。英雄曹刘:《三国志·蜀先主传》载,曹操曾与刘备论天下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耳,本初(指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后《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即据此。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历》云:曹操尝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指刘琮)若豚犬(猪狗)耳。’”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评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流离,溶进了多少血泪!这血泪包括了隆裕太后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与尊严之泪,作者感时忧事之泪,更主要的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抽象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

[难词注释]①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县西南60里。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上。③长安:诗词中常常借代京都。这首词里当然不是指偏安江左的临安,而是指北宋旧都开封,以至于北方广大地区。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1]英雄泪!

【注释】:

注一:音吻(wen3),擦拭的意思。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三十岁于建康任通判之时。词中舒发了他抗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怀。同时,作者表示,既不作只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作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作如刘备那样的英雄。其词纵横豪迈,为辛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辛弃疾 -简介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18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部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篇6:辛弃疾著名的爱国诗句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①此为出守京口时所作。 与上篇作于同时同地,同一怀古情怀,但体制不一,手法各异。前者慢词,以叠层铺叙、纵横议论见长,后者小令,以简洁明快、自作问答、巧用古语取胜。此词上下两结,一借杜诗以眼前景结,一用操语以议论作收,俱水到渠成,浑然天成。尤其下片结拍三句化用曹操语意,一气而下,对答如流,倍见功力。

②“何处”两句: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但中原故国何在?按:此两句倒装句法。神州:指沦陷的北方。

③“千古”三句:感叹古今兴亡无尽无休,犹如眼前江水滚滚东流。悠悠:迢迢不断貌。不尽长江滚滚流: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年少”两句:赞美孙权少年英雄独霸江东,称雄一时。按:孙权十九岁即继承父兄基业,故言“年少”。兜鍪(dōumóu都谋):头盔,代指兵士。万兜鍪,犹言千军万马。坐断:占据。

⑤“天下”三句:谓当时能与孙权匹敌称雄者,惟曹操和刘备。英雄曹刘:《三国志·蜀先主传》载,曹操曾与刘备论天下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耳,本初(指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后《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即据此。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历》云:曹操尝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指刘琮)若豚犬(猪狗)耳。’”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评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流离,溶进了多少血泪!这血泪包括了隆裕太后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与尊严之泪,作者感时忧事之泪,更主要的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抽象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

[难词注释]①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县西南60里。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上。③长安:诗词中常常借代京都。这首词里当然不是指偏安江左的临安,而是指北宋旧都开封,以至于北方广大地区。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1]英雄泪!

【注释】:

注一:音吻(wen3),擦拭的意思。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三十岁于建康任通判之时。词中舒发了他抗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怀。同时,作者表示,既不作只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作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作如刘备那样的英雄。其词纵横豪迈,为辛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18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部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纪念馆

辛弃疾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南,占地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一代词宗”、“义胆忠魂”6个展室。

故居和墓葬

在济南小清河畔,有一个乡镇,名叫遥墙镇,那就是名闻遐迩的`宋代杰出词人辛弃疾的故乡。他就是在那里起身,拉起队伍抗金的。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作家,他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社会文人,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辛弃疾死后葬于江西上饶的铅山县永平镇。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平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

篇7:辛弃疾经典诗句

辛弃疾经典诗句

辛弃疾经典诗句

东风夜放花千树。——《青玉案·元夕》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清平乐·村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鹧鸪天·送人》

忆对中秋丹桂丛。——《一剪梅·中秋元月》

为范南伯寿。——《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晚日寒鸦一片愁。——《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一轮秋影转金波。——《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西江月·遣兴》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老大那堪说。——《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念奴娇·梅》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生查子·重叶梅》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清溪奔快。——《清平乐·题上卢桥》

黄花谩说年年好。——《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风前欲劝春光住。——《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满江红·中秋寄远》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好个主人家。——《南乡子·好个主人家》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枕簟溪堂冷欲秋。——《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生查子·独游雨岩》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樽俎风流有几人。——《鹧鸪天》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念奴娇·赋雨岩》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临江仙·探梅》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祝英台近·晚春》

篇8:辛弃疾爱国诗词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爱国的诗句】相关文章:

1.辛弃疾著名爱国诗句

2.辛弃疾写的爱国诗句

3.辛弃疾的诗词爱国

4.辛弃疾的爱国诗词名句

5.王安石爱国诗句

6.描写爱国诗句

7.爱国古诗句

8.爱国志向的诗句

9.爱国的经典诗句

10.现代爱国的诗句

下载word文档
《辛弃疾爱国的诗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