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诗鉴赏
“Roo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诗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诗鉴赏,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诗鉴赏
岑参
塔势如涌出,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
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
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
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
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
官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
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
岑参诗鉴赏
天宝十一年(752)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
这首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及周围景色,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
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
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篇2: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篇3:唐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鉴赏
作者: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解:
1、突兀:高耸。
2、鬼工:非人力所能。
3、宫馆:宫阙。
4、净理:佛理。
5、胜因:善缘。
6、挂冠:辞官。
7、觉道:佛道。
翻译:
大雁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出,
孤傲高峻耸立好象直接天宫。
登上雁塔绝顶仿佛离开尘世,
沿阶盘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
峥嵘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
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
站在塔顶鸟瞰指点翱翔飞鸟,
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
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
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
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
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
篇4: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原文
【诗句】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苍青的松树分立于御辇驰行的大道两旁,慈恩寺的殿堂观宇多么精巧玲珑!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唐人作诗,素有互相竞赛之风。吴师道称: “岑嘉州(参)与子美(杜甫) 游,长于五言,皆唐诗巨擘也。”巨擘之间赛起诗来,气象当更可观。谢榛《四溟诗话》就评判过一次岑、杜之间的寄、答之作,以为“岑诗警健,杜作殊不惬意,譬如善弈者,偶尔轻敌,输此一着”,可见是杜甫“输”了。凑巧得很,天宝十一载(852),岑参、高适、杜甫、薛据诸人,同登长安曲江之北的“慈恩寺塔” (即“大雁塔”),先后以同题作诗,显然亦有竞赛之意。后世鉴赏家评杜诗为众作之“压卷” (见《唐诗鉴赏辞典》428页),可见这回是杜甫“赢”了。不过,子美赢得也实在不易,因为岑参素以“词丽格雄”著称,这首《登慈恩寺浮图(塔)》诗,也自有难以凌轶之处。
篇5: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原文
【诗句】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北边平原的五陵一带,千秋万代依然青烟缭绕云雾蒙蒙。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岑参是大手笔: 当其描述身居塔顶俯览四方之景时,眼底的山原、陵苑便全都生气流动、奔凑笔端了。“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以“波涛”比拟东望中的连绵群山,又以“奔走”状其起伏欲动之态,那静立的山峦,便带有了呼啸澎湃之势,滚滚而东。这化静为动的写法,与后世辛弃疾以“万马回旋”之喻,描摹“众山欲东”景象,正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后回首南望,只见四达的“驰道”,从金壁辉煌的宫观楼阙中奔出,带着苍翠的槐树影,伸向远天;那宫观楼阁,原本都巍峨入云,而今从七层塔顶俯瞰,竟渺然而小,显得何其“玲珑”可爱!最令人叹赏的,还是“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二句。“秋色”本无运动之态,但在诗人笔下,却如衔枚奔行中的庞大骑队,前后人、马,一色青碧,刚从天边涌出,转眼间已拥拥攒攒,布满了千里“关中”——把苍茫无际的“秋色”,表现得如此富于声势,这在后世,恐怕也唯有欧阳修描摹“秋声”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之句,方可与之媲美!最后写高塔之北望:“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在辽远的山原上,隐隐可见汉代的“五陵” (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那里长眠的,便是曾经以雄伟壮大的气象,崛起于中原大地的汉帝国的五位帝王(高祖、惠帝、景帝、武帝和昭帝)。然而沧海桑田,他们当年灿烂煊赫的文治武功,而今安在?只有青濛濛的云烟,还笼罩着这些孤清的墓陵,“万古”不散。这两句描摹眼前之景,而融之以“万古”青烟,抒写了诗人俯览中悠悠而生的多少历史盛衰之感。
篇6: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原文
【诗句】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群山起伏象汹涌的波涛,仿佛去朝拜大海滚滚而东。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中间八句写站在塔上所见景色,从侧面突出塔高。东面山岭连绵的波涛;玲珑小巧的.青槐、宫观;关中苍茫秋色;北原青蒙蒙汉陵。所有这些都是极目远眺尽收眼底之景。东西南北,视野广阔辽远,从所见景物之远来渲染塔高。这几句景物描写也创造了孤高、清雅的境界。
第三部分为最后两句,道出诗人的想法。身临高塔面对苍茫开阔的景色,处于清雅脱俗的境界里,诗人自然领悟佛理,甚至想辞官归佛。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6.慈恩寺偶题,慈恩寺偶题郑谷,慈恩寺偶题的意思,慈恩寺偶题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