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白居易和他的牡丹诗词

白居易和他的牡丹诗词

2023-08-11 08:22: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超爱番茄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白居易和他的牡丹诗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和他的牡丹诗词,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居易和他的牡丹诗词

篇1:白居易和他的牡丹诗歌

白居易和他的牡丹诗歌

唐代诗人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中期,与牡丹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牡丹,又名鼠姑、木芍药、富贵花等,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不仅花大、形美、色艳、香浓,而且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历代文人学士所赞美。关于牡丹的起源问题,陈永生、吴诗华认为:“牡丹最初作为药用植物记载于汉魏时吴晋的《神农本草经》。”

这是一种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观点。而牡丹作为一种观赏性的花木,尤其是被引入宫廷则大约是在隋唐时期。唐代的刘禹锡有《赏牡丹》诗,其中的后两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写出了牡丹在唐代的盛况,以及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宋代的周敦颐也在他的《爱莲说》中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在唐宋时期牡丹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可供观赏的植物,已经被赋予了某种文化意义,成为了一种品格的象征。

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亲眼目睹了牡丹在世人生活中的地位和在社会娱乐欣赏文化中的作用,其本身也钟爱牡丹,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会不自觉的写到牡丹,并将其作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工具。白居易涉及到牡丹的诗歌就有18首之多,将白居易的牡丹诗综合来看,表达的情感可以总结为惜花赞花;睹物思人,因物感怀;托物言志,讽喻时事。

一、牡丹之美

牡丹本身花形硕大、花色艳丽,具有一种大气磅礴之美、高贵华丽之态。也因此,牡丹得到了唐代世人,尤其是上层社会的追捧和怜惜。《看浑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中用“香胜烧兰红胜霞”来赞美牡丹花之香之艳。

上层世人的追捧,使得社会上形成一股欣赏牡丹的热潮。赏花的盛况在白居易的诗中俯拾即是:《白牡丹》中开篇写到“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邓鲂张彻落第》中写道“春风十二街,轩骑不暂停。奔走看牡丹,走马听秦筝。”《买花》诗中也说“帝城春欲暮,喧哗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可见牡丹花开时节,人们络绎往来赏花买花,一派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

白居易喜爱牡丹,不仅乐于赏花,还对花充满怜惜。《惜牡丹花二首》写诗人看到牡丹受到风雨的摧残,花瓣败落而心生怜惜的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诗人不仅爱花、惜花,还会种花,有《移牡丹栽》诗为证:“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伤宅》中“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而《醉中归》是借牡丹点明了时间,“牡丹花尽始归来”。《和元九悼往美人》中:“旧宅牡丹院”。都可以看出牡丹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牡丹之叹

诗人写诗中选择某一事物作为意象,往往不会只从事物本身着手,大都是因为该事物在其生活中留下了某种回忆或者情感寄托。所以会触景生情或者睹物思人,激发诗人的某种情感。

《秋题牡丹丛》中“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说秋天到来,只剩下牡丹残枝在凉风中摇曳,诗人独坐牡丹旁,回想过去,也在思考将来。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蕴含其中。此外的.6首则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昔时曾与好友元稹在西明寺和崇敬寺观赏过牡丹花开,此时元稹已出仕江东,诗人故地独游,不免触景生情,回想往事,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时不我待,表现出对好友深深地思念。《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朝。”《重题西明寺牡丹》:“往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回。……只愁离别长如此,不道明年花不开。”《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夜泪闻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等。这几首诗都是故地重游,花在人却无,因此触景生情。

三、牡丹之谏

白居易有一类讽喻诗,借诗笔来批判现实、兼济天下。而其牡丹诗中的“牡丹”也就成了诗人手中的一把利剑。《白牡丹》是诗人借替白牡丹抱不平类比人事,认为白牡丹因为多而不受重视:“彼以稀见贵,此以多为轻。”所以发出“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的慨叹。而白居易的另一首《白牡丹》也是以白牡丹花自比,表现心中的不平之鸣:“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做朝官。”当时白居易身居太子左赞善大夫,是一个闲职,自己满腔的志向无处施展,感觉自己就如那不受重视的白牡丹,虽然占着牡丹的芳名,却遭受冷淡。而《牡丹芳》展示的是整个社会由赏牡丹成风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花开时节,洛阳豪贵争相买花,挥金如土。在《买花》诗中也写道:“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十色花,十户中人赋。”这是白居易《秦中吟》中的讽喻诗,借一位田舍翁问花价之后的神态情状来暗示,一束红紫牡丹花的价格就能抵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所以白居易发出“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的感慨,虽然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客观,但是表现出白居易的爱民情怀。

总之,牡丹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在白诗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传达了其自然之美,还帮助诗人展现了心中之叹和其对社会之谏。

篇2:《牡丹芳》白居易的诗词

《牡丹芳》白居易的诗词

牡丹芳,

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

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

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

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

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

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

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

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

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

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

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

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

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

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

同似吾君忧稼穑。

篇3:白居易 牡丹

白居易 牡丹

《牡丹》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牡丹》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五。下面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对此诗是赏析。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戋戋”,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两税”时钱轻货重,······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当时正行“两税法”,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为钱八万。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篇4:《牡丹》诗词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

篇5:《牡丹》诗词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译文

译文其一

在曲江林苑往年不可回忆,在西州今天忽然相互盼望。

水边亭台幕天大雨春寒之气还存在,丝罗褥子春天散香虽温暖让人没感知。

飞舞的蝴蝶专注采收落花之粉,美人在远处忧愁地卧在帷幕中。

长安章台街里还有其他花朵为伴,暂且问您牡丹花如楚宫女的细腰在风雨后又减损多少枝?

其二

不要笑石榴花盛开迟而赶不上芳春,牡丹春过早地凋落更是愁人。

它那花冠如洁白的玉盘,泪珠飞溅,伤心屡屡;无情风雨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破梦频频。

万里阴云密布,已不是过去花圃,一年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在前溪舞歇歌残后您若再回头看看,定会感觉到今朝风雨里牡丹的娇美姿容正奇新。

注释

⑴回中:回中有二,一为汧之回中,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一为安定之回中,在今甘肃固原县。诗题所称回中,指后者。牡丹,富贵花,阴历二、三月开。

⑵下苑: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追:回忆。

⑶西州:地名,指安定郡。相期:期待;相约。

⑷水亭:临水的亭子。

⑸罗荐:丝绸褥子。

⑹殷勤:情意恳切。

⑺“有人”句:此句以花拟人,用美人怅卧遥帷的情状来形容牡丹为雨所败后花事已阑。

⑻章台:战国时秦宫中台名。

⑼宫腰:语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⑽浪笑:漫笑。榴花:石榴花。

⑾先期:约定日期之前;在事情发生或进行之前。零落:凋谢。

⑿玉盘:指牡丹花冠。似为白牡丹。据《洛阳花木记》记载,牡丹有叫玉盘妆的。玉盘也可能仅指形状。

⒀“锦瑟”句:借疾奏锦瑟时促柱繁弦令人心惊的感觉来形容雨水摧花的情态。

⒁旧圃:指往日曲江之花圃。

⒂流尘:飞扬的尘土。

⒃“前溪”句:前溪村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⒄“并觉”句:意谓他时花朵零落已尽再回顾今日雨中,犹觉此时粉态新艳。粉态:娇美的姿容。

赏析/鉴赏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境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第一首诗起联谓牡丹往年植于曲江苑圃之繁华情景已不可复追,今日乃忽于此西州风雨之中相值,喻往岁进士登第、曲江游赏、得意尽欢之盛况已不可再,今日竟沦落寄此泾州也。三承二,四承一,谓今日处此西州水亭暮雨之中,所感者惟有寒意,而当年置身曲江苑圃时罗荐春香之暖,竟已恍如隔世,不可想望矣(“不知”正应上“未可追”)。五六正写“败”字,谓蝶舞翩翾,似有意惜花,殷勤欲收落蕊,然牡丹为雨败后,花事已阑,有似佳人之怅卧遥帷,意兴阑珊,精采全无矣。末联诸家多从何焯、冯浩之说,谓指在京同袍之失意者。此解固似可通,然细按亦觉可疑。盖此二章专写“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处处以曲江下苑与西州回中相对照,以见沦落天涯之恨。既云“章台街里芳菲伴”,则彼等固身处京华,春风得意者,岂有沦落之恨?然则“且问宫腰损几枝”者,谓其日日舞于春风之中,恐不免瘦损宫腰也。“宫腰损几枝”非言其失意,乃谓其得意也。姚培谦谓“失意者失意,得意这未尝不得意也”(《李义山诗集笺注》)似得其情。

第二首诗首联谓榴花开虽不及春,然不及牡丹之先期零落更令人伤心。三四写牡丹为雨所败,言玉盘之上,雨珠飞溅,似频流伤心之泪;急雨打花,如锦瑟惊弦,声声破梦(《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有“雨打湘灵五十弦”之句)。“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五六写环境与败后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生意,已付流尘。上六句喻己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心伤泪迸,希望成空,昔日之环境已不可再,今后之前途已不可问。末联则借异日花瓣落尽之时迥视今日雨中情景,犹感粉态之新艳,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联系应宏博试被黜情事,此诗之感遇性质自不待言。

这两首诗是李商隐众多咏物诗中的优秀作品。其格调比《安定城楼》更为凄凉、哀婉,与后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风格一致。前一首以奇特的联想写牡丹,由牡丹想到遥卧的美人,用惆怅的美人写败落的牡丹,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且意象丰富,诗境优美,冷艳,表达精致婉曲。后一首则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物我一体。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其风格已大不似前。而这样托物寄情的咏物诗却大量出现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每一首都那样哀伤、凄艳。这组诗对他以后的咏物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真正形成。

篇6:牡丹诗词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篇7:牡丹诗词

1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2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3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篇8:牡丹诗词

牡丹花之艳,而无甘实;

荔枝果之绝,而非名花。

《玉楼春》 作者:杜安世

三月牡丹呈艳态。

壮观人间春世界。

鲛绡玉槛作扃栊,淹雅洞中王母队。

不奈风吹兼日。

国貌天香无物赛。

直须共赏莫轻孤,回首万金何处买。

篇9:牡丹诗词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和他的牡丹诗词】相关文章:

1.《牡丹》诗词

2.白居易的诗词特色

3.白居易《买花》诗词鉴赏

4.白居易和《思归乐》诗词原文

5.白居易《后宫词》诗词的故事

6.刘克庄《昭君怨·牡丹》诗词赏析

7.白居易《问刘十九》诗词翻译赏析

8.和他喝酒美文

9.牡丹作文700字

10.牡丹初中作文

下载word文档
《白居易和他的牡丹诗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