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诗词
“非奎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水调歌头诗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水调歌头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诗词水调歌头
诗词水调歌头
囿于生活所困, 敝人一直浪迹萍踪,很少在家逗留。此间也曾随团或单独出行,饱览过不的名山大川,名盛古迹,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但深感遗憾的是生活半百,却从未浏览过故乡的灵山、秀水、风物。,回家打算叶落归根,心定神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天,一时兴起,相邀好友,藉此一天时间,浏览6个景点。感悟到:并非近处无风景,故乡山水更醉人。于是乎,随即诌词一阙,直抒胸臆。
刚出李家圩①,又登安阳山②。眼前风景如画,陶然胜神仙。漫步临淮一坝③,登临水门千岛④,再累心亦甘。乘兴游圣宫⑤,借机观龙潭⑥。饮玉泉⑦,吃沣虾⑧,尝三鲜⑨。一朝十二时辰,尽在转瞬间。千秋古县蓼城,水秀山青人美,处处惹人怜。谁言近无景,霍邱别样天。
注解——
①李家圩:是过去大地主李梦庚的庄园是,全国闻名的'四大地主庄园之一。解放前拥有土地20万亩,占全国地主庄园之首,政治势力仅次于四川省大邑县的刘文彩。
②安阳山:俗称西大山,位于本县西南境内。是集度假、观光、休闲、养生、朝圣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山上自古就有庙宇,供奉着封神榜上的三霄娘娘,也称“大山奶奶”。号称“三省(豫鄂皖)十县道观圣地”。
③临淮岗:是依托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兴建的旅游景区。该工程是国家投入22.67亿元建成的淮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与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工程齐名。有“世界第一坝、淮河第一闸”之称。 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8月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④水门塘公园:是我国较早的一项水利工程,系楚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622年修建,古称大业陂,距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塘内有46个防浪岛屿,被称为皖西“千岛湖”。
⑤圣宫:原名孔庙,又名学宫、黉学,坐落于市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明清建筑风格,是皖西地区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群之一。
⑥龙潭:是当地的一个湖名,传说中有一条白龙躲难于湖,逃过一劫,后来该湖叫着龙潭湖,位于安阳山下的龙潭镇境内。
⑦玉泉酒是当地名酒,历史悠久,传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渊源。其酒质色清透明,窖香浓郁,甘洌爽口,是当地高门大户人家宴请贵宾、嘉宾、好友桌上必不可少的尚等美酒,曾多次在国内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奖。
⑧沣虾:独一无二的地方特产,仅生长在城西湖内沣河桥附近水面。沣虾个大肉嫩,通体如玉,营养价值高于鱼、肉、奶的几倍到几十倍,系珍贵的稀有物种。
⑨三鲜:地方特色菜肴,是由鸡蛋饺子、鸡肉、猪肉,三菜合一,清烩而成,味道极其鲜美。
篇2:水调歌头诗词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3:水调歌头诗词
水调歌头诗词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3.《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4.《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红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敧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5.《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
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
莫把骊驹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
6.《水调歌头·造物故豪纵》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颇黎。好卷垂虹千丈,只放冰壶一色,云海路应迷。
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
寄语烟波旧侣,闻道莼鲈正美,休制芰荷衣。上界足官府,汗漫与君期。
7.《水调歌头·万事到白发》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
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味平生,公与我,定无同。玉堂金马,自有佳处著诗翁。
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此语更痴绝,真有虎头风。
8.《水调歌头·上古八千岁》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上古八千岁,才是一春秋。不应此日,刚把七十寿君侯。看取垂天云翼,九万里风在下,与造物同游。
君欲计岁月,当试问庄周。醉淋浪,歌窈窕,舞温柔。从今杖屦南涧,白日为君留。
闻道钧天帝所,频上玉卮春酒,冠珮拥龙楼。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
篇4:水调歌头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
【关键词】
诗词名句,记事,节日,中秋,明月
【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注】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
【说明】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处于迷醉之中的苏轼看到天边明月止不住发问: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起句便觉奇崛异常,虽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句,但李诗比较舒缓,苏词就显得峭拔突兀。“明月几时有”这句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时空的哲理性世界,似乎是在追溯月亮的起源,又似乎是因为中秋之月太美,而发的感叹。无论如何,这两句饱含了词人对月亮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把酒问青天”一句,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让人感觉到一种豪气灌注其中。苏轼作此词时,因反对新法而请求外放,虽然远离朝堂,却得以与亲人团聚。其中既含有对朝堂政治的关注,又有对亲情的眷恋,这首词,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创作的,因此开篇发问就显得不同凡响。
篇5: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
和信守郑舜举蔗庵韵
辛弃疾
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味平生,公与我,定无同。玉堂金马,自有佳处着诗翁。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此语更痴绝,真有虎头风。
这首《水调歌头》,用直抒胸臆的笔法,畅述与郑舜举交情的笃厚,真挚而动人。
上片写在郑舜举家乡所见。
开头两句:“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这自然是作者感慨流年易逝,人很快老了的叹喟。王安石《愁台诗》:“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即黄花。”大约就是这句词的出处。辛弃疾前去拜会郑舜举,郑舜举是位有才干的人,辛弃疾也就必然想到自己的身世与处境:归宋已经二十多年了,感旧伤怀,有负初衷,而获得的却只有岁月的流逝。辛弃疾的词作,时时、事事都感慨到这些,此词即其一斑。
“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写作者来到郑舜举的家乡所见。辛弃疾轻装简履,戴着竹笠,拄着手杖,兴致勃勃地来到上饶城隅的富佳山,他一面爬山,一面似乎在念叨:“好个曲曲弯弯的山路啊,我老头子是走惯了的。”同时,也包含一种虚写成分,暗示他在政治上同样在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有双关意义。
“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这里作者写的是眼前实景:富佳山上,修篁峻岭,古木盘郁,孤村流水,风物宜人。父老乡亲,厚道质朴,见到外来客人,相与殷勤款待,有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写的:“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种纯朴山民的情谊,谁能领略并理解它呢?只有天外冥冥的飞鸿吧!作者写实景而有含蓄之妙,笔触轻快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下片,写与郑舜举的友情。
“味平生,公与我,定无同。”作者尽情赞美他与郑舜举两人的友谊,说这种朋友间的相互信任和深情,在人世间恐怕是难以找到比并的。笔墨很浓,感情很重。辛弃疾一生交游广泛,结识的朋友很多。有同事,有文友;有萍水相逢的泛泛之交,有志同道合的莫逆友好。其中著名的,有洪迈、陆游、朱熹、陈亮、刘过等。交往的时期,先后不一,大都在词作里留下了名字。郑舜举于1185年调信州作州守时,辛弃疾已罢官居家四个年头,二人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竟成知己,是十分难得的。况且郑舜举又是一个有才干而又爱护百姓的官吏。所以用这种写法谈论交情,在辛词中是罕见的,可见二人情感之深。在写法上,先有了上面的竹溪、风月、鸡酒、冥鸿的铺垫,便使这几句慨括性的叙述,不显得空泛。
“玉堂金马,自有佳处着诗翁。”这两句词的意境,跨度很大。“玉堂金马”,是指郑舜举守宰的官邸,但他不住在城内官邸,却在城外另觅一处山庄寄住,与山民为邻。所以,下半句才有“自有佳处着诗翁”之说。这里说的“佳处”,决非指那“玉堂金马”的官邸,要不然就流于俗套了。这里也包涵了作者对“玉堂金马”的鄙薄之意。两句话,一正一反,留有余地,耐人寻味。
“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这三句是引用郑舜举原词的话。这里有一个出典:《世说新语·巧艺篇》注引《续晋阳秋》载,顾恺之曾以一橱画寄给桓玄,桓玄珍藏了多年,后来开橱取画,发现封题如旧,但画已幻变飞仙了。郑舜举为当时的俊逸文士,家中亦当珍藏有字画。辛弃疾说要把云烟窗户关锁好,否则屋内的珍藏会神化而去。这里是赞美郑舜举的高雅。
“此语更痴绝,真有虎头风。”顾恺之小字虎头,世传他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辛弃疾因上文连类而发,赞美郑舜举兼有顾恺之的“三绝”作风。
篇6: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靖康之变后词人飘离异乡之时。
诗文赏析
起首两句追忆往昔,笔势不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处渭水北岸,距都城长安不远;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门大户,子弟习尚奢纵。后代诗文遂引为典实。此词借“五陵”以指作者故乡名城洛阳,意点染奢华豪纵的气氛,以映衬风流少年的俊爽形象。《乐府诗集》有《结客少年场行》,题解引《乐府广题》云:“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词中“结客”二字即从此出。此处虽借鉴古人,而自抒怀抱,自具面目。首两句定下基调,下文分三层写开。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承前“结客”句来,写朋侪相与之欢,并骑驰纵之远,笔墨极简省,而郊次春游时那欢畅自恣的场面连同游人的神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是归途中的一个小插曲:薄暮时分,词人和他的友伴们头戴鲜花,打马朝城里走来,经过桃叶渡时,酒肆的美人上前相邀。句中“桃叶”是“桃叶渡”的省称,地处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畔,这里是借指游冶的场所。“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用倒装句式。“不管”的主语“小袖”置后,以突出人物。“不管”二字写出女子挽留之真诚与执着,是着力之笔,为下片抒写自己的恋情设下伏线。
上片第一层极写其豪俊气概,第二层则表现其儿女柔情,亦豪旷,亦缠绵,一位风流少年的形象活脱脱如目前。“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二句又起一层,笔墨酣畅淋漓。上句之“春壶碧”,暗写红粉情意,有“吴姬压酒劝客尝”的意境。结句有力突现了词人自家醉卧青楼的形象:开怀豪饮,至酒酣耳热之际,竟至脱帽露顶,可见畅快之至,亦不羁之至了。到了此处,一天的游春之乐达到高潮,作者的豪兴也尽情写出。整个上片选取最能表现早年生活风貌的骤马游春一幕来叙说,笔调欢快明朗,化前人意境于不知不觉间,妙合无限。
过片三句,词意陡转,由昔入今,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突如其来的家国变故。“楚云”诗词里常与女子相关,如张谓诗句:“红粉青娥映楚云”(《赠赵使君美人》)。“陇水散”用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歌》“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句意。《古今乐录》引《辛氏三秦记》曰:“陇渭西关,其陂九迥,上有清水,四注流下。”此中含隐着对那位青楼女的依依别情。语调沉重,悲思喷涌,“惊”、“散”二字带出作者受到震动、无限哀愁的神态,是很醒目的。
以下两句,不假外物,直抒胸臆,充满哀极痛极的勃郁之气。“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这近乎绝望的哀号,情感特强,因为是紧接前面力度很高的三句而来,故没有直白浅露之感,是感情凝聚、充积以至于倾泻的自然过程。“何处”二字已见出愁怀难遣,欲告无人的苦楚。于是词人瞩目于“飞鸿旧月”。词人问道:飞鸿可捎来故人的音讯?明月曾是往日生活的见证人,如今可愿传去心中的思念?它们把人的心绪带向遥远的故国,又触发物是人非之慨。此刻,作者想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私情,他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同怀国破家亡之恨的大众。所以说,“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两句表明他多少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始终连接着民族的兴亡,面前经历的是一场悲剧。这样,词的意境有了拓展。
结句收缩全篇的悲愁思绪,显出“无垂不缩”的功夫。“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西州,当是用羊昙事。《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重,谢安扶病还都时曾过西州门,“安薨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大醉,不觉至州门,痛哭而去。”词用此事,当有怀想谢安之类贤相、慨叹当世无人之意。南渡以来,朱敦儒无日不思念金人的统治下的故土,牵挂天各一方的亲朋。可是,泪眼所见,只有远接天际的芳草牵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遥不可接。这一结句亦景亦情,以沉痛之笔点活全篇,并使整体意境苍劲高起,读来似觉其千钧之力。
篇7: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①
辛弃疾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②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③,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间④。
少歌⑤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⑥可语,秋水隔婵娟。
【注】①作于被弹劾免官,居于铅山期间。②畴昔:昨晚。③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④虱:喻自己渺小无才之身。⑤少歌:短歌。⑥美人:知己朋友,指赵昌父、吴子似。
19、本词充满浪漫主义特色,请结合上阙赏析这一艺术特色。(4分)
20、下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
(二)(8 分)
19.上阕描绘了梦中主人公抚摸月亮、与李白和苏轼对酌、客人驾鸾凤为车等情景。想象丰富,夸张大胆,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洋溢着豪迈的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4 分。结合诗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
20.下阙写主人公神放形眠,仍渴望像鸿鹄搏击长空、一再高举;梦醒后回到现实,失落惆怅。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热情却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人诉说心事的烦闷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4 分。结合诗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
【鉴赏】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这首词就作于闲居瓢泉期间。由词前小序可知,他写这首词是为了答谢赵昌父(蕃)并兼寄吴子似(绍古)的。吴子似在此期间曾任铅山县尉。
闲居乡野的辛弃疾,虽然因遭朝中奸臣排挤,报国无门,鸿图难展,心中怨愤,时常寄情山水,托兴诗酒,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积极用世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他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忧国忧民,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自己的才智,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从他的这首《水调歌头》词,我们便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处境。
此词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起句“我志在寥阔”,开门见山,直抒胸怀,表现了词人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气度,概括全词要旨。为有寥阔之志,自然有“梦登天”之举。“畴昔梦登天”句,借用了屈原《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他感到现实中难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广漠宇宙去寻找他的理想境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两句,乃是全词思想的主干。“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词人在梦幻中飞上青天,首先来到月宫,尽情地赏玩明月。他在这里抚摸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 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觉人间已过了千年之久。接着“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数句,描写的是作者与高贤们同上天宫的梦境。“有客”指作者的好友赵昌父。由词序可知,赵昌父曾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韵作词“叙太白、东坡事”寄作者,并在词中对作者大加赞美。这首词是为答谢赵昌父而作,自然应有回敬之词。赵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铅山不远,是词人闲居瓢泉时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进,饮酒作诗,气度不凡,世人以为有陶靖节之风。这里作者以“骖鸾并凤”来赞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应羽化登仙。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苏轼,因为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北,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赵昌父驾着鸾凤霞举飞升,在彩云间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相遇,于是他们同作者共约到天宫去遨游。作者在这里把赵昌父、李白、苏轼誉为“三贤”。作者这样写,也有自谦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蝨其间”就是把这层意思直接表达了出来,意思是:在您和先贤们高会的时候,我不过是滥竽充数地置身其间罢了。在现实生活中,词人感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与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梦境中去会见他理想中的人物。在这里,作者把自己与朋友,古代圣贤置身于高寒广漠的天宇,用北斗当酒杯痛饮着天上的美酒,充分表达了其豪放的一面。
词的下片继续描写梦境。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空,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神甚放,形则眠”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是说身体虽然清静无为,好象在睡眠,但精神还是奔放旷达的。这是作者在闲居生活中积极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闲居后,表面看来安静闲适,但他心中时刻不忘报国之志。“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接着,词人从梦境中回到现实。词人在梦境里可以纵横驰骋,可是一旦梦觉,回到现实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怅惘,并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世间不能尽如人意的事情会有那么多呢?这里的“亏全”是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主要说的是“亏”的方面。词人在这里以梦境与“梦觉”相对照,揭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发问中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人事难全的感慨,这发问也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于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提出的强烈抗议。
词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觉得来得有些突然。前面说的全是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可是结语却一语宕开,表现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韩谏议》)的惋惜之情。但是如果稍加思索,读者也不难明白,这是在前面几层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感想。这里的“美人”指他的好友吴子似。这一句表面看来只是对吴子似的思念,实际上主要还是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特征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
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篇8:水调歌头中秋的诗词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⑴,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⑵。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⑶枕卧江流。
篇9:水调歌头中秋的诗词
雁字写秋意,金叶舞西风。疏篱寒蕊犹伴、蟾殿桂香浓。广袖慵舒眉锁,玉面莹莹珠泪,寂寞广寒宫。对万户灯火,彻夜乐融融。
曲悦耳,芳满苑,酒盈盅。醉尝小月、千种滋昧在其中。休问悲欢谁主,聚散飘萍不系,人道古今同。天上人莫悔,凡世有愁容。
【水调歌头诗词】相关文章:
1.水调歌头诗词赏析
2.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9.水调歌头苏轼
10.水调歌头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