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故事>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

2023-11-28 08:14: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菊柠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

篇1: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

都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父亲把正在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

那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他以为,他将来能当走村串户的画匠了,就有意无意地留心看画匠干活儿。那年,有一个人给他大舅家画墙围子,也画了一处水,还题了“桂林山水贾天下”几个字,他明知道那个“贾”字错了,但没敢讲出来。

就在他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的男孩儿,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在浪费了好几节电池之后,父亲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哪怕打打杂、抱抱片子什么的都可以。后来公社倒是给了他们村一个名额,不过,不是给了他,而是给了村支书的儿子。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该让他回家种地了,并预谋着要为他订下邻村的一个女孩儿。就在这时候,他竟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父亲一下子发了愁——上吧,不但会误了田地的活儿,而且还会错过邻村的女孩儿,更要紧的是,村里边从来没有谁考上过大学,于是父亲坚信,自己家的祖坟也不会有这根草。父亲说,别上了。母亲见他支支吾吾的,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那时,学校办着一份自己的报刊,一个月要出一两期的,他常常见有同学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到后来,老师也不愿给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许多的书,也浏览了不少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这个人就是贾平凹,在一次笔会上讲出了上面的经历。讲完后,他颇有感慨地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却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着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

最后,他笑着说,没有这个凳子,你永远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

篇2:当代作家贾平凹的遗憾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遗憾

8月14日,上海书展开幕,贾平凹作为多场活动的主要嘉宾,与大家交流文学创作。当天下午,贾平凹走进“今晚我们读书”节目,一口陕地土话的他令记者应接不暇,他更一再感叹“时光过得真快,始终还记得那时我是单位中最小的。如今,居然已经六十了,但还是感觉心里有很多东西还没写出来。”对于贾平凹来说,写了四十年后仍然觉得没写够:“有人问我怎么还不写自传,我想说,原创的还没有写完呢。等我年纪大了,写不出新东西了,到时候再写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写家里的收藏。”

谈写作:

伤愈的小草开出花来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贾平凹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作至今已有四十个年头。这四十年中,遭遇创作低谷,也获得过奖项高峰。

曾经有段时间,贾平凹几乎从文坛销声匿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写作,“我坚持写,因为总觉得不服气,当时我的写作自信受到了打击,唯有通过不断地写,才能重塑自信。就像一颗小草被掐了,总得等伤口先愈合才能继续成长开花,这有一个过程。”

进入花甲之年的贾平凹,仍然继续坚持写作,并且不断有新的东西带给读者,他亲自奔波在乡间,深入探访真实的`农村生活。当被问及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为何还是没放弃写作,贾平凹半开玩笑地答道:“我别的都不会,只能搞创作呀。”

谈新作:

生命里发出微弱光芒

新作《带灯》与贾平凹擅长的题材一脉相承,是关于陕西农村的故事,作品叙述一位充满文艺青年气息的女大学生萤,来到位于秦岭地区的樱镇镇政府工作,她不满“腐草化萤”的说法,改名为“带灯”,负责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遇到农村中各种复杂矛盾的问题。

作品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生活情况,并且涉及不少敏感地带,创作时,贾平凹对于作品能否发表并不是太在意,“把我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的东西,写出来传达出来就可以了。”稿子寄给《收获》杂志后,在年底就顺利发表,没有删去任何内容。《带灯》在今年年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谈遗憾:

三毛希望我寄书给她

访谈中,他也回忆起了与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段奇缘。“没能与三毛见面,给我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1991年前后,当时贾平凹还在进行《废都》的创作,“三毛的朋友找到我,说三毛曾经来过西安,当时就很想来找我,她很喜欢我的作品,但感觉如果见了面可能就没有意思了,不如保持神秘感。但之后又说,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来拜访我。还托朋友问我,如果转年来西安时,能不能让我借她一辆自行车,陪她到商州走动走动,还希望我能寄几本书给她。”

但当贾平凹如约把信和书寄出后,二十天后竟传来三毛自杀身亡的噩耗。再后来,贾平凹还特别去祭奠过这位素未谋面的朋友,“三毛去世后,她的朋友受托,带着她的部分遗物来到大陆,要葬在鸣沙山,但是因为怕太多人去打搅,并没有告诉我们在哪里。后来我和几个朋友去新疆时,特别转到鸣沙山,祭奠三毛。”回忆往事,他又一次感慨时光飞逝,“三毛走时四十八九岁,一晃眼,都那么多年了。”

篇3:贾平凹的故事

从骑着自行车去邮局寄稿子,到30年推出100余部作品,到多次获得国内国际重要文学奖项,多年来,贾平凹因小说成就大名声,也因小说遭受大毁誉,但无疑已成为“一字千金”的文坛领军人物。

谈亲情: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

在女儿的婚礼上,贾平凹用这样三句话,寄望自己的女儿女婿。

贾平凹自称“丑陋的汉人”,在我眼里却是个“鬼才”。从这三句话里,也可以见到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哲学。

在贾平凹的心目里,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父亲。父亲是个乡村教师,爱朋友爱热闹爱主持别人的事情。父亲对家里人都严厉得很,尤其对作为长子的贾平凹非常严格。

贾平凹

“从上大学一直到父亲去世前,漫长的二十年中,只要我回去,哪怕明天早上要走了,父亲前一天晚上肯定要开一个家庭会议,把妈妈弟弟妹妹都叫上,有时开到半夜一两点,跟孩子们讲人情世故,讲单位的事情怎么好好干,对人家长辈怎么尊敬,做人应该怎样善良宽容,怎样要谦虚不要张狂等等,就是说这些事情。这些老话,今天说了明天可能还说,所以大家都在那儿打盹。最后才说,到时候了吧,晚了,一点了,该睡了,大家才散了睡了。每次都这样,长长短短几个小时。”

父亲的严厉,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就了贾平凹。对父亲的敬畏,使贾平凹刻苦地走上了文学之路,以后更成了一个文坛的领军人物。父亲日日夜夜跟他唠叨的“做人要宽容、要善良、要谦虚、要好好干事”,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以后的日子,更成为了他的财富。

然而作为父亲,面对女儿的任性和淘气,贾平凹却显得有点束手无策。

在大女儿12岁时,看到被弄得一团糟的桌子,贾平凹亲笔写下“教女书”,列出了七条规定,“警告”女儿说:“家里的笔全让你弄坏!这种不爱惜笔墨纸书的行为我们这个家不允许”,“你要乱,我帮你弄得更乱,你看看舒服不舒服!”贾平凹还把书桌弄得更乱,以“示”女儿。这哪是“教女书”?分明是治安管理条例,与其说是在管教孩子,还不如说是一个大孩子对一个小孩子施行报复的“恶作剧”。笨拙的办法毫不见效。第二天,他就在女儿的枕头边发现了一个揉得皱巴巴的纸团,展开一看,原来是亲笔写下的“教女书”!女儿对父亲的“手谕”不屑一顾,揉成一团,丢在一边。

贾平凹坦言:作为一个丈夫,作为一个父亲,自己确实做得不好。像现在的小女儿,一星期见不了几次面,他回家时女儿睡着了;他还在睡呢,女儿早上起来上学去了,所以小孩对他不亲热。她妈说“接你爸电话”,她回答说“不接!”有一次早上,太太跟他说,哎!你娃表扬你了,说爸爸买的书漂漂,就是漂亮的意思。女儿对他最满意的一次,就是这次买书,还不是做父亲的亲自买的!

贾平凹的创作,都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进行。早上带着一包擀成的面条或包好的素饺去工作室,中午随便一吃,晚上才回家。因为忙,贾平凹平常很少带孩子,也很少和家里人一起出去玩,一有时间,自己总想安安静静呆着。因为经常顾不过来,有时贾平凹就跟太太讲:“你权当我是个领导干部,因为领导干部也不回去,也经常顾不上家嘛,你权当咱也是个干部,是个市委书记嘛。”

篇4:贾平凹的故事

【人物介绍】

贾平凹(拼音:Jiǎ Píngwā,1952年2月21日-),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2015年,凭借《老生》入选2014年新浪年度十大好书之首。[1]2016年1月22日,贾平凹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

【人物故事】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1.贾平凹散文

2.贾平凹短篇小说

3.贾平凹《相思》

4.贾平凹趣事

5.贾平凹白夜主题思想

6.贾平凹散文特点

7.贾平凹的散文

8.贾平凹散文摘抄

9.贾平凹-《写给母亲》

10.贾平凹散文名句

下载word文档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