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研讨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研讨

2024-02-06 08:50: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ce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研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研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研讨

篇1: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讨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讨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讨

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中语文组 尹绪辉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如:“红笺小字,个个含愁”之幽会弃妇怀情之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其情真挚动人,其词藻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不怪乎中国许多文学大师对传袭千年之久的诗词大加褒扬,常言需习古诗词方能至下笔如有神之境界。

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呢?

我经过两年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日积月累,反复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初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40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二、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1.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

[1] [2]

篇2: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研讨

关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研讨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如:“红笺小字,个个含愁”之幽会弃妇怀情之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亦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其情真挚动人,其词藻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不怪乎中国许多文学大师对传袭千年之久的诗词大加褒扬,常言需习古诗词方能至下笔如有神之境界。

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呢?

我经过两年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日积月累,反复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初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40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二、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1.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言至此,可我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3.抓住意象赏诗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

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

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

其意象具体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如,宋人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

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4.写作手法分析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睢》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做到除上述之三法外,更有其他许多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修辞赏析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5.意境想像再现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意境想象再现法,他们中有人以第一人称角度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泪水已从脸颊滑落,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亦高唱辛弃疾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信之言,可现在……,哎,双眼已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司马迁说得多好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又响彻耳边,哈哈哈……,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声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他的这种方法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篇3:浅谈职业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浅谈职业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论文

【摘要】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语言精练、用词优美、意境深远。诗歌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文学表现形式,给人带来审美享受,让人拍案叫绝。中职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所占的比重不多,但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文学品位。虽然在考试中对学生关于诗歌方面考查不多,不过学生学习诗歌获得好处绝非可以做出考题那么简单。历来作家在每个时代都层出不穷,但杰出的诗人却少之又少。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教师应该带着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文学艺术之美。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诗歌

中职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诗歌有古诗、现代诗以及一些国外的作品,每一种诗歌的教学要求不一,采用的教学手法也有差别。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诗歌,都凝聚着作者一时的全部感悟,饱含深情。可能在初读一些诗歌的时候会感到难以理解,但细细品位,反复斟酌,就会逐渐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就像一份陈酿,越品越有味道,这是诗歌吸引人的地方,让人欲罢不能。做好诗歌方面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气质得以提升,诗歌本身具备的高雅气息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熏陶学生。

一、注重意境,感受丰富情感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大特点,诗歌字字珠玑,惜墨如金,但它言有尽而意无穷,营造出特殊的氛围。在学习诗歌的时候,理解意境是大头,整个教学的核心。在理解了诗歌的语句之后,学生需要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的东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还原意境,将自己想成作者、诗中的主人公,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比如学习李白的《侠客行》,意境对全诗的掌握帮助非常大。全文的语句读起来极具气势,又无处不给人一种侠客般的快意潇洒。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时候不拘泥于形式,随性而为。它的诗歌别具一格,后人难以模仿。他将自己对剑术的热爱融入到这首诗中,创造出了一位剑术极高的主人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肯定会被诗中人物吸引,感到热血沸腾。这是一般的学生都会有的情感体验,但这不是这首诗的全部。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再结合李白的心境,多读几遍诗歌。在万丈豪情的背后隐藏着一份无奈,现实生活总是与自己的梦想存在巨大的差距。虽然李白在文学上的成就高不可攀,但他还是忘不了心中侠客梦。意境的营造一部分是为了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完美,更多的是为了倾述自己的向往与无可奈何。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留给我们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全都隐藏于其中,让读者自己感受。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还原诗歌的意境,就能快速地理解诗意,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不同类型诗歌的教学区别

诗歌没有国界,不分时代,都是文学界中的明珠。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只要是优秀的作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但因为考核方式的不同,导致教学要求不一样,相应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不同。比如古诗词一般都是默写,在教学的时候就不需要过多地进行分析,让学生加深记忆,不要出现错别字就行。在诗歌理解的考题中出现的也不会是教材中的诗歌,所以只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步骤即可。重点应该放在方法的剖析上,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代表着正确的解题思路,诗人的思考方式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但出考题的是普通人,有一定的解题模式可以套用,学生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固定的解答模式。想一些现代诗和国外的诗歌,和古代的诗有着巨大的差异,一般也不作为考查内容。但这不代表学生不需要学习这些诗歌,现代诗有自己的特点,虽然语言没有那么凝练,但一样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像泰戈尔,曾将凭借《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可见优秀的作品是不分国界、不讲时代的。现代诗同样可以有深刻的含义,深远的意境。《飞鸟集》、《新月集》等都备受广大的读者的喜爱,读这些诗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受到洗礼,经历世间百态,获得众多感悟。这是一种难得的文学积累,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对写作的帮助很大,让学生看待世界的眼光发生转变,更加睿智。

三、写作尝试

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学习了大量的诗歌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小试牛刀一番。尝试自己写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其乐无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虽然学生写作技巧贫乏,思想高度也不及真正的诗人,但有自己丰富的情感。学生要做的只是借助诗歌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可以把它当做一种简单的写作训练。在写作的时候,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诗歌种种格式要求,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有限的话语中,能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容易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诗句。诗歌教学需要的技巧远远多于其他部分,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文学形式,教学难度高很自然。结语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板块一定要认真对待,它能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几首诗词,诗歌可以让人的灵魂得以升华。读诗使人睿智,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巨大的提高。

作者:杨国栋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崇军.对多媒体教学的一些探索与思考[J].四川信息技术教育,(6).

[2]郭霞.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04).

篇4:诗歌鉴赏探讨如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探讨如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

—、从朗读、关注诗歌语言本身进行鉴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杜甫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积淀诗歌精髓是何等的重要!学生只有在大量的反复的含英咀华中才能感悟到诗歌的音韵及蕴含的文化特质,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富于音乐美。学生只有在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中通过不断的诵读,才会逐渐唤起自己的审美敏感,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诗歌的语言上,这样会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语言的内涵,逐步达到意到情浓的境界,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也会随时日递增。如“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就是“诗眼”,“涨”字有一种不息上涨的动态感,不仅暗示了夜雨之倾盆,而且和诗人动荡不安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果不反复朗读,不关注诗歌语言,诗人情感的深度和内在性是很难把握的。

二、从捕捉情感信息入手进行鉴赏

“诗言志”,“歌咏怀”。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情,予以仔细推敲,这样才会抓住诗歌的情感脉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送别之人是武判官;事件是诗人在边塞给其饯行;所牵扯的物有:“白草”“飞雪”“珠帘”“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百丈冰”“愁云”“胡琴”“琵琶”“羌笛”“辕门”“红旗”“天山”“路”“马蹄印”等;描写的景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以及“雪满天山”和“山回路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这些人、事、物、景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本诗蕴藉的情感脉络:在风雪肆虐的边塞,诗人和将士们演奏着异乡的乐器为朋友饯行,他要回去了,自己能不思乡吗?山回路转,诗人仍伫立风雪中,看到一行长长的马蹄印,他内心的情感能不挣扎吗?结尾之处诗人为读者留下了开阔的艺术空白,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因此,只要抓住诗歌当中的人、事、物、景这四个要素,诗歌的第五个要素———“情”也会呼之欲出。

三、从形象美入手进行鉴赏

诗歌往往也会以形象感染读者。尽管诗歌语言简练,但如果仔细捕捉,有些诗歌描绘的人物形象也会帮助读者理解诗歌内容。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寥寥数字就把一个踽踽独行在废弃的古道上,迎着吹来的凛冽西风,骑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的马的游子推到了我们读者的面前,这样的铺垫不难让读者领悟此诗的主旨:“断肠人在天涯”。所以,诗歌或三言两语,或点滴之笔都能让其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从而达到鉴赏诗歌内涵的目的。

四、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鉴赏

诗歌需要想象,否则囿于其表象,诗味会支离破碎。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利用诗人为我们创造的生动形象、感人的意境去展开想象,这样会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如果我们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本来是个冰雪世界,可诗人却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那么边塞雪花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我们就会不难理解,同时诗人想要营造的塞外奇寒瑰丽的景象我们也会感同身受,因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是鉴赏诗歌的最高境界。总之,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课堂上积累的鉴赏知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当其和具体诗歌相遇时学生仍然会力不从心,只有不断尝试着去品鉴赏析,学生的鉴赏能力才会形成自己的体系,也会在日积月累中得以提高。老师还应指导学生经常动笔写一些诗歌鉴赏类的文章,在不断练笔的过程中其鉴赏水平也会日见功力。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去图书室、电脑上查找有关诗歌鉴赏的资料,多看诗、谈诗、用诗,在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其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才会真正提升。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研讨】相关文章:

1.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2.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3.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4.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5.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6.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7.中学语文教学总结

8.初级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9.游戏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10.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引言

下载word文档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研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